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县古树名木资源特征调查分析
2022-03-15颜麟刘云侠陈思瑞张天谣彭建松
颜麟 刘云侠 陈思瑞 张天谣 彭建松
摘 要 为了实现古树名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统计学回归模型等方法对云南省龙陵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龙陵县共有古树名木969株,隶属29科50属66种;2)优势树种为野生型大理茶、高山榕等乡土树种;3)古树树龄呈现低龄化特征;4)主要分布于农村地区;5)龙陵县古树名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在乡镇交汇处集聚的特点,且集中在中高海拔地区;6)冠幅、胸径和树高之间呈现一元非线性同步增加趋势,且符合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整体回归响应较强(以野生大理茶为主);7)农村地区的古树资源将是今后各部门保护的重點。
关键词 古树名木;分布特征;回归分析;地理信息技术;云南省龙陵县
中图分类号:S788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3.024
古树名木是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树木[1]。它既是自然生态演变精华的缩影,又是源远流长历史文明的见证,堪称国之瑰宝、树中明珠、活的文物[2-3]。云南省龙陵县凭借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特征和水文资源等优势,其古树名木的数量不容小觑。作为当地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古树名木为龙陵县的生态环境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贡献着力量。本文通过对龙陵县内古树名木资源进行全面地调查与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实证数据[4]。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地点
龙陵县地处云南西部边陲,隶属于保山市,地理坐标为东经98°25′~99°11′,北纬24°07′~24°51′。作为高原山地城市,龙陵全境崇山峻岭,河流纵横,海拔落差大;兼具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县内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5 ℃,年均降雨量2 112.6 mm,有“滇西雨屏”之称。龙陵县环境条件多变,地貌多样,植被类型复杂,辖区内生物资源多样性特征明显,孕育了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
1.2 调查时间及内容
在现有古树名木普查资料的基础上,于2019年6—8月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对散生的每株古树名木和每个古树群进行实地踏查核实、定位、拍摄图片和逐项判定调查因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树种、树龄、树高、胸围、冠幅、管护情况、周边环境、立地条件和古树历史传说等[5]。
1.3 调查方法
根据《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6]和《云南省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对龙陵县范围内符合《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2738-2016)[7]要求对古树名木、古树群逐一进行实地调查。树种鉴定以《中国树木志》《云南树木志》等工具书为参考,对于难以确定的树种,采样后送上级专家鉴定。树高采用手持式激光测距望远镜测定;胸围、冠幅采用专业测量皮尺测定。树龄根据LY/2738-2016的文献追踪法、年轮样本估测法、针测仪测定法、访谈估测法的顺序测定[8]。其他非客观因子视实地走访情况而定。以各乡镇为基本普查建档单位,按属地分级负责原则,将古树名木信息录入到全国绿化委员会开发的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县古树名木信息的动态管理监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资源总量特征
2.1.1 树种组成及数量
龙陵县共有古树名木969株,分属29科50属66种。其中,散生古树687株,隶属于29科50属65种;古树群44个,282株。古树群中,除槲栎(Quercus aliena)(壳斗科栎属)外,其他树种均有散生分布。散生数量大于3株的共有24种(见表1)。其中,野生型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黄葛树(Ficus virens)和小叶榕(Ficus benjamina)五大优势树种所占比例较大,其中野生型大理茶的数量最多,有307株,占总株数的31.68%,其次是高山榕184株,黄葛树78株,垂叶榕64株和小叶榕50株,分别占总株数的18.99%、8.05%、6.60%和5.16%。桑科榕属和山茶科山茶属数量分布最多,共750株,占总数的77.40%。种类和数量分布特点体现了龙陵县古树名木珍贵的地区稀有属性,也反映了开展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2 古树年龄及等级
依据《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按树龄综合鉴定结果确定古树等级分三级,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二级古树(树龄300~499年),三级古树(树龄100~299年)。根据树龄估测统计数据,龙陵县有一级保护古树4种9株,分别是翠柏、清香木、高山榕、垂叶榕,占总株数的0.93%;二级保护古树364株,占总株数的37.56%;三级保护古树596株,占总株数的61.51%(见表2)。龙陵县古树分布呈现“金字塔”形型,树种数量集中分布在二级、三级,树龄相对低龄化,增长空间较大。
2.2 空间分布特征
2.2.1 密集度
通过ArcGIS10.7对古树进行核密度分析[9],发现龙陵县各个乡镇古树资源密集度差异较大,并且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主要集中分布在龙陵县西北部、东北部及南部,并且呈现出在乡镇交汇处聚集的特点(见图1)。这些密集地区大多远离城市中心,处于出现在农村、深山、田间等生态涵养较好的位置。由此可见,古树名木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依赖性。
2.2.2 地域分布
借助空间分析及实地调查,龙陵县古树名木分布于全县10个乡镇,但分布极不平衡(见表3)。分布数量较多的是镇安镇(占24.97%)、木城彝族傈僳族乡(占15.48%)、象达镇(占10.84%)、龙山镇(占10.63%)。其中镇安镇古树无论数量、体量,在龙陵各乡镇中明显占据最为显著的地位。因此,龙陵县古树名木保护的重点在镇安镇。全县散生古树数量远高于群数量,基本呈现多数零散、少数集中的分布格局。
2.2.3 海拔分布
龙陵县古树名木海拔分布区间为605~2 535 m,跨度近2 000 m。通过对全县古树名木海拔进行统计分析(见图2)后发现,龙陵县的古树名木集中分布在海拔交界处。由图3可知,龙陵县古树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2 200 m,数量占比为83.8%。古树海拔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与古树的习性相关,更与其生境变化、社会环境发展相关。
2.3 生长因子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古树树高、胸径、冠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生长因子做回归分析。为保证样本的相对独立性,只对散生古树进行研究,以174株散生野生型大理茶为例。通过对古树名木的树高、胸径与冠幅建立回归模型,发现三次回归较二次回归拟合度更高(见图4)。其中树高与胸径y1和冠幅y2的回归方程分别见公式(1)、公式(2)。
y1=0.000 08x3-0.005 7x2+0.181 2x+0.388 5,R²=0.805 6
(1)
y2=-0.000 1x3-0.005 6x2+0.749 1x+1.016 3,R²=0.796 7
(2)
可以看出该区域古树的冠幅、胸径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
胸径作为自变量与冠幅也符合以下回归模型,详见公式(3)。
y=-1.636 5x3+8.849 9x2-9.52x+6.524 2,R²=0.736 8
(3)
胸径的测量可以为冠幅的估算提供一个切合实际的范围。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一部分野生型大理茶作为当地经济林,在采摘茶叶及管护时枝叶会遭到破坏,所以胸径与树高的拟合度要高于胸径与冠幅、树高与冠幅的拟合度。
引入多元回归模型,模拟古树的生长情况,对古树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索。结果显示冠幅、胸径、树高间符合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见表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更好地构建了古树名木树高、胸径、冠幅之间的数量关系,便于更加系统完整地表达各生长因子之间的联系。
3 小结与讨论
实地调查与数据统计显示,龙陵县共有古树名木969株,隶属于29科50属66种。61.51%的古树属于三级古树,后备资源充足,属于稳定增长型。从资源总量特征来看,龙陵县古树众多,结构稳定,优势种十分突出,科属结构单一。树种主要以野生型大理茶、高山榕等乡土树种为主,其分布特征具有强烈的地区地带属性[10]。数量最多的野生型大理茶,其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在其生态环境中形成了如生长势强,一些内含成分低,抗寒性、抗病性强等一些优势性状[11]。
在空间分布上,龙陵县古树分布于全县各个乡镇,但资源密集度差异较大。零星分布的区域是古树保护的关键点和难点。龙陵县的大部分古树集中分布于农村,由于广大农村及山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地理优势及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众多古树资源得以培育和保存。但由于受地理环境、交通、信息等因素影响,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大,管理较为粗放,使得一些地区的古树资源受到了破坏。龙陵县83.8%的古树分布于海拔1 200 m以上的地区,不同海拔区间古树的主要种类有所区别,这为高原山地城市的绿化树种提供了参考。
通过回归模型对古树的生长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冠幅、胸径和树高彼此间都呈一元非线性同步增加趋势,这与杨家军等[12]对广安区古树名木进行回归的结果一致。树木的树高、胸径、冠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树木的生长状况[13],结果显示相较于两两因子的一元线性回归,多元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有了很大提高,此结果与郝建等[14]、朱坤等[15]对柚木和高山榕的树高、胸径和冠幅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所得结果一致。
由于本研究对生长因子的分析主要针对大理茶,且区域内存在对部分古树采取伐枝复壮的单一养护手段而不能对其冠幅进行准确测量的情况,同时在分析数据时进行了异常值剔除,因此产生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与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保留数据的完整性,以期为古树名木的研究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峰.绍兴市主城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调查分析[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8.
[2] 李程,罗鹏,邓秀秀,等.古树名木生长状况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以浙江省古樟树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11):86-93.
[3] 董冬.九华山风景区古树名木景观美学评价与保护价值评估[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4] 易善军,姚晔,崔健,等.玉屏侗族自治县古树名木资源特征分析及保护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20(2):37-45.
[5] 焦传兵,臧德奎,任莹,等.崂山古树名木调查、评价及分级保护[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1):80-85.
[6] 国家林业局.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S].2016.
[7] LY/T2738-2016,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S].2016.
[8] 郭峰,唐翠平,黄玲,等.昆明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14,41(4):110-114,229.
[9] 刘益曦,胡春,朱圣潮,等.基于GIS的温州古树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园林,2019,35(5):107-111.
[10] 黄应锋,孙冰,廖绍波,等.深圳市古树资源特征与分布格局[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4(2):104-111.
[11] 蒋会兵,汪云刚,唐一春,等.野生茶树大理茶种质资源现状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4):1153-1157.
[12] 杨家军,张艳丽.基于回归模型的广安区古树名木资源特征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8,47(6):50-56.
[13] 汪亚愈,李莲芳,欧亚,等.禄丰村林场云南松人工幼林的林分结构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7,37(1):159-163.
[14] 郝建,賈宏炎,杨保国,等.柚木冠幅与树高、胸径的回归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34(3):144-148.
[15] 朱坤,代继平,庞婧,等.云南省芒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特征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20(1):22-29.
(责任编辑:敬廷桃)
339050033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