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思 创艺”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与实践

2022-03-14文/段

乐器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文科应用型学科

文/段 妍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国内现状

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级人才的问题已经被提出了20多年。最早提出相关问题的研究人员和专家试图在“单一的教学风格、古老的学习内容、严格的教学方法、狭窄的教育水平”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将其更新与改革。2019年4月29日,中央政法委、科技部联合教育部共同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此项计划为“新文科”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目标,是国家现代化发展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次改革质量提升,也意味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我国将面临一场全新的改革。

目前,中国有很多艺术院校和专业,艺术专业的学生数量也较为庞大。在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通常仅限于课程和课堂教学,但对于最终的目标—教育成才并不明确。由于没有明确的最终目标,教师和学生都在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去开展学习活动,看似互惠的学习过程更多关注的是执行教学任务。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要确保音乐人才的发展基于其专业性技能,更要培养及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运用力、创新力、创造力等多面性复合型能力。这种优化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确保其社会适应性,提高音乐人才的社会融合度。

(二)“新文科”背景下音乐人才的内涵

“新文科”建设在各大高校的全面启动,也为音乐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理念和契机。其主要宗旨为打破传统文科界限,强调多元融通,以培养学生综合性、复合型、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在传统音乐教育领域,学校大多关注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和单一表演技能的掌握;反观当今,社会已呈现出对学生多元化、复合型且具有创新创业多方面知识技能的需求。本项目重点把控在“新文科”的建设背景下,对于高校音乐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研究,以及对其实践教学模式新的探索,注重提升教育人才质量,旨在为当前新时期的音乐专业人才提供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培养模式,为音乐专业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二、教学创新调整

在建设新文科的背景下,对于音乐学科人才培养的工程不仅需要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与专业相关技能,还需要跨学科、跨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阶段性、系统化、一体式”授课模式的实施与应用,将创新、创业、创作、创意的教学理念逐级融入到课程体系中,试通过“场景体验+课题体验+项目体验+职业体验”的多元教学方式,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基础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技能、自主研发以及创新创业技能。具体如下:

(一)双创教育—理念创新

在新文科语境的培养目标指导下,紧紧围绕跨学科的核心思想,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技术能力、整体素养等多方面的培养,并且完成相对应基础技能、专业实践、产业项目实践等课程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音乐专业的“专创融合”双创教育新理念,充分与实践需求相接轨,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二)专业优化—课程创新

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为配合新文科教育背景下的音乐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通过市场调研特对主辅修课程比例进行了更加合理的调整。目前大部分学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定除了基础的各科公共课程外,剩下的几乎都是专业性极强的课程,极度缺乏与其他专业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学习相应的创新创业基础技能知识。本项目的调整设定,专业基础课程更加偏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学习,也对部分重复课程做出适当的删减,并且根据时代需求,开设更加贴切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新型课程。例如:在原有的课程中,削减内容类似、重复度高的课程,以及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度低的课程。另根据学生爱好及需求,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定期聘请地方文化的代表人和非遗产文化传承人授课,举办“地方特色微专业”,积极配合国家政策,构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推陈革新—模式创新

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摆脱传统的课堂,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采用探索性、开放性和独立性的学习方式。本项目的实施,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基本地位,打破传统课堂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要求教师需从单一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尊重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理解模式。同时借助校企合作,在实践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凭借多年来我院与大连市中小学校及院团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便利。

(四)结合实际—方法创新

教师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充分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并及时在音乐教学课程中应用新技术和创新教学方法。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对一或小组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积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将教师的作用调整为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融入到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功能,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努力探索如何智慧教学、快乐教学、轻松教学,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更加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微视频”、课后云课堂等教学模式,与学生展开积极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努力在特殊时期让学生得到正常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

(五)学科应用—实践创新

将跨学科教学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实施跨学科学习,建立协作学习机制,即在遵循我国音乐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要注意建立跨机构、跨学科、跨行业、跨边界的协作学习机制。积极支持创建“双学位”模式,让学生结合第二学位教育,进行除音乐以外的第二专业学习,以拓宽就业机会与路径。从多种学科的维度进行音乐学科的相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成阶段性的实践课程体系,更快更好更准确地让学生在多学科交叉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提升专业素养。

三、教育教学建设

在新文科建设的强大背景下,以现有教育内容为核心,努力打造多个学科共同创新的强大引擎,实现融合发展的创新潜力。

(一)改进教学形式

项目采用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在艺术教育中进行新的突破,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技法操作。同时,为实现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对于初步培养基本艺术素质、完成专业技能结构的学生,不断加强其艺术的技术研究与创新创业实践,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具备独特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拓宽音乐产业结构和理论视野能力等。

(二)调整教学方式

现阶段,在音乐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存在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科发展需求、难以适应新的行业、社会、教育发展形势等问题,针对该现象进行调整与解决,使教育体制更加充分,达到最优。例如:积极推进与社会各界密切的相互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形成全方位的合作结构和合作教育,有效推进合作就业的发展,为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教育平台,既有利于完善学校间差别化的教育模式,也为相关的多个学科教育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专业的多元化人才。

(三)优化教学模式

强化专业交叉融合优势,鼓励共同创造,发挥集群效应的思路,在资源分配方面,通过更加交叉、融合与共享,不仅可以保证学科的统一和谐发展,还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积极性。项目在开展专业实践的中后期阶段,以刺激学习欲望和独立创新意识为中心: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能力,创造价值,唤醒艺术个性,发展专业理念,强化产业结构、生产功能等教育活动,开阔学生眼界;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提供音乐学科的综合课程,让学生获得转化音乐创作技能、艺术技能和创作成果的全面实践经验。

四、具体实施路径与改良策略

自新文科政策开展以来,部分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已获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音乐教育趋势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学科设置与课程内容不匹配、教学风格和授课方法单一、教学深度与广度不全面等。教育结构的不协调降低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导致人才质量参差不齐,这也是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更好地进行应用音乐人才培养的问题,以下是本项目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的路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法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建设,更加要求及强调了学科交叉、知识跨界、专业融合的重要性,为适应更多岗位及社会的需求,音乐人才的培养方向也逐渐由单一知识结构的单层次人才转向了多方面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对于学生而言,人才培养的重心之一在于课程的建设,适当、合理、科学的课程结构对培养音乐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故,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结合当下时事要求,为音乐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做出重新定位,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在保持课程专业性的同时,增加课程的宽度、广度、深度,在文学、哲学和史学之间形成一个跨学科的选修机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整体文化素养的培养。

首先,依据音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照音乐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删减其中重复与使用率较低的部分,适当增加社会实践类与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例如:《中国民族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京剧欣赏》《梆子选段》与《地方剧种音乐欣赏》;《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与《音乐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训练》等课程,对其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合并,最终融合成一门课程。其次,在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的课程体系中,在音乐专业知识以外的课程中做了增加,如艺术管理等相关课程,可以更加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有效对接市场需求。第三,随着互联网全球化,世界也越来越透明化,当下较为流行的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振兴改变了人们固有的认知,从前必须刻意学习的音乐内容如今逐渐普及化,音乐学科的发展也应该适应时代革新。为此,该项目特增加对于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相关课程实践,为学生未来进入新媒体行业就业提供必要准备。

(二)实践改革

为实现高校音乐学院培养更加全面型、应用型音乐学科专业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在与社会接轨的环节,我们采用校企合作形式。校企合作是促进学校及相关企业交流沟通、互利互惠的双赢模式。直接针对社会需求培养符合当下、或是当下缺少的社会型人才,尽力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接触且感受到最真实的工作环境,寻找在实践中所缺少的知识点或盲点,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以便查漏补缺。在学生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后,项目组进行深入论证与反馈,根据实践效果,继续调整相关课程及教学方案,得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三)体系改革

基于新文科转型取得的一定成果,为更好地完善课程体系,特对音乐课程自身的相关课程进行整理与优化。在课程设置及实践中,音乐学科与文学、史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都有特定的关联性,特别是与相近专业,如戏剧、影视、美术、体育等进行融合。对极具自身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学派”,从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多方面注重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融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扩大视野,为将来适应社会提供更广泛的认知,另一方面,在教学成果的培养、科研项目的申报及基地建设上都可以进行学科交叉互补,使同一时期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更具鲜活性。

五、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艺术领域相关产业得到了质的发展,随之而来的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提升,主要对其在社会实践运用能力、综合型复合运用能力、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建设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模式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也正是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改善和更新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和优化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调整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理念落实到目标、将模式贯穿到实践教学,结合社会当下发展需求、群众艺术文化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音乐人才培养需求,用更加契合需求与实际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及时调整音乐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且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建立科学全面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时代变局的一种有力回应。

注释:

[1]孙洪斌.“新文科”理念下艺术复合型人才创新性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音乐探索, 2020(4):6.

[2]吴林香.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戏剧之家, 2021(4):2.

[3]郭春方.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的思考[J]. 艺术教育, 2020.

[4]王家伟.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3(2):4.

[5]孙娟.“新文科”理念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向[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

猜你喜欢

文科应用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超学科”来啦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