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短视频的符号表征与话语实践分析
2022-03-14陈超
陈 超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1 研究背景
1.1 普泛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化的到来催生了多元文化主义,“身份”问题越来越受到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也成为不同文化群体寻求文化认同、实施“符号抵抗”的重要手段。在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看来,身份认同不是一个确凿无疑的结果,相反它是一项持续进行的工程,是一个关乎个体和群体在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情境下对自身进行界定的过程。
怀旧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在对过去的重构之中,可以帮助人们暂时回到与外部世界和谐的阶段,承担起了解决认同危机的功能。怀旧(nostalgia)一词源于两个希腊语,由nostos和algia组成,nostos的意思是返乡,algia的意思是人由于渴望回家而产生的焦虑感。我国怀旧文化研究学者赵静蓉认为,怀旧就是现代人为了解决认同危机,时常记忆或回溯过去的自我形象和生存经验[1]。在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景观社会”或者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拟像世界”中,怀旧以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为载体,被无限复制和仿真,演变成一个普遍的社会景观。
1.2 怀旧短视频的兴起
以视频形式进行怀旧的现象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2008年,一段《“80”后最难忘的歌与影像》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并引起了巨大轰动,引发网友们纷纷效仿,各种关于“80后”记忆中的歌曲、动画片等素材片段被剪辑成新的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这些短片以影像的形式帮助“80后”群体实现了怀旧的愿望,通过想象重新建构了美好的过去。
但与上述视频不一样的是,关于怀旧的短视频会以更加精简的方式、更低的准入门槛出现在大众面前。目前学界没有对短视频提出明确的定义,但都认为其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2020年12月,《北京东路的日子》这首歌的MV在短视频等社交平台再次火了起来,“原班人马”“十年重聚”几乎出现在每一个关于这首歌的短视频说明里。不少网友感叹“爷青回”(网络用语“爷的青春回来了”的简称),就像歌词里的“十年后”一样,唱作者和受众一起赴十年之约。当人们再次看见熟悉的人物,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耳边响起,这些熟悉的视听符号瞬间将人们拉回记忆里的某段时光,仿佛在现代不确定的生活中有了一种确定感。而且,歌词中关于“青春”的话语使得人们在想象中重返校园,重温那段青涩、单纯的美好时光,在被工具理性充斥的现代社会里找到了一丝宁静。无独有偶,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陆续掀起了怀旧风。短视频创作者使用暖色调的滤镜,通过展现一些具有年代感的事物、妆容、歌曲等,专注于创作带有怀旧主题的短视频内容。
目前关于怀旧的文献,从内容上看,第一类是从整体上以美学视角探讨怀旧,这以我国怀旧文化研究学者赵静蓉为主要代表;第二类则是将怀旧置于具体的大众媒介环境中,探讨怀旧电视剧[2]、电影及其对集体记忆的建构[3],尤以“安放无根的青春”居多[4];第三类是对互联网具体形态的研究,主要围绕豆瓣、优酷网等媒介上对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的评论展开[5],这些评论往往来自精英群体,因此急需从更为普泛的大众群体的角度出发探讨怀旧文化。然而,或许是因为短视频兴起不久,是一种“新兴媒介”,所以目前并没有将怀旧置于短视频的环境下进行探讨的文献。
本文的目的即考察用户创作的怀旧短视频的符号表征,及其与其他用户在互动过程中的话语实践,进而分析用户是如何通过怀旧短视频来建构身份认同的。
2 研究方法
本文并不研究用户在创作短视频时运用的镜头或者拍摄手法,而是分析其符号表征和话语实践,因此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以怀旧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并按点赞量排序,整理前100条短视频的视频类型、视频发布者、视频文本(创作者在发布视频时一并发布的文本)、补充文本(视频发布者在评论区发布的文本)、背景声音、热评文本(怀旧视频下方点赞排名最靠前的三条评论,作者自身发布的除外)、评论发布者,并关注短视频中出现的事物。
3 研究发现
虽然短视频短小精悍,内容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但是以怀旧为主题的短视频的形式还是有章可循的。
3.1 怀旧短视频的符号表征:器物与听觉符号重现
怀旧短视频中出现的怀旧元素,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符号。怀旧短视频通过展现物品、衣着、发型、影像、音乐等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符号,试图将自我的个人认同统一于系统的符号之中,建构集体的身份认同。
3.1.1 器物符号
器物是怀旧短视频建构集体身份认同的最为普遍的符号表征。每个时代都与特定的器物相联系,怀旧短视频将特写镜头对准特定器物,将动态的器物符号指向特定的时代与生活,唤起大众的回忆。不同年代出生的群体,其童年生活和青春记忆也不尽相同,因此其符号表征也有所区别。例如,能够勾起“70后”青春记忆的短视频,往往与小霸王游戏机、硫化帆布鞋这些器物符号相关;而对于“80后”和“90后”来讲,他们的青春记忆里更多的是教室里的黑板桌椅、洁白的衬衣、宽松的校服、偷偷传过来的小纸条,还有上学骑的单车。观众在影像化的能指中,能够逐渐获得关于符号所属年代和群体的归属感,从而建构起区别于其他群体的身份认同。
3.1.2 听觉符号
怀旧短视频的听觉符号主要分为音乐和独白两种形式。
将特定的听觉符号与特定的年代联系在一起,当富有时代感的音乐响起,观众就可以通过想象进入音乐所指涉的那个时代。以怀念童年为主题的短视频,更多是将《童年》《明天会更好》《让世界充满爱》等音乐作为听觉符号来呈现,熟悉的旋律可以使观众仿佛一下子回到小学。听着耳熟能详的歌词,观众能够想象出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听着榕树上的蝉鸣,看着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童年作为美好的意象,在想象中被重构。
除了歌曲或纯音乐,怀旧短视频还会通过画外音、独白的方式营造怀旧氛围。抖音账号“爱怀旧的80后”发布了一条关于小时候过年走亲戚的视频,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配上完整的独白,使观众能够在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的互动过程中,回忆起过年“走亲戚”的相似场景,并与现实中的自己相对比,从而引发出一种渴望回到过去的情绪。这则视频点赞量最高的评论是网友“若光阴”发表的:“发展让我们不温暖了,生活充满了铜臭味,活得也越来越复杂,活着越来越不单纯。人类啊!”当过去被视为“失去的好时光”,它也就成为现在的理想归宿。
3.2 怀旧短视频的时空维度
本研究从怀旧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中分析怀旧短视频中的怀旧话语实践。时间怀旧是主体逃离现代,追忆过去,对历史和进步的时间概念的叛逆[6]。空间怀旧的对象主要包括已经离开的故乡、某个被拆除的建筑、曾经就读过的学校或者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等,这些空间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它们曾经都是与怀旧主体的生活经历产生过密切相关的地点或者场景。
3.2.1 时间怀旧
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当真实不再是以前的样子,怀旧便展现出充分的意义。”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不适应现实,在物质极度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流于表面,对“重新体验”产生了需求,怀旧成为他们抵抗时间不可逆性和工具理性的抵御机制,试图在重构的过程中确保自我的内在延续。
童年是怀旧短视频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主题,这与电影和微视频题材一味突出青春的青涩时光有所不同,这些短视频或给出特写,将镜头对准童年时光最喜欢玩的简单而不失趣味的玩具,或者最喜欢吃的零食,或通过拍摄一则小故事,在暖色调滤镜和具有年代感的器物符号的帮助下,将观众带回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人们在被美化的过去和冷酷的现实之间建立了一种对立关系,人们想要回到童年、逃离现实,在这些怀旧话语中努力对抗长大后面临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寻找内在统一。
怀念黄金时代也经常出现在怀旧短视频中。关于黄金时代的怀旧更多的是关注文艺圈的青年,他们怀念明星迭出、经典作品不断的黄金时代,是相对来说更为小众的怀旧。人们通过不断建构关于以往岁月的“神话”,在批判和逃离平庸的现实中抵抗工具理性的侵蚀。
青春曾是电影、电视剧、网络长视频非常热衷的题材之一,似乎人们一想到过去的岁月就回到了青涩的时候。但是,笔者通过分析怀旧短视频的内容,发现怀旧短视频中关于青春的怀旧话语较少,也缺少了宽大的校服、上学骑的单车等事物,它更多与前面所述的黄金时代相联系,通过展现青春时期听过的歌曲、认识的明星等符号,表现出对青春已逝的感慨。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90后”的青春似乎总与QQ的非主流头像、风靡网络的“杀马特”造型相关,人们通过自嘲式的怀念和戏谑性的回复,试图建构属于“90后”的集体记忆。
3.2.2 空间怀旧
在这些表现空间怀旧的短视频当中,其怀旧的对象一般是回不去的故乡、被拆除的建筑等与个体生活经历密切联系的场景或地点。其中,对回不去的故乡的留恋是怀旧短视频空间怀旧最常见的主题,创作者通过展现乡村的景色、儿童的嬉戏,将观众带回远离的故乡。人们试图在影像构建的世界中找回根基。抖音账号“怀旧童年——李童学”发布了一条由农村生活场景拼接的短视频,画面里有静静流淌的河流、嬉戏的孩童、树上的果实等,构成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生活画面,勾起了观众对故乡的回忆。故乡似乎总与亲情连接在一起,人们怀念在亲情庇护下的自己,追寻自我认同的根基。
另外,由于被拆除或整修而丧失原貌的建筑也是空间怀旧的短视频经常出现的意象。抖音账号“回忆哥的故事”发布了一段视频,画面中空旷的旧教室、破旧的黑板、泛黑的墙壁、堆叠或整齐摆放的木头桌椅,将观众带回了学生时代。视频下方的评论表现出了受众对学生时光的怀念,如“真希望有一天醒来是趴在课桌上,同桌把我咬醒,告诉我老师来了”。教室承载了童年和青春时期最美好的学生时光,在教室这所拟像化的空间里,人们能够穿越时空,在想象中重构美好的过去。
4 结语
怀旧符号表征和话语实践是建构身份认同的独特方式。本文通过对网络怀旧短视频的文本分析,论述了怀旧短视频的符号表征与怀旧话语的时空维度。在前文结论的基础上,笔者试图回答怀旧短视频是否具备建构身份认同的功能。
首先,与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的怀旧视频相比,怀旧短视频的符号表征缺少事件符号的加持,缺少对历史背景的描述,只是在器物符号和听觉符号的互动过程中将观众带入重构的时空中。观众更像是在寻找自我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因而其身份认同更多的是自我认同,缺少对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即使建构了集体身份认同,也由于集体记忆是个人记忆伴随着年龄这一维度而被建构起来的,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呈现出明显的代际特征。
其次,以短小精悍为主要特征的短视频是碎片化的怀旧,虽然具有去精英化的特征,但呈现方式是碎片式的,其效果趋向于短期的“即时满足”。每一条视频似乎都是一则独立的故事,或者连故事也不算,因此无法完全串联起来。这种碎片化的怀旧模式似乎难以承担起延续文化传统、建构集体认同的功能。
再次,鲍德里亚把当今社会称为“消费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一个事物的价值大小不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其交换价值决定的。大众在观看怀旧短视频时,实际是在消费这些符号,所以很容易衍生出利用怀旧文化生产短视频的生产者,他们顺应大众的心理需求,使怀旧成为一种文化工业。在这里,怀旧短视频不再是建构集体身份认同的工具,它以怀旧为噱头,成为利用怀旧元素制造商品的文化工业。
由此可以看出,怀旧短视频可以通过视觉与听觉符号重构时空,强化个体的自我认同,满足大众的个性化社交需求和心理需求,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