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2022-03-14张连魁
张连魁
(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7)
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通过,国企改革进程逐渐加快,2022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国有企业必须加快步伐,对自身的内部治理体系加以完善。国内的内控制度与相关理论发展起步较晚,现如今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陷,尤其是国有企业。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无法直接借鉴国外的经验,因此就需要我国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最终找到一条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内部控制实施路径。
一、内部控制相关概念阐述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在既定的环境下,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或者达到既定的战略目标,在内部组织的各类制约调解活动,以及采取的一系列计划方法与策略方针。站在国有企业角度来看,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政府下达的经营目标,或者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利润,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在内部组织开展的协调管理、监督控制等一些列活动的总称[1]。其主要包含五大要素。一是内控环境。它是内控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企业的治理结构、内控制度、人员政策等都是内控环境的组成部分。二是控制活动。它主要是指开展内部控制的手段与措施,财务管理、职责分工、预算管理、审批控制等都是控制活动。三是风险评估。它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缓解、分散、规避与承担是四种常规的风险应对措施。四是信息沟通。上下级、同级之间的沟通,以及企业与外部各方(政府机构、客户等)的沟通。五是内部监督。主要由连续监督与个性化评估组成,连续监督是全面、全过程监督,个性化评估则是对员工工作的定期评估。
二、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国有企业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方针政策,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内部控制能够通过全方位的监管,促使企业领导层、管理层及基层员工共同遵守并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确保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
2.确保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
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是国有企业接受内部与外部监督的基本要素,是确保企业资产完整,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内部控制能够通过对资金收支、物资采购、保管、领用等环节进行动态化的跟踪管理,真实反映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会计信息采集的完整性与实时性。
3.提升国有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风险控制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点,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其实施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内部控制的实施能够将企业各部门的工作结合在一起,确保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并通过完善风险评估机制、优化风险控制措施,提升国有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4.有助于国有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不仅打通了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的高效流通以及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从而有效结合各部门职能,使之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整体经营效果,进而为国有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奠定基础,而且有助于企业对短期与长期利益的统筹规划,最终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且具有可行性的战略发展方案,为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内控环境
现如今,在内部控制贯彻落实的初级阶段,大多数国有企业内部都缺乏良好的内控环境。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内控组织结构还不够完善,国资委、董事会与监事会之间的职责分工与权力界定不明确,很容易出现“一方独大”的问题,董事会与监事会的独立性不强,导致内部监督力度较弱,无法满足内部控制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管理层及其员工的内部意识有所欠缺,落实内控建设的主动性不强,比如说部分国有企业未站在全局角度看待内控工作,仅仅是将其交由财务部门负责,没有意识到全员参与的重要性,从而无法发挥内部控制的真正作用。
2.缺乏实施内部控制的综合型人才队伍
内控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专业化的高水平管理人员,而且需要普通职员的积极配合,所以从企业管理层到基层执行者,都需要对内控工作肩负一定的责任,而且他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与相应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内控工作的有效性。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国有企业还未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导致其在该方面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内控管理人才数量较少,无法支撑起企业内控工作的发展需求;其二,对内控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较弱,或者培训的针对性不大,导致其综合能力无法满足内控工作需求;其三,针对全体员工开展内控培训的频次较少,无法提升全体员工在内控工作上的配合力度。
3.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
在国有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而且这些风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表现出不同形式,当企业管理水平不足、风险防范能力有限时,就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大多数国有企业引入了内部控制措施,但是在市场环境与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并未采取措施来增强自身的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从而导致内部控制的作用未得以充分发挥。由于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在风险发生后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而未制定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或者未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予以实时监控,这就导致企业很难提前对风险的发生进行预测,其风险防范能力相对而言也就比较弱[2]。
4.控制活动有待完善
内部控制的控制活动包含了授权审批控制、固定资产保护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现就固定资产保护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这两个控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账实不符”现象是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保护控制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归结为:资产盘查与清点频次较少、力度较弱、对其原因探究分析不够深入等,最终致使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无法得以保障。而申请批准职责未分离、审批流程不规范、特殊授权机制不完善等都是授权审批控制活动落实不到位的表现。
5.缺乏适用于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
凭借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及时且准确地收集各类信息数据,并高效地完成信息的整理、分析与传递工作。但是,目前还有部分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只具备一些较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无法支撑起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从而制约着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另外,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来说较为完善,像预算管理系统、财务信息系统等此类常用系统都已具备,但是其系统基本上都是独立运行,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较差,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信息共享,存在一定的信息滞后现象,这也是企业内控有效性无法得以快速提升的原因之一。
6.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
通常情况下,监督体系包含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这两部分。内部监督是国有企业内控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但大多数国有企业未组建专门的内部监督机制,而是将其作为企业各部门的附属职责,根本无法确保内部监督的独立性,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效果不明显。而外部监督除了国家政府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之外,还有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内容的审计,但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上,其系统性与全面性无法得到保障。
此外,内控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也是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针对内控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内控活动的规范化程度予以评价考核,同时配合激励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充分调动内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确保企业内控有效性不断提升。但是目前还有部分国有企业未针对内控工作人员以及内控活动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内控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这就导致企业在执行内控工作时,存在很大随意性,其工作效率也无法得以提升。
四、国有企业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1.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优化组织结构,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良好的内控环境是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为此,国有企业应当尽快增强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优化内控组织结构,为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首先,就组织结构而言,国有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董事会与监事会的独立性。一方面,要求董事会明确企业管理层的监督职责,完善各个事项的议事规则与决策流程,同时参与到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规划当中,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更具建设性的意见。另一方面,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为了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监事会应当明确自身的职责、权利,比如说对财务报告行使请求权与审查权、监督董事会决议等。以企业组织架构为例,需要企业对其做出如下改变:一是将审计部负责人纳入监事会成员当中;二是在董事会下增设战略委员会与内部控制委员会;三是由内部控制委员会主导内控体系的构建以及内控工作的管理;四是在审计部门中成立内控评价监督小组,并由其主导内控评价与监督工作;五是在总经理层级,下设三名副总经理,分别负责项目经营、人力资源与信息技术管理、下属公司管理,从而进行适当分权,避免舞弊现象发生。
其次,就内控意识而言,企业管理层需要率先认识到内控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实施要点,贯彻落实全员参与内控工作的理念,并将内部控制纳入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当中,带头参与并切实研究有效落实内部控制的路径。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员工参与内控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企业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会议、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内部控制氛围,或者通过创建共识性较强的内部控制文化,将其提升至企业战略层面,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3]。
2.加强培训工作,提升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
内控工作的落实需要依靠专业人员来执行,内控环境与内控机制的完善也需要有全体员工的支持与配合。所以,国有企业应将培训工作分为内控团队培训与全体员工培训两部分,同时为了保障培训工作针对性,提升培训效率,企业还需针对这两个主体,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就内控管理人员,国有企业不仅需要在人员的选择上对其专业能力、工作经验、文化程度与个人经历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虑,而且还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拓宽内控管理人员的知识面,更新其知识体系,提高内控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其能力与工作需求的适应度,从而高质量地开展内控工作。此外,国有企业还要针对全体员工,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从而加强员工的内控意识,提升其参与配合内控工作的积极性,进而确保内控工作在国有企业内部的深入落实[4]。
国有企业的员工培训,首先,要建立先进且极具战略性的员工培训理念。其次,基于实际情况,要制定有明确目的性的培训内容,比如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最新的国家政策、企业制定的相关制度、内部控制落实的基本情况与完善计划等;通过组织开展案例分析研讨会、开发线上学习平台等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让企业员工充分掌握培训内容。最后,要对员工的掌握情况以及培训工作的完成情况加以评估考核,从而确保员工将所学内容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3.优化风险评估体系,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其核心内容。随着市场的逐渐开放,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活动及其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风险的多样性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此时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国有企业要想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就必须加强自身的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国有企业需要加快脚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风险评估体系加以优化,从而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善自身的风险评估体系:第一步,基于企业的运营管理现状与外部的市场环境变化,就可能存在的运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各类风险予以全面系统的判断,并找出其管理上的薄弱环节;第二步,就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及其盈亏平衡点加以明确,并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加以分析,然后在对这些因素予以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标出风险等级,并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这些风险加以有效管理,尤其是针对重大风险,该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对其进行实时跟踪,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加以管控,以防止其带来较大损失;第三步,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组织,增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最终形成企业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5]。
4.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大内控力度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有效的控制活动有助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国有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大内控力度。鉴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占比较大,组织架构较为庞杂等特点。本文从固定资产保护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这两方面来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活动。
就固定资产保护控制而言,具体可借鉴如下措施。第一,基于资产类别、使用说明以及行业具体情况,明确设施设备以及各类消耗品的使用寿命。第二,根据《固定资产退役管理办法》,当到资产退役期限时,应当及时完成资产退役审批流程,并完成相应的账目调整工作。第三,关于资产转让,转让人必须先提交转让申请,在申请通过且进行书面确认后,方可予以转让。第四,指定专人对企业的厂房、设施设备,以及关键消耗品进行定期盘查。第五,基于常规库存管理办法以及补货批准流程,对募集到期的可变现净资产予以记录,比防止账实不符与资产流失的现象发生。
就授权审批控制而言,企业应当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将申请在职责与批准职责,分别落实到不同部门。同时,重新梳理审批流程,在对流程进行精简的过程中,还需确保流程的严谨性。另外,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完善其授权机制,加强内部沟通的流畅度,确保授权审批控制活动的高效运行。
5.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优化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运营管理当中,内部控制也不例外。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很好地帮助企业完成大量数据信息的整合处理工作,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信息孤岛”现象。为此,国有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提升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第一,基于企业的业务特点以及内控工作的实际需求,对各大系统进行升级,尤其是对功能模块的升级,从而使其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予以更好的支持。第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相关系统的兼容性,从而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对接。第三,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采用密码学技术设置相应的查看、修改权限,同时还应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确保数据储存的永久性与安全性。
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完善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步,先对信息化系统做整体规划,因为信息化系统需要满足实用、可靠、易升级且安全的特性。第二步,考虑到企业业务存在动态变化,信息化系统设计宜采用模式与软件系统相分离的方式来实现。第三步,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考虑到企业实际情况,宜采用循序渐进、分段式的方式予以落实。如果企业以这种方式将每年营业额的1%用于信息技术开发,并且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以及业务特征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企业将各部门没有附加价值的工作予以撤销,对工作流程进行精简优化,从而确保了各项业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并且还为企业的各项活动提供有力的监督。与此同时,企业还通过先进的财务信息化手段,将企业的发展战略转化为更加具体化的业绩指标,实现更加精准化的管理,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6.完善监督体系,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内部控制中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监督体系,它不仅可以对企业的运营过程及相应的政策执行过程予以监督,而且还有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尽可能对任何影响内部控制有效落实的因素进行控制。监督体系包含了内控评价体系、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内审制度等多项内容,以此来支撑起对企业运行的动态监督工作。其中,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监督的核心,国有企业应当对其予以足够重视,并给予适当权力,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内审人员及其工作的独立性。同时,企业还需基于“重要性”原则,从过程、岗位、人员这三个维度来进行重点监督,并通过构建全过程监管系统,在企业内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环境,从而确保内控工作执行到位,并为内控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奠定基础。此外,为了确保国有企业各部门工作的高效性,以及提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建议,国有企业在完善内部监督的同时,还应当强化相应的外部监督力量,加大企业内控工作的公开力度;选择信誉度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扩充外部审计的范围与深度;等等。当政府相关部门或者会计师事务所指出内部控制中的问题时,国有企业应当第一时间就相关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最终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最终,通过对内部与外部监督力量的加强,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监督体系,从而确保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6]。
就内控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而言,其与企业的内控水平息息相关。首先,关于内控评价体系的改进。一方面,企业应当确保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既要包含资金流转、成本控制等财务内容,又要包含制度健全程度、流程规范性、人才队伍质量等非财务内容;另一方面,企业还需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平公正性,应由专人对评价工作予以监督,并直接上报企业高层领导。其次,关于激励制度的优化。一方面,建立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机制,推动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拓宽晋升渠道、加强文化建设,以及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等手段,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及其工作积极性,确保员工价值的充分发挥,从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此外,企业还需针对违规行为予以通报处理,并采取适当的处置措施[7]。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开放的环境下,国有企业要想高效稳定发展,就必须针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乏良好内控环境、缺乏实施内部控制的综合型人才队伍、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控制活动有待完善、缺乏适用于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以及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强化内控意识,优化组织结构,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加强培训工作,提升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优化风险评估体系,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大内控力度;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并且完善企业的监督体系,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等相应的措施,从而提升国有企业内控水平,为其长远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由于对相关文献、理论等研究得不透彻,本文中提出的相应措施也不尽完善,未来会不断学习,力求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以帮助国有企业更好地落实内部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