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2022-03-13苏中琪张晓明周大博
曹 姝,苏中琪,刘 梦,张晓明,周大博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基于自己的实践、技能等,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1],具备自愿性、非营利性和贡献性。专业志愿服务是指专业人士自愿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无偿或接近免费为无法获得这些技能的个人或组织提供志愿服务[2],具备专业性、技能性、无偿服务于共同利益、免费获取和自愿选择等5 个特性。相比常规志愿服务,专业志愿服务更强调服务的专业性和技能性,产生的贡献和效益更大。医学是一门专业技能性极强的学科,专业志愿服务与医学的融合可以成为服务社会、传递科学、实践育人、学以致用的有力推手。医学院校图书馆作为校内资源和文化的聚集地,是为全校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教学辅助部门,图书馆开展专业志愿服务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崭新的实践平台,还有助于知识传递、素质育人和图书馆创新服务发展。
1 国内外高校专业志愿服务情况调研
经文献及网络调研发现,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发展处于探索阶段,开展的志愿服务无法达到专业志愿服务高度。因此,本文将调研范围扩大到普通高校层面,深入挖掘专业志愿服务,特别是医学专业志愿服务或图书馆开展的专业志愿服务在高校中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及发展对策提供借鉴参考。
1.1 国内高校专业志愿服务现状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理论上,国内高校志愿服务逐渐向专业化路径发展,意识到提高高校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是社会发展、志愿服务发展和实践育人发展的需要。有学者提出通过道德、技能、形象、评价、组织等角度的专业化发展来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良性发展[3];论述了服务学习对于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的指导意义,从服务学习角度提出了课程化管理、专业项目引领、规范制度保障、专业方法评价有助于志愿服务专业化创新发展[4];有学者提出服务内容项目化、形式基地化、对象社会化、技能专业化、时间长期化的“五化模式”,优化招募、培训、运行、评价、保障5 个机制,推动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5]。实践上,有学者结合英语专业[6]、特殊教育专业[7]、护理专业[8]或品牌活动案例[9-10]探索高校志愿服务与专业特性相结合以推进专业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路径。
高校图书馆作为拥有信息资源、承担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重任的知识文化聚集地,其发展建设和服务创新离不开志愿者的帮助与推动,图书馆服务的专业化提升促使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发展。经文献调研发现,学者谌爱容首次将专业志愿服务的概念引入图书馆志愿服务研究中,提出了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可以从图书馆实际工作和读者需求角度开展,并从保障、实施流程、激励评价、宣传推广等角度提出长效运行机制[11];有学者通过调研国外高校专业志愿服务开展情况,从生命周期视角审视专业志愿服务全流程,构建服务运行机制,提出多元主体管理格局[12-13]。
通过网络调研发现,国内高校志愿服务的开展多依托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服务形式以活动项目为主,成立志愿服务队或志愿服务站协助开展活动,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小布”志愿服务队[14]、空军医科大学“张华传人”志愿服务队[15]、南京大学的“雷锋”服务站[16]、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志愿驿站[1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芳草社图书馆志愿服务分队[18]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志愿服务与医学专业和法学专业的融合,如复旦上医PCR 检测志愿队走出校园参与疫情防控[19]、浙江大学医学院志愿者在社区广场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普及[20]、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社会实践[21]。此外,国内部分高校志愿服务的开展具备明确规范的志愿者管理办法[22]、服务时间认证管理细则[23]、服务星级志愿者评定办法[24]。
总体来看,国内综合类高校及其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的项目内容、服务形式、专业化程度和管理规范程度优于独立的医科院校。但大多缺乏长效机制、完整运行流程和必要的资金保障,志愿服务多伴随“学雷锋日”“国际志愿者日”“党日活动”等特殊时期或特定要求开展。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多围绕馆内核心业务开展,主要满足图书馆用人需求,缺乏对读者需求和实践育人的考量,志愿服务仍处于普通化服务程度,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志愿服务水平。
1.2 国外高校专业志愿服务情况
国外高校开展的专业志愿服务多以高校各学院或学生团体为主体,其图书馆开展的志愿服务多为满足馆内实际工作需求,招募志愿者参与图书馆工作,协助图书馆服务读者。为深入调研国外高校专业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特别是医学专业志愿服务的发展程度,选取2022 年英国教育咨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简称QS)发布的年度世界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排名前10 的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官方网站及相关文献调研,汇总整理这10 所大学开展的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表1),总结国外高校专业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特点,对比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和医学专业志愿服务寻找差距,以探索我国医学院校图书馆进一步推进专业志愿服务的发展策略。
表1 国外10 所高校开展的25 个专业志愿服务项目
1.2.1 招募范围广泛
志愿者招募对身份和技能的要求体现了专业志愿服务的服务目标、服务需求及专业程度。虽然本次调研的对象为高校,但区别于我国高校志愿者多在校生和教职工中招募的现状,国外高校招募志愿者的范围更为广泛,专业限制和志愿者学历要求更为明确。如Oxford-OPBP 项目[25]实质是针对研究生的无薪或低薪实习;Harvard-HLS Clinical and Pro Bono Programs 项目[26]内含许多子项目,每个项目要求受众不同,招募的志愿者身份要求不同,面向全体学生、教职员工或只针对法学院学生,法学院学生允许从1L 学年开始参与服务;Cambridge Pro Bono Project(CPP)项目[27]是利用硕博士研究生和教授专家的法律专业知识开展的志愿服务,招募只针对法学院研究生;Johns Hopkins University-Volunteer at Krieger School of Arts &Sciences &Whiting School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Postdoctoral Affairs 项目[28]对志愿者身份无要求,退休人员、学生、校友和社会人员均可参与,但对未满18 岁的人员有特殊审核限制;UCL Alumni Volunteer 项目[29]是专门招募校友志愿者开展专业志愿服务。
1.2.2 服务内容专业
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内容的本质属性和服务目标反映其专业能力。从专业志愿服务内容来看,国内外高校法学类和医学类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居多;国外高校的专业服务性更强,国内高校依旧以非专业类普通志愿服务为主。国外大学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对专业知识技能、专业资格和志愿者兴趣等有更明确的要求。如Research Volunteers at The Constitution Unit-UCL 项目[30]要求申请志愿者必须拥有或即将完成政治、法律或相关学科的学位或同等学历;Oxford-OPBP 项目[25]的专业志愿服务内容包括国际法和比较法、反恐战争中的拘留政策、保护弱势群体的相关法律等专业法律问题;Oxford-Volunteering at the Bodleian Libraries项目[31]主要招募对图书馆馆藏、文化和价值观感兴趣的志愿者。
1.2.3 培训形式灵活
专业志愿服务培训是吸引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关键环节,是收获专业知识技能、传递志愿服务精神、保障专业志愿服务有序开展和长效发展的重要方式。我国高校的专业志愿服务培训以线下培训宣讲为主,培训内容多为专业志愿服务项目的情况介绍、服务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除此之外,医学类专业志愿服务还会侧重培训志愿者的举止礼仪、服务态度和沟通技巧。国外高校专业志愿服务的培训环节形式更加灵活,培训的系统性和强制性更突出。培训形式分为授课培训、线上培训、线下研讨、小组面试、会议宣讲和交流分享等,培训内容分为入职讲解、岗位责任介绍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性质分为自由选修型和强制必修型。如 Cambridge University Hospitals NHS 项目[32]要求志愿者入职前必须完成所有培训课程,包括电子课程学习和线下会议培训;Imperial College London[33]对校内外的志愿者培训有不同的要求,如校外志愿者在加入前必须完成相关课程培训;SLS-Pro Bono Ethics Training项目[34]要求一年级学生参与专业志愿服务前必须参加强制性的道德规范培训。
1.2.4 管理保障有效
规范化管理和全方位保障是专业志愿服务可持续开展的必要条件。我国高校侧重于采用条例条文式志愿服务或志愿者政策制度保障凸显规范化的管理水平,条例列举详细规范,但过长的条文弱化了重点。国外高校管理文件相对简单,可有针对性地结合项目制定,管理措施和细节把握更为细致突出。在管理内容方面,国外高校更加注重对志愿者隐私数据保护、志愿者健康安全保障、志愿服务时间及时长要求、服务项目开展注意事项、志愿者管理及退出要求或强制退出事项。如Harvard-HLS Clinical and Pro Bono Programs项目[26]规定志愿服务必须在有从业执照的律师监管下完成,并且明确规定了必须由从业律师和志愿者共同执行的具体情况;Volunteer at 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 项目[35]规定志愿者参与外科手术观察服务中需要依据相关情况授权,必须由主治医师、手术室护士长或手术负责人批准同意方可参与;Volunteering and outreach at ICL 项目[36]有明确的管理条例,其中强调了志愿者在参与专业志愿服务时会被告知急救人员和安保人员情况,以及消防通道路线,个人财产自行保管。此外,国外许多高校对参与专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身份背景和身体健康情况管理严格,特别是医学专业志愿服务项目要求志愿者提供结核病测试结果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接种证明;造成诋毁高校名誉、涉嫌盗窃、涉毒、酒后不良影响等的志愿者会被立即强制要求退出。
1.2.5 激励手段多样
激励手段是专业志愿服务扩大宣传影响、激发参与热情、保障团队活力的重要动力。我国高校志愿者的激励手段以星级志愿者称号、优秀志愿者奖章或荣誉证书、志愿者实践证明为主,少部分学校将专业志愿服务计入思政课学分或研究生推免政策中。国外高校专业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激励手段更具多样性,如学分奖励、志愿服务奖项、特定奖学金、差旅费和培训费津贴、生活补助、免费健康体检等。UCSF Health Volunteer Services 项目[37]志愿者获得的奖励包括医学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医疗领域职业生涯的经历;MIT-PKG Center[38]设置了不同类别的奖学金,子项目奖学金要求各不相同,部分项目每周有经验分享会供志愿者参与,帮助志愿者联络感情和交流心得;Volunteer at 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 项目[35]为志愿者提供了免费停车和餐券优待;CSWS[39]设立“Haas 之友”用以表彰和奖励在专业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同时针对志愿者的不同身份,根据优秀服务教职工、志愿者言行合一实践情况、创新服务方案、科研模范等方面设立不同的奖项。
2 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需求分析
专业志愿服务具有专业性、公益性和服务性,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有其独特的服务工作特点。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具备走出校门、服务社会的社会服务性;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具备科学的工作流程机制;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具备长效服务性、精准性。以上特点均需准确把握专业志愿服务需求,才能保证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专业志愿服务的生命周期中不仅要考虑被服务者的需求,也要考虑服务者的需求。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的被服务者一般是校内师生、校外附属医院患者和社会大众,服务者一般为参与专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和图书馆馆员。分析不同角色在专业志愿服务中的差异需求,明确制定服务机制的目标方向,规划品牌服务项目,才能做到精准服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 个层级[40],层级由低到高,通常被绘制成正金字塔等级结构,需求层级由低到高、至下而上排列。本文采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需求,揭示在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专业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多元化需求,以便制定准确的服务计划。
2.1 服务者的需求分析
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的服务者为志愿者和图书馆馆员,志愿者担任着服务执行者的角色,图书馆馆员担任着管理组织者的角色,其中学生、校内教职工、附属医院教职工、校友都可成为参与专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明确服务者在专业志愿服务中的需求有助于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保证专业志愿服务者的服务质量,并建立长效的专业志愿服务机制。专业志愿服务者的需求层次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专业志愿服务者的需求层次模型
生理需求: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专业志愿服务过程中需要为志愿者提供必备的统一服装、工作餐,受医学专业性影响,服务过程中可能会需要专业的医药卫生耗材、设备,这些都是专业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需要图书馆在服务前筹备完善。
安全需求:包括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和组织者的身心健康安全、全过程的安稳秩序和长效稳定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以保证志愿者和组织者在服务过程中的身心安全。福利激励也是让志愿者增加安全感和刺激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社交需求:即服务者在志愿团队中的社交感和归属感,志愿者通过接受培训来保证服务质量,图书馆馆员通过指导培训志愿者来增加责任感、使命感和专业自豪感。
尊重需求:即专业志愿服务中志愿者、馆员和被服务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尊重,对于服务者来说给予荣誉是被尊重的重要体现之一。
自我实现:即服务者在服务过程中收获的专业知识、情感和自我提升,在监管服务中被激发的潜能都是实现个体理想抱负的映射,是服务中的价值体现,也是较高的期望需求。
2.2 被服务者的需求分析
医学院校图书馆医学专业志愿服务的被服务者一般是校内师生、校外附属医院患者和社会大众,是接受专业志愿服务的主体。满足被服务者在专业志愿服务中的需求是服务项目设计、人员招募、培训方案制定、服务实施管理等的终极目标。被服务者的需求层次模型如图2 所示。
图2 被服务者的需求层次模型
生理需求:侧重对症下药,被服务者关注的是专业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安全需求:安稳有序、可持续的专业志愿服务是对被服务者的保护,医学专业志愿服务不能是一次性服务,必须具备持续性,才能让临床疗效和专业知识传播发挥出效果。
社交需求:是被服务者对专业志愿服务的渴望,是语言的交流,也是内心世界和精神的交流。
尊重需求:医学专业志愿服务中的被服务对象多元化,开展的服务项目也具备不同属性,不论面对任何的服务对象,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都是服务过程中的共同需求。
自我实现:被服务者的自我实现需求主要体现在接受服务后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来源于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否被解决。
3 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后疫情时代各类人群因各种压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疾病预防、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生活健康成为公众关注极高的话题,更突显出医学专业志愿服务的需求必要且迫切。突发的公共卫生状况凸显了医学专业的重要地位,同时改变了医学教育教学方式、医疗行业需求、医学人才培养侧重点;在模式转变过程中也暴露了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欠缺。伴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政策的出台,具备优质文化信息资源的医学院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性服务机构,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到育人行列中。医学专业志愿服务是一种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而医学院校图书馆具备优质的信息资源与专业的服务馆员、拥有成为开展专业志愿服务主体的资源、人力与专业能力,由其组织开展的专业志愿服务会成为重要的人文教育实践,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第二课堂实践平台。
结合后疫情时代环境背景及“三全育人”政策要求,借鉴产品经理人工作中常用的“用户需求Y 模型”[41]构建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工作模型(图3),诠释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流程,实现了从服务需求向服务功能的转化。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被服务者的存在等同于用户,图书馆转变为产品经理人,志愿者是推广产品的推销员。
图3 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工作模型
3.1 专业志愿服务需求代入机制
“1→2→4”需求代入机制是专业志愿服务开展的必要条件。以校内医学专业师生作为服务对象,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的目标体现在信息资源利用、培养文化修养、心理健康指导和理论知识实践方面;以附属医院作为服务对象,医学院校图书馆的服务目标为信息资源推广、人文情怀培养;以社会大众作为服务对象,医学院校图书馆的服务目标为医学科普宣传、经典文化推广、为民服务。不同的服务对象有不同的服务目标,不同的服务目标会挖掘出不同的人本需求。
3.2 专业志愿服务产出机制
“4→2→3”服务产出机制是专业志愿服务执行的具体操作,需求转化为专业志愿服务项目以解决问题。依据不同的服务目标,选取服务产出的项目形式,转化过程需要医学院校图书馆来主导并监管。以信息资源的利用与推广作为服务目标,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本馆内可招聘志愿者协助图书馆完成图书整理、图书加工、书籍修补、阅览室管理、环境维护等核心工作,不仅可以缓解图书馆人力紧缺现状,还可以使志愿者熟悉图书馆基本业务内容,明确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在馆外可以开展医学信息资源宣讲、信息素养培训、医学著作阅读推广等专业志愿服务项目,着力宣传推广馆内资源利用。以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培养为服务目标,医学院校图书馆可开展推广经典文化为主的阅读推广服务;为构建良好医患关系、搭建和谐就医环境而开展医患沟通技巧和接待礼仪指导服务。以心理健康指导为服务目标,医学院校图书馆可在校内开展阅读诊疗室服务,以辅助解决医学生受学业压力、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环境、家庭生活等方面影响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校外可带领志愿者走进病房,用倾听、交谈或为他人读书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情绪安抚和关怀。以理论实践结合和为民服务为服务目标,医学院校图书馆可以组织志愿者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进行急救操作、疾病预防、疫情防护、护理技巧等科普宣讲,以及经典文化和医学专业类阅读推广,用科学文化知识缓解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焦虑与恐慌,在满足公众需求的同时,让志愿者将所学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个人能力提升。在防疫需要时,可以组织志愿者参与校园内核酸检测采样、消杀防疫、心理调节等专业志愿服务。
3.3 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策略
“1→2↔4→3”全流程是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完整生命周期,囊括了招募、培训、管理、保障和激励等细节操作。需要强调的是,在产品服务中“2↔4”的环节是虚线,表示一些细碎的目标无法达到最深入的本质需求。但受医学专业志愿服务特点影响,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中的“2↔4”的环节是实线,表示必须达到,因为专业志愿服务以人为主,又由人组织,因此必须考虑到人本需求,才能使服务更加有针对性且有效。以医学院校图书馆作为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机构,应根据资源和服务优势,构建完整科学的志愿服务体系。
3.3.1 科学招募
专业志愿服务不是单纯的公益服务或慈善事业,医学院校图书馆应科学完善招募程序、针对不同服务项目明确遴选标准、合理分配不同属性类别志愿者,深度挖掘本馆医学专业资源,设置合适的专业志愿服务岗位,并对其进行专门监管,才能使医学服务志愿者团队更专业,开展的专业志愿服务更有成效。医学院校图书馆应加强与学校、附属医院、学生社团、行业协会合作,建立科学的招募准入机制。同时,应保证专业志愿服务招募、遴选、录用的公平公正,优中选优,并在每次招募完成后进行评价反馈,确保招募的志愿者与所要参与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或服务岗位达到高度匹配。
3.3.2 分级培训
专业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凸显了培训的重要性,实施专业志愿服务培训不仅要保证图书馆服务的质量,拓展服务内容,充分发挥育人作用,还要兼顾志愿者参与专业志愿服务的需求期望和被服务者接受专业志愿服务的需求;既要解决被服务者的问题,又要提高志愿者的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自我实现价值。
制定三级化培训方案,第一层级是入职培训,采用宣讲、交流见面会的方式,充分让志愿者了解参与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团队组成和图书馆组织专业志愿服务的目的与要求,让志愿者对图书馆和团队产生紧密的融入感和归属感;第二层级是专业培训,针对专业志愿服务项目中涉及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注意事项进行课程式、实验操作式的系统培训,需要有从业资质的馆员、临床医生、医学专业讲师进行讲解和指导,以保证医学专业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第三层级是沟通技巧培训,医学专业志愿服务更多的是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服务仪态、面容表情、表达方式、说话语气等在服务中尤为重要。此外,培训方案要有针对性和侧重点。部分专业培训后可适当增加考核、考察和成果展现等形式的培训反馈。
3.3.3 全面保障
专业志愿服务的开展需要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安全保障、技术保障、经费保障。2016 年文化部颁布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2017 年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及地方性或不同领域的志愿服务条例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政策制度保障日益细化完善,但缺乏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相关政策法规。1971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出版的《图书馆志愿者使用指南》[42]及其2002 年编撰的《管理图书馆志愿者:实用手册》[43]详细阐述了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是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的强力制度保障。医学院校图书馆在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前需要有明确的制度规范保障,不仅保障服务,也要保障志愿者权益,包括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在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时还要重视志愿者健康情况、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保障,快速开发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平台或系统,促进专业志愿服务科学技术化发展。此外,专业志愿服务志愿者虽提供无偿服务,但是服务项目的可持续开展依旧需要资金支持,可以通过捐赠、基金、拨款、资助等方式向学校、附属医院、校友、社会申请或筹集,加大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项目的经费和志愿者激励经费支持。
3.3.4 多样激励
促进志愿者参与专业志愿服务的重要手段就是实施激励,医学院校图书馆在开展专业志愿服务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志愿者的参与动机,正面引导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将政策奖励、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将优秀评选、星级评定与实际服务时长、质量、效果和反馈相结合,公平公正衡量志愿者在专业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注重分类激励,根据组织管理者、培训指导者、志愿者的不同属性设置不同的激励措施。注重与图书馆服务相结合的特色激励方式,如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志愿者团队中的卓越贡献志愿者可以获得提高借书量奖励,或终身校友资源服务[18]。在执行激励的同时注重挖掘志愿者的潜能,合理调配志愿者岗位,促进其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职业规划发展。
3.3.5 定责监管
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志愿服务应有专门的团队负责监管,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制定明确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专业志愿者信息库,系统记录志愿者的详细信息和个人情况,便于日后匹配服务项目;规范志愿者退出流程和退出制度,明确自愿退出、强制退出情况说明和退出流程及替补交接工作实施方法;建立服务反馈机制,定期进行被服务者回访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并重新规划部署,达到服务流程闭合后循环,进而形成医学院校图书馆对专业志愿服务的有效管理。
4 结语
后疫情时代,结合“三全育人”方针政策,专业志愿服务与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相结合,更加强调服务的专项性、专业性和交叉融合。通过专业志愿服务的公益价值、服务价值、育人价值、社会价值体现创新拓展医学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发展方向,通过服务机制全流程协同促进专业志愿服务精准化、长效化,可达到医学院校图书馆与专业志愿服务联动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