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的 现实审视与价值澄明

2022-03-14夏心军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伦理活动课程

夏心军

(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 225007)

2017年9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颁发与实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落实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但随着课程不断推进与深化,实践活动多元价值诉求使学生面临越来越复杂伦理选择的挑战。伦理选择影响着课程实施质态,决定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达成水平。所谓伦理选择是指中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发展核心素养为根本任务,以优化成长方式和经验生长为目标,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实践方式,学会正确价值判断和遵循道德约束力,有效控制、约束自由意志及实践行为,实现学生健全人格。伦理选择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应然关照,更是课程育人的本真追求。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伦理选择的 基本意涵

伦理选择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素养和行为机制,影响着课程实践样态和学生成长方式。一方面,伦理选择是指人的道德选择,即通过选择达到道德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伦理选择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德选项的选择,选择不同则结果不同,因此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伦理价值。[1]267

(一)取舍性伦理选择

1.实践活动动机:善良与自私。实践活动动机是伦理选择之关键,动机选择主要关注学生参与实践诱因“为自己”与“为大家”的生态抉择。一方面,善良应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应然指向,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使然。亚里士多德说:“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2]3激发向善动机有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实践行为,尊重社会规则,尊重他人权益,爱护动植物,关爱弱势群体,关心社区建设;另一方面,自私会对学生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利益诱惑导致有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择手段达成自己的学习动机,对活动对象和环境产生破坏,不仅扭曲了学生活动取向、身心发展和行为,甚至对社会、社区、他人、动植物等产生危害。活动动机的善良与自私是活动动机对立面,在活动中应积极弘扬善的活动动机,分析的实际需求与活动对象的结果,也决定着实践方式和活动成效。摒弃自私利己的实践动机,激发学生积极向善,提升活动正向价值,恪守活动的道德底线,关注实践活动的生态圈和谐发展。

2.实践活动行为:正当与应当。实践行为是伦理选择之本体,行为选择直接决定了实践应然和实然的生态逻辑。一方面,正当性是学生基于对活动过程理解与判断以及自己成长需求进行的伦理选择,是一种基于自己生长需要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实用性,按照意愿和能力寻求伦理支持和引导,以便于学生进行自我设计与调整;另一方面,活动应基于课程性质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规约,是基于课程性质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应然指向,是活动应呈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方式。活动行为的正当与应当是伦理现实与理想的双重性,在尊重应当的准则下积极关注自身的正当权益及方式,并通过自己的正当行为寻求活动的应当成效,对实践活动的效益产生直接影响。

3.实践活动制度:服从与自主

实践活动制度是伦理选择之基石,制度关注活动的规约性和引导性生态匹配。一方面,规约是课程制度的本质属性,是学生从事活动恪守的规则和要求,主要对课时安排、实施机构与人员、组织方式、活动评价、活动伦理底线、研究制度、对活动对象实践方式与办法等都进行规定,确保学生在活动中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自主是活动制度应然关注,自主既包括学生活动方式选择性,还包括制度非规定性要求的选择,是学生对制度理解的一种创新与突破,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自主性是活动有序推进之保证。活动制度规约与自主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决定的,既确保学生遵循活动规范和课程宗旨,也有利于学生根据活动进程和学习经验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益。

(二)兼顾性伦理选择

在实践活动中,对于学生参与活动方式及资源等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从一而终的固化。这种选择不是先与后、多与少及主与次的关系,而是根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优先选择,根据实践活动的任务和需要进行适时判断与调整,实践实践活动效益最大化,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1.实践活动价值:社会责任与个体成长。实践活动价值是伦理选择之根本,价值体认主要关注学生和活动对象生态影响。活动价值一方面强化社会责任取向,关注活动的道德规范与道德秩序(包括公德和私德),遵循社会伦理要求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活动价值直接指向就是学生自我成长,取得最好学习成效,丰富自己的学习体验,完善人格,满足成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活动价值的道德与利己是辩证统一,在关注道德(特别是公德)寻求学生健康成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关注公德也是其应然组成部分,从某种层度上来说,活动价值不是排他性选择,而是一种融通性共同发展,学会选择也是学生的一种经验成长,为课程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价值指向。

2.实践活动经验:尊重与改造。实践活动经验是伦理选择之生长点,经验选择关注知识特质和学生成长的生态演化。一方面,尊重是激励学生进行创新的动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鼓励学生基于日常生活与学习经验进行新的探究。学生实践活动方式积淀,是学生长期学习的结果,经验也影响着学生在后续学习方式和态度。尊重意味着学生在活动中学生地位以及秉持的价值信念,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寻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另一方面,改造是要求学生适应课程要求,基于实践活动目标进行规划和设计提出新要求和新标准,对学生经验进行改造,不仅影响学生实践创造性和积极性,也影响着实践活动整体性进程与质量。尊重与改造生活经验从课程发展的视角关注则是一种统整,尊重不是简单服从,改造不是彻底否定,尊重和改造在实践活动中相辅相成的,尊重学生经验是课程价值的应然取向,改造是一种舍弃,舍弃滞后、偏执或错误的经验,舍弃与统整学习经验,只有学会尊重与适应经验才会提升活动质量,指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改变。

3.实践活动内容:预设与生成。实践活动内容是伦理选择之基石,内容选择主要为了解决实践从执行走向改变的生态发展。一方面,活动内容开发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主要是基于学生目标和要求进行的一种教育设定,对学生能力发展有一定预期,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规约,对学生的实践成果有一定的标准,有益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章可循,有资源可用,提升学生整体性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活动内容在实践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根据活动进程进行适时调整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学习能力也是一种挑战。学生个性化差异和学习灵感影响,活动内容在实践活动中会产生一定变化和调整,学生在预设活动内容的实践层面会有不同的方式和结果,活动内容预设与生成是实践活动的一对矛盾,也是促进学生成长基础,学生必须理性对待活动内容的变与不变,对于活动内容的变化与自己学习需求寻求一种辩证统一,重视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多元化学习经验,提升实践活动效益。

二、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伦理选择的 归因分析

(一)学生学科思维取向制约着课程育人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非学科化学习的重要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根本性革命。首先,学科思维影响伦理选择人文性。学科思维主要是基于学理逻辑解决认知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科思维使得学生主要活动取向和价值定位均落实在知识本身,忽视为什么来解决问题的本源性问题的思考与关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科痕迹严重;伦理选择应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如何安身立命,尊重他人和对象,遵从社会规范,确保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规约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实践路径,学会换位思考。其次,学科学习方式影响伦理选择的综合性。学科问题解决主要通过最有效方式和路径解决学理问题,体现了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匹配性和快捷性,学习方式功利性取向鲜明。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践活动更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表现。通过“实践”发现真实问题,而真实问题一般具有“综合”性质,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给予解决。[3]关注学生人文素养达成,关注学生形成自己个性经验。第三,教师指导力缺失制约伦理选择实效性。师资质态是伦理选择的痛点,不少学校是通过兼职教师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学科教师在推进过程中明显留有学科痕迹,导致教学方法过于强调问题解决,过分强调学科伦理,实践活动伦理理解力不深,忽视实践活动伦理教育,忽视学生实践经验留存和发展,甚至变相变成学科课程的附属品。

(二)学生实践能力制约着课程实践效果

学生经验与实践活动复杂性不匹配,不仅制约课程实施样态,也制约了伦理选择的实际效益。首先,学生实践能力与伦理选择的人文素养要求有一定差距。由于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还比较匮乏,对社会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是知识性习得,缺乏伦理性实践经验,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学生面对伦理选择需要通过再学习才能有所成长,甚至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缩短学生与社会要求差距的核心课程。其次,学生实践能力差异性对伦理选择是一种挑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伦理选择依托学生实践经验而有效推进的,但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使得每个学生对伦理认知、判断和选择都会有很大差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的伦理选择出现差异性和偏差,甚至出现了相互矛盾,不能达成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学生实践方式单一制约着课程统整方式

实践性是伦理选择的重要表征。统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突破口,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方式过于简单。首先,实施方法简单化倾向。出现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简单化实践样态,学生实践也是教师指导下的实践,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活动形式简单化、活动过程程式化,学生在实践中,被动发现、被动反思、被动合作。活动空间被限制在校园内,即使走出校园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难以打破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实践方式是违背伦理要求的。其次,实践“拼盘”现象严重。在实施过程中与学科简单嫁接,缺少学科融通机制,既没有应有的学科逻辑体系,也没有实践活动体验性过程,甚至出现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由几位不同学科老师集中授课的怪相,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着几位教师的“表演”,学生实践伦理混乱,缺乏应然的整体育人视角,导致“四不像”课程实践样态。

(四)学生开发资源视域狭隘制约着课程的伦理时空

资源配置是综合实践活动伦理选择的核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化资源、人文资源、制度资源等,当前资源配置还不均衡,出现简单化运用倾向。首先,实践资源品质不均衡客观存在,伦理选择困难。课程资源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地域和校际差异,在课程资源配置上优质学校比一般学校好,城市学校比乡村学校好,大规模学校要比小规模学校好,特别是乡村学校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应有的教育伦理选择的参照物,如何实现课程资源均衡发展本身就是实践活动伦理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次,实践资源静态存在,伦理选择机械。所关注的是多学科知识产出,而非实践中真正的问题发现与解决,缺少对实践中综合性问题转化为学科问题的路径研究。[3]资源缺乏整体性表达,板块相互割裂,课程资源处于被动地位和静止状态,学生伦理选择简单机械,资源相对于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和资源发展的生态性缺乏考量,缺乏资源与学生互动性实践定位,对课程资源简单理解为被加工对象,导致课程资源缺乏整体效益。再次,人工智能是实践活动伦理选择的新挑战。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智能的个性化教育、跨媒体学习、终身学习的智能支持。技术与人类之间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价值作用,技术的价值取向是人类应用的结果。[5]人工智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了新条件,赋予课程新内涵,对课程伦理选择提出了新挑战。首先,人工智能没有伦理关照。人工智能解放了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持,大数据和3D打印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普遍应用,解放了学生大脑和时间。但也面临教育伦理严重缺失与忽视,人工智能使得大数据取向实践活动过于关注活动结果,缺乏人文关怀且缺乏伦理元素。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从传统的知识鸿沟、数据鸿沟逐步出现“算法鸿沟”。算法要向善,因为所有围绕算法进行的协作都是社会再现,而未来的方向在每一个积极的学生手中。[6]既不能让学生成为人工智能的奴隶,也不能出现置若罔闻,如何指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实践活动样态的整体优化则是其发展的重要内核。

(五)学生追求物化成果倾向制约着课程的表达指向

成果是综合实践活动伦理选择最终结果。成果是综合实践活动内涵的一种教育呈现,也反映了学生伦理选择的结果,但在实践中出现过于强化物化成果倾向。首先,导致学生实践取向功利化。物化形态成果具有一定的可观赏性、比较性,导致学生会在成果形态上积极努力,忽略成果本身应然学理性表达,注重外观形态忽略成果内涵,忽视了实践过程中的合作和交流,甚至为了做成物化成果不惜损害他人利益或破坏实践对象可持续发展。其次,导致课程成果简单化。物化成果使得课程成果一目了然、过于直观,而实践活动应然的道德教育和理论研究被弱化,对于中小学生系统思考能力和建构性表达明显被弱化。在成果表达上如何彰显课程特色,为课程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积极推进创意物化才是课程伦理选择应然关照。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伦理选择的 应然原则

伦理选择不仅是学生的价值选择,也是学生道德教育重要关切,并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达成和实践机制,对课程有序推进和学生健康成长有积极意义。

(一)人格取向原则

这是伦理选择的核心取向。实践伦理选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人性判断和择取,苏格拉底曾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学生在实践中人格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体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可信赖性、审美情趣、智慧提升、尊重、关爱、责任、公平,适应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忠诚履行社会责任,伦理选择对于学生来说,克服功利取向,实现人文关怀,改变着学生的成长方式。伦理选择不是单向选择与被选择、改变与被改变的关系,而是构成了非线性的协同演化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解决伦理选择“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通过伦理选择不断完善学生人格,落实课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风尚,帮助学生学会“做人”。

(二)实践路向原则

这是伦理选择的应然结果。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经验,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7]这为学生成长从纸面经验走向实践经验,统整学习资源形成综合性学习素养奠定基础。伦理选择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取舍;有助于学习他人优点,关注与他人交往基本技能和方式,尊重他人,学会合作;有助于认识社会,关注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明晰社会生活中角色定位,学会社会生活中贡献;有助于关注自然,认识自然,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重要方式就是实践,通过实践了解知识、掌握规律、明晰机理。这些经验习得不再依赖文本习得,帮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实践获取经验、获得成长,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素养指向原则

这是伦理选择的本真指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实践样式,还应关注学生想什么、做什么、为何做、做成什么、做得怎么样等要素进行系统思考,进一步关注学生实践取向、状态以及实践成果样态。伦理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素养,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实践合作水平和个性化实践方式,关注学生实践后果以及对实践对象产生的影响,明晰实践过程中每个人责任和义务,探寻自己与自然、他人、社会不同交往方式,重新理解生命成长价值和内涵,关注实践成果社会贡献及道德境界,关注素养成果形成动因、过程及贡献,关注学生参与态度、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作品形成过程及质量,关注作品社会影响和教育功能,为学生培养正确的活动取向奠定基础。

(四)生态导向原则

这是伦理选择的重要成果。伦理选择不仅促进学生成长,也改善了课程实施生态。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自己学习经验积极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改造和实践,伦理选择为课程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一方面伦理选择有利于学生明晰课程的学习责任和目标,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建设,通过实践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为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提供有益的人文保障。另一方面,为课程有序深化创设了有益氛围。强化伦理选择有益于课程在推进过程中处理好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实践与世界;有益于课程实施环境优化,改变课程实践随意性,强调实践活动对学生正向的教育引导,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友善处理好各种关系。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伦理选择的 应然策略

(一)确保课程政策中伦理元素落实到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落实课程政策是实现课程伦理选择的制度保障,也是伦理选择的出发点。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发以来,我国先后颁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对综合实践活动都有相关要求和规定。首先,政策文本相关要求系统化梳理,形成整体性教育伦理定位。通过梳理进一步厘清新时代学习要求,关注政策中关于学生德行养成、品质要求、人格塑造等表述进行梳理并形成系统化的政策文献,为伦理选择提供必要政策依据。其次,系统关注政策中学生伦理要求。政策文件对实践活动和学生素养提出了相关教育要求,并有一定自主性和选择性,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实践要求,积极建构符合素质教育的伦理体系,形成具有一定时代性和前瞻性的教育实践机制和保障,对学生在实践中伦理判断和伦理选择有着明确要求,提升了实践活动的指向性和操作性。再次,建立合伦理的课程制度。伦理选择不是简单服从,而是基于课程特征进行理性建构,形成具有道德性课程实施规定,从课程资源开发、学生参与方式、课程组织与管理、活动评价诸方面进行系统建构。只有制度具有合理性与人文性,才能确保学生可以执行,才能确保实践活动有章可循,确保课程伦理价值得以彰显。

(二)强化实践活动人文素养观照

英国哲学家艾耶尔(A.J.Ayer)认为,所谓伦理学、美学等价值判断,实际上只是一种感情的表现,没有科学上的真理性或客观的有效性。[8]235伦理选择不仅关注学生系统性思维发展和科学研究素养培养,还为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观进行正向引导。首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活动主要是基于学生经验关注生活中问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学生人格、智力和道德意识,系统分析问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克服困难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鼓励学生直面人生问题、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生活素养。其次,关注学生社会责任。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核心课程,承担社会责任是学生伦理选择的应然取向,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新时代公民,要学会围绕家庭、社会、学校、社区实际有效开展学习活动,也要学会处理社会生活中日常事务,树立公德意识,遵纪守法,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激发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服务中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为主动学习者与负责任的公民。

(三)优化实践活动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推进的重要保障。课程资源需要进行统整,提升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践性和统整性。第一,实践资源立体性开发。实践资源是伦理选择应然的重要对象和支架,统整有两种取向:纵向上根据基础教育十二年发展历程,给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加强学段之间衔接,确保课程资源持续为学生伦理选择提供必要的系统学习资源体系;在横向上加强统整,为丰富学生综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在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四个方面进行必要资源重组与提升,关注学生在四种实践方式中形成的伦理选择素养。第二,课程资源时代性内涵。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国学校课程的“另一半”,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9]立德树人成为新一轮课改的根本任务,伦理选择必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进一步凸显其活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拓展了其内涵,也提升了其教育的功能和在学校课程中的育人地位。[10]课程资源时代性要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生活新变化、新要求、新方法,进行适时调整与改变,充分发掘伦理选择的新要求和新目标,更好为学生实践活动服务。第三,课程资源系统性推送。课程资源推送是活动中重要一环,课程资源推送主要根据活动任务需要、活动主题的目标、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凸显的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整体性规划,确保资源推送要做到根据活动安排有序列、根据学生伦理达成、根据活动任务要求、根据活动主题有特色。第四,课程样态超学科性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零散在各个学科课程里面和社会生活各个角落,需要改变分科课程自成体系、相互割裂的现状。这对于学生伦理选择能力是一个重大考验,一方面拓展内容,加强学生系统化思考问题的思维训练,形成问题整体观;另一方面加强学科与实践活动综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寻求学科教学中分析与解决。学生应基于伦理开发资源,既要关注适合自己的认知需求,也要关注实践活动目标达成,更要关注实践活动对象和谐发展。

(四)改进学生实践活动方式

伦理选择最核心要素则是帮助学生走进社会并学会合道德选择方式进行实践活动,完成实践目标和任务。实践活动方式主要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学生应基于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方式来选择,不仅关注实践活动操作性和实践活动品质,更强调方式合道德性,关注自身与活动对象的关系和发展。首先,帮助学生走出教室。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活动,更应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他人,进而激发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选择、拓展和延伸跨学科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实践活动实现成长,通过综合视角将自己所学进行统整,将学习变得更生活、更灵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科学运用学科思维。加德纳(Howard Gardner)曾说过:“倘若一个人不能至少稔熟一门学科,那他注定要任别人摆布。”[11]综合实践活动不排斥学科思想,这也是学生伦理选择的基础。综合实践活动不是简单联系生活,反对那种浅尝辄止的探究,应当科学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概念,且应加强与学科课程融合,完善实践活动伦理定位,理解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问题,形成综合性解决问题思维和能力。统整学科思想是基于伦理选择结果和教育理解,发展创新精神。

(五)尊重学生生活经验留存

从课程性质来说,过于强调任务取向是不利于学生经验的自我发掘和创造,也是不道德的。较为成熟的课程实施策略与机制应关注学生个性成长方式、经验积累和学习体验。首先,基于学生学习经验。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经验从伦理视角来说是课程应然的品质和目标,把学生当成一位人格独立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个体而存在(这是实践活动伦理选择的基础),纳入学生经验是构建课程与生活的桥梁,伦理视角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事物中学习和选择,消除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解的陌生感,缩短课程与现实生活距离。其次,尊重个性化生长方式。长期以来,课程实施对学生要求缺乏因人施教,同一目标、同一任务、统一要求与评价,这对学生个性化生长是不利的。实践活动应关注学生成长不同需要,包括主题设计、资源统整、活动方式、成果展示等都应呈现差异性,确保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长,学会与活动对象共生,学会与环境共存,学会与社会共建,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有的教育张力。再次,关照学生实践体验。体验是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所接触的人、事、物、空间与信息产生个性化获得感,学生活动体验将直接影响着他们活动方式和活动效益,也影响着活动对象或活动后果,重视实践体验给学生创设的成功机会,体验成功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六) 重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决定伦理选择重要取向,这对学生在课程实践中采取什么样方式和行为,也将影响着课程对学生成长价值。首先,完善综合活动评价功能。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生活中的责任担当,培养学生利用综合思想解决学科问题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是课程伦理应然指向。通过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实践行为和作品进行评价,对学生实践活动成效进行评判,对作品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创作出好的作品,也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促进发展,主要针对活动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表现是否满足课程建设需要进行一种价值判断。其次,优化评价内容。通过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分析,帮助学生改进活动方式,优化课程资源配置。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8]8评价内容将直接指引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学生对活动主题凝炼、活动时间规划、活动角色承担、活动合作水平、活动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活动作品表达等,关注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解决综合性问题的价值观、能力和品格,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如何与活动对象和谐发展。第三,不断优化活动评价方式。活动评价的甄别与发展是课程实施必须面临的问题和要求,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优化活动可行性路径,只有以改进为根本取向,以甄别为基本要求,积极加强活动评价整体性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推动课程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如何选择有效方式进行实践活动,选择何种伦理取向。因此,不仅对学习结果进行认证,更应关注过程性评价、综合活动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适切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忠于课程目标和伦理规范进行实践,克服功利取向,提升实际效益。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伦理选择的 价值澄明

伦理选择是贯穿实践活动全程的道德判断和取舍,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选择,也是课程特质时代要求,伦理选择决定着实践活动生态和质量,决定着实践活动的后果,也决定了学生成长方式。

(一)实践活动目的实现社会责任与个性成长共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活动为样态的实践课程,活动不仅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价值体认,更要关注社会责任,关注集体主义,培养爱国情怀,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把学会服务作为其学习内容和活动有机构成。实践活动既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才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成长,通过活动进一步寻找到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实践方式,主动运用已有经验去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成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互动过程,也是伦理选择的核心指向,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学生个体心智,又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个性,形成正直、诚实、爱心、自信等优秀品格,高雅的气质、开阔的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伦理选择有助于学生既能正确处理好自己成长需求,又能关注社会对新时代公民教育要求,自觉地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行为,加快社会化成长进程。

(二)实践活动价值实现回归生活与复杂交往共存

从某种层度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探究生活,发掘生活的生长价值和教育价值。实践活动就是贯彻“回归生活”理念一个重要课程。过程哲学认为,生活和实践是教育的唯一源泉,教育“只是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12]12只有当教育植根于生活世界,学生才能既形成直面生活问题、不逃避困难的积极态度,又学会理智解决生活问题、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13]8活动过程中学生交往日趋复杂,不仅要提升学习品质,关注知识性理解,还必须与他人、社会、自然进行对话,探寻适合自己生长的路径与资源。活动促进学生基于生活、回归生活、反作用于生活、解决生活问题、创造生活,进一步加深对生活的复杂性的理解和重构,并能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复杂交往引发的自我反思和改造,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改造能力。伦理选择有助于学生在复杂交往中积极选择适合自己实践路径,深刻理解活动资源的复杂性和生成性,帮助学生探寻理解生活的路径。

(三)实践活动主体实现自主独立与协作精神共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课程,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判断,充分体现自我存在,学会选择与负责,担负起主动参与和活动的能力和义务,强调独立自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发点和价值旨归。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只是问题的分析者、解决者,更是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不只是活动的参与者、活动方案的执行者,还是活动方案的研制者、活动的组织者。[1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协作精神,《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15]75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要进一步深化课程理念,任何人不可能依托单打独斗,交往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实践成果,活动过程中倾听他人经验,相互合作、相互包容、相互帮助,提升学习效益。活动过程中强化独立精神有益于学生更好思辨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目标和方式,关注协作有益于学生学会在群体生活中的关系和定位,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伦理选择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克服简单的自我,培养独立积极的学习品格,关注相互协作,并能自觉履行活动中的实践责任,为顺利完成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四)实践活动主题实现综合统整与问题解决共享

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前提性工作,主题应与学生知识储备、研究能力相适应,关注主题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指向,主题在目标上是通过统整、在样态上呈现出来综合性,主题统整是手段、综合是结果。统整与综合使得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聚焦性和指向性。问题解决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之一,问题解决在活动中更加注重问题选择的开放性、社会性、价值性,实践活动的问题不受任何学科限制,问题与学生的兴趣相关联、与社会发展相关联、与现实需要相关联,这样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与能力。活动主题是实践的源头,克服单向杂乱主题选择,对其内容、资源、表达、实践方式等方面进行结构化统整,确保学生的实践认知有所突破、实践方式有所建构、实践成果有所创新,有利于学生对主题亟需解决的问题形成个性化、结构化、主题化的判断与理解,两者相得益彰。伦理选择有助于学生克服功利取向,帮助学生厘清主题样态和结果之间必然关系,明确主题对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与挑战性,有益于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预设与生成的认知和理解,并有效将主题预设与问题解决形成个性化实施。

(五)实践活动方式实现知识习得与经验生长共通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活动方式主要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四类。这为学生改进自己学习方式提供了专业的全新视角,也是青少年学生学习方式创新与发展。通过四种活动方式改变了学生传统的知识习得方式,使得知识习得不再通过简单识记,而通过有益的实践活动形成了新的知识重构。经验生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关注,也是选题的应然结果,方式确保学生对活动经验有一个全新认知和判断,对问题认识具有一定整体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认识活动进一步丰富生活经验,逐步形成独特而有效的学习视角。从某种视角说,实践活动知识就是经验,实践活动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学习新知识并实现经验改造的过程。伦理选择实现综合统整与经验生长共享,有利于课程生长和发展,为课程活动目标、资源开发、活动方式等方面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策略,对于提高课程的实施质量和实施水平十分有益。

(六)实践活动管理实现活动特质与学科思维共建

综合实践活动克服传统学科课程的强调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体系形成的课程体系,两者不仅在学习方式存在差异,在学习内容和解决的问题也有异同,为学生形成个性化知识体系提供了新的课程机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了活动作为课程实践样态,学习内容就是生活世界,凸显活动给学生学习经验带来的收获,关注学习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学科知识,强调学科逻辑和学习心理的关系。活动过程中两者不可偏废,既要有活动统整的视角,也要关注学科经验的应用与统整,形成“跨学科”思维,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加深学生对学科深化理解和深度学习思维,也要指导学生通过活动拓展自己的学习视野,丰富学习情感体验,提升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伦理选择通过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特质与学科思维进行一体化攻坚形成“课程连续体”,有助于学生解决活动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关系,克服学习中虚假探究与体验,利用学科思维的逻辑性融合活动资源的开放性,学科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合、交叉与超越,形成活动内涵系统化建设。

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16]44伦理选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经验成长和人格塑造,对于课程建设来说是一种资源重组和内涵重构的过程,对于学校来说是一种课程文化深化践行。伦理选择是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必须面对的生命教育命题,对于课程内涵建设、课程组织与实施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关注伦理选择有益于课程更加人文、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推进与实施。

猜你喜欢

伦理活动课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