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治理视角下中国与中亚地区绿色合作:现状与前景

2022-03-14李睿思

北方论丛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亚国家一带绿色

[摘要]当今世界正面临复杂的全球治理危机,其中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全世界国家和人民发展的共同威胁。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都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旨在实现人类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绿色“一带一路”作为全球治理的新型公共产品,是对全球治理理念的改革性创新,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与探索,也是中国与中亚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路径。中国与中亚地区绿色合作起步不早,也面临诸多问题,了解合作现状与现存问题有利于中国在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时,实现统筹安排和精准定位,切实提高合作效率,提高域内国家人民的福祉,最终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绿色合作全球治理中亚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19ZDA130);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课题研究成果(2020YYZX006)

[作者简介]李睿思,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室助理研究员,博士(北京100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200241)

[DOI编号]10.13761/j.cnki.cn23-1073/c.2022.01.006

在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并不断变化发展的背景下,当今世界主要大国间关系和地区局势出现深刻变化。多国出现政府管理危机、政权交替引发政局动荡、经济持续衰退导致地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等现象,逆全球化浪潮给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带来极大挑战。疫苗研发与普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给世界政治经济带来的严峻形势,多国也在疫情形势逐渐平稳后开始着手经济复苏计划,其中绿色复苏政策和相关发展战略占据较大比重[1]。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注重整体效率的同时,还需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共享性,才能保证人类有能力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爆发。“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全球发展和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是今后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全球治理与“一带一路”

当前,世界多国政治和经济形势受到疫情的冲击,面临不同程度的发展困境。受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激化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展带来极大威胁。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治理理论,其最初的任务是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全球性问题寻求一个新自由主义的解决方案[2],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治理仍没有找到方案应对不断壮大的反全球化浪潮。全球治理需要注入新的思想和理念,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全球治理的发展困境

第一,全球性危机频发暴露全球治理的滞后性。进入21世纪,国际关系出现较大变化。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来往日益密切、利益紧密关联,给全球性问题和危机的出现提供条件,诸如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与健康、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等各国面临的共同议题日趋严峻。特别是地区冲突频发、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滋生蔓延、自然环境受到破坏、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浪潮等问题使全球治理仿佛瞬时失效,全球化发展和全球治理正在经历风险和挑战上升的发展阶段。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对国际秩序造成威胁,国际关系准则也遭到无视和践踏,疫情在全方位检验现有国际体系的稳定性、放大全球治理的不足和弊端之外,也给全球治理未来发展和变革方向提出新要求。2017年,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当今世界面临三大赤字,其中之一即“治理赤字”。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全球治理的低效和滞后性被充分暴露。

第二,“治理赤字”与国内政府稳定性和执政能力紧密相连。全球治理需要各行为体通过协同合作才能保证治理措施的最大有效性。但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对抗性较强的制度体系,国内政治决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缺乏保证,致使全球治理效率迟迟无法提升。在对抗型制度体系下,国内党际关系、中央和地方间关系等常依照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国内政治容易出现极化,主要表现为由于党派、中央和地方间存在相互制衡和牵制,在对外关系和相关决策上常常缺乏连贯性和统一性,甚至会随着政治斗争的烈度增强而出现极化倾向。对外政策的摇摆与反复使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和行动力易出现波动,严重影响全球治理的效率,从而对消除“治理赤字”造成消极影响。此外,政府的执政能力也直接影响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和效果,部分国家政府在面临政治和经济发展等多重考验时,表现出的执政能力低下和无作为,甚至是职能缺位的现象,成为产生全球范围内出现“治理赤字”的原因之一。

第三,全球治理面临多重严峻考验。除国内层面外,全球治理还面临其他多重国际范围内的考验,其中包括部分参与全球治理的行为体、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性组织等,由于其高度商业化运作属性和经营活动政治化的特点,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存在公正性和中立性存疑的问题。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公司和行业协会等行为体通过注资合作、服务承包等方式参与全球治理议程,通过对议题选择和议程决策过程施加影响的方式谋取自身利益,并最终影响全球治理在解決全球性危机时应具备的公正和中立属性。此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盛行使全球治理有效性大打折扣。部分西方国家通过推广符合自身利益的价值观,在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形成过程中推行隐性或双重标准,并利用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组织等平台谋求个别国家私利,使全球治理的包容性受到极大影响。

(二)全球治理变革方向

第一,构建基于新型国际关系的全球治理体系。在全球化和多极化曲折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关系也发生深刻变化,突出的特点是权力在全球范围内发生转移,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为主体从以国家为主到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也开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二是由于多极化迅速发展,新型大国逐渐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力量,传统西方大国在世界权力体系分布中影响力呈减弱趋势。然而与现实情况不匹配的是,越来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和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受到更多限制,面临权力、责任和义务等方面的不平等对待,这种在全球权力等级分配中的不平等现象妨碍全球治理的公平性和合法性的实现。在国际权力分配体系出现变化的同时,构建基于新型国际关系结构的全球治理体系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

第二,妥善处理国际合作与尊重各国主权间的平衡关系。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各行为体广泛参与和积极协商配合,但由于世界各国在政治体制上存在差异,如何在差异性较大的情况下寻找全球性问题的共同解决方式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挑战。也就是说,既要能够保证全球治理体系的高参与度,也要保证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尊重各国主权和自决。既要发挥大国和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性、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能动性,也要确保其他影响力较弱的行为体能够不被其他国家的意志裹挟,能够独立自主参与全球治理。

第三,推动治理理念和治理机制创新。全球治理被疫情放大了诸多问题,包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衡”问题。全球化理论受到来自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在内的质疑与抵抗,虽然区域化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化的更广泛存在形式,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理论创新仍没能回答所有质疑,全球性问题逐渐成为个别国家转嫁国内矛盾、掩盖执政能力和管理能力缺失的替罪羊。而治理机制的不健全也是制约全球治理继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国家利用全球治理服务国内政治,出现随意“入群”和“退群”现象,签署协议和颁布法令也存在较大随意性,严重威胁全球治理的严肃性和法制性。治理理念和治理机制的不断创新从根本上为全球治理的观念共识和实际行动提供保障,是今后全球治理民主化和法治化发展的主要变革方向。

(三)全球治理的“中国解决方案”

在面对人类如何与世界相处、人类如何和平共处的问题时,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是对人类应如何生存与发展,全球治理应往何处去的中国式应答。此后,习近平在2013年、2015年和2017年三次公开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实现路径,强调合作共赢应作为未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并指出应“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共同坚持人类的和平与发展道路,这也成为新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的总目标。“中国解决方案”的提出基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积累,是对国际社会上的现有价值观和方法体系的有益创新,是为实现人类共同繁荣与福祉的重要尝试,也成为全球治理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全球治理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多边主义的发展道路,维护联合国作为全球治理体系核心的重要地位,尊重国际法和其他国际行为准则,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共同实现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事实证明,“中国解决方案”在面临国际性和全球性问题时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疫情期间,中国积极推动科学防疫和抗疫,呼吁国际社会以保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为出发点,联合行动抗击疫情。在推动经济疫后复苏、寻找新经济增长点方面,中國坚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将“一带一路”建设与民生福祉和经济复苏相结合,提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多边主义发展道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高效更快速的方向发展。

二、绿色“一带一路”拓展全球治理实现路径

“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是构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国际公共产品。2018年9月,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指出,绿色发展是中国重要发展理念之一,“一带一路”也将成为保护生态环境、造福沿线人民福祉的绿色之路。王维:《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429/c40531-31057598.html.

(一)绿色“一带一路”的提出与内涵

2015年,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明确指出,应重点突出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条件恶化等方面,坚持以保护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为出发点,建设绿色丝绸之路。2017年,四大部委联动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针对如何深入落实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提出具体实现步骤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重点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交流体系,开发和拓展产业技术合作基地,重点关注生态环境风险的防控。

第二阶段将完成体系建设,推动落实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项目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7-05/27/content_5197523.htm.2018年,中国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聚焦能源、金融、人文等领域探讨推进实现绿色“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2021年6月,“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发起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号召国际社会加强防疫抗疫合作、寻找全球经济复苏动力、通过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增进福祉。

绿色“一带一路”的内涵包括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绿色 “一带一路” 推动可持续发展》,《央广网》,http://news.cnr.cn/native/gd/20190419/t20190419_524584398.shtml.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对传统经济的绿色化改造、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然后是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中发展绿色产业和项目等[3]。为实现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理念,中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取得显著进展,具体包括建立生态环保数据交换中心和服务平台、成立绿色发展联盟组织、专门发布具体工作指导意见和工作规划、开展智库交流加强高层对话、建立合作试点和示范单位、推动绿色技术领域交流和推动行业成为绿色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等。

(二)绿色“一带一路”的意义

绿色“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频发,人类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存挑战,由于生态环境在受到损害后大多存在较强的不可逆性,团结全国际社会的力量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要求。绿色“一带一路”将中国发展战略与全世界生态和环境保护事业紧密结合,聚焦沿线生态环境脆弱和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的参与者,是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需求。

绿色“一带一路”是推动建设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产品,是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对全球治理体系构建的有益尝试,是对新型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在新型国际关系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背景下,绿色“一带一路”回应了世界各国在生存与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诉求,为参与全球治理的行为体提供了开展互利共赢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公共产品,也为实现全球治理民主化和法治化提供有效路径。

绿色“一带一路”是对全球化和新型国际关系发展方向的前瞻式解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在于清洁能源的发展、绿色制造业、低碳工业和人工智能科技。基于石油和美元建立起来的旧能源格局正面临人类生存与发展变革的巨大挑战,由可再生能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低碳新工业体系将是未来各国经济领域发展与变革的大势所趋。在绿色“一带一路”理念指引下构建起来的全球能源新网络,将从根本上改变能源格局和全球秩序,给地缘政治、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发展都带来巨大改变。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绿色合作

中亚地区各国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既存在共性也存在较大差异。水资源和能源利用等生态环境问题不仅阻碍各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也经常成为地区冲突的导火索。中亚五国均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的支持者和发起者。2021年6月,包括中亚五国在内的共30个国家共同发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silkroad/2021-06/24/c_1127592289.htm.。根据倡议,今后参与国将把低碳、绿色、环保作为短期内实现疫后经济恢复和长期内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中亚国家绿色合作战略构想

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是中亚地区绿色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哈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于2012年提出绿色桥梁发展倡议,该倡议标志着哈国经济发展开始向绿色经济过渡。2013年,哈通过政府令并公布向绿色经济过渡的总体纲要,并在次年提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倡议,即发展绿色经济和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根据该倡议,哈将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注重民生和住房保障、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并力争在2030年前完成全国绿色交通网络的建设工作。《哈萨克斯坦的绿色桥梁“经”》,《科学网》,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5/6/301162.shtm.此外,哈国还通过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对农业生产和工业领域的电力、水资源、土地资源的能耗和产出能力进行详细规定。

现阶段,哈政府正致力于制定《2050年前低碳发展愿景》,以期在2060年成为“碳中和”国家。为避免向欧盟缴纳高昂的碳税金额,哈政府提出三种经济发展前景,从而逐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哈萨克斯坦制定《2050年前低碳发展愿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处,http://kz.mofcom.gov.cn/article/jmxw/202103/20210303042741.shtml.目前,哈五分之四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能源生产与使用的各个环节,包括开采、运输、储存和使用等。2016年哈正式簽署《巴黎协定》,减排和绿色经济转型工作正式提上日程。2020年12月,哈绿色经济过渡委员会召开会议批准未来工作计划,主要包括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废弃物处理、改善生态环境和向“绿色经济”发展过渡等。哈总理马明主持召开“绿色经济”过渡委员会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处,http://kz.mofcom.gov.cn/article/jmxw/202012/20201203026044.shtml.2021年1月,哈总统签署新版《生态法典》。根据《生态法典》,气候变化、废物处理和清洁空气将是哈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根据规定,哈在未来10年内,免除对企业征收的环境污染税费,节省下来的收入将用于绿色科技的研发投入。

除哈国外,2019年10月,乌兹别克斯坦通过了《2019—2030年乌兹别克斯坦向绿色经济过渡战略》。《战略》指出,受限于自然资源储量有限和低效利用、技术创新和发展滞后等问题,乌兹别克斯坦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能力十分薄弱。今后,乌兹别克斯坦应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占比份额、发展电气化交通出行方式和先进农业滴灌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乌兹别克斯坦能够在2030年前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2020年12月,乌兹别克斯坦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签署《2020—2024年联合宣言》,今后乌兹别克斯坦将重点在发展绿色工业、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加快工业现代化发展等领域加强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合作。乌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签署《2020至2024年联合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处,http://uz.mofcom.gov.cn/article/jmxw/202012/20201203026048.shtml2021年6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在出席“全球绿色目标伙伴2030”峰会期间指出,乌兹别克斯坦目前面临严峻的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跨境河流水资源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危机。乌兹别克斯坦将遵守《巴黎气候协定》2030年减排目标,通过推行绿色技术革命,在今后十年间将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提高3倍以上。乌总统出席P4G视频峰会并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处,http://uz.mofcom.gov.cn/article/jmxw/202106/20210603066895.shtml.

2021年7月,乌兹别克斯坦副总理在出席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理事会会议上表示,在法律法规层面上,乌兹别克斯坦已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落实到具体法案中,此外由于能源行业涉及可再生能源替代与利用、碳排放等,2030年前乌兹别克斯坦将为能源行业发展制定脱碳发展路线图,按步骤实现国民经济发展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过渡。鉴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乌兹别克斯坦将绿色经济纳入疫后经济复苏计划,并积极寻求与国际组织合作。2021年7月,乌兹别克斯坦减贫工作负责人与世界银行达成共识,今后双方将分三个阶段进行绿色经济过渡计划,主要步骤包括通报“绿色与公正”发展转型日程、环境和气候的制度评估以及协调推动参与绿色发展。乌经济发展和减贫部第一副部长与世行代表举行视频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处,http://uz.mofcom.gov.cn/article/jmxw/202107/20210703180737.shtml.

(二)中亚国家开展绿色合作的必然性

第一,中亚地区绿色资源禀赋特点为开展绿色合作提供基础条件。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是水电等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部分国家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同时,中亚地区分布着较丰富的光伏和风能发电资源,硅的储量也十分可观。作为太阳能光伏板的主要制作材料,硅储量使中亚地区成为世界上发展绿色经济潜力十分可观的地区之一。中亚地区国家普遍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能源等基础设施老旧,严重制约能源利用率的提高。随着各国不断提出将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绿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开展绿色合作的重点工作方向。

第二,开展绿色合作是中亚地区实现疫后经济复苏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亚各国经济发展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根据2021年7月欧洲复兴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亞国家在疫情的打击下经济增长平均萎缩0.8%。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受疫情的负面影响比较严重,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基本保持正增长。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中亚地区以油气资源出口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国家经济大幅度衰退,油气行业在疫情影响下萎缩严重。疫后该地区国家经济复苏与发展仍面临较大风险,主要因素包括疫情的反复或加剧、疫苗资源分配差异造成的免疫鸿沟和高通胀风险。发展绿色经济成为中亚国家实现以后经济复苏的重要路径之一。

第三,开展绿色合作是中亚各国改善民生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经之路。中亚地区多国均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危险,如咸海生态环境危机和环境恢复问题等,开展绿色合作不仅有利于改善公民生产生活环境,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根据哈绿色发展纲要,哈发展绿色经济的首要目的即为改善本国民生福祉。Зелен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в Казахстане: проблемы,?https://www.nur.kz/1661679-zelenaya-ekonomika-v-kazakhstane-probl.html.其中包括保障全境居民饮用水的供应和提高水质、改善空气质量、规范化处理居民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通过翻修热能损失高的旧楼房等方式提高公共服务的能源效率、发展绿色清洁交通出行方式和发展绿色农业提供有机健康农产品等。2021年初,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指出,本年度乌兹别克斯坦经济改革主要目标是减贫和增进民生福祉。为实现既定目标,乌兹别克斯坦需要通过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保障社会福利和确保公民机会平等。在疫情对经济产生消极影响的背景下,为增加就业机会和保持经济增长率,乌兹别克斯坦将有必要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绿色合作现状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多领域合作都取得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不足和障碍,这也给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绿色合作提供了新机遇。目前,中国与中亚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域内合作不足的问题,由于域内合作缺乏协调性和整体性,中亚国家对外贸易极易受国际市场和贸易水平的影响,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二是中亚地区国家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发展不匹配的现象比较突出,以能源和矿产为经济支柱的发展模式不利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上中亚地区人口结构中青壮年占较大比重,也导致失业、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滋生等社会安全问题。三是中亚地区较其他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经贸合作增长乏力。中亚国家丰富的绿色能源潜力与中国绿色技术和市场规模形成互补发展态势,绿色合作将成为疫后中国与中亚合作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第一,合作现状。中国与中亚国家绿色合作现状主要包括夯实合作基础、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绿色投资、促进绿色技术交流与合作和发展绿色金融合作等方面。

在夯实绿色合作基础和机制保障方面,2013年,习近平在访哈期间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自倡议首次提出至今的八年间,中国与中亚各国合作在高层广泛共识的有力推动下取得多方成绩。“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五国的“光明之路”“新乌兹别克斯坦计划”“塔吉克斯坦2030年前国家发展战略”“土库曼斯坦复兴古丝绸之路”积极对接,在交通、能源、通信、农业和科技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即使是在疫情影响较严重的2020年,中国与中亚各国元首保持密集沟通和高度互信,成功挖掘公共卫生、金融、外交等领域合作的新形式。2019年4月,应习近平在2017年5月提出的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倡议,中国生态环境部与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宣布成立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代表绿色联盟伙伴关系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正式建成。2021年6月,中亚五国同其他数十个国家与中国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倡议对今后绿色合作的重点方向进行了详细阐释和说明。

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哈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包括由三峡集团承建的图尔古松水电站建设项目,该项目被列入哈《2015—2019年国家工业创新发展规划》,项目的落成一方面填补东哈州电力供应缺口和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对降低碳排放有重要意义。该项目是中哈产能合作水电领域首个重点项目,是推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标志性成果。2020年9月,中亚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的风电项目札纳塔斯100MW风电项目首批风机并网,该项目缓解哈南部地区缺电的现状,也是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目标的重要支撑,为中资企业在哈乃至中亚地区开发可再生能源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中亚最大规模风场投产闪耀中国元素》,《澎湃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493766.此外,中方还承建哈马伊纳水电站建设项目,2016年,中国公司中标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100兆瓦光伏电站的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项目,2019 年与乌兹别克斯坦合资共建布哈拉风力发电站。在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企业中石油参股哈卡沙卡油田项目,中石化与土国家石油公司在油井修复和钻井技术方面开展合作,进展顺利。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参与承建了吉“奥什-伊斯法纳”公路和“比什凯克-巴雷克奇”公路建设项目,中铁五局参与塔公路建设项目,中国中铁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修建安格连-帕普新铁路,以上项目都将为当地居民的绿色生产和出行提供切实保障。

在绿色技术推广方面,哈绿色技术和投资项目国际发展中心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积极开展合作,并与中国海外经济合作总公司签订协议,双方将致力于太阳能电池产能与产量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在农业领域,中哈共同成立了防治蝗虫灾害合作机制,并在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大力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与中亚多国开展技术合作,主要包括在乌兹别克斯坦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推广耐盐小麦品种,在塔吉克斯坦推广中国棉花品种大幅度提高棉花单产量,通过引入滴灌技术和旱作水稻应对哈巴尔喀什湖干涸危机,借助中国净水技术保障吉山区牧民和牲畜饮用水安全等。在冬季,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居民经常因为缺电不得不面临供暖危机,塔吉克斯坦与中国合作的热电联产项目采用世界领先除尘和脱硫技术,结合当地燃煤特点,在实现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成功实现生产废物零排放。《“一带一路”全球行·中亚篇 “绿色丝路”:从畅想到现实》,《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8/23/c_129249882.htm.

在绿色投资和金融合作方面,中国对中亚地区国家绿色投资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4]。以哈国为例,2020年1—9月中国对哈绿色投资金额达8000万美元左右,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现代化设备更新与改造,工业生产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等。绿色债券是目前世界上实现绿色经济转型的重要产品。哈国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AIFC)自2018年成立之日起就将在中亚地区推广“绿色金融”合作作为主要工作内容,服务对象为绿色债券产品发行者、投资方和市场参与者。几年来,AIFC在成立专门的绿色金融中心、发行绿色债券和编写绿色金融分类目录等方面成绩显著。现阶段,该中心正在与中方商讨建立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的可行性计划,中心如果建成將成为哈人民币区域结算中心,同时双方合作的证券交易所也在探索实现双重上市的合作计划。此外,AIFC与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签署协议,双方同意将在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共同打造中哈投资新合作平台。

第二,合作存在的问题。中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大部分土地属于半干旱和干旱类型。由于中亚地区普遍面临沙漠化和土地的盐碱化问题,能源枯竭和传统经济发展转型的压力较大。加上中亚国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对自然资源诸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依赖性较高,绿色合作基础十分薄弱,需要高资金投入和相关绿色技术支撑。部分中亚国家还面临消除贫困和保障经济基本收入的生存压力,经济发展水平抬高了这些国家实现绿色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门槛。摒弃传统粗放型、能耗高的经济发展模式与需要高投入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之间存在的发展矛盾是横亘在部分中亚国家面前的现实问题。中国企业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开发能力和输出能力欠缺的问题,例如对绿色合作对象国的相关市场调研片面、法律法规缺乏了解、绿色合作专业人才匮乏和绿色合作产品开发进度缓慢等。除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因素外,目前世界上参与绿色合作市场竞争的国家带来的竞争压力也不容忽视,如美国近年加快与哈进行“碳中和”合作步伐,德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加大绿色经济合作力度,俄罗斯助力哈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四)对策建议

在疫情使全球治理陷入发展困境的背景下,世界上很多国家将经济绿色复苏和绿色合作作为恢复经济、重新调整对外合作格局的重要路径。根据中国“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倡议和中国与中亚国家绿色合作发展实际,今后绿色合作的主要关注点包括加强绿色政策沟通与协调、深化生态环境合作、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清洁能源合作、开发绿色金融工具和加强人力资源机构建设等方面。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绿色合作可以根据上述发展宗旨,结合中亚国家绿色合作发展特点,进行有重点的工作部署。第一,今后中国可以注重加强与中亚国家在绿色发展理念和政策上的沟通与对话,特别是在中亚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将中亚国家作为区域合作整体进行高效接触和对话。绿色合作的设计与规划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等特点,需要各方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安排。推动国家间绿色合作多边对话,加强顶层规划设计与布局,有利于从政治层面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第二,应结合中亚各国绿色发展的特色需求规划和实施重点项目,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绿色生态环境合作提升到新的发展水平,特别是注重规划和实施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顶层设计规划、吸引投资、技术攻坚克难、项目施工具体环节、质量检查勘验、运营和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切实提升合作效率。今后中国对中亚地区的绿色投资仍主要集中在能源和交通领域,这一定位符合项目所在国的客观禀赋条件和现实需求,因此结合当地的发展规划和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如哈国重视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和乌兹别克斯坦“电力系统转型,实现稳定供电”项目等。结合当地项目的需求和特点,不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落实项目个性化实施方案,还需要积极制定产品和管理运营方面的标准细则,真正实现绿色合作本土化和标准化相结合。第三,重视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和风险管理,确保绿色融资能力能够持续为绿色合作输送“血液”。这需要中方企业积极对当地金融和绿色合作市场进行充足调研,运用当地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的财税优惠政策,同时利用细化操作流程、建立分析工具和运用金融保险产品等方式主动管控融资风险。第四,推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在域内的广泛应用,助力实现地区能源结构的合理布局与优化。中亚地区因地理资源禀赋特点,油气含量较高,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一直是中亚国家主要收入来源。油气贸易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形成合理的对外贸易格局,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中亚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也有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第五,加强与其他多边平台的合作,助力绿色“一带一路”顺利推进。在绿色合作方面,中国与中亚国家间还应广泛借助多个现有的多边合作平台,主要包括亚投行、欧亚经济联盟、欧盟和上合等。随着中亚地区国家一体化趋势逐渐增强,多边合作机制效率有望继续改善和增强,域内多边合作平台效率的提高给中国在中亚地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机遇。为将中国与中亚国家现有绿色合作提质升级,应充分把握各多边机制的合作特点和优势,在秉持开放包容的合作态度的同时,坚持推动多边对话与合作,号召各方坚持共商共建,推动绿色合作成为多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共享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成果。第六,注重加强绿色合作人力资源机构的建设与合作。根据中国与中亚国家绿色合作发展现状,现阶段在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企业管理及项目运营、监督及检测等方面绿色合作人才缺口较大。由于绿色合作存在技术性、前瞻性和复合性强的特点,合作过程中还经常出现技术难题需要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及时开展技术攻关工作的现象,对人才质量、专业人员综合素养和梯队建设、研发团队分工与合作等提出新的高水平要求,因此绿色合作人才的发掘、综合培养、语言技能和相关岗位培训需要合作各方协同合作和共同布局,才能兼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发等多方面工作,为绿色合作提质升级做好智力保障。第七,通过召开智库论坛、研讨会和展销会等方式,推动相关智库和科研机构的了解与交流,加大对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推介,提升大众对绿色合作和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夯实绿色合作民间友好基础。

四、结论

在全球治理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中国提出构建绿色“一带一路”。中亚国家是中国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重要伙伴,虽然现阶段合作面临基础薄弱等困难,但绿色发展与合作仍是未来地区发展的主要趋势。中亚国家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中国在該区域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时,应重视当地绿色发展需求,加强自身绿色合作开发和推广能力,重点打造一批造福当地人民的绿色合作项目。根据中国规划,“十四五”是中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五年,也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在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疫情压力和地缘政治形势的背景下,绿色和低碳发展道路有助于中国实现国内和国际经济发展的良性双循环,有助于通过开展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带动全球经济绿色复苏,有助于通过务实合作项目协助更多的国家实现绿色经济转型发展,从而建立高效和可持续的全球治理模式,保护人类共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沿线国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汪万发,张剑智.疫情下国际绿色复苏政策动向与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2020(20).

[2]张胜军.当前全球治理的主要议题与变革方向[J].人民论坛,2021(13).

[3]蓝庆新,梁伟,唐琬.绿色 “一带一路”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国际贸易,2020(3).

[4]李璐,郑小玲.“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开展绿色投资分析——以中亚五国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20(2).

Green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Governance: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LI  Rui-si

Abstract:Today’s world is facing a complex global governance crisis, in whic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risis has become a common threa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and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Belt andRoad initiative, is aimed at achieving low carb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profou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Belt and Road to global governance, is a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global governance. It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th for China to promote cooperation with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Green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doesn’t have an early start, but also a lot of problems.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s conducive to achieving overall planning and precise positioning in the promotion of green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effectively improving cooperation efficiency, improving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in the region, and ultimately achieving the ultimate goal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Key words:Green cooperation,global governanceCentral AsianBelt and Road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3712500589240

猜你喜欢

中亚国家一带绿色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