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主持人在“跨界主持热”中的挑战与应对

2022-03-14哈尔滨师范大学韩欣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主播跨界主持人

哈尔滨师范大学:韩欣桐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电视、网络节目中能看到许多歌手演员、专家学者“跨界”担任主持人,甚至有一些平台会推出虚拟主持。不少节目都喜欢使用跨界主持人,例如科普节目、文艺节目,因其节目性质,能够很好的结合跨界主持人的优势。智能时代的不断发展,AI合成主播应运而生,其播报准确性、续时性也成为了新闻播报的“香饽饽”。那么面对“跨界主持热”,专业主持人该如何自处,才能避免市场被瓜分。

1.跨界主持种类多样

1.1 文艺节目的明星主持热

文艺节目自产生之初,由于节目本身的特性,所以跨界主持现象非常频繁。尤其是春晚,早期春晚主持阵容中,跨界人士的比例占一半以上,第一届春晚的四个主持人中,只有王景愚一个专业主持人。无论是1983年的主持人相声演员马季,姜昆和影视剧演员刘晓庆到2020年的春晚主持电视剧演员佟丽娅,春晚选用的跨界主持人多喜欢用科班出身的演员。早年由于节目主持人行业未成体系,社会知名度不高,影响力比起演员有明显的劣势,春晚又是一个致力于将欢快、喜庆情绪传达给观众的节目,所以使用由相声、电影演员组成的主持团队,风格有趣、幽默、亲切,符合春晚想要带给观众朋友的艺术感受。跨界主持人在春晚活跃了许多年头,后面几届春晚,为了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欢庆的美好祝愿,春晚又引入了斑斑,梁雁翎等香港主持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主持人身份的选择上,专业素质的因素并非唯一的考量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视行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年代,电视台的构成逐渐有了规模,有了自己的节目主持队伍。专业人士成为了春晚主持队伍的主力军。二十一世纪开始至今,22年的春晚主持工作几乎全部由央视的专业主持人承担。春晚主持人在观众的视角里留下的固有印象,大多风格都是亲和质朴、英俊靓丽、端庄从容、专业素质强。但是电视综艺领域新现象,新概念,新方式层出不穷,电视综艺节目类型更新换代的速度与频率非常高,年年重复的主持阵容和相似的节目内容,减弱了公众对春晚的关注,降低期待值,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突破瓶颈。在主持人方面,2020年春晚佟丽娅担任主持,时隔多年演员跨界现象在春晚舞台再次出现,为春晚注入活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当晚,相关词条多次冲上社交平台的热搜榜,“惊艳”一词频频登榜,证明了这次的创新给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得到了公众较高的认可度。

演员仍是文艺节目选择跨界主持人时的首选。虽然艺术表演与播音主持在受众、风格、知识框架、展现形式等有很大的不同,但专业院校出身的演员在上学期间经过语言表达类的训练,普通话发音方面问题不大。演员和主持人都要求要有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能用肢体和声音将内容表达给受众,拥有在观众面前接受目光审视的本领,所以专业演员只需要稍作调整,就可以胜任主持人的工作。其次演员本身在电影,话剧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大荧幕演员,社会知名度和观众认可度高,带有角色滤镜,丰富的行业积累,有自己的粉丝基础,可以带动节目的收视率。

文艺节目热衷于邀请节目表演者作为跨界主持人。像湖南电视台的《我是歌手》及系列节目,都是由参赛的歌手做主持人。在第一季胡海泉的主持可谓是得心应手,在引导观众情绪的时候还可以与参赛选手像朋友一样互相调侃,舒缓紧张的比赛气氛。邀请节目参赛者作为主持工作,第一是与节目主题内涵贴合,形象合理,第二参赛者不止可以负责简单串场报幕工作,可以和观众分享一些幕后的故事,调动观众的情绪,第三也可节约人力,开发人力资源。

1.2 UGC模式下科教节目的主讲专家化

传统的科普节目构造主要是主持人做串场,邀请一些业界专业人士作为嘉宾,主持人以口播形式介绍科普内容相关背景、引出主题、推进节目进程,遇到专业知识对嘉宾进行采访,由专家论证科普内容的科学原理、发展前景等。主持人站在百姓立场上,对科学内容进行发问,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揭秘科学的角色则交给嘉宾,最后由主持人进行结尾。整场节目是以发问-解答-总结的结构,体现了其节目的完整性。

UGC的英文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中文意思就是用户生成内容,是伴随着web2.0时代产生的。在这个模式下,互联网用户不仅是受众,更是内容的创造者。科普节目的呈现方式也在这个环境下变得多元化,许多节目会选择网络媒体作为传播内容的载体。这些节目在时长设置时不像完整的电视节目可能需要一个多小时讲清楚一个大专题,网络科教节目多是花十几二十分钟就一个小事件进行讲解,观众原本看冗长的科普节目耐心不足,20分钟的节目时间正合适,顺应现在碎片化学习时代。例如观视频工作室,就是2016年才成立的独立原创视频工作室,上传的节目时长都控制在20分钟左右。观视频工作室的节目定位是“理性观世界,自信看中国”,主讲专家化是其节目特点,截至2022年8月19日,观视频工作室在哔哩哔哩网站的账号已经拥有407万粉丝,获赞5745.8万,视频累计播放量超6亿。观视频工作室被大家喜爱的最主要原因是内容具有可靠性和丰富性。观视频的主讲人主要是专家学者,这些学者大多是领域内的权威人士和各大高校的教授。创造内容涉及广泛,有重大国际问题,有考古历史问题,有社会伦理问题等,主讲人结合自己在所学领域的多年探究,为观众从更权威的角度剖析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副教授毛立平就是一位拥有36.5万粉丝的观视频工作室up主,她在讲述清朝历史时会结合许多考古文献、出土文物,对于历史事件会从民族学、风俗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重角度解释,带给观众朋友多角度视角探析清代历史。

科教节目使用跨界主持人优势很突出,专家学者主持节目有专业性,内容上不容易出现差错,可信度更高。同时节目时间简短,有利于观众用零碎的休息时间学习。

1.3 AI合成主播的兴起

新华社建设87周年之际,联合搜狗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后文简称AI主播)。据新华社介绍,AI合成主播是通过提取真人主播在主持播报时的声音、唇形及表情动作等,使用搜狗人脸识别、表情简目、三维人脸重建、WaveRnn波形建模等技术手段,将输入的中英文文本自动输出为表情、唇形、声音同步的虚拟主播播报视频。

近年来,AI主播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欢迎,各种类型的节目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新闻类节目是AI主播运用最广泛的节目类型。“AI合成主播”在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功能的完善性、信息的批量生产方面有着真人主播不可媲美的优势。这种优势切合新闻行业对及时性、严谨性的要求。新闻播音员还需要语言规范、语速平稳、角度中立,这些都是AI主播通过技术较容易能达到的。例如多家传媒在做两会报道时,会采用AI主播。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台推出了超仿真主播“AI王冠”,它与财经评论员王冠在外貌,身型,声音方面都是一摸一样的。央视频同步推出的《“冠”察两会》节目,由真人王冠和虚拟王冠一同主持,即结合了真人王冠丰富的两会报道经验,对于国家宏观政策和民生微观细节有持续关注和思考,又结合了虚拟王冠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财经专业度,二者同屏,优势互补,带给观众更专业,更深度的报道。

2.当前跨界主持面临的不足

2.1 专家学者跨界主持,难跨沟通障碍

主持人在受众与电视节目内容中起着纽带的作用,观众能否通过科普节目了解专业知识,是衡量科普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标准,这也是传统科普节目将主持人放在百姓立场的原因。主持人站在观众角度,可以对专家学者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或许专业性不强,但是角度更生活化,平民化。同样遇到专家解答时,包含专业术语的地方,主持人可以通过举例、比喻、拟人等方法,使解答能被大家理解。但是专家型主持人容易与公众在沟通时出现障碍,学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已经钻研数十年,专业用语已经融入日常生活,不可避免的与公众在专业知识沟通上会出现困难,形成了“孤岛效应”。让学者作跨界主持人,是期待知识可以有效的、自上而下的进行传播,如果沟通的大石头挡在主持与受众之间,就不能形成有效的价值。

语音表达不规范也是专家学者在主持节目时容易遇到的问题。普通话练习是主持人的必修课,但是对于科研学者却不能太去苛求。本来学者们几十年的从业生涯中对普通话的要求就只是能够顺利沟通,不少专家会带着各地的口音,平翘舌不分、尖音、前后鼻音的问题在非主持专业人士中普遍存在,并且很难改正。更不能要求专家学者在表达时区分重音,判断哪里可以停练,这些语音表达上的问题必将影响与受众的顺利沟通。

2.2 艺人跨界主持,专业水平良莠不齐

“饭圈文化”盛行、资本充斥娱乐市场、节目追逐流量等情况促进了艺人跨界主持现象不断升温。未经过训练的艺人难以承担主持人的责任,主持经验不足、语言不规范、没有处理现场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不具备专业播音知识、节奏感不强都是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些弊病不仅不能为节目带来原本期待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还会阻碍节目进程,难以将内容有效传达观众,劣迹艺人做主持甚至会对节目带来负面影响,引发观众反感。不能否认有些有责任、有实力的艺人跨界主持得到很好的反响,但是艺人跨界难以保证主持工作的稳定性。

2.3 AI跨界主持,难跨“恐怖谷”

在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提出了关于人类对机器人等其他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这个假设认为,机器人的外表和真人越像,人们会越喜爱。但是相似程度到达了一个峰值,会导致人类对机器人的喜爱程度骤降,并产生极其负面的情感,这就是人类的情感产生了“恐怖谷”,这个假设叫做“恐怖谷理论”。对于恐怖谷效应的产生原因,有以下解释。一是可能是因为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对于一些像人而不是人的东西,会让人联想到没有血色的死者,引发人的自我保护本能。还有学者认为,这种恐惧可能是因为人类不能忍受不确定性。美国学者雷米(Christopher Ramey)认为,恐怖谷效应是人类对新事物(比如类人机器人)的分类边界(比如人类与机器人)不确定的一种认知与知觉状态。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恐怖谷”产生的原因是违背了预期。人类看到与自己极度相似的东西,会感觉他是真人,但是再接触会发现他不像人类一样有血有肉,有自主意识,面对这种冷冰冰、硬邦邦的对象,却与人类外观看似一样,才会产生恐惧感。森政宏对恐怖谷理论的假设基础就是类人机器人违背了人的心理预期。

美国著名社会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指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能继续扩散下去,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采纳这种创新物。AI合成主播人类对类人的物体会产生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滋生恐惧情绪进行反抗。AI技术出现之初,其实有很多电视节目晚会,会使用卡通虚拟的动物,作为吉祥物,与主持人互动,活跃气氛。对于动物形象的吉祥物,观众普遍能够接受。但是对于AI主播的出现,大家心理会带着新奇和一丝恐惧。受众对AI主播存在认知风险,虚拟与现实融合,会让受众产生主客体难分、真假难辨的心理。AI主播的拟人化,也正如恐怖谷理论,引发受众自我保护、下意识进行反抗。并且AI主播在伦理、责权、安全等方面都存在争议,这些都是AI主播需要克服的难关。

3.专业播音主持人面对跨界主持现象如何突破重围

3.1 提升专业素质,强化专业播音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

主持人与播音员在传播消息的过程中,不仅在传播单一的文字,更多的是在传播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态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空中之友”栏目,是中国第一个设立主持人身份的广播节目,节目的定位是联络台湾与大陆的感情,平等对话,服务台湾听众。作为主持人的徐曼,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主持时多用“我和您”这样的词来拉近与观众距离。这种语态契合了台湾听众的心理期待,轻声细语、口语化的交谈,使听众感到主持人是彬彬有礼的朋友、热情友好的同事、体贴入微的亲人,使台湾听众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经过训练的主持能精确的拿捏情感释放的度,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同时,引发观众共情。非专业人士容易站在主观角度理解,过于外放情感,难以站在中立的角度表述,遇到情感充沛的地方,不能压制情绪,会影响普通话的表达,发音不准,语句含糊不清,影响对受众的信息传达。AI主播则会走向相反的极端,情感智能化到如今还是AI智能技术的一大难关,观众很难通过AI主播的语调、表情变化来体会播报内容的内涵。尤其访谈类的节目,更是难以由AI主播代替,嘉宾对着机器自如的释放自己的情感,而观众会将注意力放在AI主持人上,喧宾夺主。

3.2 开阔知识面,拓宽传递内容的延展性

二度创作是播音主持艺术规避同质化、展示个性化的关键,是体现播音员主持人业务优劣的指针。二度创作并不是简单的将文字转化为语音,更注重的是主持人看到文字后,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背景、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等进行有意识、有态度、有思想的输出。那么这个时候,文化知识背景其实是区分主持水平的重要因素。到底是对问题在不懂装懂,倚赖模版式的解读分析问题,还是能够独立思考,合理注入正确的观点,出口成章。董卿在《诗词大会》中,面对选手们谈及到的诗句,都能够应答如流、从容不迫。专家学者跨界主持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就是凭借他们渊博的知识,如果专业主持人也可以在自己常主持的领域拓宽知识,不仅可以有效和嘉宾们进行交流,更深层的探寻到主持内容,还可以带给节目无限延展性,吸引受众。

4.结语

本文阐述了跨界主持人现象及其不足,还探讨了专业主持人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在融媒体时代,跨界主持人的现象会越来越广泛出现,对传媒行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推动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弊病,专业的播音主持人也在不断受到影响。为了能够在跨界主持险象环生的情境下继续蓬勃发展,专业主持人必须要提升专业素质,开拓知识面,规避同质化。

猜你喜欢

主播跨界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第一次做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跨界设计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