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把握研究

2022-03-14广州广播电视台林欣杰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23期
关键词:客观性老百姓新闻报道

广州广播电视台:林欣杰

在各类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且强势发展的今天,电视民生新闻保持客观性、真实性既是其保持稳健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应对新媒体挑战、受到广大民众信任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民生新闻报道中,有些记者为了追求收视率,罔顾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夸大甚至扭曲新闻内容,使观众接收到的信息不正确、不全面,这样不仅严重降低了新闻内容质量,也不利于观众获得良好的新闻观感,对民生新闻事业发展百害无一利,所以,有必要探讨如何把握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客观性。

1.关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基本论述

1.1 电视民生新闻的含义

21世纪初,电视民生新闻诞生,凭借着贴近民众生活、符合民众趣味需求而受到社会密切关注并在短时间内取得长足发展。电视民生新闻是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向观众讲述民众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发生的事情,涵盖了广大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教育方面、社保方面、生活方面、就业方面等,强调倾听百姓的心声,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审视、分析并解决问题,致力于反映广大民众的生活面貌,解决广大民众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人民享有一定的话语权。由此可知,民生新闻最突出的特点贴近民众生活,无论是新闻报道的内容、报道的立场,还是报道的方式等,均坚持以民生为切入点和落脚点,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解读国家下达的最新相关政策和指示,为老百姓发声、提建议提供了重要渠道,也正是凭借着对民生问题的探讨而受到老百姓的热切关注。

1.2 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

电视民生新闻以老百姓生活为切入点,播报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内容通俗亲和,形式多样,并且文本开放。详细来讲,电视民生新闻主要具有如下特点常。

一是题材聚焦于民生内容。电视民生新闻一向主张为民发声,坚持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题材源于老百姓的生活,聚焦于老百姓的日常,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可以说,民生新闻是关心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

二是报道立足于百姓视角。电视民生新闻的难能可贵主要表现为新闻工作人员与广大民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站在民众的视角上审视、分析问题。民众视角蕴含了两方面含义:一方面表现在选题立意上,即新闻工作人员需要以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生存现状为切入点选题。另一方面表现在操作实践上,即新闻工作人员需要客观全面地展示民众的生活现状、心声建议等。

三是价值取向来源于民本意识。电视民生新闻的题材、形式、内容均呈现出强烈的行为倾向,彰显了新闻媒体对广大民众的人文关怀,为民众与政府之间践行交流提供了重要渠道。在民生新闻中,主角是数以亿计的老百姓,其受众也是数以亿计的老百姓,反映民本意识、维护老百姓正当权益是民生新闻节目的价值取向。

四是报道方式凸显民众话语。电视民生新闻的诞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老百姓的话语权,打破了党政官员占据绝对话语权的现状,为老百姓的心声、建议传递至政府部门提供了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众意向、履行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依据。

2.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缺失表现

2.1 新闻工作人员偏离自身职能,减弱新闻客观性

新闻工作者的根本职责是客观如实地报道新闻,向观众还原事件真相。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有些新闻记者在了解事件时,扮演起“调解员”的角色,在未知事情全貌的情况下对事件当事人进行点评和调节,导致新闻客观性受到严重损害。

2.2 新闻采访资料不全面,降低新闻客观性

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角是老百姓,有些民众在接受采访时比较紧张,或者本身表达能力不足,抑或本身未了解事情真相,抑或是个人先入为主,难以准确、清晰、全面地论述事件,造成新闻工作者获取到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从而影响新闻客观性。

2.3 评论的主观色彩浓厚,造成新闻客观性大打折扣

有些电视民生新闻工作人员在面对老百姓时保持一种优越的姿态,对政府官员在保持尊重且信任的姿态,在报道“城管与商贩起冲突”事件时,过度解读事件,不自觉地倾向于城管人员,并且做出主观色彩浓重的评论,无法客观公正地阐述事件始末,造成新闻客观性大打折扣。

2.4 新闻报道语言不精准,影响新闻客观性

一些电视民生新闻播报中存在着用语不精准的情况,比如日期不精准、地点不精准、人物不精准,多用“近日、前不久”等模糊词汇,给人一种不严谨、不准确的感受,不利于保持新闻客观性。

3.保持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建议

3.1 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保持良好的新闻客观性意识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讲,坚持民生新闻客观性的前提是一方面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另一方面需要坚守新闻底线,保持良好的客观性意识,增强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着力向广大民众讲述真实的百姓生活,如实地传递百姓的心声和建议,从而使得民生新闻为民服务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保持良好的政治觉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民生新闻工作人员首先要自觉并积极地响应国家统一领导,加强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潜心研读国家发布的最新方针政策,始终跟随党中央的前进步伐,在不断提高政治觉悟的过程中,以民生新闻节目为媒介,维护民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使得民生新闻的监督、引导、服务等多重作用得到积极发挥。

第二,坚守新闻本真底线,树立良好的客观性意识。民生新闻工作人员面向的人群主要以普通的老百姓为主,有些工作人员在面对老百姓时,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老百姓进行采访、交流,在此过程中,会按照个人喜好对老百姓讲出的话“断章取义”,甚至通过一些诱导性、迷惑性话语使被采访的老百姓讲出一些与事实存在一定出入的话语,虽然此类话语更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迎合人们的口味,不过违背了民生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对此,新闻工作人员应以挖掘事实真相、还原事情本貌的态度与被采访的对象进行平等友好地交流,将获取到的素材进行整理、编辑之后进行报道,在此过程中,新闻编辑人员切勿自主发挥,要保留素材的“原色原味”,清晰、如实地陈述事件。新闻播报人员在播报新闻时也是如此,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审视、分析事件,但是也要坚持客观公平的准则,切勿掺杂个人过多的主观色彩,从而使得民生新闻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3.2 深入群众获得全面准确的采访资料,保证新闻素材的客观性

电视民生新闻与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强调以老百姓的视角、心声揭示和探讨社会问题。在制作电视民生新闻时,新闻工作者需要加强与老百姓的交流,拓展被采访对象的范围,从多方面入手挖掘新闻线索,争取获得全面准确的采访资料,实现对事件的清晰化、全面化、准确化描述,力求向人们还原事实真相,切勿出现“管中窥豹”的情况,更不可出现扭曲事实的情况。

以各地屡被爆出的“城管与小贩起冲突”事件为例进行说明,新闻工作者前往现场了解事件始末时,一定要多听多问,获取更多与事件相关的准确信息,既不可偏听商贩一面之词,也不可盲目相信城管之言,应加强对事件参与者、目睹者的交流,深入挖掘其中的真相,最好能够获取到与事件相关的完整监控录像,从而在获取全面采访资料的基础上增强新闻素材及报道的客观性。

3.3 新闻工作者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灵活合理地应用方法策略

新闻工作者在参与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编辑、播报等相关工作时,首先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采访新闻事件当事人,以清晰、客观的笔触编辑新闻内容,以公平、公正、客观的态度播报新闻。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地应用方法策略,争取获得准确全面的素材信息,为实现客观播报新闻夯实重要基础。

第一,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在确定被采访对象之后,尽量在现有条件下搜集更多的信息,以做到心中有数。若是一件民事纠纷,新闻工作者抵达现场后,首先要了解双方之间的纠纷是什么,其次要加强采访与走访,以此了解纠纷的全貌,力求还原事实真相。

第二,丰富采访技巧策略。采访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要丰富采访技巧策略,懂得循序渐进、步步为营。随着采访的深入,工作者要准确把握事件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击致命”的问题,争取在采访中占据主动优势,深入挖掘线索,获悉事件真相。

3.4 新闻工作者加强自我提升,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新闻工作者的文化底蕴、知识基础、心理素质、专业能力等直接关系到他们在民生新闻制作及报道中的表现,继而对新闻内容、报道形式的客观性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所以,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尤其是多媒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新闻播报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无限放大,他们的一句无心玩笑话或许会引起轩然大波,带来不良影响,而这就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需要加强自我提升,力求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第一,标准发音,规范用语。在各类新媒介层出不穷的发展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要紧随时代发展,加强语言训练,保持语言规范性,夯实语言功底,在采访对象、播报新闻时,都需要字正腔圆,发音清晰,提高声音的明亮度、干净度,尽可能地减少“口音”,争取让被采访对象、新闻观众听得懂、听得真、听得好。

第二,加强学习,丰富知识储备。渊博的知识是新闻工作者实现多样化语言样态的重要先决条件,也是主持人深度剖析事件、多维度研究事件的内在需求。新闻工作者面对的是广大老百姓,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表达形式以及不同的思维理念,新闻工作者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既要灵活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强节目行文的质朴性、自然性,也需要丰富语言的文化内涵,在节目制作中保持较强的洞察力,学会自主思考和探索,在遵循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提出独特且新颖的观点,从而打造一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共鸣的节目,注重老百姓正当权益。所以,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积淀文化知识,提高交流能力、分析能力。

第三,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自如地应对各种场景。作为一名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日常工作中势必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遇到各种各样的场景,甚至是带有一定冲突或者矛盾的场景,这就对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实践中,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自我磨砺,提高承压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提升个人心理素质,这是其化解尴尬局面、沉着冷静地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基础。若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本身承压能力差,心理素质不良,那么就难以保证语言表达的完整性、顺畅性及感染性,更难以完成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新闻内容的播报。

3.5 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把关与考核,促其保持良好的新闻素养

电视民生新闻能否保持良好的客观性与新闻工作者的思维理念、语言能力、专业素养等具有较强关联。一般来讲,工作素养良好的新闻工作者更能够坚持新闻客观性、真实性的底线,更注重新闻质量的提升。所以,新闻电视台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把关与考核,促其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提升新闻专业素养。

第一,新闻电视台积极引入新人,采取对外招聘、社会招聘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提高准入条件,严格要求应聘者的资质与条件,只招收符合要求、能力突出、素质水平高的新闻工作者,禁止招入“关系应聘者”,务必要从根本上保证人才的专业性,从而保证电视民生新闻的客观性。

第二,新闻电视台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活动,通过集中培训、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促其在丰富语言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通过立场坚定、是非分明的语言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同时增强播报内容的感染力,促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洗涤心灵、陶冶情操,提高个人道德境界和综合素养。

第三,制定完善严谨且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增强新闻工作者的客观意识。新闻电视台应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内部管理制度,编制一套完善严谨且强实施的考核机制,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全面考评,考核结果直接与内部评优、职称晋升等相挂钩,以促其增强客观意识,坚守新闻本真的底线。

4.结语

综上,电视民生新闻保持客观性既是新闻报道的底线,也是新闻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一名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保持良好的新闻客观性意识;二要深入群众获得全面准确的采访资料,保证新闻素材的客观性;三要丰富方法策略,提升新闻内容客观性;四要加强自我提升,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五要积极参与培训和考核,促其在提升新闻素养的同时增强原则意识,保证向广大观众提供客观、真实、全面的新闻。

猜你喜欢

客观性老百姓新闻报道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福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整体性与客观性的追求:汪卫东的《野草》研究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