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三维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2022-03-14温州商学院许雪莲
■ 温州商学院 许雪莲
新时代大学生应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形策”),突出强调了“形策”课程在大学生理论学习、现实关注、价值引导和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重要性和特殊作用,同时对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形策”课教学实践中,善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平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切实提升课程教育教学效果。
1 新挑战:当前高校“形策”教育教学状况堪忧
“形策”课在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但就高校“形策”课程建设和教学现状来说,实际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其它4门思政理论主干课程。
因“形策”课程学生数量庞大、学程跨度长、教学内容变化快、师资队伍复杂等特点,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课程不被重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管理混乱、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不严谨,教学管理不规范。“形策”课在很多高校未能规范开课,教学安排压力大。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程跨度长,2018年教育部《意见》明确规定:“要保证本、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课不断线。”但由于课程只有2个学分,学生规模庞大,大多数高校本科生开课年限为2-3年,专科生开课年限为1-2年,几乎都未达到“全覆盖、不断线”的要求。就班级规模来说,很多高校采取在报告厅集中听讲座的方式,班级规模在200~500人之间,超大班教学的教学管理难度大,学生参与度低,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第二,师资队伍构成复杂,教师不稳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多数高校未设置“形策”教研室,师资队伍多为临时拼凑,除少数专职教师外,大多以兼职教师为主,主要由辅导员、党政干部和其他行政人员组成。上课基本上一个教师上一次,流动性大,无法保证教学思维的连贯性。有的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课程已被严重边缘化,甚至完全没有专职教师主导或参与课程教学,全部由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形策”课本质上是意识形态课,思想性、政治性是其根本属性,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较高的把握能力。但兼职教师的专业出身很多为非思政专业,专业功底有限,教学经验不足,对于当前国家的形势与政策的理解度参差不齐,影响了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第三,教学内容时效性不强,教学形式创新不足,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形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时效性、综合性”的鲜明特点,教学内容随时发展变化,又涉及内政外交国内国际各方面的综合性内容,教学信息量大,要求教师必须时时关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和学情的新变化,密切观察学生对最新发生的时政热点问题的关注点,积极回应、加以引导。而在现实的课程教学中,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每学期开设一两场讲座的形式,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无法及时反映发展变化的时事动态。课堂上多采取大水漫灌的单纯讲授式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平台应用少,学生参与度有限,课后更没有机会进行师生交流探讨。在考核方式上,大多数高校是要求学生上交课程论文或学习心得,考核方式单一,基本未体现过程性考核。
综上所述,全国大多数高校“形策”课程的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整体不高,急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打破困局,有效提升课程教育教学效果。
2 新方案: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形策”课三维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针对“形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平台,构建了“形策”课“网络+课堂+实践”的三维混合教学模式,切实提升了“形策”课教育教学效果。
2.1 组建稳定的“一体两翼”教学团队
“一体”指专门从事“形策”课教学与研究的思政课专职教师组成的课程组,承担课程整体方案设计、网络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策划组织等核心工作,把握课程教学和建设方向;“两翼”,一翼指校内兼职教师,主要由校内党政领导和兼职辅导员组成,承担开设专题讲座、组织讨论课、指导社会实践等工作。针对兼职辅导员,我们建立了思政课兼职教师资格准入、考核及奖惩、退出机制,提升了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管理水平;建立专兼职教师手拉手一对一帮扶机制,并依托我校辅导员课程教学工作坊,对兼职教师开展日常培训,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交流研讨,提升了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一翼指校外专家,广泛加强社会联系,将外校、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的专家请进学校,为学生开设“形策”特色专题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2 改革教学方式,探索建立“网络+课堂+实践”三维混合教学模式
2.2.1 课外网络平台自主学习
先后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和浙江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上建设了运行较为完善的网络课程,使其兼具“教、学、管、考、评、研”各教学环节的多样实用功能。平台上的视频资源包括两大类,一是每学期由专职思政课教师录制的4个90分钟左右的专题授课视频。专题教学内容体系要突出课程的方向性、主导性、引领性和政治性,坚守并稳固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方向。因“形策”课有突出的时效性特点,每个学期的视频要持续更新。选题依据教育部社科司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以2年4学期为一个循环单元,每学期选择4个专题,2年共16个专题。这16个专题,设置成两大类,一类是整体设置的常规性板块,体现一定时期内对国内外形势和党的理论政策的基本判断,符合大局定位和长期性特点,如党建、外交、港澳台问题、经济发展长期趋势等专题;另一类是临时选取的特色版块,体现短时间内突发性重大事件或有纪念意义的事件、重大改革措施等,如中美贸易摩擦、全球抗疫、建党百年等专题。网络平台持续开放,可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不断线。另外一类视频是课程组建设的丰富的课程拓展资源库,每周由思政课专任教师选取15个左右最新的时政新闻视频,保证新闻的及时性、权威性和价值引领性,引导学生养成关心世情国情的习惯,作为专题化教学的重要补充。针对时政视频,每周设置10题左右的选择题测验,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设置平台讨论区,要求学生每周针对新闻热点发表时政评论,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时政热点背后的东西。教师在平台上实时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同时通过平台讨论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回应学生的理论和现实困惑。老师也可由学生之间互助回答,实现师生和生生交流互动,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加以引导和教育。
2.2.2 课堂讨论探究式学习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要求,“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是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有效模式。因“形策”课每学期只安排4次线下实体课堂教学,全部安排成讨论探究式课堂,主要采取对分课堂的模式,设计为“网络学习-内化吸收-课堂讨论”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阶段,三个环节前后相继,环环相扣。具体来说,讨论课前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学习专题视频课内容,做好学习笔记,并围绕教师事先布置的讨论题,做好讨论课的资料准备,带到课堂上,进行小组研讨与全班交流。课堂上先由学生进行无领导小组式讨论,形成小组观点,然后由教师随机抽取代表进行汇报。过程中运用“雨课堂”软件实现投票、弹幕、投稿等功能,引导和督促学生全程参与研讨过程,并即时生成数据库,便于老师把握学生学习动态,适时进行指导和监督,全面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与深度。研讨课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汇报内容进行辨析、总结和提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
2.2.3 校内外实践体验式拓展教学
敏锐把握每学期发生的重大时政事件和重大纪念日,进行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校内实践主要是举办全校性的思政微视频大赛、思政风采大赛、理论知识竞赛、时政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目前已形成每年两学期的固定全校性赛事:上半年举行的思政风采大赛和下半年举行的思政理论知识竞赛。这两大赛事都由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主办,保证比赛内容和流程的规范性;同时辅以由思政类学生社团举行的微视频大赛和由校团委组织的时政辩论赛,在全校形成关注国家大事、研讨时政热点的氛围。校外实践主要是依托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考察、社会调研等,将成果带回学校,放在学生社团公众号上进行展示、评比,提升宣传度和参与广度。实践教学使“形策”课的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内化,深化了学生对当前形势和政策的体悟与践行能力。
2.3 改革考核方式,建立过程性动态化考核机制
建立过程性考核机制,考核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学生网络学习情况考核,作为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40%,包括在线观看视频情况、每周测验、时政评论等的综合考评;二是课堂讨论研讨情况考核,作为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50%,包括学习笔记、课外作业、讨论课表现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三为实践活动情况考核,作为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10%,包括实践活动参与度、实践成果质量、获奖情况等的综合表现。全过程动态化的考核可以形成学生全程参与学习的倒逼机制,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
3 总结:教改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1 取得的成效
3.1.1 顺利完成了“形策”课的开课任务
几年以来,“形策”课因学生数量大、学程跨度长、教学内容随时更新、课程考核难度大等问题,成为了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难点痛点。我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相对紧缺的现状下,不断探索和完善课程教学模式,很好利用了网络教学的优势,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3.1.2 有效提升了我校“形策”课教育教学效果
我校精心设计“网络+课堂+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型,制定详实的教改实施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探索出适合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第一,新颖的“配方”。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老师即时制作的慕课资源和精心筛选的时政热点视频,体现“形策”课教学内容导向性和针对性相融合的特点,解决了由于教学内容个性化、动态化、时效性的特点造成的教学难题,且可以规避单纯课堂教学的弊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实时学习和持续学习不断线。
第二,精湛的“工艺”。依托数字化资源平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雨课堂”、微信公众号等,实现了网络在线学习、课堂探究式教学、实践活动体验拓展三个空间、三维学习方式相结合,实现了师生及时双向交流,提升互动感与参与度,便于教师及时把握舆情和学生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加以引领,全方位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第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三维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了“形策”课程教育教学“精准”供给,推进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升了课程教学效能;对于学生来讲,通过网络学习、小班研讨和实践内化,培养了科学分析社会形势、准确把握国家大政方针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2 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3.2.1 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的质量和效果不尽理想
学生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阶段,需要有较高的学习兴趣,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自主学习吸收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对于线上学习疲于应付、敷衍了事,甚至极少数同学请人代刷网课,直接影响了课程学习质量,这也是当前几乎所有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遇到最大的瓶颈和问题。学生在网络学习阶段的效果差强人意,也直接影响了后续课堂研讨和课外实践的效果。因此,需要全校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真正热爱学习,自觉学习;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奖励和督促机制。
3.2.2 新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精力投入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较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三维教学模式,需要全新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更高层次的把握,对学情有更准确清晰的了解,对讨论课的组织和课堂管理有更游刃有余的能力,对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等现代教育平台和技术有熟练使用的技能;同时,在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答疑交流、课外实践组织等方面,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有的老师会提出质疑和抵制,有的敷衍了事,没有完全贯彻教改的要求。传统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是老师们最熟练掌握的,但任何教改都免不了“折腾”。通过“折腾”老师,使老师们跟得上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要求;通过“折腾”学生,使学生真正从课程学习中有所获得。当然,为鼓励老师积极参与教改,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进行教改的课程有更多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同时,也需要教师有重视教学、甘于奉献的精神。
3.2.3 新教学模式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硬件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混合式教学改革,必然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在排课、日常教学督查、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技术支持和制度安排。此外,硬件要求方面,首先,要保网络教学平台的正常运作。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在运行上总体顺利,但也会遇到学生账号无法登录、学生名单管理困难、作业丢失、遇学生大量登录时平台拥堵等问题。近一年来,课程已经转换至浙江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总体运行顺畅。其次,线下讨论课的设计,最好能全部在功能齐备的智慧教室开展,配置有可移动式圆桌、移动话筒、电脑、触摸屏幕、视频录制设备等,这将大大提升研讨课的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形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我校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形策”课“网络学习+小班研讨+实践内化”的三维混合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实现了大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全程和深度参与,使思政理论课的理论知识在大学生知、情、意、行、信合一的实践中落地,是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不断实践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