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的基本遵循

2022-03-14王刘怡

关键词:党的领导政党总书记

李 华 王刘怡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命题,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63“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要求,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甫一提出,就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当前,围绕这一命题的研究主要围绕“长期执政”概念出场演进,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及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基础、动力、战略路径和主要经验等多个方面展开,其中关于党的自我革命与长期执政的关系受到较多关注。总体来看,学界关于“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专门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这一宏大且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还需长期关注研究。笔者围绕“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命题,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原创性贡献进行系统探讨,以期呈现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贡献和成果。

一、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兼具时代性与恒久性的课题

“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大论断的提出,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深刻把握,以及中国共产党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和实践自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人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最近的政治目标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285,共产党人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2]294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也就是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在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前,共产党人都应该肩负伟大使命,为这个崇高而神圣的使命不懈奋斗。对共产党人奋斗目标的内在规定性,事实上提出了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命题。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秉持着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把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也实际上提出了革命取得政权后长期执政的任务。中共二大宣言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属性及“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的最高纲领[3],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奋斗目标。

这样,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心任务就是完成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党的长期执政奠定基础。在瑞金时期,党就建立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开始了局部执政的实践。在延安时期,边区政府在政权建设上进行了极富成效的探索,探索出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组织形式,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为党夺取政权并长期执政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通过延安整风,统一了全党思想,维护了党的集中统一,并找到了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抵抗“政治灰尘”与“政治微生物”,始终保持党的生机活力的有效路径。1945年7月,在延安窑洞中,毛泽东在与黄炎培对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4]。在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前夕,毛泽东提出了“进京赶考”与“决不当李自成”的命题,进一步深入思考了夺取全国政权后如何经受革命胜利、如何执政、如何面对执政考验的重要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5],从而为党的全国执政作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在夺取政权的伟大胜利下如何实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并长期执政,成为党的领导人思考的重要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6]。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根本领导地位。党的八大作为党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初步总结与全面探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标志。刘少奇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党已经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7],强调了无产阶级执掌政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邓小平在党的八大强调“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同时,也告诫全党,要避免执政党的地位容易使一些党员“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使党面临“脱离群众的危险倾向”[8],要实行党的内部监督,接受来自人民群众与党外人士的监督。由于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与中国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与基本国情认识不足,党的八大之后逐渐出现了“左”倾错误,党的建设也出现诸多偏差,执政党建设的探索陷入了曲折。

改革开放以后,党在时代主题与中心任务发生深刻历史性转变的背景下,执政党建设进入更加自觉的状态。1980年2月,邓小平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9]276的命题,围绕这一重要命题,提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10]314,“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0]39,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同时,邓小平始终关注制度治党的重要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9]333,将党的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和新路径,为实现长期执政提供了重要保障。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11]两大历史性课题,事实上提出了党如何实现长期执政的命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论断,并基于党的地位与执政环境变化提出“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12],明确了执政党建设的新方位。胡锦涛极为重视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他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深入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13]进而提出要加强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方面的执政理论建设和研究;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一步提升“党执政活动制度化水平”[14]。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研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将执政能力建设明确为“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15],党的十七大将“执政能力建设”确立为党的建设主线,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6]39的目标,为党永葆生机活力实现长期执政提供了新的思路,指明了建设方向。

回顾历史可以清晰看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活动全过程的一项根本任务和目标,更是当下和未来党的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和归宿所在。因此,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恒久命题,存续于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同时,由于不同时期环境变化和具体任务的不同,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又具有重心和特点的差异性,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习近平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创新性探索的理论成果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论及如何实现党的长期执政这一根本性问题,他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17]529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从执政根基、政党形象、建设主线、政党能力、建设路径、政党地位与制度保证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论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探索成果。

1.从执政根基上,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筑牢党执政的“最深厚的根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事业永续发展的根基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秉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论断,强调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2012年11月,在新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8]在此后的执政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始终和人民在一起。他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19]他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20]在2019年元旦新年献辞中,他明确提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21]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22]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只有站在人民之中、紧紧依靠人民,才能获得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无穷力量。

要筑牢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最深厚根基”,就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一切工作都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6]698。要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改革是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更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16]554。始终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认知,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最深厚的根基”方能不断巩固。

2.从政党形象上,鲜明定位“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朝气蓬勃形象。政党形象是外界观察、认识、判断政党精神状态和生机活力的重要窗口,党的形象和威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23]。走过百年的中国共产党,要以何种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呈现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需要给出明确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24]86此论断一出,一个朝气蓬勃、昂扬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政党形象鲜明树立。鲜明定位政党形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历程中所处的生命周期和精神状态,走过百年的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只是未来漫长征程的序章。清晰认识党在历史征程中所处方位,才能更好保持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政党形象,才能更加自觉地担当起千秋伟业的历史使命。

始终保持党的朝气蓬勃,要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厚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永远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就要“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2]3。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在时代变化中推动理论创新,在把握历史脉搏中回答好时代之问,从而保证党始终“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塑造出在思想上始终年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始终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要用伟大精神升华革命意志,不断锻造朝气蓬勃的政党形象与政党品质,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22]19。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构筑起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起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并在精神谱系的滋养中始终保持昂扬奋斗的革命精神。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初心与使命,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中永葆生机活力,“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25]。使命与理想越是坚定,党就越有力量,就能始终保持昂扬的奋斗姿态与朝气蓬勃的政党形象。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观视野对党的历史使命和形象的描述,鲜明定位了党长期执政的历史征程和所处的“风华正茂”的历史阶段。

3.从建设主线上,明确把“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主线,贯穿党的建设始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并明确提出把“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主线,贯穿党的建设始终。“长期执政能力”概念的提出,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话语创新,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和使命担当,加深了党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新认识。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宝贵经验。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命题,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进入到新的视域。

相比较一般意义上的执政能力建设,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要更加关注党的建设的战略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他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与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指出,必须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建立完善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24]272;从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强调要“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机统一起来”[17]106,从而将党的建设的主线融入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视域之中,明确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之间的动态关系;长期执政能力的提升更加需要党的自身建设的完善,强调要以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途径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总之,“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命题的提出及其党的建设主线地位的确立,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建设要求与重点,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实践遵循。

4.从政党能力上,强调要“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建设有力量的政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一个力量匮乏的政党,是无法有效整合并领导国家和社会前进的,也就无法实现长期执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24]43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24]43。他从长期执政的角度再次强调指出:“我们党要长期执政、永葆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26]595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要坚定不移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27]。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党才能坚强有力。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党要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确保中央令行禁止,确保“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步调一致向前进”[28]10,这是党有力量的重要保证。必须善于从政治上来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讲政治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在全面从严治党和不断自我革命中,“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29]29。面向未来,还要继续加强“四力”的建设,以“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7]13,进而“形成强大合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26]691。习近平总书记“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的重要论述,既为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建设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不竭动力。

5.从建设路径上,明确提出自我革命这一执政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如前所述,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就开始关注的问题。继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内提出通过人民监督跳出治乱兴衰、实现长期执政的答案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实现长期执政的第二个答案,即党的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反复提及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体现了用大历史观思考如何确保长期执政安全的高超政治智慧[30]。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他揭示了以发展民主和自我革命作为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关系,“一百年来,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31],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两个根本途径,即在领导政权建设中坚持发展民主,在推进党的建设中坚持自我革命。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他明确提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28]1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1]14以自我革命作为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新路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理论贡献,也阐明了自我革命之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长期执政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26]120为了避免堡垒从内部攻破,必须加强党的自我革命。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突出体现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并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党治理国政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党的建设。这主要体现在: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坚持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形成全面覆盖、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等方面。经过不懈努力,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在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并明确提出要“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1]64、“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1]65,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正如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29]70只有发扬最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我们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永葆生机活力。

6.从政党地位上,强调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是同一主体的两个方面,标示了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活动方式的不同指向。但从理论逻辑上看,党的领导规定着党的执政,影响着党的执政成效。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重大论断,实际阐明了党的领导和党的长期执政的关系。没有了党的领导,就没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32]。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首先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全面领导既在这一进程中得以更大加强,也是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最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33]8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要的是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34]。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根本是要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必须要有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不会产生凝聚力的,也是无法发挥出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始终做到“两个维护”,才能在长期执政中站稳政治立场、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与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进一步将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党长期执政的效能。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就是“坐镇中军帐的‘帅’”[33]7,在国家政权结构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力量,从而实现将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落实在党长期执政的效能之上。

7.从制度保证上,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党运用法治思维与制度手段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的重要表现,是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最终要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35]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会议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26]305,明确了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中的统领地位,处于制度体系的核心层,受到中层制度和外围制度的保护,从而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同时强调要加强六个方面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的要求,确立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这包括,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以制度的形式确保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与远大理想,为党的长期执政夯实思想基础与政治基础。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强调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特别是将“两个维护”制度与严格的请示报告制度纳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从而以制度的形式保证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统一。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从制度上推进党的领导深入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与各个环节,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的方向与效果。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为党实现长期执政提供了广泛而坚实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升提供制度保障,为实现长期执政提供不竭动力。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的肌体健康,永葆生机活力,保证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执政中不变质、不变色。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1]64的重大论断,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与稳定性,将党的领导纳入制度化范畴,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有利于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长期稳定执政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三、习近平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深邃思考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发展,形成了关于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推动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做出重大贡献。

1.增进了中国共产党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自觉。历史自觉,就是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清醒认知自身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使命,并主动去塑造历史的发展前景。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强调“在历史智慧的学习运用中提升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36]。“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论断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上的历史自觉。从“执政”到“长期执政”,虽是表述简单变化,但已在政党建设的内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显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党建设认识上的深刻觉醒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保持深刻的历史自觉和理论清醒,登高望远,把握执政党建设的历史规律和趋势,增进党的建设的历史主动。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党的建设具体实践中脚踏实地,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当前党的建设,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塑造党长期执政的良好前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在增进党的历史自觉中指明了党在当下和未来建设的方向。

2.解决了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的难题。梳理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实践可以看出,党的建设就是围绕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破解影响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难题。这些具体举措体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中。针对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理想信念动摇、滑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要补足精神上的“钙”,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针对党的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定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针对党内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的情况,强调运用法治思维与手段管党治党,加强党内法规建设,为党实现长期稳定执政提供制度保障。针对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以“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也绝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的清醒认知,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坚决清除威胁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瘤”,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总结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管党治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破解了党的建设中的诸多难题,扎实推进了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实践。

3.形成了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探索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进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格局,呈现出鲜明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特点。具体而言,从执政根基上,牢固树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理念,始终与人民在一起,筑牢党执政的“最深厚的根基”;从政党形象上,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朝气蓬勃的政党形象;从建设布局上,强调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线贯穿于党的建设始终;从政党能力上,提出要“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建设“最强大的一个政党”;从建设路径上,提出了自我革命这一执政党跳出“历史周期率”、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新路径;从政党地位上,提出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制度保证上,提出坚持并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丰富了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形成了建设长期执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格局,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践遵循。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政党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坚持党的领导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