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中国女士礼服的首选
2022-03-14傅莹
傅莹
我对旗袍的最初体验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在外交部当翻译,出国比较多,经常需要出席有晚礼服要求的国事活动。我在杭州出差时买过一块雅致的紫色花纹真丝面料,在北京做了一件合身的旗袍。一次出国作为翻译陪同领导人出席晚宴,按照请柬中着晚礼服的着装要求,我穿了这件旗袍前往。
代表团抵达宴会地点之后,主宾一下车就要与迎在门口的对方领导人握手和交谈,翻译需要及时到位。我坐的那辆车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车刚停稳我就赶紧推开车门一路小跑往前赶。这时才发现穿旗袍非常不合时宜,首先是根本迈不开大步子,加上需要经过一片鹅卵石子广场,踩在上面可以用踉踉跄跄来形容,不到20米的距离,对我可谓既坎坷又漫长。幸好天色已暗,我在尽可能保持姿态体面的情况下及时赶到门口,没有影响工作。从那以后,我在当翻译期间再也没有穿过旗袍,这个教训也成为同行们的共同经验。
再穿旗袍就是多年以后了,20世纪90年代在驻外使馆工作期间,旗袍逐渐成为我出席国事和其他重要活动时的首选。旗袍庄重和典雅的效果可以很好地体现中国外交官的文化姿态,但是,穿旗袍的优雅是有代价的。英文形容包容度比较高的衣服用Friendly(友好型)这个词,即中国人常说的“不挑人”。而传统旗袍的款式对女士来说,不仅行动受到限制,在形体和举止上也有近乎苛刻的要求。
首先,旗袍的美感源自领子高,而且紧扣脖颈,能够凸显女性的优雅,却也对行动造成比较大的约束,尤其是晚宴场合,低头进餐时都需要时时稍微抬着点下颌。
其次,旗袍从腰部到肩剪裁合体,美则美矣,对体态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保持上身笔挺板直,否则就会影响美感。如若要穿大衣,就非得有人帮忙不可了。
最后,旗袍因为臀部收得很紧,为了不影响走路,需要有比较高的开衩,因此,行走起来只能迈小步,以免有暴露过多之嫌。我经常随身携带一条围巾,坐下来时盖在腿上,既保暖,也能有所遮挡。旗袍能不能开衩低一些呢?问题是,那样会更加限制行动,上下车都变得困难。
虽然旗袍有诸多“不友好”之处,但是,我作为观念相对传统的中国女性,难以驾驭西式露肩礼服,旗袍仍是我不可替代的礼服。为了克服旗袍带来的不适感,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定制旗袍时会做许多改良,例如,将领子的高度减半、领围放宽,增加舒适度;下摆不开衩,采用A字形大摆,以行动自如为准则,等等。另外,旗袍面料和颜色的选择需要考虑环境,原则上讲,晚装场合太艳丽和大花图案面料的服装会不太适合。所以,关于旗袍,既然选择了它,就要尊重其“规矩”,维护自身形象。穿上旗袍那一刻起,身板就必须保持挺拔,或行走,或坐下,都要端住旗袍的范儿,如果因為累了就松开领口的扣子或者靠墙随意站着,不仅旗袍的美感全然丢失,形象也会受到影响。
周边国家在传统服装上与我们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在越南领略过当地女孩子是如何培训体态的。她们身着飘逸的白色奥黛——上装与旗袍的紧束款式相似,从腰部开衩到底,里面搭的是蓝色阔腿长裤——每个人头上顶着一本书,款款向前走,上身又稳又直,肩部几乎纹丝不动,下身随着迈开的步伐微微有些摆动,极具飘逸感。服饰是文化的外在表现,个人对服装的态度和选择表达的是他/她的自我定位和内心归属。而“国服”应该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其式样不仅要平衡传统和现代元素,也需要能够为社会大众所接纳和欣赏。那么中山装、唐装和旗袍,这些现成的选项是否能成为“国服”呢?在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面前,什么样的服饰才能撑得起中国国服的“品牌”呢?这个问题尚无答案,而中华文化和服饰的故事在时间的长河里将继续被书写着。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大使衣橱:外交礼仪之旅》)
355650033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