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

2022-03-14陈新福

关键词:助力院校人才

陈新福 王 笑

(1.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园艺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2.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1]新时代,涉农高职院校要积极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将自身发展融入乡村振兴的发展大局之中,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一、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2]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涉农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对于补齐农业实用人才不足的短板,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对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略显不足。因此,本文将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进路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结果及结论分析

笔者走访福建省几所涉农高职院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访谈座谈等方式,对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进行调研。为此,笔者共分发问卷100份,回收91份,有效问卷91份。其中:男性占36.26%,女性占63.74%;年龄在23~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的分别占16.48%、36.26%、40.66%、6.59%;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占27.47%,硕士占65.93%,博士占5.49%。样本整体情况呈正态分布,且与走访所得调研对象基本情况一致,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具体调研结论如下:

第一,对乡村振兴政策的了解程度与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动性、积极性密切相关。调研结果发现,“你是否参加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或脱贫攻坚工作”同“你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程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你是否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和实惠”同“是否参加乡村振兴工作”“乡村发展变化”“对自身是否有益处”等指标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要引导师生,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充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了解乡村振兴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更好地激发师生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的热情。

第二,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较为集中。在“你是否参与过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或脱贫攻坚工作”的调查中,“是”占62.64%,“否”占37.36%。在“你参与贵校的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工作包括哪些方面”的调查中,人才培育提质、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育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育能力等关于人才培育的选项,所占比例共计超过67%,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当前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聚焦于人才培育工作上,尤其在教学模式上下功夫,做得比较好的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上有较大突破,少量涉农高职院校会下乡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不过整体来看,涉农高职院校在下乡指导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等方面,还需要依托省农业农村厅、各地农技推广站等,与农村生产生活尚有一定距离。

第三,涉农高职院校服务组织振兴受到忽视。在“您认为高校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的调查中,“乡村组织完善”这一选项所占的比例最低,大部分高校教师对服务乡村组织振兴的必要性、如何服务乡村组织振兴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在访谈过程中,有教师认为,高校组织工作以发展学生党员、师生党支部为主,与发展农民党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侧重点有着较大的差异;还有人表示,部分高校会派驻驻村第一书记,但重点还是落脚于产业振兴领域。可见,如何利用涉农高职院校的优势,引导师生走进基层、走进农村为组织振兴助力,仍然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四,涉农高职院校服务文化振兴尚有不足。问卷调查显示,涉农高职院校服务文化振兴存在明显短板。在“助力乡村振兴最有成效的是什么”的调查中,科学研究职称、技术创新攻关、人才培养提质、成果推广转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选项,所占比例均超过25%,但涉及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比例几乎为零。在访谈中了解到,涉农高职院校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耕读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还有比较多的空白,难以直接利用。目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人才相对缺乏、基础设施短板明显、文化发展规划不合理等问题,亟需涉农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助力文化振兴。

三、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及分析,笔者认为,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应积极发挥组织、人才、育人、内涵、专业五个方面的优势,全面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一)发挥党建优势,助力组织振兴

1.结对共建,提升组织效能。涉农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党建优势,建立院校基层党支部、乡村基层党组织、基层企业党支部常态化合作联系机制,共同签订协议,组建乡村振兴专项事业共建党小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共建点等,定期凝聚院校教师、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党员、当地党员、优秀团员等力量为乡村事业发展出谋划策,打造“党建+团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同时,涉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课等保持交流共建的连续性、整体性,通过“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保持服务乡村的教育性、实践性,在共建共享中提升共建党组织的组织效能。

2.开拓渠道,抓好思政工作。涉农高职院校应做好党建引领、思政育人,以知农爱农为抓手,以强农兴农为目标,以职业价值观培育为重点,围绕了解国情、了解省情、了解村情,培养师生服务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识和能力,将农村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涉农高职院校应将扎根农业、扎根地方、扎根家乡的意识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服务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涉农高职院校应坚持送教下乡,推进教师党组织与乡村党支部深度融合攻坚,针对困难乡村和乡村困难学生要探索结对帮扶、资助育人等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应鼓励政校企联合共建党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利用涉农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政资源,开发本地红色资源,促进农文旅融合。

(二)发挥人才优势,助力产业振兴

1.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涉农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立足地方产业、社会和文化资源,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打造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涉农高职院校要构建学科、专业、产业的对接机制,梳理本地优势产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推进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契机,主动整合自身优势学科专业,将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对接地区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互动机制。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级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涉农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地人才需求倒逼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专项培育订单式人才,鼓励高职学生获得各类职业技能证书。涉农高职院校要主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自身条件,在新型职业农民、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新型产业带头人、新型农民组织带头人等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完善工农学结合、生产性实习、定岗实习等培养模式。

3.深化产教学研融合。涉农高职院校要依托自身优势,对接本地产业资源,着力建设产教学研基地,注重产教学研协同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研究,着力解决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定点攻关影响乡村产业升级的难点问题,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涉农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乡村联合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搭建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平台,通过带动产业升级、就业创业等方式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三)发挥育人优势,助力人才振兴

1.开发多元主体。地方政府应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弹性学制、学分银行等相关规章制度,确保终身学习的路径;注重发挥涉农高职院校、当地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科院等不同培训主体的力量,提高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培训管理水平。涉农高职院校要发挥育人优势,引导师生,尤其是专业技术骨干力量,面向乡村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以“田间课堂”“企业学院”等为抓手,为本地农民提供技术援助和技能培训等服务,拉近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距离。

2.协同线上线下。涉农高职院校要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育人方式,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做好网络授课、线上答疑、远程指导、现场实践,提升育人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在日常育人活动中,涉农高职院校应不断提高学生投身乡村、服务乡村的思想认识,聚焦职业理想教育,多元化开展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激励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线上教育平台的特点,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开放式线上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开放多元的继续教育供给渠道。

(四)发挥内涵优势,助力文化振兴

1.涵养耕读精神。涉农高职院校应以课程实践和耕读传家为关键,坚持把传统耕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耕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渗入课程教学。涉农高职院校可以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将耕读文化与专业课教学实训、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机结合,并融入农类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在校园内建设富有特色的耕读景观,举办耕读文化系列活动,组织好大学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在学生中推广、普及耕读文化知识,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提高师生传承、弘扬耕读文化的能力。

2.挖掘乡土文化。“一村一品”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一种重要模式和组织方式。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一村一品”发展,组织涉农高职院校、企业等共商共议,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涉农高职院校应走进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的乡风文明宣传,完善镇村文化站、电子阅览室、乡村文化墙、宣传板等,改善农村文化环境,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扶持农民业余文艺团体建设,挖掘和培养农村的能工巧匠、文化能人,依托地域文化打造本土文化活动品牌,促进乡村文明。

(五)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生态振兴

1.专家引领。涉农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专业优势、技术优势,组建专家团队、工作室等,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挖掘和培养农村的能工巧匠,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涉农高职院校可以组建专家团队聚焦乡村生态景观建设,利用园艺设计等专业优势,为本地乡村建设文化生态长廊、园林规划专业实践基地等提供便利,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可以组建专家团队聚焦乡村特色旅游发展,开展生态产业经营、乡村生态旅游服务等专项培训,打造以特色农牧业旅游、休闲民宿为主的乡村生态振兴实践服务基地,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农民增收致富。[3]

2.培育人才。涉农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涉农专业的建设,尤其要主动将生态文明思想及新技术、新思维全面纳入专业建设全过程。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下,涉农高职院校可以及时开设现代农业技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保险与加工等涉农专业,为乡村生态振兴培养人才。同时,涉农高职院校要坚持人才培养与生态培育相结合,注重在教学中的弘扬生态理念、生态价值,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生态产业发展政策,做好“生态+农业”的生态产业文章,凝聚师生合力投身乡村生态振兴,共同服务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的目标。

猜你喜欢

助力院校人才
助力成功七件事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