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事件中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策略思考

2022-03-15刘静

南北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想文化教育

[ 作者简介 ]

刘静,女,湖北襄阳人,湖南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 基金项目 ]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疫情防控期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C0555)阶段性研究成果;衡阳市社科基金自筹项目“疫情防控期衡阳市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D019)阶段性研究成果。

[ 摘要 ]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处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代高校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眼看世界”是他们共同的特征,高校如何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事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本文从理论武装、传播能力、体制机制、文化自信四个层面,分别阐述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立足之本、力量之源、保障之基、治本之策,为突发公共事件中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

[ 关键词 ]

突发公共事件;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策略

互联网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不再是单一事件,而逐渐演化为联动效应,网络舆论中所传递出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评价,甚至会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时代之问,牢牢把握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筑牢思想之根、信仰之基、行动之魂。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经济黄金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机遇的同时,也正在面临巨大挑战。2021年9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20岁—29岁网民占比17.4%,约合1.76億人。如何握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和阵地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便显得尤为重要。

1 理论武装: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立足之本

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各类思想文化发生着激烈的碰撞,由于事发突然、波及面广、影响深远,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常常会在网络中引发剧烈震荡。面对这一现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自身的理论积淀和理论运用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要在学习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上下功夫。《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面对突发事件,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要深入宣传党和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和重要文件精神,注重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上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巩固好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做好先进思想的“三进”工作,开展专题学习、主题报告、座谈调研等理论培训,讲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成果;要深入挖掘和宣传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先进典型,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用身边人影响身边人,内化思想,坚定信念。

二是要在学习宣传“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征程中,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体系,如何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当前的最大任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要注重加强对这一理念的认知和思考,强化“人民立场”,准确查找突发公共事件的真相,及时发布正面消息,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件本质及其社会影响。

三是在学习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上下功夫。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归根结底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是要求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队伍严格践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标准,严格贯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的“三因”理念,不断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吸收,提升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2 传播能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力量之源

网络媒体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兴场域,呈现出泛娱乐化、身份虚拟、产出量大、迭代迅速等特征,如何在“思想性”和“娱乐性”“严肃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启发性”之间找到平衡,主要依靠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的传播能力提升来实现。

一是要在优化主流网络文化产品的内容上下功夫。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其实质是将意识形态的内容表征化为数字形式,将一板一眼的文字内容转化为“网言网语”,将传统线下的单向发力转化为“双向奔赴”。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在具备较高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建立网络媒体团队,实现协同作战,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培育网络意见领袖,摸清思想动态,精准滴灌;主动下潜网络平台,与网络非正式群体形成火花碰撞,四两拨千斤。

二是要在丰富主流网络文化产品的形式上下功夫。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20岁—29岁年龄段网民对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应用的使用率在各年龄段中最高,分别达84.1%、97.0%和73.5%。这意味着网络文化产品的输出形式呈现了重视觉轻文字、重听觉轻阅读、重直观轻抽象的局面,因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要创新运用融媒体平台,如快手、抖音、B站、“三微一端”等多管齐下;要交互使用产品输出形式,如短视频、微课、直播、动漫等有序组合;要学会使用网络语言,熟知网络热词、微博热搜、网友热议的内容,在语言内容上建立天然的同盟。

三是要在切中主流网络文化产品的需求上下功夫。日本著名传播学家竹内郁郎在《大众传播社会学》中提出,人们总是会选择能满足欲望的媒介和信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高校学生出于猎奇心理,会出现选择性接受外界信息的情况,谁掌握了受众的需求导向,谁才能掌握网络舆论的主阵地。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要聚焦学生的利益关怀,确保文化产品有共鸣;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困难,确保文化需求有回应;要倾听学生的心理诉求,确保文化产出有温度。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既要“接天线”,又要“接地气”,既要敢于“亮剑”,又要善于“发声”,在主动迎合市场需求和守住育人底线之间收放自如。

3 体制机制: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保障之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纷纷采用“云办公”“云课堂”“云党课”等形式,将教育教学切换到“云端”。开放的网络环境,拉近了教育传播者和受众间的距离,双向互动更加频繁、紧密;但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也在加大,尤其是“云课堂”的普及带来了课堂监管削弱、現场督导力度不够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在“活”起来同时坚持做到“严”起来,严格责任主体,严密体制机制。

一是要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国家的一项根本制度。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根本制度的实践要求,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严守党内法规,明确主体责任和政治责任,形成压力传导,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必须时刻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地抵制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文化和思想。

二是要在坚守意识形态安全底线上下功夫。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交汇的新发展阶段,价值体系的冲击、多元文化的撞击、外来文化的渗透,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仍在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仍在不断巩固。与此同时,突发公共事件的出现,常常会伴随外来敌对势力的频繁抹黑,虚假谣言的不断炮制,甚至有一些所谓的国内“公知”或者“大V”公然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恶意抹黑民族英雄,歪曲事实真相,刻意蒙上政治色彩,以达到扰乱、破坏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要善于抓思想苗头,在危险尚未形成之时加以消灭;要时刻树牢法律意识,坚持“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的底线思维;要切实增强政治鉴别力,对不法现象要敢于斗争,守住意识形态红线。

三是要在净化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力,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突发社会事件的出现,往往来势凶猛且难以迅速处理,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社会的恐慌心理。与此同时,在公众安全感缺乏的前提下,如果再伴随大量的信息不对称或跟进不及时等问题,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言论和观点便很容易就占领网络舆论高地,引起不必要的社会骚动。面对这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要及时建立信息员队伍,加强对在校生关注度高、浏览量大的网络平台的信息摸排;联合学校宣传和网络部门以及属地网信部门,加强与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话题监测、分析和研判,对网络谣言做好等级化管理,有的放矢;联合属地相关单位,及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厘清认知盲区、模糊地带和错误看法,实现全员参与、全员共建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格局。

4 文化自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治本之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及其产物呈现出异化趋势,即越来越背离人的理性和本质力量之外,成为与人的存在相对立的力量。具体到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价值观的正向传播与引导应当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应当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从而引导社会共渡难关。但实际情况却是网络流言四起、不实言论常有,网络在人类交往和生产生活应当发挥的积极作用见效甚微。因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要切实发挥文化自信的强大动力,培养脚下有力、眼中有光、心中有梦的新时代大学生。

一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中的延伸传播,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作用;要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落地生根,发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让“根”更稳、让“魂”更定、让“穗”更满;要积极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中的引领力,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达成最广泛的思想共识和价值共识。

二是在积极对比国内国际的应对实效中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必然呈现不同的解决对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要善于从国内国际的应对理念、措施和成效的对比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传递的集体主义文化优势,强调公义胜私欲;事件处理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大义凛然、坦然处之的大爱无疆;国家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带给世界的关怀和帮助。

三是在用好用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思想教育元素,增强文化自信。面对突发公共事件,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要深度挖掘鲜活的育人素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第一课堂作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品味中国文化的强大;要充分结合事件应对中的中国优势,讲好中国制度和中国精神,在根植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中,深化文化自信;要善用英雄事迹,引导学生升华爱国情、坚定报国志,自觉成长为可堪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J],前进,2018(9):4-6.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J],旗帜,2020(9):5-7.

[4]习近平.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 奋斗,2019(9):1-7.

3718500338229

猜你喜欢

思想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