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眩晕症临床效果观察
2022-03-13张铨成叶松福蓝秀梅
张铨成,叶松福,蓝秀梅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福建 厦门 361021)
眩晕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主要由于机体对空间定位产生障碍所致。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眩晕症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1-2]。临床上常见的眩晕症主要包括耳石症、梅尼埃病以及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artery,VBA)狭窄引起的脑供血不足,不同种类的眩晕症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症状均存在一定差异[3]。由于大部分眩晕患者发病前均无明显征兆,而眩晕症在临床上往往与多种疾病同时发生,因此目前尚无预防眩晕症的有效措施[4]。对于眩晕症患者现阶段多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主要有镇静剂、止吐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以及激素类药物等[5]。而在针对患者进行实际治疗时,研究人员认为,不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调整,而联合用药方案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并且被广泛应用于良性眩晕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受到了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认可[6]。故而本次研究中,探究运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在进行良性眩晕症时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应用在临床上的治疗价值,具体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为了使实验更加准确可靠,在本次研究开展过程中,以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急诊收入的96名良性眩晕症患者为本实验研究对象。患者均在入院后,由研究人员随机将其进行均分为两组。在分组完成后,采用随机分组对照实验方法对患者进行处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单组均设置48名患者,分别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案。在对照组中,患者男女性别比为(男:女=19:29),年龄区间值为30~55岁(40.52±9.14)岁。在实验组中,患者男女性别比为(男:女=19:29),年龄区间值为32~54(45.68±10.03)岁。
纳入标准:本次研究患者资料符合实验标准;患者符合良性眩晕症诊断标准;患者在入院后由医务人员确诊为良性眩晕症;患者均有清醒意识和正常认知能力,后续进行的随访调查全程配合。
排除标准:患者经查存在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预计生存期在三个月以内;患者存在肝功能、凝血功能或心肺功能任何一项异常;患者存在具有临床治疗的禁忌症。
我院的研究人员记录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一般资料,将其准确录入Excel表格,客观且清晰可信,对比患者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最后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予以批准开展研究。
2 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内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医务人员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作为治疗药物为患者给药。患者内服用药,3次/日,用药剂量为6mg/次,患者连续治疗,两周后观察疗效。
实验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医务人员常规为患者提供基础治疗,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给予患者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氟桂利嗪。实验组患者在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时,用药方式与对照组完全相同,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应用氟桂利嗪胶囊患者每日用药一次,每次用药剂量为5mg。
2.1 评价方法
治愈:患者的眩晕状况得以有效缓解,其机体恢复到正常的功能,患者均可正常生活;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偶有头晕,未达到临床缓解;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症状未见改善。
采用SAS、SDS焦虑、抑郁评分量表评分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测评,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评估两组患者差异。
2.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在治疗完成后,组间数据对比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8.33%,高于对照组的73.33%,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3.2 两组患者的SAS、SDS对比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更明显,并且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实验组患者的情绪状态更优,数据对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SAS、SDS对比分)
4 讨论
眩晕是指机体出现的一种运动性错觉或幻觉,由于空间定位错位而产生障碍。据统计,在神经内科门诊中眩晕者居多,约占5%~10%,在耳鼻咽喉科门诊和住院病例中约占6.7%~7%,在急诊科就诊比例也达到4%~5%。眩晕主要前庭系统性疾病导致,患者感觉外物或自身有明显的运动感,如出现旋转、晃动、偏斜等表现,常突然发病或严重时有恶心、呕吐症状,并内心产生恐惧感,需要及时就诊[7-9]。患者不仅表现为眩晕,还伴随存在四肢麻木和头晕耳鸣的症状,通过放松和按摩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善,但在一段时间后,患者的症状又会再次出现[10]。因此本研究探讨了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应用于良性眩晕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期为良性眩晕症患者提供有效的药物治疗。
组织胺与组织胺受体是哺乳动物前庭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神经物质,在针对患者出现的眩晕症状进行临床治疗时,所选择的组织胺受体激动剂与非拮抗剂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倍他司汀就属于这类药物[11],凭借自身高效和低毒的特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倍他司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针对患者的机体动脉系统及毛细血管起到良好的扩张作用,使患者的耳蜗和前庭血流量得到提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出现的内耳性眩晕和眩晕感受,在近年来针对倍他司汀的相关药物研究中发现这种药物能够有效抑制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并且还能够有效阻止血浆凝固和血小板凝集,强化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起到舒张血管和增加患者局部血流量的效果,进而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12]。但值得注意的是,单纯应用倍他司汀作为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对照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总有效率约为73.33%,虽然说明了倍他司汀片对眩晕症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疗效依旧有待进一步提升。氟桂利嗪具有前庭抑制作用,可增加耳蜗内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前庭器官微循环,对眼震颤及眩晕起到抑制作用。而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将氟桂利嗪与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能够增强疗效,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33%,优于对照组。这说明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并且这两种药物应用于眩晕症的治疗中,凭借自身治疗机制的不同联合使用,则能够起到协同作用,进而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症状的实际治疗中,医务人员往往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用药进行合理的增减,通过这种方式不断优化用药经验,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状况进行相应的用药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后续治疗工作更为顺利的开展。在进行良性眩晕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时,医务人员发现患者病情状况较为复杂,将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方案配合常规治疗方案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能够使患者的病情状况得到改善,对于促进患者的机体功能恢复以及改善患者的眩晕状况,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