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2-03-13秦林娜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畜牧发展服务中心476900
秦林娜/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畜牧发展服务中心 476900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内养猪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养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传染性疫病对生猪养殖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相关人员应引起高度重视。在养猪过程中,猪沙门氏菌病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病又称为猪副伤寒,如果诊治不够及时,会严重威胁猪只的生命健康与人们的食品安全。沙门氏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主要感染1~4 个月龄的仔猪,成年猪发病相对比较少。当前,在不规范、不科学的养猪生产中,该病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一旦没能及时诊治,除了会造成大量猪只死亡,还可能诱发其他传染性疾病,这将给国内养猪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为此,对猪沙门氏菌的诊断与防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要积极探究有效的控制措施,以此为养猪户提供必要的帮助。
1 病原特征
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原是一种沙门氏菌属类病菌所引起的,它的形态类似于大肠杆菌。据相关研究表明,沙门氏菌的存活能力是比较强的,一般在土壤与粪便中可以存活长达10 个月;在被污染的水体与干燥环境中,它也可以存活超过4 个月。不过,沙门氏菌在直射阳光下可被迅速杀灭,在超过60℃的高温下,温度越高杀死沙门氏菌所用的时间越短。此外,化学消毒剂也可以将其予以杀灭,如3%来苏尔、3%苯酚等。
多数沙门氏菌都具有产生毒素的能力,其中比较突出包括猪霍乱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以及肠炎沙门氏菌等,其产生的毒素有着较强的耐热能力,即便是在70℃的高温下,也能存活超过1h,且这种毒素被人误食会引起食物中毒。
2 流行病学
该病在各年龄的猪只身上均可发生,但多数病猪为1~4 月龄之间。传染源是病猪及其带菌的猪,此外人或其他患有沙门氏菌病的动物与猪只接触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造成该病的传播。通过相关的研究分析,猪沙门氏菌病虽然在一年四季都会有可能发生,但主要集中在春、秋、冬三季季。诱发该病的原因主要包括健康猪只食用被污染的饲料、水,饲养管理不善导致仔猪抗病力降低,此外气候变化、猪舍环境不佳等也会诱发此病,且在发病的同时还可能会有其他疾病的发生,如猪瘟等。对于初次出现沙门氏菌病的地区,通常是以急性型为主,而老疫区多为慢性型,其中急性型死亡率较高。
3 临床症状
猪沙门氏菌病通常是存在潜伏期的,有的只有短短数日,而有的则会长达数周,而这通常是与病菌的数量、毒力以及猪只的抗病能力有关。在临床上,该病主要包括慢性型和急性型两种,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慢性型,但多数养猪场均有发生,极大损害了养猪场户的利益。
3.1 急性型出现急性型沙门氏菌病的猪只,通常都是刚刚断奶没有多长时间的仔猪,在被病菌侵入后,会很快出现败血症,病情急速恶化,最终导致猪只死亡。成年猪只也是有一定可能会出现急性型沙门氏菌病,如果刚好是怀孕的母畜被感染,会使其流产。该类型病症的临床标准主要为猪只体温过高,且属于突然升高,达到41℃左右,同时会出现食欲不佳、精神状态不佳,在部分皮肤部位会出现紫红色斑块,排出的粪便伴有恶臭味,颜色为淡黄色,还可能存在结膜炎、呼吸困难等表现。急性型病情恶化比较快,病程大多数为2~4d左右,一旦发病最终基本会死亡,不过群内发病率一般不会很高。
3.2 慢性型作为该病的主要类型,猪沙门氏菌病的慢性型症状和猪瘟存在比较高的相似度。首先,病猪的体温会升高,精神状态较差,扎堆;其次,会有长时间腹泻的问题,排出的粪便除了存在明显的恶臭味,还混有纤维状物或坏死组织碎片,其颜色多为黄绿色、灰白,形状主要是液态;再次,伴有眼结膜炎,眼内有明显分泌物,生长也会停滞。当慢性型发展至中后期的时候,病猪的腹部位置会有慢性湿疹的现象,甚至如绿豆般大。病程一般超过半个月,在这一过程中病猪的食欲会慢慢减退,并逐渐废绝,腹泻时有时无,若是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最终将会死亡。而有的病猪虽然可能会逐渐看似恢复,但在后续的生长中可能会再次复发,且会影响到后续的健康生长,存在发育不良的情况。
4 病理变化
假如是急性型的猪只,它的腹部通常会出现一些紫红色斑点;胃肠黏膜、肝、肾等存在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颜色为暗红色;肺脏内有淤血。而对于慢性型的猪只,其发病一般会超过2 周以上,通过剖检可以发现其肝脏与大肠是发生病变的主要部位。大肠、小肠部位存在弥漫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且中间有大小不一的病灶,形状也各不相同;肝脏有坏死灶和淤血症状,且程度不同;肺脏也有坏死情况存在。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基于对猪沙门氏菌病的发病特点、病理变化及其症状的了解,相关人员是可以很快做出诊断的,不过也可能会将该病与猪瘟混淆,对此需要仔细进行鉴别。对于临床诊断,需要相关人员熟悉该病的急性型临床症状与慢性型临床症状,尤其是比较常见的慢性型,应予以准确了解,以便能有效予以诊断,避免出现误判的情况。
5.2 实验室诊断为保证对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效果,可以采用实验室诊断的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生化特性检查、形态学检查与细菌培养等,不过其中的一些诊断方法操作起来是比较复杂的,需要很长的时间。笔者就常用的两种方法予以简单介绍:其一,直接镜检。这种诊断方法是将采集来的病料放在专业仪器上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沙门氏菌则表明病猪确实患有沙门氏菌病,反之则没有。但在检查慢性型病例的时候,通常使用实质器官的触片、血液涂片等是无法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此时需要通过检查其粪便是否含有沙门氏菌来确定猪只是否患有沙门氏菌病。其二,HRP-SPA 染色法。这种方法在检查该病的过程中,具有效率高、准确高等优势,通常只用10h 左右就可以获得结果,相较于常规方法有着极高的符合率,所以常被用于进行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
6 治疗方法
如果诊断后确定猪只患有沙门氏菌病,就要及时进行治疗,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使用相应的一些药物,如呋喃类、喹诺酮类等,不过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务必要清醒认识到沙门氏菌有着一定的耐药性,所以要是使用某种药品无效的话,应及时进行更换。对于出现大规模发病的情况,在使用药物前要先进行药敏试验,然后选择最佳的药物进行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用药时要尽早用药,用药越早效果也就越好,并且要保证用药的持续性。以诺氟沙星为例,一头的用药量一般为200g,1d2 次,一直用到猪只病情好转,在痊愈后也要继续用药3d 左右。除了药物以外,一些养猪场户还会将大蒜混入到饲料中喂给病猪,从效果来看是比较理想的,这是因为大蒜也要杀灭沙门氏菌的作用,具体用量为一头20~25g 左右,将其粉碎后混入饲料。
7 预防措施
对于猪沙门氏菌病,需要以预防为主,主要从饲养管理、消毒与饲料管理等方面着手,以防止病原的传播。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疫苗的注射,从而保证预防的有效性。
7.1 加强饲养管理在生猪养殖中,养猪户需要非常重视对猪只的日常养殖管理,所以应当树立“全进全出”的引种养殖理念,在养殖中减少从外部引入种猪,如果必须引入种猪,不能选择疫区引入或在运输过程中在疫区经过。与此同时,如果养殖条件比较好,养猪户可以将猪按照相应的生长阶段进行分群,并结合不同猪群的实际情况做好饲养管理,以免发生交叉感染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仔猪而言,这种饲养管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仔猪患病概率。
7.2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合理消毒能极大减少猪沙门氏菌病的发生,所以养猪户在生猪养殖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养殖的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且要坚决落实执行。对于养殖区的入口处,应当设立相应的消毒区域,并配备消毒池及其他的消毒用品,以便对所有入场的人、车进行严格的消毒;此外,要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定期对圈舍内的各个区域进行消毒,一定不能留下死角,如水槽、生产器具、猪只活动场所等;对养殖区域周边的环境也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如及时清除杂草、驱赶流动动物等,以保证圈舍环境干净整洁。
7.3 做好饲料的管理为保证猪群健康生长,养猪户要结合猪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实际需求,对饲料进行合理选择,确保其中的营养物质充沛,这样才能增强猪只机体的免疫力。同时,还要加强对饲料的管理,以免被污染而引发疫病的传播。
8 结语
总而言之,猪沙门氏菌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疫病,若是未能做好相应的诊断与防治,造成大规模的传播,必将给养猪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引发相应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必须重视对猪沙门氏菌病的研究,通过不断完善对其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最大限度控制该病的危害性,以促进国内养猪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