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性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2022-03-14黑龙江东方学院武让

工业设计 2022年11期
关键词:纪念性纪念景观设计

黑龙江东方学院 武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公共景观的设计与建设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尤其是对于纪念性的公共景观而言,其不仅能够突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脉络,还能够很好地反映地域发展的岁月更迭与时代变迁,有时也能够展现出宝贵的人文内涵与精神财富,传承并延续一个地方的记忆,甚至成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重要部分,承担着丰富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职能。因此,各地需要基于纪念性公共景观的设计需求,结合纪念性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科学的纪念性公共景观设计策略,以确保纪念性景观设计质量的提升。

1 相关观念解析

1.1 纪念性景观

纪念性景观是以具象的物化形式将公众的内在感情与精神意识活动表现出来,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与警示作用。过往的战争、历史人物、自然灾害等,虽然会随着岁月的消逝日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影响与心灵震撼不曾磨灭。纪念性景观聚焦并表现人类的纪念情感与人文精神价值,重点刻画与展现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1]。纪念性景观将人类的纪念性情感具象化并倾注于景观实体当中,其蕴含的精神追求与文化积淀是其不同于其他类型景观的本质特征,且精神要素超越了物质要素成为其中最关键的景观要素。

1.2 景观设计

“景观”一词不仅仅指自然景色,也包含人工景观。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其理解为专业人士工作于大尺度与小尺度、城市与乡村、硬质与软质建筑材料构成的外部空间。景观设计是指风景与园林的规划设计,其既包括自然景观又包括人工景观,与规划、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2 纪念性公共景观设计的分类

2.1 按形成过程分

按照景观的形成过程,可以将纪念性公共景观划分为主动型公共景观、后期转化型公共景观和混合型公共景观三种类型。顾名思义,主动型公共景观从设计之初就基本确立了纪念的目的和形式,如在各地比较常见的广场纪念碑、纪念馆等;后期转化型景观则主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其逐渐具有了纪念性价值,如古城墙遗址、战争遗址、名人故居等,这些纪念性景观在设计与建设之初并没有纪念目的,而是在后期才有了相应的时代烙印和纪念价值,混合型纪念性景观则是前两种纪念性景观的融合,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仅前期具有纪念目的,后期的纪念价值和功能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如纪念广场、纪念公园的规划和扩建等[2]。

2.2 按空间形式分

按照景观空间的分布形式,则可以将纪念性公共景观划分为纪念公园、纪念建筑、纪念广场、纪念遗址等多种形式。其中纪念公园不仅承担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纪念功能,还承担着休闲、聚会、娱乐、交际等功能,所以其空间场地的面积相对较大,纪念形式也更加多样。纪念建筑则多是以纪念馆、纪念亭、纪念塔、故居等形式存在,有时也会与其他纪念景观融合在一起。纪念广场则是拥有纪念、导向、标志、集会等功能,多与地方文化和城市形象有着紧密的结合,在现代城乡规划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纪念遗址则是多依托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空间设计与开发建设,一般会成为一个地方记忆空间与历史文化的载体。

2.3 按纪念对象分

按照纪念性景观的纪念对象来分,则可以将纪念性公共景观划分为纪念事件类景观和纪念人物类景观[3]。前者既有针对自然灾害事件的纪念,也有针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如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香港回归纪念碑等;后者纪念的人物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针对古代帝王、政治家、艺术家的,也有纪念当代科学家、人民英雄和先进工作者的,如杨靖宇将军纪念馆、伊春铁力马永顺纪念馆和马永顺景观雕塑等。

3 纪念性公共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景观设计理念相对落后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所以值得纪念和开发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加上在历史发展中涌现出的大量人物和事件,在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上应当具有丰富的题材和设计形式。但是由于景观设计理念上的落后,我国很多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过于学习或借鉴西方国家的景观设计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也很难体现中国特色或地域特色。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对纪念性景观的设计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冲击,有的设计人员一味强调标新立异,却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有效融入,也没有对纪念对象的独特性和异质性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这样就可能会偏离或弱化纪念的主题。此外,有的纪念性景观设计人员,忽略了同景观周边空间的融合与衔接,在设计与开发上未能实现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统一,致使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环境与氛围不够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纪念性公共景观的设计初衷。

3.2 景观设计形式与营造手法相对单一

基于纪念性公共景观的多样性、独特性和内涵性,景观设计人员应根据不同景观的设计要求,采取多元化的景观设计形式与营造手法。但是从我国纪念性公共景观的设计实践来看,很多纪念性公共景观的设计形式过于单一,未能对多种设计元素进行有机地整合,从而影响了公共性纪念景观的设计质量。一方面,有些纪念事件的供给景观设计主要采取图片、文字、建筑、广场等形式展现,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不是很强;纪念人物类的景观则主要采取雕塑的形式,在设计风格和营造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雷同,并且容易忽略与周围空间环境之间的融合,游客等公众的参与性也相对较差,这就使得其宣传教育价值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此外,有些综合性的纪念景观的设计,习惯于通过传统的建筑物、构筑物、小品等形式来展现,现代化元素的融入相对较少,如人工智能技术、声学光电技术的应用要么缺失,要么生硬,很难充分调动受众的感官神经,不利于突出纪念的主题[4]。

3.3 景观设计与保护相脱节

我国很多地区对纪念性公共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一方面是由于受“重设计、轻保护”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地方的保护投入不足,不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尤其是一些相对“冷门”的纪念性景观,由于关注度不是很高,商业化价值不明显,所以当地政策在保护性经费的投入上不够稳定,或者存在前期过度开发,后期维护资金不到位等情况,影响了纪念性公共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些遗址遗迹、名人故居类的景观资源,还没有及时纳入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名录中来,现有的保护力度和维护措施远远不够,如果不能保证后续保护工作的及时跟进,很有可能造成后期无法挽回的损失。

3.4 风格雷同与过度借鉴长期存在

在我国一些纪念性公共景观的规划设计中,由于纪念性景观需要体现体量、视觉震撼等,这就使得我国的公共纪念性景观存在较多的雷同现象和过度借鉴现象。如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好的一些地方,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纳入了很多纪念性景观的设计内容,这原本是好事,但是有些地方过度追求占地面积和纪念性景观的大尺度、大体量,将其作为了形象工程,反而忽略了其应当承担和实现的纪念价值与文化价值。同时,我国的很多纪念性景观在风格上也存在雷同现象,这与相互借鉴、相互模仿有很大的关联,如大广场、大雕塑的设计手法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真正能体现出设计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反而相对较少。此外,还有的地方存在重复设计、重复建设、大拆大建等方面的问题,这本身也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行为。

3.5 景观文化内涵的相对缺失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纪念性公共景观的设计,都必须重视纪念主题的有效发掘。尤其是对于混合型的纪念性景观,更是要重视景观文化内涵的深入发掘与科学组合。但是对于有些纪念性景观的主题发掘,设计者没有将其与我国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进行紧密地结合,致使纪念性景观现有主题的内涵表达不够。例如,一些名人故居、名人纪念园,对于人物文化内涵的挖掘常常只是涉及表面,对人物的生平和贡献等进行简单的介绍,但是与名人相关的思想价值观、生前经历的发掘和整理却不够系统,导致社会大众很难对人物进行全面地了解和学习。再如,在一些雕塑景观的展示上,只是展示出了外形,但是对于其中的文化内涵的解读却相对缺失,缺乏详细的文字介绍和说明,导致社会公众不能准确把握纪念性景观所要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

4 纪念性公共景观的设计策略

4.1 加强景观设计科学理念的指导

纪念是一种内心活动和情感活动,是由纪念的物化形成的纪念性公共景观,能够揭示纪念事件的真、善、美,为当代现实世界的人提供“念想”和“教育”,延续记忆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因此,要想提高纪念性公共景观的设计质量,必须首先树立科学的景观设计理念,要多学习和加强科学设计理念的指导[5]。首先,纪念性公共景观的设计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因为纪念性公共景观最终是要为“人”服务,所以景观设计的主题要符合新时代的思想价值观,也要对接人们多元化的精神文化诉求,避免产生与人类情感上的冲突,有效融入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其次,纪念性公共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如对于建筑材料与施工方法的选择,要尽可能地使用绿色材料、绿色施工技术,在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要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量使用纯天然的材质和乡土材料去建造,这样既能体现景观设计的地域特色,也有助于纪念景观的后期维护和管理,降低纪念性景观开发与维护的成本。再次,纪念性公共景观的设计要尊重历史、强化情感,由于纪念性景观多是历史的物化,以何种形式加以呈现则完全依托于固定的时代背景。透过每一个历史遗迹,我们都能清晰地感知到那个时代所发生的故事,感受到人们或欣喜或悲愤,或忧郁或愉悦,或淡然或激进的心绪。因此,纪念性公共景观的设计者,在纪念历史事件或特定人物时,一定要尊重历史的原貌,强化情感的引导,尽可能地实现与参观者在情感上的深度沟通,这样才能获取他人在情感上的共鸣,让更多的人充分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明白历史所承载的人类文明,体会历史的厚重感,感知特定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染力。

4.2 丰富景观设计的内容与表达形式

纪念性景观的构成要素内容有纪念性主题、纪念性空间和纪念性情感等。其中纪念性主题和纪念性情感属于人文要素,纪念性空间属于实体要素。针对不同的景观设计内容,设计人员应当采取不同的营造手法和表达形式,这样更有助于纪念性公共景观的科学生成、存在和有效地延续,乃至发挥出更大的宣传教育功能。首先,对于纪念性主题,一定要明确纪念性景观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要紧紧围绕纪念人物或事件,对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精神品质,以及历史脉络等进行整理,确保对要表达的主题有更加丰富、立体的呈现和针对性的诠释。其次,对于纪念性空间的设计与表达要做到内外部的统一,这样更有助于实现人与空间环境之间的互动,寄托和表达更多的情感,传递更多的景观语言,最终实现与参观者思想与精神上的共鸣。再次,纪念性情感的塑造有赖于纪念主体和空间的塑造,这是因为情绪和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一种主观意识,参观者只有能够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从纪念性公共景观获取更多的情感共鸣和认同,准确、全面地感悟纪念性景观所要传递和表达的精神文化内涵。

4.3 做到景观设计与保护并举

通常而言,纪念性公共景观中包含大量的纪念性建筑及其他景观作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所以我们不仅要在景观设计环节深入发掘其精神文化内涵,还需要在后期的保护环节进行持续的完善,做到景观设计与保护并举,这样才能确保纪念性公共景观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一方面,各地政府对于纪念性公共景观的保护,要确保其持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历史文化资源被破坏或浪费,造成难以挽回的遗憾。另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纪念性公共景观运行管理制度,确保各项保护性管理措施的深入贯彻和落实,将各项管理职责进行准确地划分,确保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对于在保护工作中出现权责不清、保护不力的行为,要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此外,对于资源丰富的地方,还可以请专家对资源进行评估分类,按照评估结果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进行资源的分类保护,这样可以提高纪念性公共景观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有限的保护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4.4 因地制宜地开展景观特色设计

为了更好地实现纪念性公共景观的纪念价值和社会功能,景观设计工作中就不能对设计对象进行独立的呈现,还需要融入地域自然文脉特征,因地制宜地打造更具特色的纪念性景观。首先,纪念性公共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坚持“自然简朴,不大兴土木”的原则,注重对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可以在纪念场地中的各类要素中寄托情感,如针对战斗遗址的保护,不仅要弘扬人文精神,还要注重周边自然生态的保护,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再以马永顺铸铜雕像为例,其长5.4 米、宽4.2 米、高7.5 米,雕像整体设计肃穆庄重、恢弘大气,不仅能够实现与纪念馆内大型森林群雕等景观的有效呼应,还能够与铁力林区的自然景观进行有效的呼应,将周边的草、木、山、石等各类自然元素作为寄托情感的载体,呼应“林业精神”的纪念主题,实现瞻仰英雄、宣扬林业精神文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融合。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诠释老一代林业人民对国家生态保护的承诺,也能有效体现当代政府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4.5 注重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塑造

纪念性公共景观在设计环节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注重对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塑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纪念主题的发展和确定。同时,对于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塑造,不能仅局限于景观本身,还要加强同周边人文资源的结合,以点带面,提高文化内涵的广度和深度,随后进行全面开发,制定合理的改造计划,打造纪念性景观中的优秀作品,树立纪念性景观的设计典范,打造地方名片,在宣传和扩大纪念性景观影响的基础上,带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建设与进度。时间的齿轮总是不断前行的,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却永远不会停止,公共性纪念景观的设计,一定要通过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塑造,提醒人们过去发生的事情,应当记住的事情,深化新时代的情感素养,顺应和迎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而将优秀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永续传承[6]。以马永顺纪念馆的景观设计为例,我们需要记住的不仅仅是林业英雄马永顺这个人,还需要大力弘扬马永顺精神,既要展示马永顺从“伐木模范”到“育林英雄”的光辉一生,更要以爱国创业创新奉献为纪念主题,展现林业工人群体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发掘和塑造“生命不息、育林不止”的文化内涵。此外,基于马永顺创造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其背后所展现的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值得人们发掘,所以一定要把纪念性公共景观设计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而进行深入、全面地开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纪念性公共景观设计需要实现质量和数量上的共同提升。纪念性公共景观作为其中一种特殊的形式载体,传承了历史中被追忆的人物和事物,所以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要丰富营造手法和展现形式,注重以人为本、突出文化特色,加强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塑造,有效对接人民群众的生活休闲与精神文化需求,形成有效的情感调动和人文教育功能,并确保后期维护投入的持续和稳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纪念性公共景观设计的预期目标,实现更多的社会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纪念性纪念景观设计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忘不掉的纪念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纪念性景观的隐喻性研究
纪念性景观的地被植物及其景观特色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