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师教学实施策略

2022-03-15吴乾莉

南北桥 2022年1期
关键词:心理学思政活动

[ 作者简介 ]

吴乾莉,女,海南海口人,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基金项目 ]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积极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人格魅力塑造研究(HZY2017-14)。

[ 摘要 ]

高校思政教师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思政教育教学并不理想,尤其是思政教育中消极问题的处理方式,直接对思政教学效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能有效帮助高校思政教学走向积极,提高思政教学的效果。把积极心理学观和思政教育相契合,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以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为主,构建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此氛围让学生有了积极向上的心态,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本文在积极心理学“积极、互动、体验”的原则下,结合案例教学,对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施提出有效策略,在提升思政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

[ 关键词 ]

积极心理学;思政教学;积极人格品质;教学策略

1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政教育

1.1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被称之为“帮助人类发掘潜能,获得幸福的科学”,其核心内容分别为:在情绪上进行积极体验、在个人方面体现出积极的人格属性、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该理念侧重于在人性中深入挖掘个体的积极心理特质,助人体验和感悟快乐及积极向上的品质,注重提升人的潜能和幸福感,这对思想政治的实践和应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今,教育部门格外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重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同时对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行培养,以健全和完善他们的人格。积极心理学为现代社会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能有效丰富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研究。

1.2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切合点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完善自身,发展自身的潜力和价值。积极心理学理念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的建设,两者具有相通性、相似性,因此将积极心理学落实到思政教学中,能够更有效率地发挥教学实效性。

1.2.1 理论上的相通性

目标的一致性。积极心理学注重挖掘人身上积极的因素,完善人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主要是通过积极的思政观进行引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确保其健康且全方位发展。可见,积极心理学与思政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理念上的一致性。积极心理学重视人的积极人格,追求人的自身价值,让个体能够积极地体验人生;思政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这一点上,两者的理念相同。

功能的一致性。积极心理学注重对个人积极情绪的引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引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完善自我。在功能上,积极心理学和思政教学都强调对人的正向引导,完善人格的培养。

1.2.2 实践上的切合性

目前,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學效果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思政课程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学生也很难对思政课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在思政教学中融合积极心理学,充分挖掘学生积极的一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思政教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主旨是激发人的能动性,激发个体潜能,积极心理学与思政课程在实践上具有契合性。

2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

“三点五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设计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体验为核心,以互动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并设计“梳理现状—分析心理原因—寻求解决策略—选择合适的方式—实现自助”的五步课程环节,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获得强烈的情感认同。从该需求点入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发挥思政教学的作用。

“三点五步”教学模式与积极心理学观念相契合,积极心理学强调构建人们美好的品质,构建起质量更高的社会与个人生活。该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

2.1 三要点

2.1.1 积极。在高校思政课程设计中,采用积极视角,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矫正问题的同时注重构建积极的心理品质,更强调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培养健全的人格。在思政课程上吸收情感体验的精髓,丰富思政课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参与,倡导和谐统一的课程建设。

2.1.2 互动。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下,思政教学主要体现在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甚至是家长、教师和学生间更为密切的互动。互动让双方产生情感和思想方面的交流和碰撞,在不断交流中去负留正,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2.1.3 体验。体验是整个思政教学课程的核心所在。在体验过程中,提出课程活动的充分性和交流的充分性,学生在思政课程中体验感悟、互动交流,形成积极的情感和认知,在这过程中,体验所生成的效果更加明显。

2.2 五步环节

2.2.1 梳理现状,唤醒体验。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进入思政课程教学情境中,唤醒学生已有的体验,带着问题参与到课程活动中。

2.2.2 分析原因,深化体验。带领学生进入主题活动,重点解析活动问题,让学生对已有的体验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自我反思。

2.2.3 寻求解决策略,改善体验。突出难点问题,总结问题发展规律,让学生尝试用不同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2.2.4 合理选择,转化体验。鼓励学生对活动进行合理的选择,形成新的体验

2.2.5 实现自主,强化体验。对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在改善问题的基础上强化积极的体验效果。

2.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具体教学应用

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这一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实施:

2.3.1 “梳理现状,唤醒体验”活动环节:课程活动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是怎样的,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在这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观看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思考视频的内容,唤醒体验目标。情境导入环节时间为15分钟,结束后,由教师来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做正确引导,切实为学生树立起相应观念。

2.3.2 “分析原因,深化体验”活动环节:这一环节是本课题的重点,要解决预设活动的问题,强化学生的体验。在“分析原因”活动环节中,本课题设计了“情景讨论赛”,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主题是“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诚信的行为”,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感悟。在这过程中,每个学生观点不同,有些学生不能认同其他学生的观点,并就此展开辩论,在这个环节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充分显示出互动性。

2.3.3 “寻找解决对策,改善体验”活动环节:该阶段是课程活动的深入环节,思政教师进一步完成课程活动重点的探究,对学生的体验进行改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到角色扮演中,还原真实情景下人们的社会活动,并分析自身是否存在不诚信的行为,同学在角色扮演活动中也能够有深刻的感受,并通过不同视角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2.3.4 “合理选择,转化体验”活动环节: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开展课程教学,从心理咨询层面,让学生自主选择,给予学生尊重不去干预和代替他们做选择。该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加以鼓励,让他们按着个人的心理和性格进行真实抉择,从中形成个人的反思与体验;引导他们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做出正确的抉择,感受不同的体验。

2.3.5 “实现自助,强化体验”活动环节:这一环节是课程的结束和升华阶段,主要目的是强化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设置背景音乐,分析生活中不诚信的行为对人的影响,强化学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不诚信行为伤害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对于思政课程“三点五步”教学模式的设计,值得注意的是,课程主题活动单元是逐步加深的,活动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设计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师教学的策略

3.1 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3.1.1 依据学生需求选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心理学指出:个体参与活动中的积极性与需求满足度成正比。当前,高校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对社会的感知能力较强。思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密切切合社会实际,从高校学生的角度去关联相关难点和热点,为其解决相关难题以及解答相应困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增强。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这一时期大学生需要独立面对学习、生活、社会交往、情感、就业等人生课题,在这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候,如果思政教师能够对学生遇到的人生难题给予帮助,为学生排忧解难,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就能够极大提升学生对思政教学的认同感。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积极情感,有效提升思政教学成效。

3.1.2 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积极人格的培养。这是积极心理学重要目的的一方面,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思政教师进行教学时,应时刻展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以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引导和启发学生,并以积极的眼光和发展的视野去关注他们,用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去正视他们的差异,多给予他们鼓励,多去表扬学生,激发他们的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去面对学习生活,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高校思政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注重自我调节和管理,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以免消极情绪影响教学,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个人积极、高尚的心理和情感去面对和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

3.2 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3.2.1 丰富思政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开展高校思政教学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升思政教学效果。如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养民族精神”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爱国?”“作为一名大学生,你应怎样爱国?”等等,给学生引导,让他们在问题思考中去感悟,开展教育教学;还可通过播放爱国电影,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从中学习和感受爱国主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实地参观,写下参观后的感受;还可以组织爱国主义演讲比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导入、情境创设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认识爱国主义精神,实现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目标。

3.2.2 构建积极的体验教学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直接影响整个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增强思政教学的情感体验,如上述的“三点五步”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体验感,并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高校思政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特点积极关注,保障活动课程顺利展开,实现活动的目标,对那些较为困难、思维方式较为消极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让学生获得积极美好的体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3 融入积极评价元素,完善思政课考评机制

3.3.1 开展横向和纵向的考评。第一,对学生思政学习成效进行横向考评,丰富考评内容。考评中将学生学习的态度、出勤情况、课程活动参与情况以及日常行为纳入其中,采用教师考评、学生自评、辅导员及其他教师反馈以及学生互评的方式评出学生思政学习成绩,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评方式,提升思政课程考评的公正性。第二,实施纵向考评。纵向考评强调学生在道德素质、法律素养、政治理论水平等方面不同阶段的变化,注重每个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3.3.2 开展鼓励性评价。积极心理学表明,学生的积极体验越多,就越容易培养积极人格。因此,思政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刘伟霞. 积极心理学在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2):45-46.

[2]常素梅. 積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1):49-51.

[3]姬兴涛,杜红,孙东梅. 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与方法[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7):96-98.

[4]蔡熙文. 发挥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价值的路径探索 [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3):100-102.

3663500338246

猜你喜欢

心理学思政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