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兰氏染色法:为细菌划分阵营

2022-03-14本刊综合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22年3期
关键词:肽聚糖科赫染色法

本刊综合

荷兰微生物家、显微镜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一次偶然的发现——在显微镜下,纯净透明的水滴中居然有一些蠕动的“微小生物”——打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而正当科学家们准备在微生物界大展身手时,却发现想要在显微镜下找到微生物并不容易。

让“隐身”的微生物现形

19世纪,蒸汽机、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带来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也给结核等传染病可乘之机。

1876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在患病家畜和患者皮肤组织中发现导致炭疽病的罪魁祸首——炭疽杆菌。这让他意识到,特定的疾病可能与特定的微生物有着密切联系。

多年之后,科赫又将研究对准结核病病原菌,可意外发生了:动物被注射样本后本应患上结核病,说明样本中确实含有致病成分,可当他用显微镜观察样本时,镜头下却空空如也。难道这些微生物会“隐身术”?

埃尔利希:给细菌染色

列文虎克和科赫的发现离不开好运气。细菌作为微生物的一种,绝大多数直径只有0.5~5微米,即使显微镜能将其放大几百倍,除非自身颜色鲜艳,否则很难观察到。因此,德国免疫学家保罗·埃尔利希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设想——给细菌染色。他为此收集了各类染料,并使用不同的染料给细胞和微生物着色。

埃尔利希的方法让科赫观察到了结核杆菌,他猜测:细菌的着色性与其结构有关,即某些染料会破坏细菌的生存基础,这启发了世界上第一种抗菌药物——磺胺的诞生。科学家们继续开展研究,总结出规律:只有碱性染色剂能为结核杆菌染色。如果遇到新的细菌该怎么办呢?

革兰:当运气遇上实力

1882年,科赫宣布自己找到了结核杆菌,与此同时,丹麦的一位医生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决定研究另一种疾病——肺炎。

革兰从肺炎患者身上分离出一种杆状细菌,他认为这便是肺炎的致病菌。而德国科学家阿尔伯特·弗兰克尔从肺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细菌却是球状的。他俩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因此引发了一场学术争议。

杆状和球状两种细菌在动物实验中都表现出一定的致病性,真相到底如何?革兰试图通过染色找到标本里的细菌。按照程序,他应该将碱性龙胆紫涂抹在标本上,然后用水冲洗标本,但是他错把碘液当作清水。等他发现时,赶忙用乙醇给标本脱色。意想不到的是,标本中的球状细菌仍然保持着深紫色,而杆状细菌却被洗去了颜色,在加入碱性品红后,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革兰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着手探究染色法。经过大量尝试,他发现这种染色法适用于所有细菌,这便是细菌学中最常用的革兰氏染色法。1884年,革兰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近百年后,科学家才明白其中的原理。不同于病毒和人体细胞,细菌披着一层外衣——细胞壁。根据细胞壁成分的差异,细菌可分为两类:一类细菌的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肽聚糖像布匹丝线一般纵横交错,形成许多孔道;另一类细菌的細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在其之外,还有一层以类脂为主的外膜。龙胆紫和碘液相遇后会生成深紫色复合物。这种复合物沿着肽聚糖的孔道进入细菌。加入乙醇后,前者细胞壁中的孔道因脱水收缩,将深紫色复合物牢牢锁住,细菌呈现出深紫色;后者外膜会被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无力留住复合物,细胞又变为无色。根据这一结果,科学家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可用来鉴别细菌,诊断疾病。由于同一类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如大部分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较为敏感,革兰氏染色法可为抗生素的使用提供参考。

这场学术争论以弗兰克尔的获胜告终,他发现的球状细菌是大叶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被称为肺炎双球菌。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革兰虽然输了,却发明了研究细菌的新方法。

猜你喜欢

肽聚糖科赫染色法
抗酸染色法、细菌培养法和实时荧光PCR法在分枝杆菌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浅析肽聚糖以及其相关功能
递归加权科赫网络中平均的齐次与非齐次加权接收时间(英)
细菌造就微观界巨量
草分枝杆菌胞壁肽聚糖的分离提取和鉴定
细菌造就微观界巨星
PCR技术、抗酸染色法在肺结核病理学诊断中应用比较
嗜酸乳杆菌肽聚糖的六种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浆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乌贼墨肽聚糖对前列腺癌PC-3、DU-145细胞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