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建设特色种业创新高地的思路研究
2022-03-13毛利豪
毛利豪
(1.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杭州 310006)
0 引言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新目标,也是对“新征程”中的重大部署,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突破口和关键点在于农业科技潜力的挖掘。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位于农业生产链的起点,良种突破将激发农业科技进步的最大潜力。当前,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重要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加快推进,种业发展正处在抢占科技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机遇期[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良种繁育取得显著进步,但对外依存度高、种质资源保护不足、核心科技创新度不足等种业“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随着我国“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等系列任务的部署,种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要素。杭州作为浙江省科创高地,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现代种业强市的目标。如何加快集聚种业科技、品种、人才等要素资源,建设特色种业创新高地,对于推进种业振兴和提升浙江种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新时代我国种业创新发展态势
1.1 种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容
2000 年《种子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化阶段。2022 年,随着第四次修订后的《种子法》颁布实施和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应用,我国种业全面进入产业化时代[2]。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种业需求市场,目前市场规模在1200 亿元左右。而全球2020 年种业市场规模在463 亿美元左右,预计2025 年将达到527 亿美元。按照发达国家种子成本占农业产值6%左右计算,我国种业市场规模具有持续扩大的潜力。
1.2 企业兼并重组频率更高,市场集中度将加快提升
从全球来看,在经历了三轮大并购后,形成了以拜耳、科迪华农业、先正达、巴斯夫、利马格兰和科沃施等种企为代表的“两超四强”格局,6家企业市场销售额占全球的86%。从我国来看,种业企业数量多且规模小,6000 多家种企近65%的规模在3000 万元以下。结合种业发展规律,国内种业兼并重组将势在必行。目前,以中国中化、中国中信集团等央企为代表,以广东、四川、陕西、浙江、河南等省级种业集团为代表的大中型企业正在掀起种业行业的兼并重组浪潮。
1.3 育种技术进入4.0时代,种业创新布局进一步加快
目前,先进国家正在进入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智能育种4.0 时代,我国正处于由杂交育种2.0 时代向分子育种3.0 时代过渡阶段。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校和种企在加大技术和工具的创新布局。教育部设置生物育种科学、生物育种技术等专业,引导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华智生物、博迪瑞等企业建立专业性、多样性的生物种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开始为精准育种、设计育种提供第三方的“BT+DT”支撑服务。
1.4 发达国家以企业为主体,我国科企合作仍是主流
发达国家育种研发历经以科研院所为主、政企联合和以大型跨国种子企业为主的三个阶段[3]。当前,大型跨国种企研发投入强度大,2021年,拜耳、科迪华、先正达的研发费用分别达54.1 亿欧元、15.3 亿美元、11.9 亿美元,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12.3%、5.4%、7.6%。目前,我国育种主力以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主。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更加强调重大研发项目的应用示范,科研单位种子基础研究和资源创新、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的局面将加快形成。
1.5 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实施,各地争相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2019 年济南提出要创建“北方新兴种业之都”,到2021 年形成年产值200 亿元的产业集群。北京以通州、平谷、延庆三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级现代种业发展高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中关村”。合肥出台《种业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打造“种业之都”。长沙致力打造“种业硅谷”,打造支撑生物种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都市加快建设成为全国现代种业高地,到2025年力争种业产值达到150亿元。
2 杭州建设特色种业创新高地的基础和优势
2.1 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基础良好
浙江省高度重视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在杭州布局建设一批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建设国家种质茶树圃、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等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以及水稻、桃梨、葡萄、草莓、食药用菌等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有午潮山枫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淳安县富溪林场红豆树、栎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杭州植物园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石蒜属种质资源库。省农科院收集种质资源3200 余份,市农科院收集保存国内外茄子种质资源200余份、辣椒种质资源400 余份、番茄种质资源400 余份,浙江省蚕种场保存蚕种质资源576份。
2.2 优质种业企业竞争力逐步凸显
经过多年发展,一批国有、民营、股份制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持续增强。2021 年全市农作物持证种子生产经营企业26 家[4]。2022 年,浙江省政府整合国有企业资产,在杭州组建成立省种业集团,着力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型、创新型、战略型、产业型种业发展平台。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入选全国水稻领域的强优势阵型。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等3 家企业入选浙江省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杭州瑞丰玉米性状产品首批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2.3 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高
依托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一批涉农高校,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省农科院和杭州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杭州聚集了一批国内顶尖育种专家和团队,种业科技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之江实验室作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智能计算数字反应堆计算育种应用堆,率先推动水稻、大豆等作物育种从“试验选优”向“计算选优”转变。2022 年6 月,浙江省政府在萧山组建成立湘湖实验室,重点开展“生物育种理论与方法”和“农业核心种源创制”研究,成为全省第十家省级实验室。
2.4 供种保障和推广体系不断健全
在上城、富阳、萧山、淳安、临安等地建有一批省级品种区域试验站,在临安建有省级畜禽性能集中测定站。优质种子种苗产能持续提升,建有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4366.67公顷。率先建立市,区、县(市),乡(镇)三级农作物种子储备体系,常年储备种子满足救灾和余缺调剂用种需求。示范推广体系完善,建有浙江省(萧山)现代种业创新园、余杭区生猪良种繁育基地、萧山区湖羊良种繁育基地、萧山区南美白对虾良种繁育基地等一批繁育基地。
3 杭州建设特色种业创新高地的短板和不足
3.1 种业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2020 年,浙江全省1170 家种企年销售额为50 亿元,杭州市种企销售额不足20亿元。同期的北京、长沙、合肥等地种企年度总销售额分别达58.2 亿元、40 亿元、38.7亿元[5]。另外,杭州种企实力也还比较弱,缺乏种业领军企业。浙江省种业集团处于新组建阶段,杭州市种业集团引领带动能力还不强,无种业上市公司。而北京集聚了首农食品集团、大北农集团、顺鑫农业等一大批有实力的种业相关企业,合肥拥有丰乐种业、荃银高科、江淮园艺等3家上市种企,长沙的隆平高科位居世界种业十强。
3.2 种业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比较弱
种业产业园是种业企业、科研机构、服务机构等在空间集聚的重要载体。目前,北京于家务种业科技园区已入驻种业企业60余家,与12家国内农业顶尖研究机构建设合作,建立了双创服务、共性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长沙隆平高科技园(种业硅谷)集聚了隆平高科、湖南科裕隆等159家种企。杭州种业创新资源极为分散,萧山、余杭、富阳、拱墅等地均有分布,缺乏具有较高能级的种业产业园,现有的浙江省(萧山)现代农业创新园也仅具备繁育和展示功能,还不具备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能力。
3.3 种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够完备
种业资源大多聚焦于具体项目,与之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且落后。政策支持往往聚焦于具体项目,忽略了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建设。目前,杭州高标准种质资源库还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大多数种质资源场圃、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种子生产加工和储藏等设施设备均比较落后。除浙江瑞丰专门开展转基因育种的商业平台建设外,大部分种企技术研发仍停留在传统的选育阶段。
4 杭州建设特色种业创新高地的思路和举措
围绕浙江省“现代种业强省”“特色品种大省”的特色种业发展定位,聚焦“五个提升”,加快集聚种业科技、品种、人才等各类要素,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种业创新高地,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和浙江“两个先行”贡献更大杭州力量。
4.1 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
加强顶层设计,编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发展规划。支持中国水稻所、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省农科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种质资源鉴定平台改造提升。对标国际一流,建设省畜禽遗传资源库(核心库)、水产种质资源库(核心库),推进水稻、桃梨、葡萄、草莓等种质资源圃和淳安地方鸡活体基因库、淳安猪、萧山家禽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改造提升。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谋划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平台,促进优异资源共享利用。
4.2 提升育种创新能力
依托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数字反应堆计算育种应用堆,促进水稻、大豆等农作物育种的“计算选优”。支持湘湖实验室建设,突破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等育种前沿技术,培育水稻、旱粮、畜禽水产、果蔬茶等突破性品种。支持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基础性重点实验室改造提升。推进农作物品种区试站、畜禽品种性能测定站、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等改造提升。借鉴荷兰“种子谷”、北京于家务种业科技园区等建设经验,打造空间集聚的种业产业园,形成具有杭州标识度的种业创新集聚地。积极推进油菜、鲜食玉米等农作物育繁推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一体和产学研相结合能力。
4.3 提升优势种企集聚能力
加快引进国际种业龙头企业,支持杭州种业集团、浙江省勿忘农种业公司等入选省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提升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由种业到农产品的全链式供应体系。以实施杭州区域综改试点为契机,支持种业企业资源整合、外延扩张或兼并重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建立种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引进和培育育种创新人才。引导科企双方构建联合实验室和联合育种团队,协同建设生物技术育种研发与应用平台、品种联合测试平台等,实现强强联合、资源聚集和优势互补。支持企业在省外、海外建立制种繁种基地和市场营销网络。
4.4 提升良种保供能力
利用杭州数字产业发展优势,加快生物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及航空航天技术育种产业应用,推进种业基础高质化。统筹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落实生猪、湖羊等畜禽种业区域布局。加强数字化基地建设,提升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和农作物良种生产基地,推进萧山、建德等种子储备库改造提升。
4.5 提升种业服务能力
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打造以种业为核心,涵盖种子交易、生产服务、流通服务、金融服务、市场对接等全产业链条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提升浙江种博会的办会层次和办会规模,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种业交流交易中心。支持设立种业产业基金,引导种业产业链上下游兼并重组步伐,提升市场占有率。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片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和创新种业进出口支持政策,鼓励种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市场。积极营造良好氛围,打通种业品种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