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论

2022-03-13张瑞涛任岚峰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2年4期
关键词:理论时代建设

张瑞涛 任岚峰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8页。这种占统治地位、对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实践力行起指导作用的思想观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流意识形态”。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望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包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在宏观上具有表达国家意志的政治功能,促进经济规范发展的经济功能,凝聚社会共识、化育社会道德的社会功能以及表达时代精神、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理想信念的文化功能;在微观上发挥着动员和规范个体化行为的约束功能和引领功能。因此,“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2-193页。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开展理论创构和宣传教育,同时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颠覆和破坏等进行对抗和较量的实践过程。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复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紧密结合新的时代境遇和实践诉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以问题导向法、矛盾分析法、知行统一法和系统分析法为基本构成要素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法论,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一、问题导向法

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0页。这表明,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对推动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至关重要。“问题”作为“时代的口号”,是特定时代特定群体的关注聚焦,它既构成理论思维的起点,也决定着理论创新的高度,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页。。习近平关于“问题”的重要论述为如何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方法——问题导向法。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正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发现问题”为起点,以“筛选问题”为关键,以“研究问题”为支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实践中探索新的理论生长点,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发现问题”为起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必须从实践中认识世界、发现问题、揭示矛盾。在意识形态领域,哪些问题成为“问题”,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做好研判,为“发现问题”找准靶向。就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而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页。。所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责任主体既要客观评价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创造的新理论,又绝不能忽视实践中存在的弱化、淡化和边缘化意识形态的错误观念和错误理论;既要顺应文化多样化的国际形势,推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又要以清醒的政治头脑分辨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主动识别、判断、审视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在意识形态领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各类错误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攻击和抹黑,主动研判意识形态领域中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以此精准定位社会热点问题、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在宣传思想工作中,通过建立相关媒体的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强化内容监管,完善内容审核把关和监督检查,做到对相关“问题”舆情的提前研判和预警。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筛选问题”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成效。“问题”作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事情,问题的提出是否科学合理、问题是否具有突出迫切性,需要依据特定条件慎重筛选。就意识形态建设而言,责任主体就是要从众多备受关注的意识形态问题中筛选出哪些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重点和一般“问题”,哪些是需要反思纠正甚至重点批判的“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全局性战略问题、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①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员的必修课》,载《求是》2019年第22期。这就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筛选问题的环节提供了“方法”和“指南”。事实上,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开放、多元的局面,除主流意识形态外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其中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中传播,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如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②曲青山:《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40页。。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同志强调,意识形态关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9-80页。其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筛选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和错误思潮提供了依据,指明那些恶意否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道路,攻击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模糊群众认知,疏离党群关系,企图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阻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任务的实现等一系列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观点和言论,都属于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坚决斗争的重点问题。

“研究问题”是“发现问题”和“筛选问题”的延续。某些观念、思想、主义到底是不是“问题”,作为“问题”的观念、思想、主义的本质表现何在,则涉及理论阐发和学理研究,这就需要“研究问题”。实际上,“发现问题”和“筛选问题”本身也意味对问题的研究,只不过,“发现问题”和“筛选问题”主要靠敏锐的洞察力和预判力,“研究问题”则主要靠扎实的学理分析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就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而言,对“问题”本身和对其本质的研究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都源于社会调查,“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这就要深入研究各种错误思潮本身的历史渊源、理论来源、现实基础和本质内涵,揭露其历史事实的遮蔽性、理论基础的片面性、对现实存在的危害性及其价值本质的虚假性。进入新时代,“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19页。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性逐渐增强,错误思潮间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现象愈加隐蔽,它们通过改变主题、手段、机制和内容强化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结合,使表现方式愈加日常化生活化⑥参见杨龙波、季正聚:《历史虚无主义的流变逻辑及其新表现》,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4期。。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广大群众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获得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通过调查研究,摸清摸透了各种社会矛盾,掌握了人民群众的理论关注热点和精神文化需求,深化了对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解决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解决问题”是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要求,统领着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的方向。有问题就要解决,发现了问题而不解决是不作为,这不是对待工作的科学态度。就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而言,无论是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的诉求,中国共产党人都能够合理解决、科学应对,从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解决问题”既是目的,也是过程,其作为方法本身也有科学方法论的支撑,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指出:“要用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学会“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邓小平也强调:“要针对每个单位、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去做思想工作。”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0页。这为中国共产党人解决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思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继续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推动解决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党在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和管理权时不能简单化、一刀切,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21页。;意识形态工作要仔细区分复杂多变的情况,合理把握分寸,处理好“个性与共性”问题,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注重从实际出发,讲究宣传艺术、注意工作方法,善于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⑤参见《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学习出版社2020年版,第260、324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引导人们正确分析和研判各种反党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理论实质,破解由其所引发的不良态势,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正向引领。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回应时代之问中开创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牢牢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实践表明,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法,以敏锐的能力发现问题、科学的方式筛选问题、果敢的勇气和有效的途径解决问题,克服种种困难,推动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向上向好总体态势持续巩固。

二、矛盾分析法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斗争是取得胜利的根本手段。一个矛盾体可区分出矛盾的主次方面,而就一个由众多矛盾构成的事物而言则区分出主次矛盾。认识和解决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全面地、辩证地分析事物,既要把握主要矛盾,又要把握次要矛盾。不过,就矛盾体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矛盾的性质和走向;就一个复杂的事物而言,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所以,认识和解决矛盾、分析和推动事物发展,应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1、313页。。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它既是由“立”与“破”构成的一个矛盾体,又可被视为由“立”与“破”构成的矛盾体系。“立”是指树立、确立反映和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破”则是破除、破解代表敌对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于其中,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以“立”为本、以“立”为“重点”进行整体布局、精准施策,以此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教育;同时,又要做好“立破并举”“两手都要抓”的两点论,且“破”蕴含于“立”之中,通过破除腐朽的、反动的错误思潮,以巩固科学的、先进的、主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充分实践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把握“立”与“破”的辩证关系,既强调“以立为本”的重点论,又做到了“立”“破”并举的两点论:“立”中有“破”,正本清源,不给反动势力宣扬其错误思想和发表错误言论的机会,巩固和维护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破”中有“立”,充分发挥主动权,明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构筑科学明确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

第一,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推动理论构建中激浊扬清、廓清是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4页。,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建设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方面,在理论构建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5-26页。,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在理论建构的过程中,善于廓清理论是非,主动阐明模糊观点,回应人们的思想质疑。质疑是种子,不及时解决,一经煽动就可能演变为非理性宣泄,甚至演变成为反动的思想。当前,有别有用心之人把社会敏感问题、个别突发事件炒作至国家政策层面,刻意以模糊字眼、偷换概念等方式诱导人们批判和质疑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政党制度,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系统地回应和廓清人们头脑中的理论迷雾、模糊观点、思想疑惑和误读误判,通过准确阐释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人们划清是非界限。例如,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强调把握新闻舆论的时度效,在遭遇突发事件,当人们的思想还处于迷茫阶段时,党就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和渠道发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掌握舆论先机,破除质疑和谣言,以正视听。

第二,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确保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激发人们的忧患意识,内外联防,锚定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③习近平:《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载《人民日报》2019年9月4日。因此,新征程上我们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形势,首要是树立起坚定的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还要“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13页。,用制度威力时刻警醒人们坚持“四个自信”。一方面,在制度保障上,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出台《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压紧压实属地管理和主管主办责任以及各级党委(党组)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等,使得宣传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地位,为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树立忧患意识,时刻保持警觉,注重从源头上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潜在风险。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96页。中国共产党从危难中诞生,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都强调居安思危、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忧患意识是衡量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的重要标准,反映出总结过去、认清现实和思考未来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体现着聚焦重点、提纲挈领和内外联动的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更凸显了掌握主动、常思大局和整合各方的底线思维、创新思维。居安思危、敬终如始、顺乎潮流、顺应民心的忧患意识,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保驾护航。历史表明,党非常注重对曾经发生过的意识形态风险案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其发展规律和活动特点,总结经验、构建预判机制,进而降低意识形态风险事件再发生的概率。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善于利用大数据分析舆论走向,通过监管容易引发矛盾的信息源来阻断意识形态潜在风险的衍生、传播和裂变渠道;或者借助信息技术来删除、截堵网络中歪曲、违背、否定、攻击党和政府的错误言论,防止失实信息的扩散,防范化解了各种意识形态风险,始终确保意识形态阵地不能丢,有效维护了主流意识形态安全②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75-282页。。

第三,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把握宣传阵地、传播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好故事过程中,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意识形态渗透。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强调要“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并明确阵地建设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19页。。一方面,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以阵地为基本依托,强调要主动占领宣传思想阵地,准确把握思想舆论领域的“三个地带”,并做到:“对红色地带,要巩固和拓展,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对黑色地带,要勇于进入,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斗,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对灰色地带,要大规模开展工作,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⑤《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04页。。把握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传播。因此,新时代的意识形态传播,特别注重硬件和软件建设,提升了中国传统语言和国际语言的转换能力,不断用中国话语表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展形象”成为新时代宣传思想的重要内容,讲好中国故事、说清中国道理,拓宽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国际上的话语影响力,提高了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积极抵制西方错误思想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新时代,一些西方敌对国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攻势逐步升级,并通过多方联合、各个领域渗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和“颜色革命”图谋。同时,意识形态问题与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相交织,国内外敌对势力相呼应,都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尖锐。面对这种局势,党第一时间表明态度、站稳立场,击破谣言、诋毁行为和攻击言论背后的阴谋,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回击和破除那些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思想和言论。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27页。。学术界的学者们“以学术讲政治”,积极主动开展意识形态研究,重视对错误思潮的斗争,深刻揭露错误思潮的本质与危害,有力扭转了干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错误声音。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强调主体责任担当,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坚持“立”“破”并举的辩证矛盾观,以“立”为前提、“破”为保障,既旗帜鲜明地构建和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立”得稳当;又坚决反对和抵制错误思潮和歪理邪说,在批判中抵御错误思潮侵蚀,“破”得彻底。

三、知行统一法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还蕴含着“知”与“行”的辩证统一。“知”是指党凝练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智慧,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等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行”则是将这些意识形态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理论宣传以及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检验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逻辑上,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知行统一法”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内在一致性,都表现为集中群众中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经过研究、凝练,形成系统化的思想理论,再深入群众中宣传、解释,并在群众的具体实践中检验理论是否正确,如此循环往复,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概括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7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始终践行群众路线,强调“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19页。;“‘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既解决认识提高问题,又解决行动自觉问题,使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落地稳、扎根深”④《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9-40页。。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知行统一法”充分彰显了人民立场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知”为前提,充分做好“理论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并不是横空出世、从天而降的理论,其理论来源于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丰富经验,是党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智慧的结晶。历史证明,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思想认识,只有向群众学习,吸收和借鉴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认识,才能不断充实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也才能感受群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他们的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当然,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诚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且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在现实中,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由先进的知识分子创造出来、在条件许可的地方“灌输”给无产阶级的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7-320页。。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受认识能力和实践力量局限性的影响,并不能自发地产生指导其发展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而只能由先进的、理论水平较高的人,在全面总结人民群众实践认知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和历史运动规律,进一步凝练总结出先进理论,再灌输到群众中指导群众、接受群众检验。因此,作为先锋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既承担着意识形态的生产任务,又负责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中,统领和引导人民群众沿着正确的理论方向和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充分重视人民群众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作用,大力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吸收和借鉴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凝练出了系统性、科学性和延续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

新时代党把“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5页。的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和借鉴了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体现着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引领,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助推剂,还是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指导,更是新时代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做到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73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18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4页。。这些重要论述都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和实践自觉。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最终落实到“行”,主流意识形态通过“理论武装”和“理论宣传”,引导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将先进理论外化于行。这是精神活动向物质活动转化的过程。“知”意味着“从群众中来”,主要回答“打造何样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源泉在哪里”的问题,属于“理论建设”的过程;“行”意味着“到群众中去”,主要回答“意识形态是否科学合理”“意识形态如何浸润群众心智信念”“意识形态在何种程度上发挥着思想引领和价值指导功能”的问题,是以“行”检验“知”、由“行”做好“理论武装”和“理论宣传”的过程。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⑦《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7页。这表明,群众的思想观念来源于“理论武装”,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通过理论武装,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把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所打造出来的意识形态再灌输落实到群众中,从而“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习近平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①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340页。这表明,意识形态建设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要在教育和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推动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宣传工作,强调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协同推进,更好地把科学理论转化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继续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立和建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机构、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加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组织召开理论研讨会和座谈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推动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强化理论学习,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增强“四个意识”、破除“四风”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把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逐渐“讲透”“讲活”,把抽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能理解、掌握、运用的话语,把“大道理”转变为“接地气”的百姓语言。同时,鼓励人民群众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其他思想理论贯通起来学习,在学懂、弄通、做实的基础上,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信仰和主动实践。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将基于群众智慧的“理论建设”和回到群众检验真理力量的“理论武装”相统一,强调“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立足知行统一方法,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巩固和壮大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力。

四、系统分析法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是“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始终“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1页。。这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坚持系统分析法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言,“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56页。。“系统”就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并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构成为相互作用的“系统”。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应该充分运用系统分析法。恩格斯指出:“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到处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到处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2页。系统分析法就是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的系统中来把握,通过分析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要素与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方法,突出地表现为整体性和协调性两个最优化解答问题的基本原则。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充分遵循了系统分析法的整体性原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构成要素,发挥了顶层设计功能。首先,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交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数字经济”等发展理念为内核,指导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实现了更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新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政治建设是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工程”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把服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工作主线,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②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页。,尤其是体现在党所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发展要求中的政治哲学,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更好发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生动活泼、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宣传思想战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构建起了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理念为核心的文化哲学,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断创新社会治理范式,提出“共同富裕”“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等治理理念,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稳定国内环境,提供了思想遵循和价值引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部门,提出了“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意识形态话语,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推动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其次,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进程中,既充分发挥了价值引导作用和定向功能,又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吸引力。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内核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我国发展新特征而确定的治国理政新抓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贯穿于每个“全面”,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性价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味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主流意识形态于其中发挥着凝聚共识的功能,引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6页。。“全面深化改革”是破解当前发展中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意识形态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撑。同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所遵循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等治国理念,为改革把好方向、确定立场和原则,为制度构建确立理论依据。“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有效防范了西方宪政民主思潮对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干扰和破坏,保障了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顺利实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实践中又相互促进具有贯通性。“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3页。。《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等制度规范,明确规定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又对促进党的自我革命进程、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强化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根基提供了政治保障。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还深刻体现了系统分析法的协调性原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注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意识形态建设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一方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协调好经济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党中央一直强调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念,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同志指出,“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当前,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社会思想多元化多样化以及新媒体环境的深刻影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在总体上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做好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二者的协调配合,推动二者同步同向发展。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只有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才能筑牢意识形态工作的根基;而意识形态工作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④雒树刚:《牢牢把握“两个巩固”根本任务 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载《人民日报》2013年9月9日。,只有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协调并进,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

另一方面,新时代党重视协调各部门意识形态工作,强调最广泛地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充分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合力。党中央要求,所有与意识形态工作相关的工作部门都要在工作任务中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严格意识形态工作的考核,务必认真抓好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明确各级党委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明确宣传部门的首要引导责任、组织部门的管理责任、纪检部门的监督责任、各级党校作为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宣传教育责任,形成组织部门、宣传部门、纪检部门、各级党校、各类教育部门和学校分类责任、各负其责、各把其关,工青妇、人大、政协、统战部门、工商联、社会主义学院等贯彻意识形态工作同一主题和主线的机构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

新时代党中央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工作作风,“坚持全国一盘棋”的系统观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7页。,将意识形态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全局,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协同性、意识形态工作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充分彰显了系统方法论的整体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推进“中国梦”的快速实现。

结语

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世界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围绕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挑战,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思路,凸显了以问题导向法、矛盾分析法、知行统一法和系统分析法为主要内核的意识形态建设方法论。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问题导向法重在发现问题,以充分地研究问题和客观地解决问题,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矛盾分析法重在辨别是非,在激浊扬清中巩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知行统一法重在落实践行,将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进而夯实了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系统分析法重在协同统筹,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与其他工作相协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理念引领、方向锚定。这四种方法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工程,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支撑。深入分析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方法,既有助于把握和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又可深入挖掘主流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更大更新成就的成功密码,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出新、出彩提供科学指导,更为推动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大发展、大繁荣贡献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理论时代建设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