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话”的建构:党的理论教育青年化的路径优化
——以“青马工程”为例
2022-03-13马艾斯
马艾斯
(广州市团校 团属培训部,广东 广州 510635)
青年工作是党的战略性工作,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党都非常注重对青年的理论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提出要加强党的理论教育,强调:“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2年,中央讨论青年团工作时,毛主席强调,青年要经常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文化科学知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也强调,“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青年进行党的理论教育,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党的理论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其话语体系是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具有鲜明的对象性。在培养青年,特别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党的理论教育话语体系是否适应青年的特点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从话语体系的视角分析党的理论教育如何实现青年化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年话”:党的理论教育青年化的价值回归
(一)党的理论教育青年化的工作要求
共青团作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对青年加强党的理论教育,培养大批政治坚定、担当实干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切实履行为党育人的政治责任。2020 年,团中央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提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要深化理论学习,帮助学员加深对党的科学理论的理解掌握,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明确了党的理论教育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的突出地位。
党的理论教育本质上是“以理服人”的过程,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而理论如何彻底说服青年?这就要求理论话语必须具有普适性。要对青年进行党的理论教育,特别是要向青年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就必须针对青年的特点进行青年化的阐释。共青团中央印发的《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实施纲要》指出,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让青少年听得懂、记得住,强调共青团在思想引领中,党的理论教育要青年化。
目前,党的理论教育尚存在青年化不足的现象,少部分青年往往觉得党的理论学习枯燥难懂,产生畏难情绪、厌倦心理。此外,在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少数青年崇尚功利、追求享受,容易削弱他们对党的理论教育的认同。究其原因,党的理论教育青年化不足是由教育话语体系的偏离造成的。因此,需要进行话语的变革,以实现青年化的价值回归,而构建“青年话”是其优化路径。
(二)以“青年话”实现青年化的逻辑要义
在党的理论教育中,话语是链接党、团组织与青年的重要媒介和工具。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话语既是由一定的符号、概念、词句、语音、语法等所构成的语言符号,又反映了特定的认知、情感、意志,话语本身就是语言符号和价值观念的统一体。[2]本文所论述的“青年话”本质上是基于党的理论话语,适应青年时代背景、认知特点及语义习惯,能有效引发青年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青年化话语体系。它既是对党的理论进行青年化阐释的话语体系,又是对青年的一种话语关怀。“青年话”之所以能实现党的理论教育青年化,就在于这一话语体系下的具体话语实践可拉近党的理论与青年、教育者与青年之间的距离,让青年理解并产生共鸣,进而形成思想和行为的认同,更好地达到党的理论教育的目的。而青年化的阐释方式也是共青团组织在青年思想引领工作上的一种价值回归。
二、多重话语:党的理论教育“青年话”的特征指向
话语体系是知识体系和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从系统论的思维出发,党的理论教育青年化的话语体系包括了话语内容、话语范式、话语表达等范畴,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话语地位,其话语特征同时指向内容、范式、表达等多重层面,是拥有多重话语特征的话语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看,要建构“青年话”,须着重把握好时代性、参与性、叙事性的三重特征。
(一)时代性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可见,意识形态要根据时代变迁,推进自身的转型与合理建构,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合法性功能。[4]时代性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本质特征,也是党的理论教育的核心需求和育人出发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科学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积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并取得重大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构建了新时代的政治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引导和促使学员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中心内容。”[5]因此,从宏观角度看,党的理论教育青年化的话语体系首先要具有时代性,即一方面要把党和国家发展的大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容融入理论,体现经典文本与时代思想的联系与发展,实现经典与时代的对话,讲好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故事;另一方面要立足“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概念,他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现实性”),使党的理论教育走向生活,即党的理论教育话语体系应紧扣青年所处的“社会生活”,讲好党的理论创新与国家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的关系,以“时代话语”对党的创新理论作出学理性、时代性和青年化等多重意义相结合的阐述。
(二)参与性
党的理论教育具有话语规训功能,教育者通过有计划地选择话题、组织话语内容,使受教育者了解党的思想理论,从而形成符合党和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理论与价值观念,即党的理论教育具有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又表现为话语的权威。然而,采取强制而机械的“灌输”教育模式容易使话语引导变为话语霸权,削弱受教育者对话语内容的认同,甚至挑战党的理论教育的话语权威。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但它“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
那么,在党的理论教育中,如何实现主动认同?笔者认为,这取决于受教育者对话语内容意义理解的生成方式。因为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受教育者本身具备一定的经验结构,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下,在互动与情境创设中,能形成基于原有经验和认知对新问题的理解。可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种互主体性的关系。因此,从中观角度看,党的理论教育话语所呈现的内容意义只有生成于话语者及其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才可真正实现主动而有效的思想理论建构。而要实现党的理论青年化阐释,其教育话语体系应当观照青年的主体价值,具有参与性,即通过构建参与性话语,培养青年对党的理论的主观认同与自觉服从。参与性话语强调的是话语范式的转变,以突显青年主体地位。一方面,它从教育者单向度的话语灌输转为教育者和青年双向的话语互动,突出青年的表达交流,实现话语传递,盘活青年的话语资源并将其利用于党的理论教育中,生成青年化的理论阐释风格。另一方面,强化话语的实践性,从理论话语转为青年的生活话语、实践话语,让青年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从而结合自身的经验体验深入理解并传播党的理论。
(三)叙事性
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话语建构,其叙事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对理论的理解和认知。[6]在党的理论教育中,叙事既是重要的言说方式,又是衡量教育者话语水平的重要标准。好的叙事言说方式能使受教育者加深对思想理论力量的理解,形成鲜活的印象与深层记忆。因此,从微观角度看,“叙事话语”是党的理论教育“青年话”的重要特征之一。要对青年做好党的理论教育,开展青年化阐释,须构建符合青年特点和需求的叙事话语。具体而言,一是通过文本的转换实现说理的叙事化。文本是主流意识形态得以存在、传播的基础,通过文本转换创制出易为青年所接受的文本是提升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基础性环节。[7]应将文本话语转化成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叙事话语,特别是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不仅要阐述整体国家社会背景下的统摄性理论,而且要展开关于国家社会背景下个人的具体叙事,以双重叙事表达加深青年对党的理论知识及其实践性的认识。二是通过多种话语表达技巧,提升话语的感召力和生动性。“青年话”的本质要求是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其中,话语表达的生动性和情感的充沛度是其构建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话语有效传递的关键。此外,符号语言也是叙事话语的重要载体,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表情包、小动画等都是党的理论教育青年化的重要资源,也是创新党的理论教育话语表达的重要形式。
三、话语建构:“青马工程”中党的理论教育青年化的路径优化
“青马工程”作为共青团为党和国家培养和输送青年政治骨干的一项重要工作,运用青年化话语体系开展理论教育将有效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质量。基于时代性、参与性、叙事性的三重特征指向,从实践层面看,在“青马工程”理论教育中建构青年化话语体系,话语内容应从“固化”转为“活化”,使话语的经典性和时代性相结合;话语范式应从“独话”转为“对话”,使话语多元化;话语表达应从“说理性”转为“叙事”,以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提升党的理论教育的效能,从而更好地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话语内容:从“固化”转为“活化”,实现话语内容的有效整合与创新
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引导学员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青马工程”培养的核心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青马工程”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话语内容仅仅围绕经典理论展开,容易导致文本话语的“固化”“僵化”。因此,在“青马工程”的理论教育话语内容的选择上,应着重发掘、整合话语资源,以实现文本话语的“活化”与创新。
1.发掘经典话语资源,凝练文本话语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话语资源,它们都是党的理论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应从经典理论中发掘、提炼出核心的话语文本,并加以阐释,使其深入浅出。凝练核心话语文本应避免意义空洞的表达,使课程内容更加清晰,使学员能完整、充分地接受教育者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从而达到教育者预设的认知和认同的目标。如开设《共产党宣言》导学课,《共产党宣言》中的四章正文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但通过对文本资源的分析与整合,可进一步提炼出“共产党人的立场与使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内涵”“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等核心内容,以聚焦、简化的方式有效引导学员走进经典,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从而了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的主要内容。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所包含的新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党的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经典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重要话语资源。在开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经典导读课时,可通过提炼“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核心话语文本,再从一个个概念入手,深入浅出地阐释宏大的系统性的重要思想,有效引导学员更清晰、全面地了解党的创新理论。
2.把握时代话语资源,提高文本话语的鲜活度
紧扣党和国家发展主题、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论述党的创新理论,是激活文本话语的有效途径。当前的社会时代背景有着丰富的话语资源,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并从经济、科技、法治、国家治理、教育、民生、生态、安全等领域描绘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些内容都与青年的发展密切相关。此外,生活中也存在大量贴近学员生活的时代化素材案例,将这些与文本论述有关的典型事例、详细数据等转化成文本话语的一部分,可以极大地提高话语内容的鲜活度。
3.整合话语资源,实现文本话语经典性和时代性的结合
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培养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向学员阐述好党的科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充分发掘并整合新时代新思想与以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的相关话语资源,理顺前者对后者加以继承和发展的文本逻辑,实现经典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如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要通过把握“四个自信”与“两个必然”、“以人民为中心”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历史”的逻辑,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宣言》文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还应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话语与时代话语相结合,如在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时,可把两千多年来“小康”概念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小康”的提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成就相结合,拉长话语的历史跨度,有效整合话语资源。
(二)话语范式:从“独话”转为“对话”,实现话语范式的多元转变
“青马工程”主要培养的是青年政治骨干,这对教育话语范式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对话沟通是党开展青年工作很重要的方式方法,要实现党的理论教育青年化就必须关注话语在教育过程中运作的有效性。因此,在“青马工程”中,转变教育话语范式,突破教育者个人“独话”壁垒,构建多元的对话沟通方式,实现话语融合,进而提高学员学习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根据主体间性的理论观点,党的理论教育强调对话,即强调主体之间要通过和谐、平等的学习交往行为,相互理解、相互认同,最终形成相对一致的思想和情感的共识。而这一过程的主体包括文本、学员与教育者。基于这一分析,以“对话”实现话语范式的转变,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把握三层互动关系,创设多维对话形式
文本与学员、学员之间、学员与教育者这三对互动关系是构建多元对话形式的重要逻辑起点。正确把握它们,能有效拓展互动对话的思路,创设多维度的对话形式。
一是文本与学员的对话互动。党的理论教育文本能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对话”关系中,与教育者、学员都是主体性的存在。彼此的对话过程主要体现为学员通过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对文本产生具有个体意义的理解。
二是学员之间的对话互动。哈贝马斯曾将“理解”分为狭义和广义,认为“理解最宽泛的意义是表示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而这种协调将通过学员之间的对话互动来实现。在良好的对话环境中,学员阐述自我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在汲取他人思想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理解,形成“协商的共识”,从而“活化”文本。
三是学员与教育者之间的对话互动。在党的理论教育中,要实现对话互动的有效性,就必须确保教育者的主导作用。通过教育者的引导性对话、启发式对话使学员与文本、学员之间的对话“有章可循”;通过总结式、评价式对话,使学员加深意义理解、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有效实现教育中“放”与“收”的平衡。
2.以问题为导向,创设对话互动的核心点
在教育实践中,能把三种对话互动关系调动起来的一个重要工具便是“问题”。问题导向是党的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好的问题能为教育过程中的对话互动提供有力的核心点,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应围绕理论核心内容提炼贴近时代、贴近青年的好问题、“大问题”“真问题”。“大问题”是指能贯通理论体系脉络,反映时代之问、中国之问的问题,如通过围绕“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行”“为什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等问题,引导学员结合经典理论和党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思考与交流,逐步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容。又如针对“中国式现代化是怎样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怎样的发展”等问题,可以从宏观角度出发,引导学员围绕理论核心内容进行对话交流。“真问题”是指贴近青年生活、直面青年疑惑、反映人民之问的问题,如通过思考“我身边的人大代表如何产生”“什么样的民主才是管用的”等问题,引导学员从生活入手,结合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深入交流,以深刻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
3.营造“对话场”,创设对话互动的条件
“对话场”即主体间对话互动发生的场所。教育者应根据上述三种对话互动关系营造合适的“对话场”。学员与文本的对话,其“对话场”在于自我的思考。因此,在问题抛出后,应给予学员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引导其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对相关文本进行理解。学员之间的对话,其“对话场”在于小组之间的沟通交流,应提前创设平等、合作的学习小组,明确讨论的目标和输出成果的形式,引导小组成员互通思想、碰撞思维,从而达成共识。教育者和学员之间的对话,其“对话场”在于以教育者为主导的核心课堂,即“答疑解惑”环节。教育者应引导小组成员依次展示学习成果,并对小组研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可把所预设的知识内容渗透其中,深入阐释,纠正学员的理解偏差,从而使全体学员的思想达成一致。
(三)话语表达:从“说理”转为“叙事”,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党的理论教育具有“说理”的特征,然而空洞、纯理性的知识解读和价值灌输容易降低话语内容的价值。而理论如何说得让青年明白,需要注意说理内容的形式,使其易被接受。叙事作为一种通过各种语言符号行为传递价值意义的活动,是政治思想传播和党的理论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从教育话语的表达看,教育者自身的话语表达需着重把握叙事话语,运用叙事方式,使理论性和故事性相结合,赋予话语更多的感性色彩,并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1.理顺表达逻辑,实现说理的叙事化
有效的说理往往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展开、如何论述等逻辑性问题,而要让逻辑更加清晰、论述更具说服力,就必须借助丰富的故事素材,实现说理的叙事化。说理的叙事化,就是要理顺话语表达的逻辑,将讲准理论与讲好故事相结合,并通过叙事引导学员更好地理解理论背后的逻辑和实践意义,从而激发学员的理性认同和情感共鸣。实现说理的叙事化既要挖掘贴近青年、至情至理的故事,又要精准对标理论的深度,把所言之事与所表之理贯通起来。如在讲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时,既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本质特点,紧紧围绕相关思想展开论述、进行阐释,又要结合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为人民谋幸福的众多生动故事进行叙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向青年解读。
2.善用语言修辞,提升叙事的感染力
“说服就需要修辞,修辞是一种论辩的艺术,也是一种沟通的艺术。”[8]在党的理论教育中,科学运用语言修辞,能够有效提升说理叙事的感染力,从而增强理论内容的可接受性。在叙事时,首先,语言修辞的运用要生动,避免抽象空洞。在叙事话语中,可适当运用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语言,巧用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通过优美、鲜活的语言让青年准确理解话语内容。如用“思想之舵”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地位,以“金钥匙”比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意义,等等,凸显话语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其次,语言修辞的运用要凸显情感,即通过巧用修辞把语言背后的深厚情感呈现出来。如在阐释伟大建党精神时,可通过引用革命烈士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等名言,展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中勇于追求真理,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贞不渝,增强叙事表达的感染力。
3.巧用符号语言,提升叙事的表现力
口头语言、文字、图像等共同为事实的呈现搭建了一张“意义之网”。在意义传递的过程中,图像作为一种符号语言,比单纯的道理讲述更能让人记忆深刻。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青年对政治话语传播生动性的要求,催生了众多有趣的表情包、小视频,如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的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主题表情包、北京大学学生创作的《马克思是个“90 后”》歌曲视频等,反响热烈。因此,在“青马工程”理论教育课程中,巧妙运用各类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符号、语言、图像,可提升叙事的表现力,增强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