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疫病综合防治
2022-03-13刘胜宇高爱萍胡元元江苏省徐州市畜牧兽医站221000
刘胜宇 高爱萍 胡元元/江苏省徐州市畜牧兽医站 221000
在猪养殖业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病毒性疾病,包括口蹄疫、猪瘟、猪圆环病毒病、蓝耳病和伪狂犬病等,给猪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猪病毒性疫病的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发病时间长和治愈难度高等,严重影响我国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了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应该做好猪病毒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减少疫病的发生概率,保证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 常见的病毒性疫病
1.1 猪圆环病毒病发病之后可引发多系统衰竭综合症,或者出现皮炎、肾病。患病猪消瘦、呼吸急促、发热症状明显,对6~16 周龄的仔猪的危害比较大。患病猪通过排泄分泌物将病毒排除之后通过消化道感染传播,常与猪蓝耳病混合感染,造成免疫力下降,继发多种疾病,极大的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1.2 猪蓝耳病猪蓝耳病是常见的猪养殖业中的传染性疾病,患病母猪会出现流产或者早产的现象,仔猪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妊娠期母猪患病之后体温升高、采食量下降和精神不振,或者出现流产的现象。育肥猪患病之后呼吸困难和咳嗽,部分患病猪耳朵发蓝,公猪性欲下降,精子的质量下降,常伴有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
1.3 猪伪狂犬病多种哺乳类动物对该病易感,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母猪患病之后通过胎盘和呼吸道传染给仔猪,仔猪患病之后体温升高,甚至超过41℃,有腹泻和呕吐和神经症状,经过1~2d 可能死亡。该病有很高的死亡率,部分病例可造成新生仔猪100%死亡。
1.4 猪瘟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的传染性疾病,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都能染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患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口鼻分泌物中带有病毒,或者通过粪便将病毒排出,健康猪接触病原之后能够染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妊娠期母猪患病之后出现死胎或者弱胎的现象。
2 病毒性疫病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2.1 诊断不准确许多病毒性疫病都可能出现高热的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和便秘等,在猪群常年免疫的背景下,很多疫病的症状逐渐呈现非典型化,给临床诊断造成极大的困难。经常出现药物不对症的现象,导致疫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为此,在分析病毒性疫病的过程中既要掌握病症的特点又要充分结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诊断。只有科学的诊断才能为后期的治疗提供帮助。
2.2 使用药物不对症在出现某些病症之后,一些养殖户缺乏专业的治疗知识而乱用药,不仅起不到治疗的效果,还可能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使患病猪的病情加重,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导致猪的死亡率上升。
使用抗生素、磺胺类和喹诺酮类的药物只能够抗菌,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但是此类药物对病毒本身不起作用。长期使用还会使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地塞米松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解热、抗炎症、抗过敏的作用。但地塞米松可作用于免疫系统,长期使用会造成副作用。在疫苗接种之前,应该禁止使用地塞米松药物,否则会因为免疫抑制造成疫苗的效果下降,影响疫苗的作用,不仅起不到最佳的免疫效果,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2.3 过度用药出现病毒性疫病之后会有明显的发热症状,该种现象是猪体内防御系统对抗病毒的一种表现,如果连续大量的使用退热药物虽然可短期内达到降体温的目的,不但不能彻底根本的治愈疾病,可能加重患病猪的病症,导致病原体继续繁殖。
过度的使用抗生素不但不能起到治疗病毒类疾病的目的,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大量抗生素残留也会产生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此外,有些养殖户还存在着重复使用药物和用药过多的问题,为了控制病毒,大量使用干扰素和转移因子等多种药物,不能直接杀死体内的病毒,治疗效果不好,并且用药的成本比较高。为此,在治疗病毒性疫病的过程中应该找到发病的原因,对症用药,避免重复用药和过度用药,否则会影响治疗的效果。
3 预防和治疗措施
3.1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病毒性疫病的发生和饲养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饲养条件好和营养水平高的养殖场发病概率比较低,而饲养环境差和管理粗放的养殖场很容易发病。为此,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保证饲料营养水平的均衡,为猪群提供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合理的搭配饲养方法,使用科学的饲喂技术,保证饲料搭配的合理。针对不同日龄猪只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加强饲养管理水平,保证营养均衡,从整体上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3.2 切断传播途径为了减少病毒性疾病的发生概率,养殖户应该做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并制订完善的消毒制度,定期的驱虫,减少老鼠和蚊蝇的数量,有效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养殖场除了要做好圈舍的消毒工作之外,还要加强对圈舍周围环境的消毒,彻底的清除粪便,保证猪舍和料槽的干净卫生。结合养殖场的养殖情况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彻底的消灭病原微生物,减少疫病发生和传播的可能。主要的消毒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带猪消毒,采用喷雾消毒的方式;第二,空圈消毒,坚持全出全进的消毒模式,使用清水冲刷,然后再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消毒;第三,做好产房和子仔猪圈舍的消毒工作,可以使用高锰酸钾或者甲醛进行熏蒸消毒;第四,加强对进出管理人员的消毒,做好衣物和物品的消毒工作,并且提高饲养管理人员的消毒意识,能够有效的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第五,做好养殖场内的粪便的消毒工作,可采取堆积发酵法消毒,或者利用沼气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3 做好猪种的引进工作有些养猪场在购买猪种的过程中可能将猪病带入养殖场,造成疫病的扩散和蔓延,引发猪病的流行。为此,要做好猪种的引进工作。引种时应该严格的履行检疫手续,在引种之前要做好猪群的检查,控制疫病的扩散和蔓延,减少养猪场发生病毒性疫病的概率。有条件的养殖场应该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减少从外地引进猪种。如必须引进猪种,则要做好疫病的调查工作,并且引进之后严格的检疫和消毒,设置隔离区,至少隔离一个月以上才能混合饲养。
3.4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通过临床研究显示,免疫接种能够有效的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应该结合本地区病毒性疫病发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不断优化疫苗注射的方案,尤其是加强对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等病毒性疾病的疫苗注射。通常注射一剂疫苗无法达到有效保护,要采取加强免疫的方法,在第一次免疫后20~30d 左右再加强一次免疫,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有条件的场还要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随时掌握猪群免疫抗体变化情况,结合养殖场的饲养情况和疫病流行等情况,适当调整本场免疫程序,预防为主,减少疫病造成的不利影响。
3.5 做好疫病的监测工作为了加强对病毒性疫病的监测,养殖场应该加强和当地疫病监测部门之间的合作,定期对养殖场的疫病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测猪瘟、猪蓝耳病和猪伪狂犬病。一旦发现烈性传染病,阳性病猪要及时的扑杀。通过净化养猪场的方式来避免疫病的流行和扩散。针对其他的猪群,应该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提高猪群的整体抗病能力。
3.6 科学的治疗对策猪场出现病毒性疫病之后要采取对症治疗法,提高治疗的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3.6.1 抗病毒疗法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发现,针对病毒性疫病可以选择一些抗病毒的药物,中草药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中兽医治疗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包括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等,要坚持对症治疗的原则,能够有效的抑制病毒性疫病的扩散和蔓延。
3.6.2 营养补充疗法猪只在患有病毒性疫病之后采食量下降,为了满足机体营养的需求,应该为患病猪补充充足的营养和水分,补充维生素C,也可以注射黄芪多糖等营养物质,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平衡体内的代谢,也起到排毒的作用,对控制疫病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3.6.3 坚持对症治疗的原则为了有效的缓解或者消除病毒性疾病的某些症状,帮助患病猪恢复生理机能,应该选取对症治疗的方法,在应对各类病原微生物感染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6.4 抗感染疗法病毒性传染病在发生的过程中可能继发感染其他的细菌,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可以选择微生物药物控制激发感染,对治疗病毒性疫病有一定的帮助。
3.6.5 特异性疗法对一些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在确诊该病的基础之上可以注射一定剂量的高免血清,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没有高免血清,可以选择本场健康的人工免疫猪的血清代替,也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用药时一定要针对疾病本身特点。在出现病毒性疫病之后,如呈急性发病可首先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注意选择合适的抗病毒类的药物。如发生继发感染可采用抗菌类药物,辅以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补充营养,维持生理状态平稳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4 结语
猪病毒性疫病对猪养殖业的危害比较大,尤其随着猪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该种类型疫病发生概率逐渐提升。为此,养殖户应该高度关注该类型疫病,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做好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工作,发现可疑病猪之后及时的隔离,彻底的消毒圈舍,避免疫情的扩散和蔓延,此外,还要做好疫病的监测和疫苗注射工作,提高病毒性疫病的综合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