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飞行训练国际交流会议·2022”综述(上)
2022-03-13田颖华
田颖华,金 玲
(航空工业洪都,江西 南昌,330024)
2022 年11 月6 日,第七届“军事飞行训练国际交流会议”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会议围绕“人才、创新、合作、发展”的主题,按照“空军军事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和院校建设”两个板块,分别针对“后疫情时代世界空军合作与交流”、“军事飞行训练和飞行人才培养”、“指挥人才培养和院校建设”三个专题组织了研讨交流。27 名国内外代表分别通过现场和视频的方式,共同探讨交流科技创新引领空军防务建设、训练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理念、途径和办法,为世界各国空军建设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中国空军代表分别围绕“中国空军军事交流合作情况”、“快速发展的中国空军飞行教育训练”、“科技赋能新型指挥人才培养”作专题主旨发言。中外代表普遍认为,世界各国空军建设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创新,必须主动求变应变,紧紧抓住核心军事能力提升这个根本,围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飞行人才,积极推进建设科学高效、更加开放的军事飞行教育训练体系。
中国空军有关领导介绍,在强国兴军的伟大进程中,中国空军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愿意与世界各国空军进一步扩大交往、加强合作、增进友谊,共同构建多边主义国际秩序,为丰富发展军事飞行训练携手努力,为推动建设持久的“互利共赢、安全和谐”空天环境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空军副司令员贾志刚中将致辞,中国空军副参谋长尹伟少将、中国空军参谋部办公室副主任刘文平大校做空军主旨发言,中国空军参谋部训练局局长胡波大校、中国空军参谋部办公室副主任刘文平大校、航空工业洪都副总经理刘卓和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欣先后主持了会议。
中国空军参谋部办公室副主任刘文平大校做空军主旨发言
中国空军副司令员贾志刚中将致辞
中国空军副司令员贾志刚在致辞中说,在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的重要时节,迎来“军事飞行训练国际交流会议·2022”暨珠海论坛。此次会议旨在为世界各国空军提供展示飞行训练发展成就、分享军事飞行人才培养的问题、探讨增进各领域合作与交流的平台。自2010 年举办以来,先后围绕提高飞行训练效能和飞行人才培养模式、军事飞行训练和航空训练装备发展、科技发展与飞行人才培养等进行研究交流,在思想碰撞中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受益提高,为军事飞行训练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军事飞行训练国际交流会议·2022”
中国空军参谋部训练局局长胡波大校主持会议
航空工业洪都副总经理刘卓主持会议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疫情跌宕起伏,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地区冲突动荡,和平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与社会环境人口结构的深刻调整,给世界各国军力建设发展带来全新挑战和机遇。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变化、顺应科技创新潮流、加快构建新型教育训练体系、加速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升防务能力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共同课题。
新时代的中国空军在强军兴军的伟大进程中,始终紧盯世界一流空军建设目标,先后完成了领导体制、规模结构和力量编程调整改革,战略转型发展路径更加明晰,力量重组、体系重构、功能重塑,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部队战斗力建设得到极大发展。
新时代的中国空军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现代化战略军种,中国空军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军事理论、人员、装备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大,歼20、运20 等新型装备加速配套,远程投送、联合搜救、快速反应的力量更加强大,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的能力在稳步提升。
航空工业洪都党委书记、董事长纪瑞东出席会议
航空工业洪都副总经理林东出席会议
新时代的中国空军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开放合作是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必由之路。作为全球重要的空中力量组成,中国空军始终秉持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理念,与世界各国同行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交流和伙伴关系,联演联训联赛、应急救援运输、互访学习交流等成为了常态,国际化开放型建设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新时代的中国空军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大国空军,中国空军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以品牌化研究活动为牵引,加速构建新型军事飞行训练体系、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新型航空装备建设体系,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在不断增强。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展望未来,中国空军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包容的胸怀,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空军同行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积极扩大对外交流,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持续更新理念、完善体系、健强能力、加快战略转型发展。
最后,贾志刚副司令表示,中国空军一贯秉持友好合作的发展理念,愿意与世界各国空军进一步扩大交往、加强合作、增进友谊,共同构建多边主义国际秩序,为丰富发展军事飞行训练携手并进,为推动建设持久的互利共赢、安全和谐的空天环境做出更大贡献。只要用忠诚、勇气和智慧,投身热爱空军、建设空军、献身空军的宏伟事业,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把中国空军建设成为一支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重要战略军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专题发言
(一)中国空军参谋部办公室副主任刘文平大校——《空军国际军事合作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中国空军参谋部办公室副主任刘文平大校
刘文平大校主要围绕历史的经验与未来的展望,与大家分享了关于空军国际军事合作的主题。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中九次谈到了合作,表达出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发展平等、开放、合作伙伴关系的巨大诚意。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就是中国向全球航空航天领域同行的合作邀请,特别是在疫情尚未散尽的今天,中国空军阵容齐整列阵参办第十四届中国航展,充分表明了推动国际军事合作创新发展的努力和意愿。
刘文平大校强调,2022 年11 月11 日是中国空军建军73 周年。总结73 年发展历程,深刻地感受到,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全球面临何种挑战,只要世界空军团结协作,就能催生强大的正义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尤其是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类安全挑战复杂交织的当前阶段,只有世界空军摒弃偏见、携手合作,才能为人类摆脱安全困境、实现共同繁荣注入新的希望和能量。
回顾73 载对外合作的历史,中国空军是国际军事合作的受益者,也是该领域创新发展的践行者;有能力拓展和深化与各国空军的务实交流合作,通过卓有成效的空军军事交往、专业技术交流、人力资源培训、区域安全合作、联演联训联赛、国际军控裁军、人道主义救援减灾等合作,达成维护国家空天安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和世界和平的使命和初衷。
刘文平大校认为,中国航展是中国空军对外军事合作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从1996 年首届航展的飞行表演到2010 年开始作为主办单位承办航展,直到2022 年,共有50 余型空地装备和各类人员共同参加包括装备静态展示、专业技术论坛、飞行表演等在内的多项活动,交流共享建设发展经验。中国航展见证了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展示了强军兴军新征程上中国空军踔厉奋发、奋进一流的决心意志,传递了中国空军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务实合作理念。
刘文平大校指出,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空军在奋力推进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与世界各国空军同行开展务实合作,在世界空军领导人会议、国际航展、联演联训等多边、双边平台上留下活跃的身影,还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减灾、区域安全合作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全球抗击疫情的3 年里,中国空军多次派飞机紧急向多国运送抗疫专家、医疗物资、药品器械。2022年9 月9 日又派出2 架运20 飞机,运送我国第10 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前往马里加奥任务区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
空军技术密集、多能强大,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发挥着战略作用。世界空军在长期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国际军事合作样式,为各国空军探索加快现代化步伐、有效提升军种能力、携手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巨大的合作空间。
中国空军愿与世界空军一道,立足空天责任区,加强务实合作,着眼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共谋发展。
为此,中国空军将积极运筹、主动作为,努力开创具有空军特色的国际军事合作新局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军队的根本宗旨,也是其日益壮大、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应该也必须在未来空军国际军事合作中得到诚恳、自信、利己的全面展现,这也是建立互信的基础,也是加强合作的前提。相信随着交流合作的持续深入,会有更多国家的空军同行慢慢了解,并且更加信任强大、真实、可信的人民空军。
最后,刘文平大校总结说,中国空军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是和平合作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倡导各国空军开放包容,超越社会制度,发展阶段文化差异、冷战思维,建立平等互利有效的空中军事合作机制,携手走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合作之路;也愿意身体力行,肩负大国空军的责任,为世界和平做出应有贡献。
空天高远蕴含无尽合作空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将坚持自信、自强、守正与创新,以更新的思维理念和世界各国空军、航空工业企业、科研培训机构一起在院校教育、人员培训、装备支持、专业技术等更多领域加强友好往来、加强联络沟通,通过更深层次、更加务实的交流合作,携手履行国际责任义务,并肩应对各类安全挑战,共同守护好美丽和平的蓝天。
(二)马来西亚空军空中作战司令穆罕默德·沙哈达·本·伊斯梅尔中将致辞
马来西亚空军空中作战司令穆罕默德·沙哈达·本·伊斯梅尔中将通过视频形式首先向中国空军司令常丁求及各国空军领导们能够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情况下举行国际军事飞行训练会议表示祝贺。虽然困难重重,但是能够参与这一重大事件他表示倍感荣幸,并强调会持续保持关注,进一步加深两国之间的深情厚意。
40 多年来,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外交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两国空军一直保持密切合作,取得丰硕成果,这包括“和平、友谊”双边演习、专业军事发展计划和教育以及参加“马来西亚2023 年兰卡威国际海事和航空展览”,两国空军的密切合作对军事外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在军事能力、观点、经验和最佳实践等方面分享信息并交流专业知识也将进一步加强两国空军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相互信任、建立信心和密切合作。
从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到现在,马来西亚仍处于疫情高发期,尽管如此,全球合作在后疫情时代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拯救生命和保障民生措施之间保持理想平衡的战略至关重要,但也不易实现。实施封锁和关闭边境等拯救生命的方法确实可以有效控制病毒传播速度,然而却不可避免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国家间的交流。
对于马来西亚皇家空军来说,大部分活动已经恢复正常,而有些已经形成了新常态,包括行动、训练、演习,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可通过非接触式交流方式来重新审视和调整一切未来的活动;当这一点无法实现时,则需要严格遵守疫情的安全要求,尽量减少身体接触。因此,一些训练和演习采用了“空中过招”的方法。例如在不同地点部署航空装备,并在指定区域执行任务,这一做法还可进行调整,用于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行动。在这种情况下,空中机动行动的部署就可以在尽量减少实际接触的情况下进行。
科技可以实现线上见面,这也成为最安全的交流方式。安排活动的某些过程可通过虚拟的方式执行,例如最初的协调工作、会议、规划和想法交流。因此,未来应尽量利用虚拟终端以及其他信息科技平台进行工作交流。这些新规范的实施和举措的创新可能会带来一种全新的交流视角,从而在合作中实现卓越成就。
在专业军事发展和人才的背景下,应更加重视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价值等要素,以此提高空军人员的能力,使其与技术进步同步发展,并具备系统化知识,尤其是在加强军事飞行训练、培养飞行人才方面更是如此。
人始终是最重要的资产,为此,需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金钱和智慧对人员进行培养和教育,确保各空军部队都能够培养出一支优秀的队伍,同时还应确保人尽其才。
从现代军事组织中指挥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复合型领导和指挥需要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技能组合以及处理各种不同混合场景和问题的能力;管理一个复合型团队需要一定程度的领导和指挥能力,但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具备这种能力。在军队中,复合型领导者的关键任务是确保一支包容且敬业的团队,无论团队成员身在何处都能够提供个性化支援。最理想的复合型领导者应拥有开放的心态,并掌握了复合型领导技能,因为这些对培养指挥人才至关重要。
同时,训练中心应该围绕这一理念构建各自的培养模块。塑造这种复合型领导应从各个指挥级别的所有训练中心或机构开始,在建设军事学院时,需要引入、灌输和实施上述这种复合型领导的概念,为当今不断变化的挑战创造出新一代的领导者。
发言最后,穆罕默德中将再次祝贺常丁求上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功举办这次会议,虽然不能面对面交流,但也反映了两国空军之间的合作和伙伴关系,两国之间真诚的友谊将成为未来更密切合作和交流的基础。另外,“2023 兰卡威国际海事和航空展览”将于2023 年5 月在马来西亚举行,希望到时候能够面对面相聚。
(三)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院长徐辉少将——《国际安全形势与军事交流合作》
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院长徐辉少将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叠加,全球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和平发展面临三大严峻挑战:第一是传统地缘战略竞争回归。近年来,某些国家违背和平发展时代主题、追求自身绝对安全、忽视他国合理安全关切,大搞强权政治、阵营对抗和零和博弈,采取代理人战争等方式,不断制造纷争、激化矛盾,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第二,非传统安全威胁复杂多变。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此起彼伏、难以预防,并体现出强烈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特征。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应对。第三,全球安全治理赤字加重。上述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加剧了国家间的误解、猜忌、隔阂,使全球治理出现严重的“信任赤字”,国际合作难度加大;同时,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生物安全等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加速发展,使全球治理出现了“规则真空”和“治理盲区”,亟需加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上述挑战相互作用使国家间的矛盾和利益分歧更加严重,世界变得更加危险。但历史经验显示,矛盾和利益分歧并非注定导致冲突和战争。以冷战后的东亚为例,该地区面临的历史遗留和现实热点问题并不比世界其他地区少,但没有像某些地区那样陷入动荡、冲突、战乱,反而实现了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究其原因,得益于各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稳妥地管理争端,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2022 年4 月,继全球发展倡议之后,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其核心是“六个坚持”,即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各国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该倡议根植于中国的“和合”思想和传统文化,是对东亚和平发展实践经验的归案总结和理论升华,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安全难题,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军队的使命任务之一是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2022 年9 月,中国国防部发布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网络宣传片《PLA》,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缩写“PLA”解读为“peace loving army”(热爱和平的军队),生动诠释了中国军队践行全球安全倡议、推进国际军事合作、维护世界安全稳定的决心和意志。
进入21 世纪,中国军队从捍卫主权到反恐维稳、从国际维和到远海护航、从联演联训到培训交流、从紧急撤侨到国际救援,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同150 多个国家开展军事交流合作,与45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战略磋商或防务安全磋商机制,搭建北京香山论坛对话平台,积极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等国际会议,推动战略互信,连续多年举办规模日益扩大的珠海航展,是中国军队自信、开放、透明的一个重要体现。
徐辉少将所在的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也是中国军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军事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面向全球开展军事培训和交流,为世界各国军队之间加强了解、增进互信、促进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90 年4 月向中东停战监督组织派遣5名军事观察员以来,中国军队的维和行动已经走过了32 年的历程,先后派遣出5 万名官兵参与25 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前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哈雷评价道,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又是维和行动出兵大国,还是第二大维和出资国,同时承担这三项光荣责任的只有中国。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入列12年来先后到访43 个国家和地区,为23 万余人次提供医疗服务,38 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先后登船。刚果(布)前总理穆安巴说,中国军队的“和平方舟”是为团结与和平而来,超越了国家间制度和种族的差异,增进了友好关系。此外,中国先后派遣42 批护航编队、3 万余名官兵开展亚丁湾护航行动,积极参加国际救援行动,开展埃博拉疫情防控,向30 余国军队提供新冠疫苗援助,体现了应有的大国担当。
徐辉少将最后强调,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主席明确指出,“要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随着这一进程的展开,中国军队捍卫领土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将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更加主动的担当,在高层交往、防务磋商、机制建设、联演联训、人员交流、军备控制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国际军事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和全球安全挑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积极贡献力量。
(四)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中国空军是捍卫和平的中坚力量—国际格局巨变》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
高志凯副主任很高兴能够代表全球化智库参加2022 年“军事飞行训练国际交流会议暨珠海论坛”中“空军防务与军事交流合作”板块的交流。
刚刚圆满结束的党的二十大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指明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方向。今后五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撸起袖子、埋头苦干,一定要完成党中央制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并为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基础、确保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功伟业。
到2021 年底,中国经济按照官方汇率计算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按购买力均价计算,已经连续6 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工业总产值以及200 多类主要产品都稳居世界第一;其中很多产品不仅稳居世界第一,而且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中国已经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进一步全球化的最重要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并对前景充满信心。
当前,国际局势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世界的未来到底是和平还是战争的重大抉择,也体现在世界的未来到底是各国平等、共同发展的多边主义国际秩序,还是由某某大国霸凌其他国家,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拉帮结派、不惜挑起新的冷战甚至热战的全球动荡和灾难。世界上有某某大国,一方面担心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总有一天会全面超越某某大国;同时又担心中国一旦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就会夺取某某大国的霸主地位。
郑重告知全世界,一方面,中国的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剥夺中国人民和平发展的权利,中国经济规模成为世界第一也是指年可待,某些国家根本没有必要坐立不安、草木皆兵;另一方面,无论是从哲学上,还是从政治、政策、军事理念、国防战略、发展目标等等方面,中国人都认为,“霸”绝非是利,反是祸害。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都绝对不会称霸,也绝对不会把自己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强加给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其他国家的土地,中国一寸也不需要;中国的神圣领土,每一寸都要保护好、捍卫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全球动荡的今天,中国一定要站稳脚跟,发挥智慧、远见、勇气和实力,加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摒弃冷战思维、捍卫和平、促进发展,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
高志凯副主任强调,和平最有效、最强有力的保障就是加强国防,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人民的发展权利和根本利益。中国发展国防力量不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是为了捍卫和平。中国已经成为捍卫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重要的中坚力量。
中国空军的发展壮大也是为了捍卫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空军的发展不仅要有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也越来越需要科技创新和不断进取,无论是在制造方面,材料方面,火控方面,雷达通信方面,弹药、导弹、后勤保障方面,空天地海潜一体化作战方面,还是与各种各样的无人机、无人舰船、无人潜艇等新型武器装备的配合协作方面。在这些方面,中国不仅具有世界领先的制造能力和世界第一的工业生产的强有力支撑,还有稀土资源、“北斗”卫星和其他卫星支持、通信和信息化、自动化、尖端科技、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强有力支撑。中国空军的不断壮大和强盛,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一大明例和有效证明,也是捍卫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力保障。
最后,高志凯副主任祝愿论坛和珠海航展取得圆满成功!相信中国在空军防务领域的国际军事合作交流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不管国际局势多么风高浪急,甚至出现惊涛骇浪,都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实力和勇气,依靠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捍卫和平的发展权利。
(五)博茨瓦纳驻华国防武官姆帕菲·克诺希——《指挥人才培养与军事院校建设》
姆帕菲·克诺希谈到战争带来的影响时表示,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是所有空军的梦想,各国空军均需要努力,每个国家都渴望训练有素的军队能够维护国家安全。
博茨瓦纳是非洲南部内陆国家,与南非、津巴布韦、纳米比亚、赞比亚等国家接壤,飞行员第一次训练是在赞比亚完成的,第一名飞行员上天也是在赞比亚受训。80 年后,博茨瓦纳还把飞行员送到纳米比亚去学习项目管理或者战略管理,并与安哥拉开展培训、联合军演等,与南非等国也开展了其他军事训练合作。
博茨瓦纳军队的座右铭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过硬的指挥能力来自专业的训练,已有各类院校培养排长、连长、初级指挥官、高级参谋等,同时也开展飞行员的培养。与19 世纪的战场比,如今战场的主线是高科技和创新,指挥人才从传统作战模式快速转变为现代作战模式,救援和指挥人员还需接受复训。
目前,博茨瓦纳军事学院所面临的挑战就是预算的缩减。由于预算的缩减,导致学院的学习设备不足,这些训练无法开展。此外,还将安排学员前往非洲和非洲以外的国家受训,例如肯尼亚、加纳、尼日利亚等,也包括中国,希望不会缩减预算,这样可派遣更多学员外出接受训练。近年来,陆续派遣学员们前往英、美、澳等国开展受训。
姆帕菲·克诺希最后希望与中国携手努力,为建立良好的军事训练奠定基础。
(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张健——《乌克兰危机下欧洲防务政策调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张健
张健提出,冷战结束以来,欧洲防务问题长期不受重视,军费遭削减,军队数量及军事采购也持续下降,一些欧洲国家的军队某种程度上沦为一个就业部门而非战斗部门,国防部的地位也远远不及美国国防部那么显赫,处于边缘化的地位。2014 年乌克兰危机以来,情况有所变化,欧洲国家对防务问题的重要性提升,并做出将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调升到2%的承诺。过去几年来,欧洲国家军费逐步增加,防务领域的战略自主问题也提升至欧盟的主要议程;但是真正的转折点是2022 年2 月24 日俄乌冲突的爆发,防务问题受到欧盟和欧洲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
2022 年3 月25 日,欧洲理事会通过的安全与防务战略指南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这份文件被称作是欧盟的首份防务白皮书。这份文件的出台,显示了欧盟和欧洲国家安全防务政策的调整趋向,这一调整趋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将俄罗斯视为威胁。冷战结束以来,欧盟德法等主要欧洲国家一直保持了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即使在2014 年乌克兰危机之后也是如此。但是,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彻底改变了与俄罗斯的关系,宣称俄罗斯正在粗暴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损害了欧洲的全球安全与稳定,对欧洲安全构成了一个长期和直接的威胁。也就是说,俄罗斯从伙伴变成了欧洲的敌人。
提升军事行动能力。欧盟决定在2025 年前,建成一支能随时执行任务的部队,名称为“欧盟快速部署能力”。这是一支模块化的部队,最多5000 人,包括陆上、海上及空中人员,并且具备必须的战略性能力,比如战略运输、军队保护、医疗资源、网络防务、卫星通讯、情报、监控以及侦察能力等等。欧盟启用了“欧洲和平机制”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强化了互助原则,更好落实欧盟条约规定的“互相援助”条款。欧盟还决定立即加快投资军民两用运输基础设施,确保欧盟运输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大规模军事行动的需要,这是提升军事能力的几个方面。
加强军备投入。总目标是缩小关键性能力上的差距,克服欧盟军队的碎片化趋向,形成一个有韧性的、有竞争力的和创新性的欧洲防务科技及工业基础,实现技术上的主权,减少对其他国家的战略性依赖,降低产业链上的脆弱性。
构建伙伴关系网,特别是强化与北约的关系。欧盟认为北约的战略伙伴关系对欧洲—大西洋安全至关重要,将与北约举行更频繁、更具包容性的高层对话,包括欧盟政治与安全委员会与北大西洋理事会经常性的联席会议,聚焦战略性问题;欧盟还准备每2年召开一次“欧盟安全与防务伙伴关系论坛”,2022年召开第一届会议,目的是形成共同目标、强化伙伴关系,首先是与美国的伙伴关系。
另外,欧盟防务白皮书具有相应的特点和局限性。欧盟的这份防务白皮书体现了欧盟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特别是俄乌冲突背景下关于自身安全和国际力量格局的思考,也体现了欧盟在防务领域想要有所作为的雄心。跟以前欧盟的安全与防务战略相比,有几个明显的变化:一是从主要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到更多关注传统安全问题,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问题;二是对俄罗斯的定位发生根本性改变。作为欧洲地理上的一部分及欧盟最大的邻国,俄罗斯在欧盟安全战略中的作用一直非常突出,是欧盟绕不开的关键性问题,对威胁认知的变化也决定了欧盟的安全政策调整;三是对所谓“欧洲模式”从信心十足到逐步放弃。当前欧盟信心受挫、心态和战略收缩的态势更趋明显,对外部世界充满不信任,更加向自身、向西方收缩,强调军事能力以及与盟友的合作。也就是说,欧盟更为保守、封闭,更多强调自身安全而不是共同安全,更多强调集团政治而不是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合作安全。
而这份文件的局限性,欧盟的所谓首份防务白皮书并没有解决欧盟在安全与防务领域的几个根本性问题:
一是在安全与防务领域的战略自主问题。多年来,欧盟一方面寻求自主,另一方面也无法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这份所谓的防务白皮书,现实欧盟内部大西洋主义明显占据上风,白皮书再次强调欧盟在安全领域的补充作用。北约是首要安全提供者,如5000 人的战斗部队远远谈不上“欧洲军”,远远不能替代北约,这已经很清晰地表明,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定位就是只能作为北约的配角和补充,这也注定欧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对欧洲的众多国家和北约国家来说,战略自主目前更像一个不可思议的词汇,不可能有任何的前提。
二是战略上难以聚焦的问题。民调显示,直到目前,欧盟内部甚至对俄罗斯是否是真正的威胁并没有统一的看法。由于无法聚焦,欧盟有限的资源只能分散使用,而且其无论哪方面的安全政策都不可能得到所有成员国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三是落实难的问题。欧洲的安全与防务政策领域仍只有合作而没有一体化。欧盟2007 年就成立了多个1500 人规模的战斗小组,但从未使用,因为各成员国对何时、如何使用这些部队没有共同意愿,欧盟设立的5000 人战斗部队也可能面临类似的问题。另外,大幅增加国防支出说易行难,钱从哪里来,特别是在各成员国面临经济下行、生活层面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防务上的承诺也可能仍只流于纸面。
最后,张健分享了欧盟未来的防务政策走向。欧盟至今还没有形成清晰的防务战略,防务政策更多情况下只是被形势推着走。未来一段时间,欧盟安全与防务政策可能呈现以下发展趋向:
增加军费。欧盟安全政策上的优先重点将是应对所谓俄罗斯威胁,为打常规战争做准备,未来欧盟和欧洲国家某种程度的再军事化不可避免。德国已经设立1000 亿欧元的基金,专门用于德国武装力量的再现代化,还宣布将从2022 年开始,至少将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用于国防开支。波兰在军费已经占GDP2%的基础上宣布,将继续增加军费开支至GDP的3%,将波兰军队打造成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之一。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也宣布将增加军费,欧盟加强军民两用交通基础设施的融合,也为未来的战争动员提供了潜能。防务工作的联合研发、采购也有利于形成欧盟的军事工业联合体,提升欧盟防务能力。
全方位遏制俄罗斯。在将俄视为长期直接威胁的情况下,遏俄、弱俄已经成为欧盟内部主导性思想,美国和北约还持续向欧洲特别是东部沿线国家增兵。自2015 年以来,美国在欧洲的驻军首次超过了10 万人。
安全优先于发展。欧盟国家所需军费,要么更多举债、要么减少政府社会项目开支、要么大幅加税,无论如何,都将会挤占未来发展资源,也显示欧盟安全上的考虑优先于发展上的考虑。
在战略依附中寻求战略自主。欧洲国家也开始更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的战略重点在亚太和中国,对欧洲的兴趣在下降,欧洲及其周边的安全问题始终还得靠欧洲人自己去解决。因此,战略自主的过程可能很漫长,但在法国可能还有德国的推动下,欧盟仍将持续推进战略自主上的建设。
更强调周边安全。欧洲的大周边地区安全形势还有可能持续恶化,非法移民、难民、恐怖主义、大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问题可能更加严重,与俄罗斯的军事对峙也可能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这些都是欧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张健总结说,过去20 年来欧盟的安全形势一直在恶化,这其中固然有国际形势变化的因素,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与欧盟自身安全战略的失败有关。比如,欧盟国家将自身安全长期托付美国,自觉不自觉地卷入美国的霸权战略和集团政治,纵容甚至推动北约东扩,导致与俄罗斯关系长期紧张。俄乌冲突的爆发某种程度上即由此引发,可见北约给欧洲大陆带来的并非和平。再如,欧洲国家长期推行价值观输出,推动政权更迭和颜色革命,导致北非和中东动荡不定,难民问题、恐怖主义、大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安全威胁不减反增。欧盟认识到了威胁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应对威胁的决心也是真实的,但其战略方向是否正确,其所采取的措施是否真正有利于解决其安全挑战和威胁则值得深思。欧盟的安全战略和防务政策仍过于强调自身安全而非共同安全,依附美国而不是战略自主,集团政治而不是多边主义,这些都可能导致更多的敌意、对抗甚至冲突。简言之,未来欧洲安全环境仍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原院长刘建飞——《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安全合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原院长刘建飞
刘建飞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国自身发展需要,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明确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针,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坚持了这个重要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重要?因为这个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两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绘制了蓝图,其中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实现普遍安全。
第一个问题:国际合作是实现普遍安全的根本途径。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要求之一,维护国家安全是所有国家的头等大事。当今世界,各国既面临各种各样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又面临越来越复杂化的传统安全威胁。比较之下,传统安全威胁对人类生命与财产造成的损失更大,更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进入21 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比如打击恐怖主义、抗击大规模传染病、应对气候变化。虽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相比之下,在传统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显得明显不足,甚至有倒退,出现严重的和平赤字。传统安全主要涉及战争与和平问题,是各国军事力量包括空军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回顾人类历史,特别是全球化开启以来的历史,从欧洲大航海一直到联合国成立,各种战争层出不穷,和平只是短暂的“战争间歇期”,是稀有之物。与此同时,人类一直在探索消除之道,结果虽然不理想,但是进步确是举世公认的。
联合国的成立为人类带来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从此世界大战未再发生,大国之间的直接战争极少。特别是冷战后,大国和大国集团对抗的局面也随之消失了,使世界和平有了更好的条件。然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联合国秩序并未能避免局部战争,特别是进入21 世纪后,大国同小国的局部战争明显增多。进入21 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随着美国调整全球战略,将中国和俄罗斯明确为战略竞争对手,大国竞争趋于激烈,大国战争风险增强,世界和平面临新的挑战。全球化开启以来,国际战争主要根源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霸权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等恶势力,曾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已经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是霸权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依然存在,成了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有些国家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和利益最大化,并且常常采用武力手段,损害他国的安全和利益,如此也使得自己更加不安全。历史经验表明,防止战争、维护和平的最好方式是合作。世界各国只有有效合作才能克服霸权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使人类免于互相残杀,将更多的力量和资源用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第二个问题:推进国际安全合作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合作是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是世界各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最佳途径。当然,国际安全合作却一直不尽如意,存在严重赤字。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一些国家的安全观有问题。有的国家奉行极端民族主义的思维,寻求单边安全,将自己的安全置于别国的安全之上,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不惜损害别国的安全;有些国家大搞霸权主义,也包括地区霸权主义,寻求自己的绝对安全,不尊重别国的主权和利益,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国,甚至干涉别国内政;也有些国家受极端现实主义思维影响,崇尚武力,信奉“真理都在导弹的射程之内”;还有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甚至以战争为手段,以牺牲别国的和平、安全为代价,这是极端自由主义的体现等等,所有这些现象和行为都是受错误安全观,即单边安全、绝对安全、以武力求安全、价值观高于安全这些错误安全观的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不仅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越来越相互依赖,而且还面临日益增多、趋于复杂的共同挑战,有些挑战威慑整个人类的生存。人类不仅利益与共,而且还命运与共。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是简单的相互依赖,联合国成立以后,用一位美国学者的说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变成了命运相互依赖。全球化时代,各国已经命运共通,在命运上是相互依赖的,所以世界各国在维护本国安全的同时,还应该关照别国的安全,关照整个人类的安全。各国只有在共同体成员共同安全中,才会有持久可靠的安全。而实现共同安全的最好方式也是唯一方式就是合作,以合作求安全,通过合作安全实现共同安全、普遍安全和实际安全。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助于各国人民和政府从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审视国家安全问题,谋划国家的长治久安,开展国际安全合作。
第三个问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导国际安全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底是何物?其内涵和核心要素又是什么?有三点内容需要注意: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已经存在的事物,是“地球村”式的现实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阐述,先后用“地球村”和“大家庭”这样两个词语来描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者分别指向应然的和未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先看现实的,世界无论何国何种,不管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阶段等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异,都已经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就是现实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又是应然的事物,是“大家庭”式的更加美好的世界,这个是需要不断构建的。已经存在着的“地球村”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是十分脆弱的,随时有可能因为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而导致对抗恶斗甚至战争,从而使人类社会不能有效应对各种共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进而使人类陷入由恶性竞争走向毁灭的各种陷阱。
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不断地构建,其努力方向用习总书记的原话表达就是——“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具体讲就是五个世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对比之下,这个“大家族”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共同体内的成员已经形成充分的共同价值,不仅有共同利益还有共同价值,对共同利益也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责任。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包容度明显递增,那种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已经没有存在的基础和空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五位一体”同时推进。共同体就是整体性、个体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对那些组织形态权利关系非常明确的共同体,比如像国家、政党、企业、国际组织等,都属于共同体。对这样的共同体来说,其整体性已经得到充分展现。如果说还需要构建的话,其努力方向及主要任务就是调整共同体内个体与集体之间的权利关系。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没有组织形态和权利关系的共同体来说,构建它的努力方向及主要任务就是强化对其整体性的认知。在没有权利关系约束的条件下,如果缺乏对共同体整体性的认知,共同体很容易因为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冲突、斗争而分崩离析。在人类历史上,上演过许多国家、政党、国际组织等有明确权利关系的共同体解体、崩溃的剧目,更不要说这种没有权利关系的共同体了。所以说现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基础不牢,主要原因就在于共同体成员对人类整体性的认知度不够,一些国家、民族、政治势力,将本位利益置于人类整体利益之上。
实际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全球治理的推进,人类的整体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在人类整体性的基础上,人类越来越命运与共。从强化对人类整体性和命运与共的认知出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在设计人类发展进步的五个主要方面同时努力、协调推进。一是政治。在政治上要树立建设伙伴关系的新思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的新路,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讲的新型国际关系;二是安全。在安全上要营造各国共享安全的新局面,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三是经济。在经济上,要开创共同发展的新前景,同舟共济,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四是文化。文化上要形成不同文明包容完整的新气象,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五是生态。生态上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尽管有些科学家比如霍金提出未来可能到别的星球上,就目前来看,人类还必须在地球上生存。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方面要求中,安全是其中第一个方面,安全和其他四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那四个方面的状况直接影响国家安全的环境,影响国际安全合作的开展。因此,世界各国在开展国际安全合作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其他方面的合作。
刘建飞教授最后强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内,各国开展军事合作的主要任务将从防止战争即传统安全领域转变到非传统安全领域,因为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战争会越来越少。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军队(比如空军)会大有用武之地,抢险救灾包括支援经济建设等等。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情况下,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尤为重要。世界各国只有通过合作安全才能实现共同安全、普遍安全和可持续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国际安全合作提供了可遵循的理念和路径。
(八)中国空军副参谋长尹伟少将——《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空军飞行教育训练》
中国空军副参谋长尹伟少将
尹伟参谋长首先介绍了快速发展的中国空军飞行教育训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巨大进步,对军事领域和军队建设的影响尤为突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变革蓬勃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和战场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已经成为提升战斗力的关键。
中国空军紧盯科技创新最前沿,紧跟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方向,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军事飞行教育训练、飞行人员培养,实效不断提升,部队战斗力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捍卫国家主权和空天安全的能力实现了新的跨越和发展。
一、创新拓展的飞行人才培养内涵
飞行人员作为空军主体战斗力,必须注重素质全面培养提升。面对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空军使命任务的迅速拓展变化,中国空军在加强飞行人员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了价值观念、思维品质、科技素养、联合素养等方面的创新。
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是新时代中国军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军人价值最好的体现。忠诚、无畏、精飞,是中国空军飞行员最鲜明的职业价值取向。迅速发展的智能科技与传统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了航空武器装备综合效能跃升,对于飞行人员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飞行人员必须要有对党和国家的崇高使命感、对军队的高度责任感、对职业的强烈荣誉感,强化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意识,坚守军人职业行为规范,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增强履职尽责意识,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贡献力量。
随着智能领域迭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空中军事行动,高度依赖人装深度融合的智能指挥和决策模式。只有具备优秀思维品质的飞行人员才能准确把握态势,敏锐做出应对。必须加强飞行人员独立、系统的创造性逻辑思维培养,提升把握基本规律的认知能力,熟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运用,能够快速高效处理各种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做出科学判断决策,正确指导和实施未来空中军事行动。
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军事飞行人员,从传统的“军事家”+“冒险家”逐步转型为“军事家”+“科学家”,要求飞行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厚实科技知识基础、拓展科技视野,能够基于复杂多维信息准确判断战场形势,能够从科技视角理解把握空中军事行动的内涵、本质和制胜机理。飞行人员必须精通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从陆、海、空、天、网、电认知全域,体系化思考,认识空中军事行动,具备准确获取、评估、运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确保在未来随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能够把科技素养和能力转化为制胜空天的战斗力。
现代空中军事行动覆盖多维领域空间、融合多种力量要素,对飞行人员联合素养的要求已经远超传统领域和范畴。必须加强飞行人员联合素养培养,从源头入手,强化体系制胜意识。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多机种训练平台,多层级演训任务,逐步构建对接未来空天领域军事行动要求的飞行人才培养链路,探索完善法规制度、师资骨干、资源条件一体化联动、效能聚优的培训体系。发挥学科专业联合优势,全面增强综合发展潜力,成为未来联合军事行动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多维融合的飞行教育训练体系
中国古典《易经》中有一句话,“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指的是通过不同途径可以达到同一个目的。世界各国空军飞行人员的培养模式不尽相同,中国空军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大开放合作交流力度,学习借鉴各国空军经验,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飞行教育训练体系。
高效推进协同协作是推进军事飞行训练体系建设、加快高素质专业化飞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中国空军逐步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化的协同协作交流机制,围绕指挥与管理人才、科技与装备人才、应用与保障人才等层面,从规划需求对接、装备技术支撑、人员学习培训等方面不断深化交流合作,有效促进需求与技术、理论与技术、战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打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高效高能的协同协作体系,助力支撑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新时代空军战斗。
创新发展“科学家+”赋能军事飞行训练模式,从科学管理和技术基地视角,努力破解现实难题,加速军事行动能力提升。中国空军探索组建了由部队、院校、研究机构、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研究团队,融合战训实践经验及团队技术资源优势,从开发作战概念入手,采取仿真实验、实兵检验、综合评估等方式,打造全新的任务推进实施路径方法。在创新探索中加强以飞行人员为主体的各类人才培养锤炼,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进入练兵备战实践,加快提升空军随行任务的能力。
开放交流是推动军事飞行人才培养工作更好、更快发展的“催化剂”。中国空军始终坚持开放、联动、合作、共赢的飞行人才培养理念,积极组织参加跨国联演联训、军事竞赛活动和国际救援行动;定期举办军事飞行训练国际交流会议、国际学员周、中外空军院(校)长论坛和航空开放活动;与多国空军互派专业考察团组和军事飞行留学生,畅通友谊的大门和开放的窗口;通过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练强了本领,增进了互信,在不断开阔视野、融合发展中历练成长。
三、科学高效的飞行教育训练举措
中国空军透视战争之变、解构对手之变,积极感应变化、主动适应变化、努力把握变化,加快推进“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转型发展;通过一体化设计军事飞行教育训练体系,采取创新防范手段、组织作战试验、打造专业队伍等,强化内涵发展,多措并举,提高飞行人员培养的质量效益,加强一体化飞行人才培养,积极挖掘现有航空装备的潜能,体系化设计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高效衔接的飞行人员培养链路,有序有力推动作战飞机进入院校培训体系;通过加大飞行教员培养补充、加强装备和保障资源统筹利用等,全力推进新的飞行人员培养模式试点探索,深化推动飞行训练体制改革,充分挖掘飞行学员资源潜质,全面实施飞行人员、无人机操控员、空中战机勤人员“全程筛选、精准分流”的一体化培养方式,实现飞行人员与其他空中作战人才培养无缝对接、整体对接。
始终坚持部队院校统筹,国内国外联动,多平台、多渠道、全方位加强飞行人员培养。依托“育鹰尖兵”等群众性岗位练兵平台,打造空军院校研战、教战能力提升的“磨刀石”;学习借鉴“航空飞镖”等中外联演联训联赛经验做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加快飞行人员实战化能力提升的方法路径;创新发展“红剑”等实战化演训活动,强化战训能力培养,检验练兵备战成效。
不断加大蓝军建设力度,创新军事理论研究和战法训法验证,加强核心作战概念理论开发,推动作战概念向实践转化,形成概念创新、理论发展、推演验证、实兵检验、效能评估的创新模式;牵引武器装备发展、组织结构优化、军事训练转型、作战人才培养,依托数字孪生、增强现实等技术,建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覆盖主要兵种的模拟训练体系,构建近似实战的对抗训练环境,为部队战法训法创新验证提供支撑,加速推进飞行训练转型升级。
坚持引进人才与引进院校配套,加大空军院校教员与部队机关交流力度,选派最优秀的飞行人员到院校担任飞行教员,鼓励机关、部队骨干“上讲台”,加大教员赴部队任职代职、参演参训、跟研跟学的力度。坚持集中培养和自我提升相结合,完善教员任教资格制度,开展常态化群众性教学岗位大练兵,定期组织线上线下专题培训,依托各类优质资源建立培训基地,加大选派教员送学培训力度,推动最新科技成果、战训鲜活经验进入教材、进入课堂,打造过硬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教学、科研和服务部队能力。
尹伟参谋长最后表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胜利闭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有句名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坚持不懈、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中国空军愿意与世界各国空军携手同行,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飞行人才,为科技赋能军事飞行训练贡献智慧,为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和持久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九)突尼斯驻华国防武官麦基大校发言视频
尽管无法到现场与大家见面,麦基大校仍然非常感谢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使得本次盛会能够成功举办。
空军领域的信息虽然高度敏感且保密,但新冠疫情却推动了整个世界进一步加强合作,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整合出了一套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也催生出一种新的全球合作模式,调动众多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发挥主导作用的空军力量,不管是运输疫苗和医疗设备,还是援助受灾最严重地区的人民或是撤侨行动。
麦基大校强调,突尼斯的空军力量绝对没有坐以待毙,但是,如果没有全球各个国家的大力合作,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在这一问题上,突尼斯高度赞扬中国政府和解放军各个部门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响应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多国空军应放下分歧、密切合作、共同追求更伟大的目标。面对新冠疫情所涌现出的积极案例为全世界打开了新合作模式的大门。希望能够面向其他领域,包括本次会议讨论的飞行训练领域推广积极的合作模式,这将更富有成效。
最后,麦基大校再次向会议组织者——中国国防部、中国空军以及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表达了感谢。
(十)空军航空大学政治委员邹云川少将——《积极适应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空中无人作战人才培养》
空军航空大学政治委员邹云川少将
邹云川少将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都会直接作用于军事领域,催生出军事变革。毫无疑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化无人作战的时代已经到来,而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战争形态、改写战场规则、改换作战样式;由此也倒逼无人作战人才培养理念加速更新、培养体系加速重构。
邹云川少将围绕积极适应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空中无人作战人才培养,着重谈了几点思考。
第一,敏锐洞察智能时代无人作战的发展趋势
纵观近年来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无人作战,特别是空中无人作战力量已经呈现出高端全域分布式打击、智能集群多样化赋能、平战结合多任务运用等显著特征,逐步成为以较低战争成本达成高效作战目的的优势选项,正在以不可逆的趋势改变着战争的制胜机理。
人的指挥、武器自主、网络支撑,是智能化作战三大核心要素。无人作战并非真的无人,而是推动人的作用升级,隐身于武器之外、作用于后台之上,从而实现人机融合。尤其是随着算法、算力和数据的不断迭代,人在无人作战链路中位置重心随之上移,逐步从武器装备操控上升至平台信息监管和任务决策指挥,所以说无人作战中人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加重要。
可以预见在无人作战概念加速创新和“智能+技术”持续赋能的推动下,无人作战装备将形成高中低空搭配、远中近程衔接、大中小功能型谱完备的力量体系,促使空中无人作战从传统的侦察打击、通信中继、电磁压制向电子对抗、空中格斗、空中加油等领域延伸,这就要求人的知识结构必须从装备运用为主,向智能控制和战场管理为主拓展。
当前无人装备正在成为战场上的“全能战士”,作战任务设计战略上有效慑控、战役上全面压制、战术上灵活打击等多个维度,全时空存在、全过程使用、全领域覆盖是大势所趋,由此必将推动空中无人作战由潜伏突袭、近距支援、跨越机动等传统项目向有人无人协同作战、集群消耗、认知控制等智能化样式转变,并逐步显现出交叉混合、自主并行的作战趋势。这就要求人的能力生成必须具备分域智慧控制、跨域联合协同和全域决策设计等核心要素。
第二,准确把握无人作战人才培养的特点规律
空中无人作战人才培养既要遵循军事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抓住领域独有的自身特点,统筹考虑智能的高素养、专业的复合型、感知的全维度、培养的前瞻性等综合要素。某种程度上讲,培养优秀空中无人作战人才的难度并不亚于培养飞行员。
无人作战系统的高效运行离不开人谋与计算的深度融合。未来智能装备反应速度会更快、运算能力会更强,必须着眼实现人机决策意图快速传递和信息情报准确理解,加快提高人的思维创新力、战场感知力和零基础之力。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加强智力开发,强化智能技术、智能装备和智能运用的学习,进而实现人机的优势互补。
未来空中无人作战运用更趋多样,装备发展将会更加系统集成、功能聚合,空中无人作战平台通用化、任务载荷模块化、数据信息集成化的特点愈发明显,“一机多用”、“一岗多职”是必然趋势,也是常态需求。这对无人作战人才的认知域、知识域、能力域的指向更高,既要精通装备操控、指挥监管,还要通晓情报处理、电磁频谱和作战运筹,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战场控制、思维较量、谋略博弈等智能对抗的主导者。
就是要强化培养不上天的飞行员意识。虽然人在地面操控,但要实时掌握空中装备的速度、精度、杀伤度和视野,用空天视角操控装备、感知态势,掌控战场,这是提高无人作战效能的重要保障。空中无人作战人才培养在入门之初,就要把强化飞行意识、培养飞行思维、厚植飞行文化贯穿全程,为实现人机最佳融合奠定基础。
当前无人作战力量在战场上已由幕后走上了台前,不久的将来也会由配角成为主角。装备的井喷式发展、作战的高强度使用,必然拉大人才缺口,应高度关注技术变革升级快与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矛盾。因为人才培养往往具有滞后性,超前进行扩容储备,一方面尽量缩短能力生成的时长、加快培养的节奏,另一方面拓宽人才补充渠道,构建具有弹性的培训体系,适度扩大培养规模、厚植无人作战的潜力。
第三,科学确立空中无人作战核心能力目标
空中无人作战能力生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在于把核心能力目标定准定时,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能适应长期的发展,逐步实现由熟练操控武器平台到有效完成作战任务,再到深度融入联合体系的能力的阶梯性的成长。
第四,前瞻设计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空中无人作战人才培养是具有前沿性的系统工程,必须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加强系统筹划,注重整体推进,切实向体系培养要效益、要战斗力。
按照不同机型、不同岗位分别设计成长路径、规划培训任务、完善顶层设计,区分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模拟训练和飞行训练等不同的阶段,设计阶梯型成长模型、优化培养链,跟进装备研制列装的进程,超前培养、精准预置,实现无人作战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
紧盯无人作战人才一专多能的培养需求,建强空中无人作战的学科专业,加快无人作战系统应用场景、作战需求和作战概念的开发,积极拓展认知科学、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学科领域,推进计算机、信息通信、电子工程的现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着眼满足基础理论、实操技能和任务能力训练需求,注重理实一体,构建专业知识全融入、训练客户全覆盖的实验实习条件,突出虚实结合,引入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强化战训耦合,推进科技赋能,构建战场要素齐全、对抗条件逼真的实训基地。
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用好院校与部队的联教联训机制,实现理论到实践、知识到能力的对接转化,拓宽跟研跟产渠道,及时跟进领域前沿技术和装备的最新发展,创新联合培养模式,借助各类优质资源,联合开展学科共建和人才共育,共同培养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新型空中无人作战人才。
最后,邹云川少将总结说,当今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宁,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谋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国空军正朝着“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目标加速迈进。中国军力的强大始终是世界和平与正义力量的增长,愿与世界各国军队一道,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十一)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飞行学员联合培养实践创新与探索》
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
曾嵘副校长结合军地联合培养飞行学员工作分享了科技创新与飞行人才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交流:一是军地联合,创新了军事飞行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全程一体设计,贯通融合培养全链条;三是发挥学校优势,将科技创新与军事飞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一、军地联合,创新军事飞行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人才是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对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我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坚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坚持军队培养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
清华大学一直把为军队和国防事业培养高水平、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2011 年,基于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强国兴军的新时代坐标上,学校率先与空军启动了军事飞行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清华大学首创了“3+1、双学籍、双注册”模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双学籍”飞行学员联合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联合培养制度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也开创了我军飞行学员培养的历史。飞行员由军队单一培养拓展到军地联合培养模式,是新时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重大模式创新。
飞行学员联合培养工作得到了中央军委及军队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怀,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解放军报》、新华社等国内主要媒体多次对“双学籍”联合培养飞行学员进行报道。
2021 年是联合培养工作10 周年,清华大学专门召开了总结研讨会,总结回顾过去十余年,联合培养取得的成绩。学员们飞行事业心非常强烈,出飞率屡创空军新高,也诞生了空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金头盔”飞行员。白山黑水、东海之滨、南海诸岛、西北大漠,联合培养的飞行学员们已经在我国各个方向的空海前线执行重大任务,维护祖国安全和统一。这些成果充分证明,联合培养工作是利国利军的创举,是为空天、海天战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引领未来的飞行人才的有效途径,谱写了强军报国的军地合作新篇章。
二、全程一体设计,贯通融合培养全链条
11 年来,清华大学和空军、海军精诚合作,联合培养工作稳步推进并不断深入。目标是培养能够应对未来信息化战争、具有全球视野、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高素质军事飞行人才。紧密围绕这一目标,清华大学与空军、海军共同探索,不断优化设计,创新构建了“六个融合”的飞行学员联合培养模式。
“六个融合”的联合培养模式贯通飞行学员培养全链条,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未来也将根据部队的反馈,不断优化完善。
三、发挥优势,将科技创新与军事飞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科技发展推动军事创新,无论是信息化战争还是智能化作战,都是科技发展催生的产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武器装备的快速迭代、高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都对军事飞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飞行员未来不仅仅是飞机的驾驶者,更是先进空中作战平台的操控者、空中多型装备的指挥者。近年来,清华大学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立了航空发动机研究院,集成电路学院、未来实验室、脑与智能实验室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首位,38 项创新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发挥综合优势,将科技创新与军事飞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清华大学建立了“用高科技训练飞行学员,训练飞行学员使用高科技”的理念。考虑到未来空战的特点,为了让学员们能够深刻了解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趋势,学校开发了多门特色课程,给学员们上课的教授将自己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融会贯通在课堂教学中,学员通过课题、研究项目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助力了科研难题的攻关。
依托在C919 等国家重点飞机型号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飞行器设计二级学科,开设了飞机制作实践课程,每届选定一个创新主题,分为讲授、设计、制作、研讨、点评、试飞、竞赛等环节,学员们先后完成了第一视角空战、滚翼机、水下飞机、太阳能飞机等创新飞行器的研制,极大加深了学员对飞行器及其飞行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更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10 年来,同学们分组研制的各类型飞行器超过100 架,人力飞机、垂直起降飞机、滚翼机、水下飞机等进一步成为学生科研项目,甚至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有机结合。
清华大学在飞行模拟器领域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并取得了先进成果。依托相关学科建设,研发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首次在教学模拟器上实现工程模拟器。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可以在室内模拟飞行、空管、攻防、指挥一体化全过程,还可让模拟器外联无人机,实现对无人机飞行的操控,这些都让飞行学员获得对飞行的基本认知。
依托清华大学与空军总医院在“抗过载呼吸训练”领域的科研合作,通过多体动力学建模分析,发现飞行高载荷下对脊柱稳定性要求高,需要建立较高的腹内压,以确保脊柱中立且形状正常。通过对飞行学员开展“抗过载呼吸法”科研训练,促成了“脊柱稳定呼吸训练系统”的研发,有效提升了飞行员的抗荷训练效果。
清华大学柔性电子芯片研制在国内居于前列,建设有国防重点实验室。为了能更加科学高效训练,将该实验室研制的柔性电子芯片心电监测系统应用于训练中远程在线监测学员的生理指标,科学有效地掌握学员的训练水平和身体状况,有力支撑了飞行学员训练质量。
曾嵘副校长最后强调,党的二十大指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军事人员现代化,未来清华大学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军队的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提升培养成效,为军队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
(十二)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副院长孙光辉大校——《着眼科技发展,超前谋篇布局,大力培养适应未来战场需要的飞行人才》
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副院长孙光辉大校
孙光辉副院长首先指出科学技术是战争形态演变的主要动因。当前,人工智能、天基信息、人工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加速发展与创造性融合,给飞行人才培养的内涵逻辑、培训系统、方式标准都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对此,飞行学院必须紧跟科技发展动向,深化教育训练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制胜未来空天战场培养过硬战斗员。
认清科学技术发展给空战形态带来的全新变化。未来空战将是以智能化武器装备为平台、以智能化指挥系统为依托,围绕空中战场开展的多维力量对抗。作战样式必将加速迈向智能化新阶段,武器平台趋向“无人”化,人的作用由台前隐向幕后,从“直接操控”到“下达指令”,战斗力强弱取决于飞行员创造性、思想性与机器准确性、可靠性之间的结合程度;取决于单装智能化“量变”向集群智能化“质变”的迁移效能,作战范畴趋向“广域”化智能空天时代。
把握空战形态演变对飞行人才提出的全新标准。智能化空战有人无人紧密协同、前方后方日渐模糊等特点,给飞行人员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积极适应作战形态变化,主动把握客观规律。
科学构建飞行人才素质模型观念维度,多域协同联动。人工智能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局限性,只有与人的创新思维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更强大的作战效能,应注重培养飞行人才的超前思维。
不断尝试新战术、验证新战法,培养发散思维。学会应用天基、地空、舰空等多域力量谋求空中优势,培养逆向思维,善于发现人工智能的弱点、敌方作战体系的短板,力求一击穿透、克敌制胜。
新的人才标准对教学改革提出的全新要求。科技创新在重塑空战形态的同时,也带动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度变革,必须牢牢把握战训耦合的标准要求,顺应时代发展、跟踪科技创新、瞄准空战之变,深化教育训练转型升级,优化飞行人才培养链路,任务布设适应科技创新给各空中力量带来的全新要求。区分空中作战平台类别、综合测算规模需求、科学设计专业配置,突出前瞻性、精准性、实效性,重新划分各院校人才培养任务。机型配备上尽快研究列装新型教练机,将新型战机列装院校并固化为机制,确保飞行人才培养各阶段机型科学配套,内容对接战场、贴近未来。师资配备上,将专家骨干充实到院校,促进飞行教学内容与科技进步同频、与武器发展同步、与空战需求一致。重塑飞行教学知识体系。理论教学层面,以智能化空战发展牵引军事飞行专业建设和航空理论课程设置,增大哲学类、计算类、作战类课程比重,增加前沿理论和高新科技知识,提高理论教学的专业厚度、科技浓度和实用程度;实装教学层面,从当前的训练课目与部队接轨,到今后的训练平台、内容、内涵与部队贯通,由高水平师资传授一些高于部队、对接战场的内容,逐步促进飞行教学与未来空战需要相衔接;非技术能力层面,围绕创新思维、作战运筹、指挥决策、协同配合等能力。
站在飞行员战斗力生成链路进行一体化设计,分阶段、全方位培养锻造飞行人才综合素质,注重教学领域科技赋能,以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为导向,不断强化飞行教学条件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构建实战化教学场景,推开LVC 集成训练,创造要素全面、手段多样、虚实结合、神似逼真的实战化训练环境,增强训练效果,深化虚拟仿真运用,通过作战模拟手段,对军事创新理论和智能化空战战法进行“预实践”。从模仿战争、验证战法向引领战争、设计战法过渡,促进理论与实践统一。运用人脑工程技术,针对知识体系庞大、学习压力激增的实际,探索运用人脑工程等先进技术手段,提供检测评估、正向干预和效能增强,以便适应高强度的学习、开展高水平的训练、化解高负荷的压力。
(十三)空军石家庄飞行学院副院长张建华大校——《把握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加快推进新型飞行人才培养创新发展》
空军石家庄飞行学院副院长张建华大校
张建华大校指出,科学技术是军事发展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和创新都会引起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深刻变革。当前,高新科技的超密集应用,使战争形态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跃迁的趋势日益明显,越发呈现出以“数字化为基,网络化为体,智能化为魂”的趋向。紧盯科技之变,培养打赢未来智能化战争需要的新型飞行人才,既是顺势之为,更是时代所趋、胜战所迫!
他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了交流。
第一,智能空战,催生飞行人才培养时代性变革
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决策、自主控制、定向能等颠覆性技术发展的驱动下,空天力量将更加彰显技术性强、速度快和范围广的特征,使作战样式更加丰富,个体技能和平台性能逐渐互融互通,作战形态开始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对飞行人员的科技素质、知识视野、思维方式、信息处理能力和战术素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挑战。
空间认知是反映人的知识、信念和能力等内容的无形空间。认知空间作为未来战争三大空间领域(物理空间、信息空间、认知空间)的重要一环,是未来战争的战略制高点,充满现代空战模式特点。前瞻未来空战发展方向,空战制胜机理已逐步由信息化战争的信息主导、体系对抗、精确打击、联合制胜,向智能化战争的智能主导、自主对抗、溯源打击、云脑制胜转变。继物质、能量、信息之后,人机融合的云智能势必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认知空间的“高位”思维,关键是要具备放眼空天的视野,深刻领悟智能化作战力量“决定全局、使用全程、覆盖全域”的战略属性,在飞行人才培养上注重跨学科整合知识,让飞行人员具有逻辑思维、审辨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
“高超”是指具备精湛的飞行技艺,“高明”是指具备敏行协同的指挥能力。智能化战争时代,作战飞机已成为信息交汇、传输、处理的智能化平台,飞行人员既要熟练掌握驾驶技术,精准操控飞机,具备信息获取、态势感知等能力素质;还要能够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战法优势,具备机上指挥、立体协同的能力;通过掌握态势感知、信息获取、人机协同、精确打击等内容程序,准确将“技术平台”+“指挥者”的空、地判断意图汇总转化为执行力。
在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新军事技术推动下,多域融合的跨域作战行动势必成为智能空战的常态。作为未来空天智能战场的飞行员,必须加强全体系、多兵种、多域作战单元协同作战知识的学习,强化体系模拟对抗演练,突出跨越自主规划任务,聚优调配多域作战力量,跨域自适应同步协作训练,培养多维智能感知战场,多域联合指挥控制,跨域协同火力打击,多域联合机动突防等多域跨域密切协同作战能力。
第二,一体统筹,创新高端战争飞行人才培养路径
对标未来智能化战争需求,迫切需要设置以思维力、胜战力为核心的高阶飞行人才培养目标,从顶层设计、课程设置和智力支撑等方面,加快飞行人才培养体系升级重构。
以打赢智能化战争为总牵引,号准未来军事科技发展脉搏。从新技术中把握与发掘颠覆性影响,从渐进式演变中把握革命式变化,尽快形成空天战场飞行人才培养长远规划,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摸准智能空天作战飞行人才规模、能力以及结构需求,系统研究智能化作战飞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超前布局、超前谋划,形成未来空天飞行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目标模型、实施预案和各阶段流程化培养模式。
智能空战时代,必须发力新域新质,以拓展能力边界为核心,以“人工智能+”的思路,加快智能化飞行人才培养。飞行技能培养要适时增加智能化数理逻辑、算法建模、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认知神经科学等指向性课程,建立跨领域、跨学科的横向课程体系。飞行认知教育要分层次嵌入认知电子战、无人集群作战、联合全域作战等方面认知课程内容,及时开设高科技知识讲座等辅修知识拓展,搭建智能化战争必备急需的知识结构,全面支撑飞行人才能力生成与知识结构重塑。
培养打赢未来智能空战的飞行人才,必须要将“科学家+”的智力资源辐射到院校,构建完善、统一、高效、开放的新模式。要聚焦共性关键技术,拓宽合作交流渠道,汇聚优质资源,推动高端人才交流共享,建立首席科学家、首席技术官制度,实现理论研究、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的统筹规划,指导飞行人才全面发展,为其成为空军未来的领导者、制胜战争的指挥者、推动空军发展的建设者继续沃土前置。
第三,科技赋能,丰富飞行人才多维培养手段
智能化是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的重要标志和重要任务,如何汇聚当前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向智转型、用智练兵,打牢未来空战条件下飞行人才培养基础,已成为飞行院校急需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充分发挥新技术手段优势,以信息服务平台、IC空间和电子阅览室建设为重点,构建教学信息资源平台,不断丰厚“人工智能+”学习资源,推动教学内容由线下向线上拓展、课内向课外延伸。按照飞行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前置高端科技知识,体系化建设航空战术理论慕课、微课和视频课,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做好“飞行员”课堂、“学研战”系列演训成果梳理归纳,整合资源“入筐入柜”,为提高学员学习力、创新力提供良好信息环境。以推动“智慧校园”建设为重点,不断满足飞行学员学习生活智能化需求,营造全新校园环境,为便捷学习、精细管理、精准保障提供基础平台。
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以智能空战、人才培养为背景,以部队未来作战需求和战斗力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飞行训练质量管理系统,飞行员能力生成分析评估系统建设;运用大数据理念,通过构建飞行学员飞行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发挥数据优势,动态分析、实施监控组教组训能力生成情况,研判个体能力生成差异,分析课目组训教学规律,实现对飞行训练的精确管理和全程评估。飞行人才培养绩效大幅提升的同时,为优化教法训法,调整大纲内容设置提供实践支撑。
遵循战斗力生成和飞行人才培养成长规律,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推动模拟仿真向高智能、高仿真、高效能发展。运用深度学习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研发以“数字蓝军”、LVC 为代表的系统装备,搭建涵盖“陆、海、空、天、网、电”全要素多维模拟训练神经网络,构建模拟训练与实装训练相连通、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相结合的多功能训练平台,最大限度构建逼真战场环境,实现模拟训练与飞行训练同步计划、同步实施,不断强化模拟训练“预实践”作用,在虚实结合中提高模拟对抗训练质效。
张建华大校最后引用习主席的话做了总结,“要紧紧抓住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当前,国际形势和安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军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必须紧盯科技发展潮流、聚集胜战急需,加快形成新思维、建设新能力,用科学方法论、系统理论指导练兵备战实践探索,构建新型飞行人才培养体系,为提高飞行教育训练实战化水平做出贡献。
(十四)空军西安飞行学院参谋长张建兴大校——《科技创新引领军事飞行人才培养转型升级》
空军西安飞行学院参谋长张建兴大校
张建兴大校指出,自战争出现以来,科技创新始终引领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变革,同样也催生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变革。军事飞行人才是空中作战力量的主体,如何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创新思路举措,优质高效培养新型军事飞行人才,是推进科技发展与飞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适应未来战争需求的重要课题之一。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交流。
一、科技赋能飞行人才培养新思路
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为探索构建适应新时代、融合新技术、匹配新需求的飞行员未来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传统模拟训练系统重硬件、轻软件、成本高、数量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训练效益,可通过虚拟现实和网络化技术搭建数字化仿真训练系统,提供高沉浸感的飞行视觉、听觉以及触觉仿真,为模拟训练提供小型化、便携化、经济化的解决方案。实现大规模,全科目、全任务可交联模拟训练,从而解决受模拟训练条件制约,大量使用实机训练,成本居高不下的矛盾。
传统飞行教学多依赖于飞行教官的言传身教,飞行人员培训规模和质量效益低于预期,可按照“AI+教育=因材施教”的新型思维模式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飞行教学,在数字化训练系统基础上研发AI 飞行教官,提供标准化训练模式和个性化训练指导,降低个人能力差异的因素制约,有效提升教学比,从而扩大规模、缩短培训周期、提高训练质效。
每个飞行员的成长周期中都伴随着大量数据产生,这些数据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汇聚挖掘飞行员培养中的海量数据,构建涵盖思想政治、身体心理、理论基础、专业技能、战术水平、军事体能的大数据,置于统一系统下管理应用,满足对飞行员专业技能、战术水平、能力潜质、个性发展的客观评价,实现质量评估由人工向智能的跨越。
二、科技催生飞行人员培养新模式
科技创新是推动飞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第一动力,飞行院校必须着眼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主动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
以飞行员为中心,采集汇聚大规模多源数据,设计开发数据抽象集成、异构数据存储,数据共享应用等功能架构;建设统一的数据管理机制,保障数据的安全与高效访问;建立飞行训练大数据系统,形成飞行员训练专属数据资产,落实数据分析可视化配套建设,实现飞行人才训练全状态、全过程、全周期的图表化、数据化的分析监控;基于大数据支撑与科研机构开展深入合作,采用数据驱动、机器学习等技术,挖掘数据背后蕴涵的因果关系与影响机理;可采用飞行人才筛选、训练质量评估以及优化训练模式,形成训练—数据—科研的良性循环。
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依托,利用数据链、ACMI(空战机动仪表)、物联网以及LVC(live-virtual-construction)等技术,搭载全体系联网、技战术融合,虚拟现实交互的数字训练系统;以数字化系统为底层,导入全状态机模,设计科目选择菜单,满足初、中、高级各阶段多样化飞行训练需求,形成覆盖飞行院校训练全机型、全科目的虚拟训练体系;逐步拓展虚拟训练单元,依次覆盖当今世界主战机型,实现虚拟训练单元与实际装备互连互通。
建立“军事飞行人才知识图谱”,以描述飞行员培养过程中所有的概念与关系的相关模型,运用数据自动分析和专家指示注入方法,逐步拓展图谱,涵盖飞行员培养过程中所有核心概念,实体、关系和规则;构建人工智能教官,初步实现飞行训练场景下的教学应用,基于数据驱动、强化学习、自博弈等方法实现知识图谱的自增长、自演化,随着教学实践的积累、场景运用的拓展,AI 教官系统逐步成熟,更加精准指导飞行训练;利用AI 教官系统的低成本复用性优势,建设搭配应用系统,批量投入使用,扩大规模、缩短周期、提升质量、节约成本。
三、科技助力飞行人才培养新探索
飞行院校作为空军主体战斗力生成的源头,近年来强化“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思想,落实“深化科技强训”要求,在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构建高效飞行人才培训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实践。
按照“发明孵化项目、项目支撑中心、中心汇集平台”的思路,规划建设以“五个平台”、“四个中心”为主要架构的数字化实装教学教育基础,注重加大科技赋能比重,采用引入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云平台、3D 打印、裸眼3D、MR(混合现实)技术等先进手段,探索了“科技+”环境中飞行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新办法。
创新飞行员数字化智能训练系统,以训练数据为核心驱动,构建技战合一、异地同步、多机联动的网络化模拟训练环境,实现“飞行训练大数据建设管理,多维化飞行员能力画像、个性化人工智能飞行教官,网络化虚实结合训练环境”四大功能,助推飞行人才培养走上周期更短,质量更优、效费比更高的新路径。
3.提升人员科技化水平
近年来,大力推进“科学+”、“网络+”融入教学训练,不断提高教学人员科技认知力、运用力、创新力;先后开设了“科技兴院大讲堂”,建成了“众智云平台”,完善了教育网络平台,邀请知名专家为官兵进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方面的授课;同时,还建成一批新形态专业教材,把新理念、新技术、新资源融入课程教学。
张建兴大校最后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科技对军事飞行人才培养的影响越来越大,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兄弟院校和各国空军之间的交流,增进互信、攻坚克难,为全面开创军事飞行人才培养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十五)航空工业洪都L15 飞机总设计师张弘——《军事飞行训练装备体系前沿发展》
航空工业洪都L15 飞机总设计师张弘出席会议
航空工业洪都L15 飞机总设计师张弘
张弘总师主要和大家分享了新时代军事飞行训练装备体系前沿创新发展的动态以及洪都的实践体会和展望。发言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新技术在军事飞行训练领域应用的动态情况分析,分享他本人对新时代军事飞行训练发展方向的理解;二是根据中国航空工业的研究实践和先进教练机发展情况,交流目前正在重点关注的前沿方向和对未来飞行人才创新培养的展望。
张弘总师指出,今天的空军飞行院校培养的都是5~10 年以后的飞行员,现在的飞行学员都是数字化时代的年轻人,深受科技创新浪潮和信息爆发时代趋势的影响。数字化已经深入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从互联网全面介入生活到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进入高校课程,不过仅仅10 余年时间,数字化时代的年轻人已经被各种屏幕、虚拟现实、高性能应用程序包围。研究表明,数字化时代的年轻人更容易掌握信息和知识,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相比过去,学习能力更强;而进入军事飞行院校后,军事训练又赋予了这些年轻人责任感和团结精神,使他们具备了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同时更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使用新技术进行军事飞行训练。
因此,为了更充分发挥新时代年轻人的潜力,应该积极应用更多新技术提升军事飞行训练装备体系技术水平。一是数字化高性能教练机与新技术的结合,通过嵌入式训练系统,虚拟武器、雷达、电子战系统、虚拟战场态势,让新学员使用新技术体验战术训练;通过LVC 集成训练环境,进行空地联网联训,通过逼真的虚拟作战任务,给现在的年轻人带来更真实的训练流程、更逼真的战训压力,充分调动年轻人的兴趣和积极性。二是地面综合训练系统要跟上时代,利用新技术使地面训练装置更具科技感,更能吸引年轻人。一方面采用VR 技术,开发低成本、全视野、高沉浸感的简易模拟器;一方面采用AI、大数据等技术,智能引导教学,定制训练方案,提高训练效益,缩短培养周期。三是对原教练装备和地面模拟器进行数字化升级,以完成全教练装备体系的数字化升级,进一步加快年轻人成才速度。
飞行训练的最重要特征就是空中飞行,首先要求教练机满足不断提高的使用要求。在教练机方面,国际上新一代高级教练机正向战训一体、虚实结合的战斗教练机发展,一方面同时配置了真实传感器、武器和虚拟战术训练系统,强调战术训练能力,主要是因为新时代年轻人学习能力强,在高级训练阶段有必要提高战术训练比例,提高毕业学员水平。一方面是开始配置先进传感器、电子战系统、制导弹药,强调作战能力,承担战斗机伴随训练、战斗值班等任务,减少高价值战斗机的日常训练消耗。
现在,元宇宙是比较流行的话题,各个国家、不同行业对元宇宙发展阶段的定义都有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都认为元宇宙的发展有四个阶段:一是PC、移动设备屏幕上的准元宇宙阶段;二是XR(扩展现实)设备成为大众化设备的发展元宇宙阶段;三是脑机接口技术趋于成熟、人机融合程度加深的近未来元宇宙阶段;四是进入云端数字永生的远未来元宇宙阶段。现在正处于准元宇宙向发展元宇宙进化的阶段,同时随着VR、XR 等技术开始推广应用,军事飞行训练进入准元宇宙向发展元宇宙过渡阶段。各国空军已经开始尝试采用VR 技术的模拟装置以提高飞行员培养效率、降低飞行员培养成本。利用VR 技术开发的简易模拟器,无需大面积幕布或屏幕,占地少、视野全、成本低,可进行大量灵活配置。
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智能教官、智能虚拟对手进入研发和初步试用阶段,人工智能可轻松胜任部分训练管理、流程化教学引导、基于数据库的机动飞行和空战对抗等工作。基于自主学习的人工智能可将智能训练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实现智能教学、质量评估和智能对抗。
张弘总师强调,嵌入式训练系统已经发展多年,现在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经过长期迭代升级,对训练效能提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嵌入式训练系统最早是为了解决靶场受限问题,现在各国教练机配装嵌入式训练系统,主要是为了低成本提升教练机战术训练能力,同时保障新飞行员战术训练的安全。
分布式网络技术也在进入军事飞行训练系统,LVC 训练系统已经开始初步应用,空地互联对抗训练体现出巨大的效益。一方面,LVC 训练系统可解决异地组训难题和训练部门单独进行联合训练的组训难题;另一方面,教员需要频繁带飞,新一代战斗教练机的机动性能对飞机的寿命和教员的身体都会造成较大的损伤,LVC 训练系统可以让教员在地面完成部分教学任务,缓解飞行强度和教员压力。
随后,张弘总师和大家分享了洪都公司在军事飞行训练技术发展方面的实践和体验。交付军事飞行训练能力是航空工业的核心能力之一,洪都是中国最好的军事飞行训练能力供应商,目前已经向数十个国家出口了包含教练机、地面模拟训练设施等在内的训练系统及其配套服务;拥有能够自主开发训练解决方案的专业化团队和机构,有能力将用户的任何训练需求转化为训练解决方案,并将之付诸实现以满足客户需求;还建立了面向国际合作的训效中心,可为客户提供全体系教练机产品和训练服务。
在虚拟现实方面,洪都从飞机设计端入手,建立了沉浸式仿真中心,利用VR 技术开展样机装配仿真和协调工作。同时也在飞行学员培养中得到了进一步应用,正在开发更新的VR、XR 模拟器,实现异地部署、跨域联接,设置虚拟教官,构建模拟飞行训练元宇宙,灵活配置,使飞行训练变得“居家”。
在嵌入式训练系统开发方面,洪都开发的嵌入式训练系统已投入飞行员培养使用,并取得了显著的训练效益,实现了无真实传感器和武器的条件下,实装对虚拟以及实装对实装战术对抗训练,并具备实时安全监控功能。未来,将在大规模多机组网战术对抗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在LVC 技术开发方面,洪都开发的LVC 训练系统已取得良好进展,初步投入使用,实现了飞机与模拟器战术对抗训练。
在智能技术开发方面,洪都正在开展智能技术研究和飞行员生理心理研究。智能教官方向,正在开展数字智能飞行训练教官技术研究,这可以缩短飞行学员培养周期、减轻教官教学负担、积累高水平教官知识与经验等,满足个人定制的持续优化学习需求。在生理心理研究方向,正在研究基于智能技术的生理心理参数分析,希望能进一步挖掘飞行员潜力,实现科学判断飞行员状态和飞行效果的目标。
张弘总师指出,现在已经是数字化、准元宇宙向发展元宇宙过渡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培养从小接触先进技术的数字化时代年轻人成为战斗机飞行员,需要不断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学习环境。所以,要利用包括可穿戴设备、机载检测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同时监控和分析飞机和人的健康状态,监控内容包括飞机飞行运动参数和飞行环境参数,飞行员的生理心理参数、人体客观体征,甚至飞行员的操纵动作和行为等等。监控的目的是在训练安全问题出现前做好处置,使问题尽可能少地发生,协助用户确保安全。
大数据时代,分布式网络化训练是发展的主流,LVC 能够将模拟训练和虚拟兵力对抗与真实飞机相结合,给飞行员前所未有的逼真、连续的作战环境体验,利用虚拟现实VR 甚至增强现实AR 等技术使教育和训练环境更贴近真实作战任务环境,更符合个人学习改善特点。利用人工智能AI 等技术发展虚拟教员和智能陪练,都为提高训练效能提供了支撑。通过元宇宙、LVC、智能技术等融合发展,飞行学员和教员开展广泛的教学、交流活动,学员可在虚拟智能教官的指引下,在元宇宙开展虚拟飞行学习,教员或学员可在地面与空中飞行员及虚拟飞行员进行联合训练,智能教官将为训练活动进行合理的定制规划,并客观判断训练效果,提前进行干预,更好地提高训练水平、加快飞行人才培养。
后疫情时代,全球飞行员培养数量下降,飞行员培养从数量向品质转变,飞行训练装备体系和飞行人才培养的进一步优化需要更广泛的合作和参与。希望开展更多的合作,共同训练,共同推动训练生态数字化转型,探索训练数据高效转化为训练效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张弘总师强调,这次交流的内容有些是洪都已有的产品,有些是洪都正在积极开展的研究。为了客户的成功,洪都愿意在训练装备体系技术研究和配套系统创新方面竭尽全力。
最后,张弘总师指出,在新技术快速迭代发展,装备日益更新的新时代,不能墨守成规,要主动作为,要能更快地接受新技术并迅速转化为训练能力新增量。缩短飞行员的培养周期,更快速地把新时代的年轻人培养为具有高素质的飞行员、具备新质战斗力的战斗员,才能有足够多的高水平飞行员,更好地服务人民、保护人民,共同维护新生活,迎接时代的新挑战。
(十六)中国人民解放军95655 部队副部队长冯玮上校——《关于构建飞行训练生态系统的思考》
中国人民解放军95655 部队上校副部队长冯玮上校
冯玮上校引用了习主席的一句话“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作为开场白。对于空军而言,飞行员的培养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战的军事斗争准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飞机越来越智能,信息化和系统交联程度也越来越高,人机交互,机间协同,空地、空海互联等愈趋复杂。作为走在最前端的飞行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为了培养适应下一场战争的飞行员队伍,需要永不停止地探索和创新训练的理念、手段、模式和标准;运用数字和智能技术,推动飞行训练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构建一个基于科技创新、针对飞行员技能全寿命周期的飞行训练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所谓生态系统,是自然界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借鉴这种互利共生的共赢思维,人们逐渐在商业领域、人工智能领域有意识地构建共生、共荣、共赢的生态系统。
飞行训练生态系统
飞行训练生态系统是利用数字技术、信息交互、云计算、人工智能、虚实结合等新技术构建的一个飞行员正向成长的环境。当飞行员的技术、心理、作风等变量发生非预期变化时,能够及时被捕获,系统可以进行积极反馈和有效干预,促进飞行员的正向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飞行员的训练质量反馈,促进飞行训练生态系统的主动完善,加速系统在大纲定制、个性培养、数字跟踪、精准评估、趋势预测、量身改进等方面的迭代升级。在这个飞行训练生态系统中,需要不断输入的是新的装备技术、新的作战概念、新的原因、研究成果等能量,来驱动系统的有益循环。为了打造出健康的飞行训练生态系统,需从虚拟与现实、定量与定性、反馈与激励等几个方面,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管理手段、人因工程等开展构建;广泛采用模拟仿真技术,对飞行员实装中无法训练的科目和内容开展针对性训练;通过设计科学的量表或评价工具来对飞行员的非技术能力和核心动机进行定量评估,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利用正向能量的反馈与激励机制,促进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虚拟与现实
仿真训练是当代飞行员训练最常采用的训练手段之一。最初的仿真训练大多采用沙盘推演、程序模拟、杆舵练习等方式进行;训练的效果取决于飞行员在脑海中构建的虚拟场景是否贴近真实,而且训练效果很难直接从训练过程和考核成果中反馈。在基础训练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模拟训练器和模拟机作为可以直接还原飞行全流程的训练装备被大量投入使用;无论是从驾驶舱环境还是外部环境设置、亦或是威胁设置,飞行员都能身临其境,基础技术训练质效大幅提升;在战术训练方面,多台模拟机的互联互通使得协同战术训练或是对抗战术训练成为常态,而如果加入了对主要作战目标的仿真AI 对手,那么战术训练的针对性就会更高;在训练评估方面,当前智能化已然成为时代趋势,在构建飞行训练生态系统时,需要把智能因素充分融入其中,比如,可以尝试把飞行员的技术、心理、作风等变量进行广泛抓取,形成系统大数据这一基础条件,再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强大的系统算力开展构建;同时,通过人工智能赋能的针对性训练和数据分析,可对飞行员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也能验证新的战术战法有效性和优缺点。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仿真训练需要依靠训练软件来构建训练场景,软件的仿真规则和逻辑关系将直接影响训练成果的走向,对于仿真训练软件的开发,定是开展仿真训练的重中之重。
模拟训练器和模拟机
模拟训练器和模拟机这类硬件的建设可以根据训练的实际需求进行搭建,盲目追求硬件的高大上无助于训练本身,即软件划标准、硬件限门槛。此外,仿真训练顾名思义还是模仿真实,仿真训练不可能完全替代实装训练,每一个层级的模拟训练装备都有其固有的缺陷,如果不能完全了解并有意指导飞行员规避,则可能将仿真训练误入歧途。
定量与定性
评价是训练指导最为重要的依据。以往对飞行员训练质量的评价往往是定性的比较多,但却很难精准定量。好多少、差多少,很难拿出较为精准的数据进行还原。虽然训练大纲也采用了一些评分标准,但是大多以结果为导向,以单一架次为对象,以静态数据为主要依据,很难全面公正地对飞行员能力进行界定,寻找一把可以计量的标尺成为组织飞行训练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个方面,民用航空的探索启动比较早,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一套训练体系。2013 年,国际民航组织ICAO 在飞行员复训中应用了循证学理念,正式发布了《循证训练手册》(ICAO Doc 9995),对飞行员进行周期性评估和训练。核心就是运用基于运行数据的训练和评估,特点是开发和评估学员含一系列核心能力在内的全面能力,而不是仅衡量其在某一事件或者机动飞行中的绩效表现。中国民航也于2020 年启动了飞行员技能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简称PLM)的建设。循证训练最重要的部分是能够反映飞行员表现的数据流,包括飞参记录数据、事件调查分析、事故或综合调查报告、模拟机训练数据、飞行员能力保持和衰退的科学研究及培训关键性分析等。中国民航还纳入了航线安全评估和适用的作风胜任力、心理胜任力数据等,通过为这些数据构建科学的数学模型,将飞行员的训练全过程进行指标化画像,进行训练评价和开展训练指导。这种训练评价最大的优点在于,可客观地对领导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规划能力等进行定量分析,为下一步训练给予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的采集应全面公正,评价模型中的指标应能被清晰定义,并且可观察、可评估和可指导优化,力避对飞行员个人性格进行负面评价。这种评价在民航或者基础训练中作用较为显著,因为操作是有所谓最优解的,但是对于战术训练或者复杂场景下的演训活动来说,客观准确地评价飞行员表现仍然是个难题。
反馈与激励
良好的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健康的循环。无论是围绕全系统的大循环、还是个体间的微循环,亦或是外部推动的外循环、还是自身更新的内循环,健康的循环都为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提供了持续动力。飞行训练生态系统也是如此,依据海量训练数据流形成的数据值,经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后进行分别分类,与外部输入的信息流进行融合,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评价,形成针对性很强的训练指导,再次进入飞行训练生态系统的上游,促进飞行员开展新一轮的训练实践并不断往复,最终推动飞行员个体和飞行训练生态系统同步进化。在这个过程中,推动循环的动力就是基于激励的反馈机制。反馈机制的设计应紧贴训练的全要素、全流程。特别在训练阶段转换前应设计必要的反馈环节,一是能够及时反馈前一阶段的训练成果,暴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能在进行下一阶段训练开始前,弥补上一阶段遗留的问题,形成有效闭环;三是能为后续人员训练提供更多大数据支持,其中,基地的设计应主要从训练实效提升上进行体现。随着反馈机制的运行,训练要素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单一训练要素的价值在综合训练成绩中的表现更为突出,促进了训练理念、方法、手段、管理的微循环升级,也加速了飞行训练生态系统整体循环的更快迭代更新。
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和信息流是循环中流动的流体,为了确保循环流动的顺畅性,应规定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从顶层对系统的数字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系统中反馈机制的设计应是以利益为导向,只有基于激励作用的机制才能得以自发自主,任何依靠强制手段推动的措施都很难长久维系。在训练领域,各国空军和民用航空部门都做了很多富有前瞻性的探索,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数字化不断塑造着世界的各种形态,也改变着战争的样式和规则,推动着军事训练的不断创新。
冯玮上校最后总结说,虽然他是一名有着数千飞行小时的成熟飞行员,但是在自然与科学面前,依然感觉渺小。在构建飞行训练系统的尝试中,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去探索。希望他的发言能引发大家的思考,也希望中国的工业部门能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去研发更多有助于深化飞行训练的装备,推动飞行技术和飞行安全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