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原创红色话剧的创作与传播
——以长沙学院《日出湘江》为例
2022-03-14朱珊
朱珊
(长沙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话剧这一古老的西方艺术形式传入中国并兴起于校园,对我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话剧因其不受传统中国戏剧程式的拘束,能够直接反映现实生活,易于创作和排演,成为历史巨变中“新的人民的文艺”队伍中的主角[1]。新时代中国话剧原创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个重大时间节点上,重大题材创作佳作不断,话剧演出精彩纷呈,出现了一批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好作品。红色话剧作为高校校园话剧的重要类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 我国校园话剧的兴起及百年历史进程
校园话剧是指学生在校园内组织的话剧演出活动,也称学生演剧。它是中国话剧的一个重要源头,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2]。据专家考证,清末上海学生演剧是中国话剧的开端。学生们“只做不唱”,只是“说”,而且“说”的是汉语,并且是学生自己编演,与用外语演出的莎士比亚的诸多戏剧完全不同,这实际上宣告了学生自主演剧意识的觉醒和话剧在中国的诞生[3]。更重要的是,学生演剧从一开始即与时代政治、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们敢于直面清末社会与国难,用演剧揭发丑恶、抨击腐败。“这种穿时装的新戏,既无唱功,又无做工,不必下苦功夫练习,就能上台去表演”,加上剧目的时事性,容易博得社会的好感。于是新剧(话剧)演出一发而不可收[4]。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在日本先后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是中国话剧诞生的标志性事件,它们与同年国内的开明演剧会、上海学生联合会、春阳社等素人演剧一起,共同宣告了中国话剧的诞生[5]。
五四运动时期,校园戏剧尤其是红色题材的话剧开始大规模演出与发展,为传播革命理想、团结进步青年、培养革命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校园话剧的创作内容也经历了从倡导新思想、新风尚到号召抵御外侮、共同爱国,再到揭露、批判当局统治的黑暗腐败的变化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众多含戏剧专业的艺术类院校纷纷建立,学生们大多以国内外经典剧目(如《雷雨》《玩偶之家》《牡丹亭》)进行教学演出。改革开放以后,青年学生们带着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与对国家命运的密切关注,在复排经典剧目的同时,创作了一大批校园原创话剧。
新时代校园话剧又有了新的发展。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事业为校园话剧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不竭的源泉,一些创作者有意识地在校园话剧中融入影视创作的表现手段,如镜头的转移、蒙太奇的运用、虚实空间的营造等,大胆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丰富了校园话剧的表现手段[6]。
二 《日出湘江》的创作历程与传播效果
(一)《日出湘江》的构思与剧本创作
红色话剧作为高校校园话剧的重要类型,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2021年,长沙学院打造原创红色话剧《日出湘江》,是“五育并举”“十大工程”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积极探索,旨在以原创红色话剧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培育时代新人。
长沙学院于2020年10月开始酝酿该剧。2021年5月,学校组建了一支以相关专业青年教师为主创人员的创作团队,开始集体策划创作。主创团队成员多次前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湖南党史陈列馆、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新民学会旧址、蔡和森纪念馆等地学习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担任编剧的青年教师选取百年前毛泽东、蔡和森等新民学会的青年骨干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开创革命事业的艰难曲折历程为创作素材,创作出三万余字的原创剧本。该剧以1915年底青年毛泽东征友开始,到1918年新民学会正式建立,再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的建立和新民学会自然解体这段历史为时间线,串起新民学会核心创始人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主要人物,书写他们从相识、相知到决裂,为探索革命道路而产生激烈的思想碰撞,并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
这部集历史、革命、友情、爱情于一体的剧目立意深远、构思缜密、善于创新、真实感人。剧中,毛泽东和几个主要人物的革命友情和思想冲突发人深省,他和妻子杨开慧的伉俪情深令人动容。剧本巧妙地抓住了“湘江三友”的友情变化和矛盾冲突,再现了真实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百年前一批进步青年于国家危难时敢于反抗和斗争的革命精神,将戏剧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故事性融为一体。
(二)《日出湘江》的排练与演出
长沙学院十分重视这部展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建党精神的红色话剧,希望借助话剧这一形象生动的艺术载体传播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挖掘其教育功能,运用到师生的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将学生的思想认知与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联结起来,走进伟大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保持与革命先辈的同频共振,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一台完整的演出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一部优秀的红色话剧不仅需要优秀的剧本做支撑,还需要利用舞台进行“完美翻译”,需要所有演职人员齐心协力去完成。在创排过程中,主创团队发挥各自专业能力,精诚合作,团结一致,不断阅读剧本、打磨演技,同时洽谈专业的舞美、声音、灯光、服化团队,设计演出传播节点,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克服种种困难。每一位参与话剧创排的师生都以专业从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全身心投入排练。从排练到演出的四个月时间里,经过剧组全体成员的不断努力,《日出湘江》的舞台呈现日臻成熟。学生演职人员在排练、演出、欣赏、二次创作的过程中自觉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原创红色话剧内在精神的丰富性和写实性,“与当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和相融,为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和民族优良品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育平台,使学生在作品的演绎中,深化了对主流价值意识的认知与内化”[7],让学生通过话剧演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如饰演青年毛泽东的大二学生武博宣所说:“从排练、试演、预演到首演,再到专场演出,每当青年毛泽东的语言和行为通过我的声音和肢体传达给观众时,我的心跳得飞快,眼前的画面和耳中的台词都有了热度,我想我理解了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了,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有志青年。”
(三)《日出湘江》的传播与影响
经过几个月的密集排练,《日出湘江》于2021年12月26日在校内试演,2022年5月4日成功首演,先后在学校礼堂现场演出5场,并采用校内集中播放演出录像和组织师生网上观看等方式,观剧人次总计达数万人次,广受好评。对于创作团队的师生演职人员来说,一方面,将自己的专业所学运用到原创红色话剧的创作和传播实践中,是对其专业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跨专业融合学习的挑战;另一方面,参加《日出湘江》的创排,拓宽了他们的历史文化视野,并给其带来了艺术审美上的愉悦体验。对于观演的师生来说,一场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的演出,让他们跟随演员们的表演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该剧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中,在青春艺术和艺术青春的交相辉映中,在艺术审美和时代审美的高度统一中,实现了思想的升华,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在演出期间,多家省内外主流媒体对话剧的演出和传播给予关注报道。该剧还被共青团湖南省委确定为2022年湖南省高校“青春之歌·百校百场庆百年”红色剧目省级示范性项目展演的首场演出剧目,并获得长沙市“五个一工程”奖,吸引多家兄弟院校学习观摩和交流经验。
三 新时代高校原创红色话剧创作与传播的经验与反思
(一)科学选题:聚焦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思想性、时代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
中国现代戏剧之父欧阳予倩指出:“盖戏剧者,社会之雏形、而思想之影象也。”[8]剧本作用重大,它不仅是戏剧表演的文字蓝本,也是戏剧中心思想的高度凝结。好的剧本能吸引观众进行深度思考,帮助观众解决人生困惑或者抵制错误思潮。通过《日出湘江》的创作实践,团队总结出高校原创红色话剧选题的三个原则。一是选题要有时代意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有重要而深远的教育意义;二是选题要贴近学生,让学生在观剧时能感受到自己与角色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而不是单纯地欣赏一个离自己时空、生活都很遥远的故事;三是选题细节处理要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在湖南这片红色热土上,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有很多,创作团队最终选择了青年毛泽东和他朋友们的故事,除了因为切中“建党先声”等重大时代主题之外,还因为这些故事发生在长沙当地,取材便利,学生有亲切感,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与当代大学生年龄相仿,同样面临友情、爱情、人生道路选择等问题,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剧中,第一幕中“湘江三友”的友情有多么深厚,最后一幕里他们之间的决裂就有多令人心痛。全剧层层递进,最后一幕的“抉择”是全剧最扣人心弦的部分。此外,剧中每一次矛盾的出现都隐含伏笔,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顺从与反抗往往交织在一起。最后一场戏,当毛泽东与萧子升因为信仰不同而争论不休,友情即将决裂的时候,毛泽东回家见到妻子杨开慧,杨开慧给了他坚定的支持,并决意陪伴他走上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这些细节处理增强了话剧的感染力,让观众感受到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和革命家们的高尚情操。
(二)精心创排:发挥各类育人主体力量,文化育人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紧密结合
从学校层面进行剧组创排的顶层设计是《日出湘江》成功的关键。作为地方高校,长沙学院主动尝试创排大型剧目,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将文艺创作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剧组绝大部分演职人员都是在校青年师生,因为对戏剧艺术的热爱而聚在一起,利用寒暑假、周末等时间进行创作。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剧组的排练、演出与相关课程联系起来,专门设置了一门选修课——原创红色话剧创排,由承担剧本创作、导演、制片等工作的老师负责带领学生排练演出。为了保证原创红色话剧剧本在思想性、艺术性、故事性上达到较高水准,创排期间,剧组邀请了省内外多位党史专家、戏剧专家、教育专家来校指导,从剧本到表演再到舞台开展全方位的细致把关。可见,红色话剧实现了对全校学生的文化育人、对新媒体学院相关专业学生的课程育人、对参加话剧演出的学生的实践育人的有机融合。
(三)勇于创新:突出红色基因传承,话剧创作与传播、传承融为一体
长沙学院创作《日出湘江》,注重把红色话剧创排和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让广大师生通过创排红色话剧和观看红色话剧演出,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和红色基因,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花大力气创排的新剧,最怕的就是热闹一阵就封箱,留不下来、传不下去。任何一部新剧在创排阶段,都要提前做好传播规划,促使其影响力最大化,助推其走向更大的舞台,永葆其青春魅力。《日出湘江》从2021年12月试演至今,反响热烈,已成为长沙学院校园文化育人的一张靓丽名片。该剧已纳入学校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俢“大思政课”和党校师生的党课。主创人员将对《日出湘江》做进一步提质完善,适时申报“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申请参加中国校园戏剧节,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湖湘红色基因的原创红色话剧《日出湘江》推向全国兄弟高校,将使之产生更大、更广、更深远的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