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综合改革才能彻底落实“双减”
2022-03-14民生周刊罗燕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大力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成效显著。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执法难、执法能力不足等问题出现。一些地方的校外培训转入地下,“众筹私教”“以非学科名义开展学科培训”等违法违规行为出现,监管难度将更大。
1月25日,教育部、中央编办、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 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就推进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教育行政执法难是否会迎刃而解?“双减”的成果能否得到进一步巩固?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
“‘双减’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韩平强调。他以浙江为例,就持续推进“双减”,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提出建议。
“双减”以来,浙江采取了哪些措施减轻学生负担?收效如何?
“双减”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从先行、示范的高度,坚持“治乱、减负、防风险”与“改革、转型、促提升”并重,打好“双减”攻坚战。
浙江成立了省“双减”工作专班,下设“一个综合组+6个工作组”,制定《省校外培训监管部门职责清单》,明确31个省级部门主要职责和阶段性工作任务清单,构建权责明晰、高效协同的“双减”工作体系。
“双减”以来,浙江集中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列入“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重点项目,通过建立“一人一机构”包干责任制、研制非学科类准入标准等系列组合拳,提前实现全省8107家义务教育阶段营利性学科类机构100%压减目标。
23家省级备案的线上学科类机构退出“白名单”22家,办理“备改审”一家。
浙江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丰富内容、拓展形式、提高质量为重点,全面实现课后服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率、有需求的学生参与率两个100%。
全面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管理,学生书面家庭作业时间控制达标率从上半年的39%提高至下半年的99.7%。
指导学校落实教学常规,改进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确保学生“学足学好”,学生和家长对校内减负提质的满意率分别为98.2%和98.3%。
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校外培训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机构数量大幅压减,社会各方反应正面积极,浙江“双减”工作成效明显。
韩平
课外培训机构大量减少,但家长的培训需求还在,有些培训进入一对一或私人攒班等模式,也有机构在变相开展学科培训,如何监管?
针对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换个马甲逃避监管等隐形变异问题,浙江始终保持从严监管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校外培训违规行为。
一是及时建立鉴别机制。组建省、市、县三级鉴定专家委员会,研制出台《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和非学科类项目鉴别指引》,为相关职能部门精准区分培训服务项目提供政策参考。
二是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实施“一人一机构”包干责任制,整合“双减”工作专班人员、街道社区、责任督学和专职网格员等力量资源,结合难易程度分层分类,明确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的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并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治理纳入“基层治理四平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落实的网格化监管体系。
三是畅通获取线索渠道。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设立公布全省90个县市区“双减”工作监督举报电话,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查执法,依法依规严厉打击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做到发现一起、通报一起、处置一起。
加强教育行政执法能防止培训机构反弹吗?对“双减”将起什么作用?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科类校外培训生存空间受到极大限制,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一些地方出现了校外培训转入地下、逃避监管、隐形变异等违法违规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存在反弹回潮苗头。
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是贯彻落实中央“双减”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健全现有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机制,构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体系。
有利于巩固前一阶段校外培训机构压减成效,净化校外培训环境,规范校外培训秩序,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有利于推进校外培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教育行政执法可能存在哪些难题?如何破解?
随着“双减”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校外培训执法方面陆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如校外培训执法不到位,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执法统筹不够、合力不强;观念认识不到位,认为教育部门没有执法权,不能执法、不敢执法;机构队伍不健全,没有机构、没有力量;能力水平不匹配,不懂执法、不会执法等方面的问题。
许多地方主要依靠相关部门“帮助”执法,一些违法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影响“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已启动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着力破解教育行政执法的难点和堵点,提升校外培训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党对教育行政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上下同频、分工明确、联动协同的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体系。
二是加强力量配备。指导各地统筹优化机构职能和资源力量配置,建立校外培训监管机构,开展执法人员专项培训,提高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能力。
三是开展综合执法。组建百名“双减”社会监督员队伍,加强与市场监管、网信、公安、体育、文化和旅游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重点对隐形变异、利用节假日开展校外培训等违法违规情况进行监管执法。
“双减”之后该怎么办?今后学校如何实现减负提质?
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源在于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让校内教育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体现在4个提升。
着力提升作业管理水平。设立义务教育作业改革实验区,征集全省优秀作业案例,出台学科作业设计与研究指南,督促各地开展书包清理行动,治理教辅多、书包过重问题。
着力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出台关于遴选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落实课后服务收费标准、财政经费保障和教师补助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联合有关部门策划推出寒暑假系列实践活动,开通“浙里托管”平台,指导各地开展暑期托管服务。推动“浙里问学”在线答疑服务平台试运行,面向学生和家长提供在线答疑服务。
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加强和改进日常管理,从教学规程和评价体系两方面整体构建教育教学新体系。
完善城乡学校共同体机制,着眼于“办好每一所学校”,重点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着力提升考试管理水平。出台《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考试管理的实施意见》,控制文化学科统一考试频次,改进考试方法,加快实现全省中考试卷统一命题,严格控制考试难度,对中考试卷难度系数过高的地区予以通报,坚决纠正唯分数评价学生的倾向。
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减负,教育系统应该进行哪些改革?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双减”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综合改革。
从长远看,还需要深化高考招生综合改革。一方面,要基于课程标准和数字化的命题改革等推进高校考试改革。
另一方面,要加快高校招生改革,改变目前“分分计较”的招生方式,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
要大力实施中考改革。把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招生,提高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比例。
要推动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加快出台《关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选择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先行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