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法鉴定实验实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22-03-13陶宏光
陶宏光,仲 龙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00;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40)
近年来,为不断完善司法鉴定等学科教学体系,深入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我校整合司法鉴定中心等优质教学资源,建成以显微检验为主的光学显微镜实验室,进一步支撑本科生实验实训课程及相关研究活动的开展。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和发展思路的影响,使得法学特色高校发展进行中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队伍的建设被忽略。以光学显微镜实验室为依托,将“笃行致知”的校训贯穿司法鉴定实验实训课程,从“国家情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角度入手,践行“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学改革为手段,立德树人为宗旨”的教学理念,发挥光学显微镜实验室育人功能,是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法学教育教学与自然学科研究的有机融合,更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一次大胆实践,丰富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体系,拓展了课程思政在实验实训课程中的实现路径。从广义上来说,有助于我们不断加强卓越法治人才培养阵地的建设,把实验人才发展、实验室建设、实验育人一并融入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大格局”。最终,有助于实现法学本科生从孤立的、单一的法科逻辑培养,逐步向多学科交叉、跨领域协同的全面视角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个性解放,体验丰富人性和精神的意义,成长为完整意义上的法治人才[1]。
一、厘定司法鉴定实验实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应然逻辑
司法鉴定专业课程,如,司法鉴定概论、物证技术司法鉴定、法医学司法鉴定等,都须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在专业实验室通过实验方式学习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论,增强科学素养,掌握应用自然科学解决法律问题的基本逻辑,培养法科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光学显微镜实验室就是法学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起研究新方法、探索科学新技术的重要场所。以我校光学显微镜实验室为例,司法鉴定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依托光学显微镜实验室联合本专业本科学生,成立了兴趣研究团队,师生共同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开展实验研究;还有部分获得司法鉴定执业资格的实验技术人员“一对一”指导本科生创新团队,实现了本科生在科学领域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突破,有力支撑了高等政法院校司法鉴定专业实验室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实现了在课程教学中坚持注重训练学生掌握本门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论,拓展学科知识体系,以及引导学生对未知世界进行探求的根本任务[2]。可以说,我校光学显微镜实验室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就体现在其完善、增强了现代法学教育的实验实训体系,为法学专业学生构筑满足现代法治所需要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提供了坚实支撑。呼应了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对于一名合格的法科学生而言,如果不掌握司法鉴定这门特别是对三大诉讼法学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知识,无论如何都是难言成功的”[3]。
另一方面,融合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法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政法院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高等政法院校是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主体。2018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在《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明确,“鼓励高校开发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形成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性修读”[4]。高等政法院校通过依托其专业实验室,为法学专业等学生开设司法鉴定这一门带有自然科学与法律交叉学科属性的专业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实训等方式,学习自然科学相关理论,形成科学素养。可以说,“明确法学领域‘实验’开展的条件,那么,这一具有科学性标志的方法和思维完全可以贯通到法学研究与法学教学的领域内,彰显出法学的“科学性”[1],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纠正狭隘的“就事论事”,“以法言法”的局限性,真正实现个性解放,体验丰富人性和精神的意义,成长为完整意义上的法治人才。
可以说,以光学显微镜实验室为依托探讨司法鉴定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是一次具有实践意义的探索,能够更好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5]的总体要求。
二、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选择
早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3]。对于光学显微镜实验室而言,不论其建制、人员配备和空间大小,其首先定位应该是一个教学场所,应该得到重视。在过往的研究中发现,传统法学基于对自然科学的“意义无涉”与“价值无涉”的批判,极力划清法学与科学之间的界限,在法学和科学之间筑起了一道鸿沟[1],使得人们对于高等政法院校光学显微镜实验室的功能和属性认识,讨论得并不充分,这阻碍了我们对于高等政法院校专业实验室定位、建设和发展的全面把握,更不利于发掘以光学显微镜为着力点,支撑思政教学改革的现实路径。当前,正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高等院校专业实验室应该适应时代发展,服务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等政法院校光学显微镜实验室要以发现、识别、分析和解决与法律有关的专门问题为对象,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发挥其功能,逐步建成一个具备协同、组织、沟通和控制等功能的实体。
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中传播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对待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科学工作的严谨作风,渗透职业伦理道德的教育;学生不仅仅利用实验室完成课程学习,还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中,接受创新教育,锻炼创新思维,形成创新发现,获得在创新活动中所特有的正向体验,凝练创新团队。可以说,高等政法院校专业实验室的生命力就在于育人。
(一)坚守专业实验室育人价值体现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在《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宪法法律的信仰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法治建设的实践者、法治进程的推动者、法治文明的传承者,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①参见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6号)。。高等政法院校司法鉴定专业实验室面向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要求,强化育人功能,就是“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①参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具体而言,法学专业实验室开设的实验项目不能光强调知识性,还要强调思想性,要促进学生形成勇于质疑、勇于挑战、善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在鉴定科学领域,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这些进展,对于推动改进专业实践,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现实意义。如我院光学显微镜实验室,师生利用显微光学设备开展朱墨时序检验的研究,协同对不同印料、不同机具印刷字迹与印料交叉关系等疑难问题进行攻关,其成果不但有利于拓展朱墨时序检验专业知识,更有助于解决与之相关的法律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光学显微镜实验室还要成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基本阵地。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围绕“如何服务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开展教学研究、方法改进、制度建设等工作,支撑“教好、学好、管好”育人功能的实现。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以及新技术会形成对传统课堂理论教学形态的变革要求。例如,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传统的司法鉴定专业课程,如笔迹鉴定,其线下课堂理论教学空间会被压缩,课堂上必然更加注重营造启发式、研讨式、情景式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边讲、边练,实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2]。因此,政法高等院校专业实验室开设的实验项目,从单纯基础验证型的实验项目,逐步过渡至综合型、设计型的实验项目为主,满足学生不断更新的学习要求。教育的过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过程,“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4],在这个层面上说,法学专业实验室承担改革实验项目供给,师生共同引领和支持司法鉴定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持续推动我们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大格局。
(二)增强专业实验室育人引领性。
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5]。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实现要有新思路、新格局,要将科学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起来,树立正确价值观,符合科学性,在坚持科学性中彰显引领性。因此,这一精神实质就要成为衡量课程思政实效、专业课教学、社会实践、学生管理四位一体成效的重要标准。高等政法院校的发展离不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即,在承担人才培养“主任务”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智力支持。高等政法院校司法鉴定专业实验室也要积极作为,围绕履行人才培养主职责,探索通过科学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等途径,丰富实验室的公共服务内涵。例如,利用实验室自有的先进检验检测设备,为社会提供司法鉴定专业服务,在专业服务中育人;以实验室为平台,推动与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项目;研发司法鉴定新产品,培育学生创新团队;将司法鉴定专业实验室打造成区域性司法鉴定智库,提供检验检测综合方案,实现学术、学科、学生一体化发展模式。上述三个方向,都是今后我国新型司法鉴定体制顺利运行所需要的基础支撑。因此,高等政法院校司法鉴定专业实验室通过不断深化其内涵建设,增强综合性,从单一的教学平台发展为司法鉴定知识服务中心;进而,处在我国不同行政区域的高等政法院校的司法鉴定专业实验室可以相互连结成网络,支持国家司法鉴定体系服务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格局。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实路径
以“立德树人成效”为评价标准,以促进卓越法治人才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为方向,以增强公共服务属性路径实现为目标,明确高等政法院校专业实验室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一)高等政法院校专业实验室要成为科学探索精神、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继承传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创新优秀文化是高等教育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三个基本维度。政法院校专业实验室在实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从不同角度体现上述三个基本维度。如,在不断改进实验项目、实验教具、实验教材等活动中,汇聚出实验技术队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现中华民族崇尚的职业道德;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实验技术人员积极营造师生互学互建、学生相互合作,美美与共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符合的文化氛围,不断给予学生以正能量,体现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的本性;在实验教学活动中,不断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让其融入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当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兴盛。通过实验方法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揭示未知现象、验证假设猜想,形成新的发现,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这是实验室的重要功能。“文科实验室承载着体现中国特色、促进学科交叉、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国际交流等功能”[6],高等政法院校司法鉴定专业实验室也要发挥探索知识的功能。司法鉴定问题既是科学技术问题,又是法律语境下的专门问题,司法鉴定学科教学需要依托实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科学精神[7],司法鉴定专业实验室应当承担不断揭示鉴定对象、客体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任务,为司法鉴定学科知识增长做出贡献,同时,呈现和传播司法鉴定知识,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例如,通过课程教学和开设实验项目等基本业务活动,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和传播司法鉴定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体现了专业实验室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特性;通过定期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活动,增强群众的科学素养、履行大学专业实验室社会服务功能,超越单纯的教学平台的传统功能,迈向知识中心的社会功能定位。
(二)高等政法院校专业实验室要承担公共服务社会责任
从知识服务功能角度看,高等政法院校专业实验室,是高校专业课程和司法鉴定机构的技术依托。以我校为例,司法鉴定专业实验室的公共服务功能,体现在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领域,具体可从以下三个基本方向得以实现:1.公益属性极强的司法鉴定援助案件,以彰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2.解决社会影响大、技术难度高的疑难复杂案件,特别是重新或多次鉴定案件,以发挥高等院校客观中立地位;3.为了实验研究和教学需要,有明确指向性的鉴定案件类型,以体现与育人功能的有机统一。这其中都必须要让学生参与其中,以体现在专业服务中育人的方向不变。综上可以看到,高等政法院校专业实验室的公共服务功能,体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应该是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学术、技术难题为导向,校、企、师生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或者承接社会机构委托,开展“产、学、研”一体化项目,融合“学术、学科、学生”一体化发展模式,产出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且,重点要让学生(包括学生创新团队)在课题组、项目组的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更好实现公共服务功能。
结语
2022年是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高等政法院校作为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主阵地,在实现“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完善各方面制度,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从高等政法院校专业实验室入手,强化思政育人、公共社会服务功能定位正是准确把握了时代机遇,真正做到了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践行了“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百年校训,丰富了司法鉴定实验实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使得现代法学高等院校更好地在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7]的大方向上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