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2-03-13齐楠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畜牧站
□齐楠(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畜牧站)
□赵亮(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和环境气象中心)
□冯曼* 周英昊 王亚男(承德市农林科学院)
□杨光 李素霞(承德市畜牧工作站)
气象灾害是众多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的一种,为自然灾害总量75%[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同时发生频次较高,自然灾害的种类较多,发生次生灾害风险大,往往造成损失较为严重。 常见的自然灾害,例如干旱、洪涝灾害、冰雹、暴雨、台风等灾害不仅危及到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同时也对畜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气象灾害对畜禽生长环境的突发性改变,容易使畜禽产生应激反应,间接造成畜禽掉膘、 感染疫病甚至造成死亡等不良后果。 因此,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提出应对策略对提高畜牧业生产效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一、气象灾害种类
(一)干旱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且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 这种气象灾害由于长期少雨或无雨,会造成土壤水分严重短缺、空气干燥、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作物正常生长。 我国平均每年农作物遭受旱灾面积约占农作物受灾总面积的一半,严重干旱年份受灾比例可高达75%。 干旱不仅能够导致农作物减产, 同时对畜牧业也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春旱影响牧草的正常返青,夏旱影响牧草的产量和质量, 造成牲畜牧草短缺等难题。
(二)大风
大风是指当瞬时风速在17 米/秒之上或者目测风力达到8 级以上强风天气, 能见度低于1000 米时被称作沙尘暴。 风灾对畜牧业的影响是多方面,不仅加速草原的沙化程度,使得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大风天气能见度降低,牲畜受惊炸群乱跑,可能会导致被摔伤吹散,造成经济损失。 强烈的大风会对养殖设施构成威胁,容易引起断水断电、设备损坏、圈舍倒塌等现象的发生, 对畜禽生产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寒潮
寒潮天气是指强冷空气使日平均气温在24小时内降幅达到8 ℃以上,最低温度达到4 ℃以下天气; 或者是在48 小时内迅速降温10℃,并且最低温度达到2℃以下,风力平均达到6 级以上的天气,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3]。 寒潮天气气温骤变,不免会伴随引起大风、霜冻、雪灾等灾害天气的发生,对农业、畜牧业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畜禽通过不断消耗体能来保持体温恒定, 瞬间低温会使畜禽生长指标形成一定的影响,寒潮天气的产生,增加了饲料消耗成本,同时长期低温使得畜禽抗病力降低,剧烈降温甚至造成畜禽直接冻伤冻亡。
(四)洪涝灾害
我国地域辽阔, 南北方气候特征也有很大的不同, 洪涝灾害也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可能引起畜禽淹没死亡,伴随着暴雨常常是特级大风,简易的畜禽养殖设施设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同时洪涝灾害会引发畜禽饲料草料的霉变、 饮用水污染,不仅破坏饲料、草料的适口性,严重霉变的饲料、饲草还会引起畜禽霉菌毒素中毒。
(五)雪灾
雪灾是对我国北方畜牧业生产影响程度、危害程度相对较强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量降雪后,地表积雪较长时间不能融化,一方面对交通方面的压力导致饲粮饲料草料供给滞后; 另一方面伴随着阶段性的低温天气, 会使雪面覆冰形成冰壳,家畜活动容易滑倒摔伤,特别容易划破羊或者马匹的蹄腕,造成冻伤,连续低温也可使牲畜体力消耗过大导致膘情下降, 抵抗严寒能力降低,同时母畜流产、仔畜成活率低等情况也时常发生。
(六)高温
高温灾害会使环境温度过高, 超出畜禽的耐受极限会使畜禽引发热应激。 特别是对反刍动物养殖过程中, 高温环境使得反刍动物在消化过程中造成负面影响, 使得其生产性能和畜产品品质下降。 另外,畜禽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容易中暑,间接的给养殖业造成经济损失。
(七)雷电
雷电是同时伴有闪电和雷鸣的剧烈天气现象, 雷电天气往往会瞬间伴随着大电流、 高电压、 强电磁辐射。 雷电在同一时间产生的冲击波、电磁辐射、高温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对畜禽养殖场所、畜禽本身、以及电力电子设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强烈的雷电可能致使畜禽击伤、灼伤甚至死亡, 也会引起畜禽产生强烈的应急反应,以至于发生惊厥、撞击、踩踏而引起伤亡。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表示, 我国因雷电引起的跳闸数量占总跳闸数量的50%以上。 同时雷电产生的电磁感应对通讯设备、电脑、办公设备等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电子设备的损害会间接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导致养殖厂区的照明、通风、饮水、饲喂等设备不能正常运转,改变了畜禽的生产环境。
二、主要气象灾害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一)干旱、大风、洪涝灾害等对牧草的影响
牧草是反刍动物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来源,无论是干旱还是大风、洪涝灾害都会对牧草的生长和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持续的干旱和大风则会加重草原沙化程度,导致草场退化,影响牧场载畜量。 相关资料显示2009 年,贵州、云南两省份同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旱灾, 仅大理地区受灾养殖户就有19.6 万户, 牲畜受灾数量126.1 万头, 草场受灾面积达到90.6 万公顷,饲草的价格因此也明显上涨[4]。 另外洪涝灾害会导致畜禽饲料饲草发生霉变, 当饲草在经历暴雨或水灾浸泡超过3 个小时不加强通风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霉变现象, 这对饲草质量和适口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干旱、高温等自然灾害对反刍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当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出现时,由于反刍动物生长的适宜温度遭到破坏 改变, 可能会引起热应激反应,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采食量等生产性能的下降。 有研究显示, 外界温度大于26℃,奶牛的采食量会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当温度高达40℃时,其采食量仅为适温采食量的20%~40%;甚至有些不耐受的奶牛停止采食的情况会时有发生。 而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在27℃时减少10%;30 ℃时减少14.6%;当达到40℃时,产奶量会下降15%~40% 甚至更多[5]。
高温灾害会导致奶牛发情周期延长, 使奶牛出现短促发情或乏情情况, 从而影响了奶牛的繁殖机能和受胎率。 同时奶牛的产奶量也是和温度成负相关的。 牛奶中的乳脂率、乳蛋白同样与温度呈负相关。 另外,高温会导致一些反刍动物的常见病发生,例如奶牛乳热病、流行热、繁殖疾病等也与高温等灾害有关,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在炎热季节发病率是其他季节发病率的1 倍。 同时高温环境也容易导致畜禽中暑,间接影响动物生产性能。
(三)寒潮天气、雪灾等对反刍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寒潮天气、 雪灾等自在灾害时常伴随着低温、大风出现,持续强烈的低温、大风可能对反刍动物产生冷应激,会造成幼畜生长缓慢,死亡率也会因此提高,直接影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有研究表明, 内蒙古地区每年由于风冷低温和饲草营养不足原因造成家畜死亡损失大约在3%左右,存栏家畜掉膘损失为体重的20%,总体损失大概为全年的畜牧业产值的50%左右。 另外, 有研究表明奶牛的产奶量随着气温的骤降会降低40%左右, 奶牛乳头的冻伤会导致新生牛犊死亡率的大幅度提升。
冷应激对反刍动物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慢性的冷应激期间, 西门塔尔犊牛的免疫功能有显著下降的趋势[6]。 这是因为冷应激能够降低巨噬细胞的活性,使其吞噬抗原的能力得到抑制,导致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的能力受阻,从而降低免疫功能,使肉牛产生炎症反应[7]。
三、气象灾害防御应对策略
(一)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气象灾害的发生存在偶然性, 保证畜禽棚舍的抗灾能力至关重要, 要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加固畜禽棚舍结构,避免雪灾、洪涝灾害等对棚舍的威胁,减少或规避雪灾、寒潮等造成的畜禽棚舍坍塌事故的发生, 规避气象灾害对畜禽棚舍的威胁。 另外要加强畜禽棚舍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有条件的禽舍设置电子控温系统,配备应急用电,同时注意用电安全,减少畜禽因气温骤变而产生的冷热应激情况的发生。
(二)加强气象部门协作提高防灾水平
要加强与气象部门协作, 加大利用气象信息指导畜牧业生产水平。 据统计,每年因各类突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中80%发生在农村、社区,因此农村的是相对薄弱环节,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气象服务尤为重要。 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作机制建立气象灾害的防御体系,提前做好气象预报预警对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降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是保障反刍动物应对气象灾害的有力措施。 气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天气状况信息的数据进行统计, 通过对数据的系统分析获得气候变化的规律, 从而计算出相应的气候指标,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同时,要加强气象预测经验的总结, 积极利用现代气象分析技术, 对收集到的气象信息进行准确分析。 另外,改善预测方法,积极利用气候动力学对天气预报以及气候预测, 加强预测内容的细化,全面提高预报的准确度。 最后,要加强对气象监测部门的资金投入, 从而提高气象研究领域的科研水平, 提高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准确度,针对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原因、影响范围、发生条件、 以及致灾因子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8]。
(三)加强气象信息的传播
加强气象灾害的知识的科学普及, 加大畜牧业防灾减灾等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 同时对气象信息的播送渠道进行广泛宣传, 往往养殖户将电视天气预报作为获取气象信息的唯一途径获取。 呼吁气象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电视、气象热线12121、手机短信、预警收音机、微信、微博、官方公众号、农村大喇叭、显示屏、新媒体等形式拓宽渠道,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切实保护畜牧业生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