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体交流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与路径
2022-03-13高熹
高熹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媒体不仅是参与者,更是传播者。作为参与者,中国媒体通过交流合作,增进与国际媒体的了解,消除偏见,塑造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而长效沟通与合作机制的建立,前沿信息科技的应用和真诚友好对话的展开都将成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国际媒体交流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一)发掘国际媒体及海外受众关注点,提升国际传播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何提升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中国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挑战,通过交流合作可以直接而准确地了解国际媒体的信息需求和国际受众的兴趣点,以此为参照进行传播策划并实施,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实践证明,如果只是按自己的习惯表达,或是流于表面的发展成就展示,不注重传播对象的接收特点,往往很难真正打动国际受众,传播效果不佳。尤其是如今社交媒体已成为国际传播的新战场,把握受众的兴趣点成为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兴社交媒体进行微观叙事,恰恰能够从细节与微观视角有效‘反哺’文化传播。传播内容贴近受众生活,才能易于受众理解,使异域文化受众能够在生活经验、知识体系等方面与故事形成共鸣”。[1]
通过与国际媒体进行内容交换与内容合作,往往更容易摸索出国际受众的信息接收特点,形成传播的闭环。以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例,该剧2012年斯瓦西里语配音版在坦桑尼亚开播,紧接着在近40个非洲国家播出,通过家庭这一全人类共同的话题,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美好生活追求,也呈现了中国的发展成就。非洲民调组织“非洲晴雨表”近年来发布的报告显示,非洲人对中国的好感度在逐步提升,非洲人对中国人民、文化和语言的喜爱是推动中国在非正面形象的主要因素。而这背后也是中国影视媒体通过播出合作,对各国受众的兴趣点进行摸索并对内容生产和传播不断优化的结果,目前已经有1600多部中国优秀影视作品译配成了英、法、俄、西、阿、葡等36种语言,译配作品时长6万多小时,在100多个国家通过媒体合作实现落地播出,这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来说既是丰硕成果,也是宝贵经验。
(二)借鉴外媒经验,提升国际传播技巧和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已经取得了很大提升,但在传播能力、科技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仍然处于弱势,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够“取长补短”,吸收国际媒体的发展经验,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难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可以学到创新思路和成功经验。
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多年来聘请了大量外籍专家,在选题、采访、编辑、设计各环节给予指导,不但为这些媒体的国际传播提供语言支持和内容参谋,还担任“第一读者”,克服文化差异对传播效果进行预判。此外,他们还参与对中国国际传播人员的培训,为中国国际传播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环球电视网从2004年开始使用外籍主播播报新闻,还邀请国外知名主持人客串。使用不同国籍的面孔,既是中国在国际传播上的突破,也是对其他国际媒体经验的吸收,拉近了电视节目与观众间的心理距离,传播力显著提升。
(三)影响意见领袖,提升国际传播议程设置能力
通过对新闻选题和内容的选择,媒体的报道往往能影响国际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和态度,媒体人也成为拥有话语权的意见领袖,“随着意见领袖概念的普及和当前传播环境的变化,数字媒体时代所呈现的大众媒体与自媒体交互发展的新格局为意见领袖群体的活动平台和群体范围的扩大提供了机遇”。[2]
北京冬奥会期间,日本电视台记者辻冈义堂因为在电视直播和社交媒体中多次展示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使其在国际媒体上关注度大幅提升,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始终保持热度。而这名日本记者也获得了很高人气,得到了“义蹲蹲”的昵称,成为北京冬奥会传播的一大亮点,值得思考和借鉴。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影响力日益提升,媒体人作为意见领袖影响舆论议题和发展的作用日益加强,很多的互联网自媒体“大V”都拥有上千万关注者,也涌现了“歪果仁”研究协会、郭杰瑞、杰里德等一大批关注中国的“洋网红”,他们深知国际受众的兴趣点,同时长期生活在中国,和中国媒体机构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成为国际受众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四)形成合力,合作发展
国际舞台上国家间竞争与合作并存,而国际媒体间同样如此。在很多关乎全人类命运的议题上,如环境保护,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媒体需要通力合作实现共同目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力量。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各国媒体展开密切合作。从2020年1月底至3月初,总台先后收到104家国际主流媒体和全球5家主要媒体组织负责人的慰问信并逐一复函致谢,倡导国际媒体同行及时、客观、全面地报道中国的疫情及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努力。3月上旬至6月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向全球112家国际媒体机构负责人和32个国家驻华大使发去慰问函,介绍中国政府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的立场和行动,呼吁国际媒体加强合作、同向发力,为战胜疫情做出负责任媒体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二、国际媒体交流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
(一)配合大国外交,完善国际媒体长效沟通与合作机制
当前,国际媒体交流日益成为一个从国家到行业组织、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个人多层次的机制,而交流合作内容也更加丰富。国际媒体组织和论坛活动成为媒体间凝聚共识,推进合作的重要平台;内容互换、人员互访、国际媒体评奖和国际媒体研修成为日常业务探讨,加深国际友谊的重要渠道。
媒体交流与合作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长效沟通机制。中国要在机制中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贯穿于国际媒体合作中。将媒体外交和大国外交整体方略紧密结合,配合主场外交,结合外交热点筹办媒体交流活动。
一方面,要主导建立和发展国际媒体组织,配合外交活动举办论坛会议、评奖等常态化活动,完善政府层面媒体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发挥媒体机构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将合作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紧密结合。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媒体也和国际媒体紧密合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媒体力量。2019年,“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机制化运行,联盟网站和新闻信息移动端聚合分发平台正式上线。之后该联盟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举办了论坛、访学、评奖等系列活动,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更多惠及沿线国家民众。
(二)借助信息科技,跨越物理距离
近年来,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并加速应用,这些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信息产业特别是媒体行业。而作为信息产业的前沿实践者,媒体人是最早接触和应用这些新科技的人群之一,可以说是最新信息科技的体验者和探索者。而这些科技力量不仅能成为媒体信息传播的加速器,更为国际媒体交流带来助力。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线下交流活动的取消为国际媒体交流带来了很多阻碍。这就更需要在国际媒体交流中运用前沿信息科技,跨越物理距离,拉近心的距离。可以发现以腾讯会议、钉钉、Zoom为代表的在线视频会议系统为疫情期间的国际媒体会议提供了在线平台,而远程办公、网络课堂等智能工具也成为媒体间日常交流的主要技术手段。在未来的国际媒体交流与合作中,如何高效、安全地运用信息技术是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将中国在5G、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加速应用,将是促进媒体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化解交流与合作中的分歧,重大议题加强对话
当前国际局势处在变局中,“美国正在搭建‘意识形态陷阱’。通过意识形态施压、攻击中国,试图逼迫后者陷入战略焦虑,出现战略失误、跳入陷阱。同时,美国也正在组织‘反华价值同盟’,以重塑‘我们感’(We feeling)来提醒其它国家‘我们是谁’(Who we are),其目的是在政治身份上将中国挤出‘同一个世界’”。[3]西方媒体不断对中国进行抹黑,并打压中国媒体机构,中西方媒体存在很大分歧。而即使是中国媒体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媒体,因为制度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在这种意识形态陷阱之下也与中国媒体在发展理念和新闻观念上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在国际媒体交流合作中分歧与冲突不可避免。2022年4月1日,在巴基斯坦国家级论坛“2022伊斯兰堡安全对话”中,针对西方抹黑中国时惯于使用的一些字眼,如“国家媒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环球电视网主持人刘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不合理之处。不卑不亢的发言为国际媒体人了解中国媒体,认识真实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更客观的视角。而早在2019年,刘欣就已经和美国FOX电视台主持人翠西·里根就中美贸易在电视直播中进行辩论,这次“交锋”也使国际媒体及受众对中国的社会制度与媒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重大议题在国际媒体间友好平等的对话,发出中国媒体的声音是化解这些分歧的有效方式,也是通过国际媒体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