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三个务必”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及实践进路

2022-03-13李安峰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斗争初心中国共产党

沈 港 李安峰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对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更新发展,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展现的主动求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在自我革命的实践中提炼出的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特点的思想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解纾未来之路提供了理论指引。把握“三个务必”的科学内涵,厘清“三个务必”生成逻辑,揭示“三个务必”的现实指向,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三个务必”的科学内涵

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三个务必”的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历史大势,符合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的政治要求。另外,“三个务必”在价值旨归、优良作风、精神意蕴上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本质,其内涵蕴含的科学性,构成了内在统一、结构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涵养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价值旨归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虽是“两个务必”中的新增内容,现已更改为“三个务必”,但在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发展脉络之中,这一思想始终存在且一以贯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征程中,深刻践行着“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从成立伊始,就没有任何其他私利而言,并贯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初心,中国共产党在奋斗进程中一以贯之又结合实际,全面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矢志不渝的葆有对初心的坚守,实现中华民族“一体多元”和“多元一体”辩证统一,建构出国家、民族和人民意识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从恒远又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天下大同”“人民至上”理念,为不忘初心提供坚实的文化养料。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3],这一典语中“常”即基本方略,“民”即全体民众,“本”即根本和要害。释义就是要以对人民有利为根本。诸如此类古文,还有《默觚下·治篇五》中说:“治不必同,期于利民”[4],《忠经·广至理章第十二》中说:“不私,而天下为公”[5],这些都体现着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引据经典中多有呈现。第三,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来看,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依靠的就是人民,凝聚的也是人民力量,无论是开辟适于具体革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还是一穷二白之际探索出一条“一化三改”的过渡路线,亦或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突破口,更或是新时代统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是始终扭住对人民的初心使命关键,希冀人民不断过上更好日子的实践彰显。因而,从上述方面来看,“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集中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旨归,是在不断深化群众路线,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有力佐证。

(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奋楫笃行的优良作风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勤勉劝诫,更是对立足于整个国家未来前途发展的意识觉醒,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忧患底线意识、身正垂范的实践三方面中不难窥见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优良作风。

1.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品质

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质基础所在,中国历朝历代思想家、政治家都认为,这一道德品质直接决定了个人日后所达高度,国家亦如此。《潜夫论·务本》中有道:“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6]意指忠诚守信、谦虚谨慎是一个人德义的基础,而弄虚作假、荒诞无稽是始于堕落,致乱而终的根源。而艰苦奋斗就毋需多言,《拟连珠》中所述“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7],《墨子》中的“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8]以及糅合《诗经》和《荀子·修身》而成的“道阻且长,行则将至”[9],都是对不懈奋斗、脚踏实地品质的描述。

2.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葆有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

党是在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极具复杂的条件下诞生的,面临各种风险挑战而又不惧挑战。如革命时期日寇入侵国土,危及民族未来的风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稳固新生政权、应对自然灾害挑战、百废待兴之际填饱农民肚子窘境;改革开放时期以来破除“苏东剧变”波及余浪、贫富差距拉大的利益不均,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多层蔽障交织构成的风险,都有着从容应对之策和预设应对之举,从忧患意识出发,以谨慎态度诠释了“凡事向好坏两方面着想,力争好的前途,同时也准备对付坏的局面”[10]。谦虚谨慎体现在党的百年征程中,就是对忧患和底线内涵的深层阐释,从传统忧患思想积淀而来的中华民族,赋予中国共产党时刻防备出现“最坏的情况”,并在“两个大局”视野下,耕耘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底线思维”思想成果。

3.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深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人身正垂范的实践中

在谦虚谨慎方面,有任弼时同志“在过去党内领导犯三次‘左’倾错误时期中,我都参与成为积极的执行者,错误的性质都是偏‘左’”[11]的自我批评和谦虚态度;有王震同志回忆王稼祥同志“谦虚谨慎、绝不诿过喧功”[12]的高贵品质。在艰苦奋斗方面,有毛泽东同志“一根灯芯著雄文”,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的朴素又伟大的故事;有20余万林州人民在劈山开石、凿洞穿壁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锻造了无朽于人民的“红旗渠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他们无一例外都在风雨锤炼中,锻造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而在抵御未来各种风险的过程中有着从容不迫的战略定力和奋楫笃行的精神风貌。

(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的精神意蕴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斗争史,书写着人类历史上以争取最大多数人利益为前提的历史画卷,是对五千年来斗争磨砺的中华民族的意志绵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和斗争品格的继承发展,更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客观要求。

1.务必要敢于斗争,就是要牢牢掌握斗争意识,具有内在的斗争属性

人无精神则不立,伟大建党精神中所凝练出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源起。起航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的中国共产党,在骤雨狂浪中始终定舵稳向,用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斗争意识破除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迎来了巍巍巨轮即将驶向民族复兴的盛世大道。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凭借斗争精神、斗争思维、斗争勇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风险挑战和国际国内利益交织局面,党面临的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绝不能忘了来时的路,绝不能以个人麻痹意识代替斗争意识,忽略斗争的重要性,更应该以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无惧斗争的品质,战胜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2.务必要善于斗争,也就是要掌握斗争的艺术,将斗争的功用发挥到最大效度

斗争意识、斗争精神与党相伴相生,以斗争求得团结局面。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斗争、会斗争,提升见微知著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洞察先机、趋利避害。”[13]面对未来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意识。保持时刻的警惕意识,增强见微知著能力,提高心理预防能力和思策略先手准备优势,及时评估风险等级,找到风险源头,及时尽量将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还要在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不断变幻的斗争形势中,化解固有矛盾,推动事物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斗争的过程中,要保证斗争的良好结果转化,坚持在斗争中锤炼意志,在斗争中锻炼能力,在重大斗争面前不退缩,在重要原则问题上不让步。

3.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二者需辩证统一

敢于斗争是首要前提,善于斗争是基本要求,二者实践过程中要辩证统一。抗战时期党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对社会各阶层对象实行不同方式的斗争策略,如面对顽固派要采取坚决斗争的方式,中间势力要尽量争取,在争取的过程中还可进一步划分层次,分类进行统战,这就体现了敢于斗争与善于斗争的辩证统一。为此,要做到思想统一、目标统一、方向统一,将敢于斗争的政治品格融入到善于斗争的策略方式中,在复杂情境下勇于啃硬骨头、涉险滩、触痼疾,并牢牢扭住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着党和人民不断站位斗争意识,提高斗争本领,优化斗争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立场看待问题,一方面要将所学到的斗争理论转化为指导斗争实践成果,不断用新思路去应对不同领域的斗争,另一方面要利用斗争实践反哺斗争理论,总结斗争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形成新的斗争理论生长点,并用于指导新的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立敢于斗争之志,驭善于斗争之法,在二者结合的过程中锻造出昂扬向上、踔厉奋发的崭新面貌。

二、新时代“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

“三个务必”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三者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具有彼此衔接,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而其生成的逻辑从历史、理论、实践三维展开,既有历史相承的特点,更有与时俱进的功能。探寻生成逻辑演进,能更好地端正思想认识,在党的二十大的精神感召之下,贯彻落实“三个务必”,唤起“三个务必”的行动自觉。

(一)历史逻辑:生成于“两个务必”基础之上

考究“三个务必”的历史逻辑,要置于中国共产党历史长河中找寻历史与现实的相通之处,用大历史观脉动事物发展,作出符合现实依据的准确判断。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4]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务必”思想。“两个务必”的提出,在当时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首先,过往朝代的历史教训代价惨重又深刻,无论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气风发,还是隋炀帝的开创科举之制;无论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彻底推翻明朝统治,还是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预设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绝对平均主义社会夙愿,无一例外在夺取政权之后,骄傲自满和崇奢淫逸占据上风,失掉了初创的谦虚自省本色,并在奋斗进程中一步步迷失自我,最后致使政权倾覆。这些历代教训对当时即将掌握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其次,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在《学习与时局》中回顾了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几次大的骄傲。如在1931年,红军粉碎了第三次“围剿”,接着全国人民在日本进攻面前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更严重的路线错误,使辛苦聚集起来的革命力量损失了百分之九十左右。[15]还有在延安时,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所引发的对“历史周期率”的思考,以及后来胜利前夕,面对党内已然出现的一定程度的骄傲自居、不求进步、畏难惧怕的情况,毛泽东同志以客观研判和深入洞察,及时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勉励、警醒和指引党员干部迎接新的挑战。由此,“两个务必”不仅成为党员干部自我审视、自我纠错、自我提高的重要理论准则,更是成为前进征程中抵御风险的行动指南。

“两个务必”的生成背景与“三个务必”的生成背景虽然有所不同,但从历史向度来看,“两个务必”既有对过去历史教训和历史大势的深刻洞察,也有对未来发展前途命运的全局思考,而“三个务必”则是在“两个务必”的基础上,以当前客观环境为依据,进一步提出的具有指导性、规律性和政治性的理论宣言。循历史大势,把历史脉搏,党的二十大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大会,具有关键节点谋划未来发展的宏观蓝图的作用,而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在历史中深谙发展规律,汲取新形势条件下所需要的理论养料和精神力量。如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就对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作了系统梳理,总结出十条宝贵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实践提供可循借鉴。因此,从“三个务必”提出的历史向度来看,“两个务必”历经七十余年的洗礼,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依然闪烁古今,“进京赶考”的“历史时刻”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坐标对比,变化的是所面临的阶段性任务、未来长远规划,不变的是党的初心、使命。“三个务必”生成于“两个务必”的历史发展进程,是对“两个务必”理论内容的升华和拓展,具有强烈的历史继承意蕴,继承了党一贯谦虚谨慎的品质荣光,对于开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自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后,就在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思想荟萃成指导实践的最新理论。“三个务必”的生成,是植根于“两个务必”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上,是放置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的最新思想成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个务必”从理论层面来说,是对“两个务必”的拓展与丰富,增添了“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最新论断,在话语表达上更为凝练。作为劝诫和勉励全党同志的最新号召,“三个务必”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前提,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6],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关键,源于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兼收并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手段,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7]。“三个务必”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自觉和意识自觉。

将“三个务必”放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进程当中,具有重要的理论继承和发展逻辑。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部分,具有跨越时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中,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两个务必”的思想基础上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三个务必”思想。从理论生成角度来看,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将“两个务必”经由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一以贯之的坚守,带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创设性地将具有历史相承的思想理论置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中并增添新的表达,所丰富的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内容,是对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接续奋斗实践中总结经验所得出的真知灼见,是实践进程中理论保持张力和继承意蕴的重要体现。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内容。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伟大历程、伟大成就,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推向了新的阶段。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拉开序幕,全党上下认真贯彻,以扎实的学识态度和强烈的政治勇气,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方面,形成了全党初心自觉和使命自觉的践行之路。习近平同志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更是将初心使命提升到了全新的理论高度,“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18]这就从战略层面指明初心使命的重要性,对能够动摇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内外因素及时扼杀制止。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9],也就是告诫全党同志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切莫失了斗争精神,交相呼应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思想,实则已然是“三个务必”雏形显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而“三个务必”的提出,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身兼的志气、底气、骨气轮廓,在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的无疑是其最新思想内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现实逻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理论最终要能够指导实践,面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三个务必”的提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驱动意义。开启新征程的道路上并非意味着一帆风顺,必须清醒认识到国际局势的严峻性和国内形势的复杂性,认识到过去工作上的一些不足和问题所在,以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将“三个务必”认真贯彻。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推动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党,是在淬炼自我的过程中带领人民走向美好未来的党,没有伟大的自我革命为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将会失去所该有的革命性,从而陷入空洞的说教和加剧风险的丛生。自我革命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找到的第二个答案,“三个务必”则是自我革命过程中党的最新思想要求,也是必须要遵循的政治原则,在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解决党内存在的党性修养原则问题,以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解决党内的作风问题,以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解决党内的腐败问题,而统一于一体的“三个务必”,则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完善党的制度体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最终落实到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永葆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将社会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转化为夯实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制度基础的重要行动指南。

“三个务必”是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0]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独属于中国的特色标识,也具有共同于世界性的部分,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能够窥见,“三个务必”思想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三个务必”从价值旨归上,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统一基础之上,始终贯彻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并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从精神意蕴上,保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符号涵养人民不断丰富的精神世界,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从优良作风上,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制度优势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与决心,塑造中国共产党一心为公、天下大同的国际形象。

“三个务必”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针要求。无论是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还是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目标,其中最为“关键就在于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三个务必”的价值就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途中必然要经历沟壑交错和风险叠丛的困难,只有时刻保持着对初心的坚守,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能够完成也一定能够完成的伟大事业,且这一事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缪力同心才能实现的。同时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激发中国共产党人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时刻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发出内敛而又自信斗争的精神,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前行,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三、新时代贯彻“三个务必”的实践进路

“三个务必”的重大意义,就是为新征程道路上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从价值旨归、优良作风、精神意蕴方面筑牢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根基、优良政治品格和良好精神风貌的行动自觉,将其转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为此,贯彻“三个务必”思想的实践进路,就必须扎实推进“三个务必”思想学习,务实健全“三个务必”制度体系,夯实践行“三个务必”实践基础。

(一)扎实推进党内“三个务必”理论的学习教育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三个务必”恰逢其时,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现实意义,在“两个务必”基础之上,作为重要的治党治国思想,对继往开来的新事业提供思想指引和品格对照。基于此,就必须在全党上下扎实推进“三个务必”思想学习,厚植思想根基,明确科学内涵。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从思想高度认同“三个务必”。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个务必”最终的落脚点是回归到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认同“三个务必”,就必须要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认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只有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仰,从思想高度统一全党认识,对“三个务必”的学习才会深入且持久,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得到更好落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目的就在于夯实党员干部的思想基础,不在思想上滑坡,出现意志信念不坚定、推诿扯皮现象,最为关键的就是用思想指导实践,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实践理论的促进作用、接受程度。继而保证“三个务必”思想深入扎根,在全党上下具有号召力、引领力和组织力。

加强“三个务必”主题教育,推进常学常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非常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内学习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强调:“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22]同时,在每逢重大时间节点和重要历史关头,党的学习教育活动就会如期而至。如2019年6月在全党上下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保持常学常新状态。这类学习教育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激励全党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因而,“三个务必”提出后,就要利用学习惯例营造学习氛围,做到“三个务必”主题教育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发展”[23],将其视为开展主题学习教育的又一重要举措。可通过集体学习方式如中央机构、地方机构、党校、高校、企事业单位、基层单位等党组织开办研讨会,组织学习班,形成中央地方一体联动,各地协同推进的全方位学习。保证各地在践行主题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从科学内涵上把握“三个务必”的背景,真正弄懂弄透“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真正实现学习效果的持久有效。

(二)务实健全党内“三个务必”制度体系

“三个务必”思想应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对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推进反腐败斗争,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必须夯实健全“三个务必”制度体系,转化为党的自我革命的制度规范体系一部分。

将”三个务必“思想转化为“三个务必”制度体系。一个政党要想实现长期执政,跳出“历史周期率”,就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利用制度实现刚性约束,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边限,并及时将利党利国利民思想转化为坚实的制度基础,用制度贯穿实践发展全过程。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这一制度不仅探索出具有长效机能的党的建设机制,更为落实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提供了制度遵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无疑是健全“三个务必”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为依托,既有植根于主题教育活动总结出的具有实践基础为支撑的制度体系,也有制度在全国各地实施并渐趋成熟的得天优势,使得“三个务必”制度能科学、实用、高效的在全国范围展开。为此,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突出全面从严治党和制度建设思想,加强“三个务必”顶层设计,确保制度的权威性、科学性、全面性,使制度落实到各地基层党组织,保持全党上下思想层面上一致。

健全“三个务必”制度监督体系。一项好的制度要想落地生根具有显著成效,就必须破除“形式主义严重、执行力度不够、缺乏刚性约束”[24]等党内学习制度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三个务必”作为夯实党员干部思想指南,起到筑牢思想之基、防控思想之变等作用,健全监督体系有利于确保制度的行之有效。为此,党员干部需明确监督之用,自觉增强自我监督意识,力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并将制度执行反馈效果纳入监督体系当中,实现权责和绩效的相互挂钩。除此之外,两手并抓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利用赋予的群众监督权力,畅通民意监督渠道,扩宽网络问政于民、舆论监督渠道,对“三个务必”制度的落实效果进行正向反馈。如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不仅丧失了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也失掉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明亮底色,就需将权力置于阳光运行之下,确保“三个务必”制度得到切实保障。

(三)夯实党内“三个务必”实践基础

在不断加强“三个务必”理论的学习力度,健全“三个务必”制度体系之上,还需夯实“三个务必”实践基础,保证实践过程中具体举措的有效落实,为开展实践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

“三个务必”必须走群众路线,夯实良好的外部实践环境。“三个务必”如果要想实现长效影响,就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倾听民众的呼声,将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具体实践进程中,一是要帮助群众知晓“两个务必”升华为“三个务必”的历史遵循、逻辑展现、现实价值。不忘初心,就是不忘人民群众,任何理论都有其生成的时代之需,只有与群众保持同呼吸、共患难,让群众充分了解“三个务必”因何提出?为何提出?在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中,人民群众才能更好适应各项具体举措,助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顺利开展,从而贴近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赢得群众的青睐。

要让群众主动参与,形成学习效果优势互补。“三个务必”虽是针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政治准则、政治理论,但并非为单一的执行者,且最终落脚点在人民群众。因而要营造以党员干部为受教主体,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无论是坚定初心使命的理想信念,还是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亦或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意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都能管窥影子存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是一部党带领人民群众勇毅前行的奋斗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三个务必”的教育塑造作用渗入到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之中。

领导干部作表率,带头践行“三个务必”。思政教育中,榜样示范法和先进典型法,能够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完善教育的可接受性。领导干部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最近群体,如不能起到身正垂范作用,就会损害党的权威,破坏政府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领导干部不带头坚持‘两个务必’,甚至有的反过来带头搞‘四风’,那怎么要人家坚持‘两个务必’啊?”[25]回归“三个务必”,领导干部依然要首当其冲,加强表率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照自身,找准差距并不断以学习润品格,保持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继而引导“三个务必”学习走向民众。作为整治党风政纪的重要准则,领导干部的学习是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党内学习“三个务必”,打下了良好的内部基础。

“三个务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谙事物发展规律和遵循时代发展大势,提出的具有强烈历史担当精神的新要求和新期盼,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求创务实精神,也明晰了“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张力。“三个务必”昭示着中国共产党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如一,塑造出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锻造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智慧,是全体党员干部内省自身和完善自身的对照标准。我们要认真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好“三个务必”思想,将“三个务必”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学深学透,从而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涵养起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的精神力量,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的伟业。

猜你喜欢

斗争初心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