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界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三育”模式研究
2022-03-14郭倩倩
[摘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建设、法治建设并根植于大学生的内心,将大学生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三者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形成大学生“三育”模式,构建内部“三角模型”嵌入外部“环形模型”,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关键词]道德教育 法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从边界到整合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立项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三育’模式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J107622001)。
引 言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这里所提到的道德认知,就是我们所关注的品德心理。
“三育”模式研究的缘起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18岁的青少年踏入大学校园,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同时也要开始独立承担自己的法律后果。那么,法律与道德的边界在哪里?首先,当你越过了道德的边界,就可能触犯法律;其次,当你越过了道德的边界,侥幸没有受到法律的惩处,你能越过自己内心的边界吗?作为老师,首先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树立起“可为与不可为”的法律与道德边界意识,其次要了解学生是如何想的,才能对症下药。
目前在中国知网上,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较多,类似“三育”模式的研究还很少。将大学生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三者融合起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形成大学生“三育”模式,构建内部“三角模型”嵌入外部“环形模型”,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以,有必要对“三育”模式建构的动态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育”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CSSCI搜索主题词“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30条结果,发表年度从2002年起,2017-2021年呈现波动趋势;搜索主题词“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30条结果,发表年度从2001年起,2011-2016年发文量一直处于相对稳定趋势;搜索主题词“包含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搜到2篇文献,分别是西北师范大学刘基、闫立超在2011年发表于《求实》的文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与重构》和吉林大学张丽红在2017年发表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的文章《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路径及内容论析》。以下就检索到的文献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分析。
1.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不同观点
第一,互相分离。刘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其他学科的表现形式之一。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分离出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轨道上来,有助于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在研究对象上的界线,避免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建设上的批判。
第二,相互交叉重叠。张耀灿认为,思想教育是指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周湘莲认为,政治教育是指导性的内容,思想教育是根本性的内容,道德教育是基础性的内容,法治教育是保障性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前提性的内容,五者之间相互联系。杨小芳、朱程认为,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各自的组成部分。相互交叉重叠的目的是将某些社会或阶级思想观念转化或内化为个人思想,以培养满足某一社会领域或阶级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三,从边界到整合。陈卓认为,从本学科的开放程度而言,道德教育在理论上是相对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是相对封闭的;从教育领域的地位而言,道德教育强调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界线,道德教育强调实践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实践的有效性。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的区别在于,开放系统的边界通常不容易确定,有时甚至很随意。强调开放系统并非没有边界,不仅有界线,而且还必须付出精力来维持这些边界。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在,构成一个独立的体系,有自己的界线,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组织与环境之间以及不同组织之间存在界线。开放系统理论把组织与环境联系起来,组织不仅对环境作出反应,还会积极地作用于环境。当个人越过系统边界时,他们的行为就会改变。在处理学科的开放性和封闭性时,有必要弄清各个学科的性质,正确处理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了解系统本身的开放性和封闭性的核心。边界本身可能是必要的,但是对边界问题采取何种态度和做法可能更重要。
3.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背后存在心理教育问题
心理教育的缺少,也是思政课老师需要补上的短板,搞清楚行为失当的原因极为重要,可以在危险临界点处及时制止。以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主线,在各环节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社会主义法治、优秀传统道德、心理健康和人文素质等教育。在外部环形结构中,“三全育人”处于半封闭系统状态,接受来自外界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家长、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等共同作用,可能来自课堂教学,也可能来自家庭教育,也可能来自班会。通过闭路管理,及时反馈学生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既能降低管理成本,又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
“三育”模式建构框架的提出
1.“三育”的生成与内涵
构建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模式(以下简称“三育”),不仅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也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息息相关。“三育”结合的模式,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与法律素养、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的边界很难确定,经常“混迹”于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领域。在解决大学生的某些行为问题时,该模式从心理、道德和法治的三个角度着眼,“三管齐下”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道德发展和法治意识健全。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必须服务于一条基本主线,即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方法。
2.“三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边界
(1)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渗透
在学科边界的讨论过程中,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边界不断缩小,在边界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做法显得更为重要。面对当前我国日益严峻的道德问题,道德教育成为现实社会的重大挑战,需要其他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支撑。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边界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之一,但是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确的理论界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理论边界,但两者具有明显的价值契合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教育方法上相互借鉴,教育实践中相互辅助。
(3)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可行性依据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工程。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一个“善治”的国家与道德、法律无法区分开来。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有效整合的内在机制在于,道德与法律之间作用的渗透性以及道德与法律之间功能的互补性,道德与法律共同服务于大学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3.“三育”模式的基本构成
(1)“三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首先,坚持一切从现实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其次,坚持效率第一的原则,研究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运用心理教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再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原则,贯穿“三育”模式始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育”模式的主导,是灵魂。最后,坚持“三育”互补性原则。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是“三育”关系的最终归宿,这是一个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兼顾德法、育德育心、相互渗透的教育过程。
(2)“三育”模式的工作目标
笔者通过构建闭路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三育”模式(三角模型+圆环模型),内部是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部分,先理清三者边界,再融合于社会价值形态中(构建三角模型平衡稳固边界),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灌输;外部是“三全”育人外环(内部三角形的稳固是外环健康发展的基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微观、宏观环境),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三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第一,理论教育。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这是“三育”模式的灵魂与核心。第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基础。第三,心理认知教育。在日常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无缝对接,有效融合,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建立道德档案和心理档案。第四,法治教育。法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步的重要体现,法律的约束是规则的体现,大学生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秩序和国家法治形象,维护宪法权威,遵守法治教化,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意识,这也是一个国家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参照系。
结 语
目前构建的“三育”组合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还将继续深化理论研究工作,认真调整和优化“三育”的结合,实现“三全育人”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9:141.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3.
[3]周湘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相互关系[J].社会主义研究,2004(2):112-113.
[4]杨小芳,朱程.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混同现象及其厘清——以结构主义为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6:36(5):38-43.
[5]斯科特,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8.
[6]顾拓宇.美国师范教育组织转型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21(2):89-96.
[7]张丽红.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路径及内容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8):133-136.
[8]金林南.从政治的意识到意识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的政治哲学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19):29-34.
[9]王荣,滕飞.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3):100-104.
[10]冯刚,陈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治理架构与实施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0(7):99-104.
[11]刘基,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与重构[J].求实,2011(12):93-97.
[12]陈卓.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基于开放系统的视角[J].江苏教育研究,2017(1):3-8.
(郭倩倩: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306550033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