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新区与国家级新区经济运行对比分析
——基于2020年主要经济数据
2022-03-14陈志辉
陈志辉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
一、引言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1]。2020年,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及复杂的国际环境,国家级新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回暖。湖南湘江新区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坚持“三区一高地”定位,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以“全面小康决胜年”为统揽,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国家级新区作为一种新型综合功能区,主要体现为战略发展定位之“新”、重点领域体制机制之“新”、经济发展产业形态之“新”及社会治理方式之“新”[2]。自诞生起,国家级新区的功能定位[3]、建设模式[4]、产城融合[5]、绿色发展[6]、体制机制[7]等问题就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2020 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国家级新区打造成为 “高质量发展引领、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学者们开始关注国家级新区发展质量,并从空间优化[8]、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9]、主要经济指标[10]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已有国家级新区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国家级新区的发展规划、体制机制、开发模式等方面进行,或是以 “单个新区”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在针对国家级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发展建议的比较少见。为此,本文在对2020年全国18家国家级新区(河北雄安新区除外,下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2020年湖南湘江新区经济运行的特点,进而提出湖南湘江新区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2020年国家级新区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复苏领跑全国
1.经济总量贡献增强。2020年,国家级新区(共18个,不含雄安新区,下同)GDP占全国比重上升,经济贡献显著提高,充分体现了经济复苏的引领作用。国家级新区实现GDP 47867.45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为4.7%,较上年同期提高了0.1个百分点;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6%,达到“十三五”期间的峰值,比上年提高了5.0个百分点。国家级新区中第一方阵(上海浦东、天津滨海2个新区)合计实现GDP18840.52亿元,占全国新区GDP的39.4%;第二方阵(包括青岛西海岸、重庆两江、四川天府、大连金普、南京江北、湖南湘江、福州、广州南沙和浙江舟山群岛等9个新区)合计实现GDP 24386.6亿元,占全国新区GDP的比重为50.9%;第三方阵(包括长春、哈尔滨、江西赣江、云南滇中、贵州贵安、陕西西咸、甘肃兰州等7个新区)合计实现GDP 4640.33亿元,占全国新区GDP的比重为9.7%。
2.经济增速优势明显。2020年,国家级新区GDP比上年增长4.7%,高于全国GDP增速2.4个百分点(全国GDP比上年增长2.3%),除云南滇中新区外均实现了增长。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GDP比上年增长了3.5%,高于全国GDP增速1.2个百分点。第二方阵GDP比上年增长了5.7%,高于全国GDP增速3.4个百分点。第三方阵GDP比上年增长了4.6%,高于全国GDP增速2.3个百分点,其中云南滇中新区比上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16个国家级新区GDP增速高于所在省(市)GDP增速,其中甘肃兰州(高12.8个百分点)、浙江舟山(高8.4个百分点)和长春新区(高6.5个百分点)等3个新区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云南滇中(低7.4个百分点)和大连金普(低0.1个百分点)2个新区低于所在省(市)GDP增幅。
3.工业经济稳步发展。2020年,17个新区(缺四川天府新区数据)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164.59亿元,同比增长3.7%,高于全国GDP增速2.4个百分点,显示出较强的承压能力和支撑作用。有2个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5000亿元以上,其中上海浦东新区突破1万亿元,达到10395.58亿元,比上年增长8.3%;天津滨海新区9675.0亿元,比上年下降5.8%。有4个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超过了10%,其中浙江舟山群岛增长64.0%、甘肃兰州增长12.5%,重庆两江增长12.1%,长春增长10.6%。17个新区的工业亩均产值(工业产值总量/规划面积)为2.51亿元/平方千米,同比提高0.37亿元/平方千米,比GDP经济密度高0.41亿元/平方千米。
(二)投资带动特征明显
1.投资额稳步增长。2020年,18个国家级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147.81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7270亿元,同比增长2.7%)。国家级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5.0%,为“十三五”时期的峰值,比上年提高0.33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新区有7个,分别是青岛西海岸(3522.1亿元)、上海浦东(2450.79亿元)、陕西西咸(2400亿元)、四川天府(2369亿元)、重庆两江(2283.1亿元)、湘江新区(2237.33亿元)、福州新区(2100亿元);低于500亿元的新区有5个,分别是长春新区(455亿元)、甘肃兰州(414.4亿元)、贵州贵安(393.68亿元)、大连金普(360.38亿元)、哈尔滨(357.6亿元)。有11个国家级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10%,其中广州南沙(22.2%)、福州(20.0%)增速超过20%。
2.投资率分化明显。2020年,18个国家级新区固定资产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额/GDP)为54.6%,其中投资率高于100%的新区2个,分别为陕西西咸(392.2%)、甘肃兰州(175.7%);低于30%的有2个新区,分别为上海浦东新区(18.6%)和大连金普新区(17.3%)。
(三)消费市场稳步复苏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稳回升。2020年,17个新区(缺四川天府新区数据,下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3%,降幅较上半年收窄3.5个百分点(14个国家级新区增速,缺天津滨海、大连金普、四川天府、长春新区数据),比全国降幅低1.6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同比下降3.9%),整体情况好于上半年及全国同期水平。9个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升,其中长春新区(18.6%)增速达到2位数。8个新区同比下降,其中有2个新区降幅超过10%,分别为天津滨海(-17.3%)、贵州贵安(-11.5%)。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化明显。2020年,17个国家级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85.83亿元。5个国家级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00亿元,分别为上海浦东(3183.22亿元)、重庆两江(1490.63亿元)、湖南湘江(1157.24亿元)、青岛西海岸(1126.4亿元)和南京江北(1078.11亿元),4个国家级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于500亿元至1000亿元之间,2个国家级新区(甘肃兰州、贵州贵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100亿元,其中贵州贵安新区(27.96亿元)最小,仅为上海浦东新区的0.88%。
(四)对外开放势头良好
1.进出口总额逆势上扬。2020年,进出口成为国家级新区发展的新增长点,多个新区进出口大幅增长,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有进出口总额数据的11个新区中,5000亿元以上的新区有2个,分别是上海浦东(20937.6亿元)和天津滨海(5320.4亿元);2000亿元至5000亿元的新区有4个,分别是大连金普(2470亿元)、广州南沙(2265.4亿元)、重庆两江(2240亿元)和青岛西海岸(2149.2亿元)。进出口总额增幅排位前三的分别是甘肃兰州(30.4%)、浙江舟山群岛(21.6%)、南京江北(17.2%)。
2.利用外资较快增长。2020年,国家级新区利用外资实现较快增长,有实际利用外资数据的14个新区(缺四川天府、甘肃兰州、贵州贵安、云南滇中等4个新区数据)中,增速超过20%的有3个新区,分别为浙江舟山群岛(171.3%)、大连金普(35.3%)和湖南湘江(20.1%)。
(五)财政收入好于预期
1.财政收入明显回升。2020年,17个国家级新区(缺四川天府数据,下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5%,增速高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个百分点(同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3.9%)。2020 年上半年,15个国家级新区(缺四川天府、南京江北、福州新区数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7.5%。与上半年比较,随着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国家级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由负转正,实现了企稳好转,增长情况明显好于全国。17个国家级新区中仅重庆两江(-9.7%)出现下降,其余均实现了增长,其中有5个新区增速在10%以上,分别为陕西西咸(16.9%)、湖南湘江(13.2%)、甘肃兰州(12.0%)、江西赣江(11.1%)和贵州贵安(10.9%)。
2.财政收入差距较大。2020年,17个国家级新区(缺四川天府数据,下同)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15.66亿元,其中第一方阵国家级新区合计1592.49亿元,占全国新区的42.9%。17个国家级新区中有2个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500亿元,分别为上海浦东(1077.0亿元)和天津滨海(515.49亿元);200亿元至500亿元之间的有5个新区,分别是南京江北(304.65亿元)、重庆两江(288.7亿元)、湖南湘江(288.31亿元)、青岛西海岸(267.2亿元)和福州(232.43亿元);200亿元以下的10个新区中,8个新区财政收入不足100亿元,其中长春(19.25亿元)、甘肃兰州(17.95亿元)、贵州贵安(17.57亿元)等3个新区还不足20亿元。
三、湖南湘江新区与国家级新区第二方阵的对标
“十三五”初期,湖南湘江新区制订了“突破三千亿、领跑中西部、挺进一方阵”的发展目标。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离目标实现仍有一定差距。为进一步明晰发展任务、查找差距、精准施策,需要重点对湖南湘江新区与国家级新区第二方阵的情况进行对标分析。
(一)经济增长对标
1.经济总量。2020年,第二方阵9个新区中有3个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湖南湘江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1.32亿元,居第4位,比上年上升3 位,“突破三千亿”的目标尚待实现。第二方阵中,有4个新区GDP在3000亿元以上,其中南京江北GDP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3061.94亿元。与排名邻近的两个新区比较,湘江新区追赶和被赶超的压力都比较大。与排名第4位的南京江北比较,相差了550.62亿元,要实现赶超有一定的困难;与排名第6位的福州新区相比,只差了110.68亿元,面临着随时被赶超的压力。
2.经济增速。2020年,第二方阵9个新区都实现了经济增长,GDP合计24386.6亿元,比上年增长6.3%,高于全国新区GDP增速1.6个百分点。湘江新区GDP增速为4%,比第二方阵低了2.3个百分点,居第二方阵第7位,增速仅高于大连金普(0.5%)。浙江舟山群岛(12.0%)、南京江北(8.2%)、福州新区(7.2%)经济增速居前3位,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福州新区经济增长较快,有赶超湘江新区之势。如图1所示。
图1 2020年国家级新区第二方阵GDP对标
(二)投资对标
1.投资总量。2020年,第二方阵9个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88.24亿元,同比增长8.8%。湘江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237.33亿元,排在第4位,比上年下降1位;投资增速为6.4%,低于第二方阵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排在第5位,与上年持平。如图2所示。近几年来,湘江新区投资在全国新区占比中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反映湘江新区经济发展动能正在逐渐转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湘江新区投资结构有待完善。
图2 2020年国家级新区第二方阵固定资产投资对标
2.投资率。2020年,第二方阵9个新区的平均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区生产总值)为66.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投资成为促进国家级新区经济回暖的重要因素。湘江新区投资率为89.1%,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高于国家级新区第二方阵平均水平22.3个百分点,仅次于青岛西海岸(93.9%),居第2位。如图3所示。湖南湘江新区投资率持续维持在高位,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图3 2020年国家级新区第二方阵投资率对标
(三)消费对标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0年,第二方阵8个新区(缺四川天府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122.35亿元,占全国新区的55.3%。湘江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57.24亿元,低于重庆两江(1490.63亿元)居第2位,排名与上年持平;增速为-2.0%,居第5位。如图4所示。
图4 2020年国家级新区第二方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标
2.消费率。2020年,第二方阵8个新区平均消费率为34.2%。湘江新区消费率为46.1%,高于第二方阵平均消费率11.9个百分点,居第1位,表明湘江新区在促进消费,转变发展动能,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成效显著。如图5所示。
图5 2020年国家级新区第二方阵消费率对标
(四)开放型经济对标
1.外贸。2020年,第二方阵8个新区(缺四川天府)完成进出口总额13288.15亿元,同比增长5.1%。湖南湘江新区完成进出口总额651.49亿元,总量居第7位;同比增长14.2%,增速居第4位。可见,外贸是湘江新区的短板,但是发展潜力较大,亟待深入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开放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外贸规模,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2.利用外资。2020年,第二方阵8个新区(缺四川天府数据)实际使用外资240.72亿美元。湘江新区实际使用外资27.55亿美元,居第4位;增速为20.1%,居第3位。如图6所示。
图6 2020年上半年新区第二方阵外贸对标
(五)财政收入对标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0年上半年,第二方阵8个新区(缺四川天府数据,下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178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湘江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88.31亿元,居第3位,仅次于南京江北(304.65亿元)和重庆两江(288.7亿元)2个新区;同比增长13.2%,增速居第1位,高于第二方阵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如图7所示。
图7 2020年国家级新区第二方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对标
2.财政依存度。2020年,第二方阵8个新区财政依存度(财政收入/GDP)为8.6%,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湘江新区财政依存度为11.5%,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在国家级新区第二方阵中居第1位,比上年上升4位。如图8所示。比较而言,湘江新区财政依存度较高,具有经济发展质量较好、财政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的基本特征。
图8 2020年国家级新区第二方阵财政依存度对标
四、2020年湖南湘江新区经济运行的特点
(一)经济运行总体向好
1.经济复苏好于省市。2020年,湘江新区经济呈现加速回升良好态势,发挥了经济复苏的主力军作用,经济回暖好于省市。2020年,湘江新区GDP总量实现2511.32亿元,占长沙市GDP的比重为20.7%,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0%。湘江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0%,增幅与长沙市持平(4.0%),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增幅与长沙市持平,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0%,降幅比长沙市低0.6个百分点,比全省低0.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2%,增幅比全省高13.1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20年,湘江新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44.4∶5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57亿元,同比下降3.2%,占GDP比重为2.5%;第二产业增加值1114.24亿元,增长4.2%,占GDP比重为44.4%;第三产业增加值1334.52亿元,增长3.7%,占GDP比重为53.1%。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高,2020年第三产业占比高于第二产业8.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9.3%,成为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
(二)经济动能持续增强
1.投资压舱石作用显著。2020年,湘江新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237.33亿元,同比增长6.4%。重点领域投资态势良好,实现产业投资1124.70亿元,同比增长8.0%,占固定投资比重的49.5%;民生工程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26.7%和65.2%,保持高速增长。民间投资进一步扩大,非国有投资完成1715.23亿元,同比增长7%,较新区固定投资增速高0.6个百分点;总量占全部固定投资比重达到76.7%。其中,民间投资1389.31亿元,同比增长3.8%,占固定投资比重的62.1%,虽较去年同期有小幅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位。
2.消费稳定器作用明显。2020年,湘江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24亿元,同比下降2.0%,降幅比省、市平均水平均低了0.6个百分点,消费作为新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明显。随着消费的逐渐回暖,湘江新区经济发展有望重新进入快车道。
3.外贸加速器逐步显现。在新发展格局下,除了牢牢把握国内市场,还需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2020年上半年,湘江新区进出口总额299.45亿元,同比增长23.2%;外贸依存度28.5%,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湘江新区外贸依存度比长沙市高9.9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7.7个百分点,外贸对湘江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逐步显现。2020年,湖南湘江新区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7.5亿美元,同比增长20.1%,较全省和全市分别高出4.1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
(三)经济质量明显提高
1.工业经济稳步提升。2020年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分季度看,湘江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1至第4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1.3%、4%、4.8%和5.1%,增速稳步提高。分园区看,园区对新区工业增长贡献突出。其中,长沙高新区(8.3%)、望城经开区(8.9%)、岳麓高新区(13.1%)增速高于全市园区平均增幅(7.2%)。
2.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扩大。2020年,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043.2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增加值857.0亿元,同比增长9.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1%。
3.科研和技术投入加大。2020年,新区实现工业技术投资430.57亿元,同比增长21.7%,占工业投资的46.9%,成为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工业技术投资324.30亿元,同比增长21.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15.46亿元,同比增长15.4%。
五、湖南湘江新区加快发展的建议
目前,国家级新区发展相关的经典理论梳理主要从城市发展理论[11]、区域经济发展理论[12]、区域空间布局理论及产业选择理论[13]等视角展开。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导向包括国际竞争型、全国拉动型、区域拉动型及特殊战略型四种[14]。新发展阶段,湘江新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实施“三高四新”发展战略,深度融入“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发展布局,切实当好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排头兵,成为加快长株潭一体化的主力军、推进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一)区域协同,提高发展的方位
建设现代化的新阶段,湘江新区要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推进协同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联动性、整体性。
1.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发展的切入点,打造新增长极。
2.融入省市发展部署。主动融入湖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率先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和政策,构建自贸区协同促进体系,加快形成国家级新区、自贸区“两区联动”发展新优势。抢抓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以促进融城发展为重点,协同推进重大示范载体、重大功能平台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边界融合、交通融合和功能融合,充分彰显新区助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示范龙头担当。
3.统筹域内发展布局。统筹核心区、统筹区和新片区的发展,实现三区联动。核心区重点构建“一城五基地”“五区五小镇”发展格局:发挥岳麓山大科城创新极核作用,建设湘江科创基地、中南大学科技转化基地、湖南大学创新转化基地、湖南师大文创基地、国防科大军民融合基地;加快建设梅溪湖国际社区、洋湖总部经济区、高铁西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打造湘江融城小镇、湘江通航小镇、湘江基金小镇、湘江体育小镇、湘江海归小镇。统筹区强化主特定位,做大龙头企业,做强产业集群,抓实标志性项目,促进尽快投产达效。紧盯“3个500强”开展招大引强,吸引更多制造业标志性项目落地。新片区坚持高站位认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九华新片区重点建设“两线、两点”(两线:湘江、城际西环线;两点:湘潭北站、兴隆湖),湘阴新片区重点建设“一园、一城、一港”(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天鹅山大学科教城、虞公港及港产联动区)。
(二)产业协调,提升发展的效益
坚持制造立区,坚持统筹全域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实施智造赋能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体推进,提升发展的效益。
1.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新材料2个“两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先进制造业增长引擎。
2.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促使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发展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组团化、集群式、品牌化发展。加强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特色产业。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重点培育发展生命健康、功率芯片、智通终端等新兴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兴经济增长极。
(三)动能协和,增强发展的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通过创新驱动、投资拉动、消费带动、开放促动,不断增强湘江新区发展的活力。
1.创新驱动。继续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按照平台引领、科创合作、成果对接、资本助力思路,强化企业在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推动科创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要求,聚焦工程机械、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针对行业龙头企业“卡脖子”技术需求,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引导支持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一批技术国产化替代和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成果,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继续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扩大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中南大学研发总部、西湖文化创意园、桃子湖双创街等双创示范基地、双创平台的产业导入,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对接转换,夯实经济发展的载体底盘。
2.投资拉动。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着力破瓶颈、强保障,持续稳住经济增长基本面。优化项目投资结构,积极引导资金更多投向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等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落实好国家激发民间投资政策,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配套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在农村产业、新型工业、服务业中做强做优。
3.消费带动。认真研究新政策、新制度,制定配套国家政策制度的落实方案和措施,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作用,推动湘江新区消费品市场发展。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培育壮大夜间消费、体验消费、网络消费等消费新经济,提质发展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大众餐饮等消费新热点,升级汽车消费、房地产消费等传统支柱性消费。加强线下体验和线上消费等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壮大网络消费市场份额。
4.开放促动。加快补齐高铁、水运、航空等突出短板,努力构建多位一体、快进快出、连通世界的对外通道体系。支持以工程机械、智能网联汽车和人工智能产业为重点,拓展与德国、日本、韩国、以色列等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建设国际合作园区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积极参与承办中非经贸博览会、世界计算机大会、中国(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人工智能(湖南)大会、岳麓峰会等开放展览平台,推动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加务实高效的合作,形成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四)保障协力,优化发展的环境
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统计监测,完善各项保障措施,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1.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新区政策咨询、兑现窗口功能,推动税务、市场监管等简化税费、优惠政策适用程序,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提升国家普惠政策企业和居民获得感。修订完善高端制造、招商引资、人才服务等支持政策,制定推动创新链建设、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政策,通过规划引领、资金支持、基金赋能等方式促进工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错位发展。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提升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履职实效,健全重大决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落实合法化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提升政府法治化水平。
2.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省级高位协调机制,切实加强省级层面的统筹协调,细化实化“省统筹”的内容、方法和机制,建议省委、省政府每年出台一份推动湘江新区发展的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每半年专题研究一次湘江新区工作,引导和调动省直部门和三市的积极性。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湘江新区整体作为生态补偿试点区域,建立湘江流域水污染经济补偿机制和湘江新区生态敏感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完善土地保障机制,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上,将湘江新区用地计划指标单列,给予适当倾斜;支持湘江新区以土地节约利用为重点,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农村土地综合整理、耕地动态占补平衡等管理制度改革,适当增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指标。
3.加强统计监测。新区的发展既要通过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来促进,同时也要增强经济统计的完整性,明确界定新区统计范围和统计指标,做到“应统尽统”。要设置专职统计机构,配强统计工作人员,重新界定新区统计范围。对新区基础数据进行清查,重点对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进行核查。积极推动省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建立健全湘江新区统计体系,加强湖南省统计局对湘江新区统计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