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民族音乐学视域中的民族声乐区域特色教学实践与反思
——以星海音乐学院岭南民族声乐教学为例

2022-03-13王沥沥

岭南音乐 2022年1期
关键词:音乐学岭南民族音乐

文|王沥沥

长期以来,民族音乐学在我国的民族音乐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众多学术成果,与此同时也对民族音乐的表演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当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作用于音乐实践时,便产生了所谓的应用民族音乐学价值。民族声乐教学作为发展和传承我国民族音乐的教育实践活动亦离不开与民族音乐学的学理性交互关系,比如岭南民族音乐的研究就对岭南民族声乐的特色教学产生了应用性的重要影响与意义,其中的经验与不足亦非常值得从应用民族音乐学的视角进行总结和反思,这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岭南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壮大发展,也会对当前学界提出的打造中国歌唱艺术体系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借鉴。

1.何为应用民族音乐学

应用民族音乐学(Applied Ethnomusicology)是民族音乐学的一个下属分支学科,它的历史非常年轻,被正式确立不过十余年。这一学科被明确提出是在2007年维也纳召开的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39届会议上,并成立了世界上首个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小组。次年在斯洛文尼亚召开了题为“应用民族音乐学:一种历史和新出现的方法”的首次学术会议,从此,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应用民族音乐学——历史的和现实的方法》以及《牛津应用民族音乐学手册》是目前该学科最重要的学术成果。

由于建立的时间较短,所以学科性质界定依然存在一些争议,不过学界普遍认为应用民族音乐学是对民族音乐学的发展与补充,它使得研究本身可以得到更广泛的理解与应用。应用民族音乐学把民族音乐学的学术成果、知识和理解用于社会实践,解决具体的问题,使其对人类有意义和价值,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产生音乐的利益、文化的价值、经济的价值等等。换句话说,民族音乐学是基础学科,重视学理性,目的在于建构理论知识体系。而应用民族音乐学则是实践型学科,重视解决实际的问题,目的在于找到合理的实践方法。

2.应用民族音乐学与民族声乐教学的关系

作为民族音乐学的实践性拓展,应用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概念被正式提出来之前,实际上它已经被广泛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音乐治疗、社区音乐建设、音乐文化产业管理以及音乐教育等领域,只不过这些行为过去都被笼统归入了音乐教育学、音乐社会学、音乐艺术管理学等门类。

应用民族音乐学尤其在音乐教育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民族音乐学的经典学术成果最终必须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实现传播,并由此对一个民族的音乐传承与族群文化认同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表现在多方面的,比如通过书写教材建构起最基础性的民族音乐知识,通过研发相关的专业课程建立起传播途径,通过研究出一定的教学模式帮助人们建立起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基本知识体系,并最终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应用民族音乐学对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指导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民族声乐的教学。

民族声乐教学究其本质是民族音乐学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其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建立起对本民族传统声乐的独特审美观念与技术体系的认知,为民族歌唱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学理基础,民族音乐学可以提供最根本性的学科知识与艺术规律,而应用民族音乐学则将这些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的转化,使其服务于民族声乐的教学实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与对话,让民族音乐理论最终通过声乐演唱实现活态传承与感性呈现。

3.应用民族音乐学在岭南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践

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巨大的文化体量与深厚的历史沉淀铸就了民族声乐异常丰富的格局。位于五岭之南的岭南地区,自秦汉以来便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脉与歌乐体系。粤剧、粤曲、南音、木鱼歌、潮剧、客家山歌、客家采茶戏、雷剧、琼剧、咸水歌、惠东渔歌等,体裁丰富且作品数量浩如烟海,它们是岭南各族群人们集体智慧与审美的高度表达,其旋律与歌唱方法深受当地方言语音的影响,韵味独特,在我国的民族声乐体系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人类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明清以来的文人笔记、歌谣辑录如《粤风续九》等文献中就有不少关于岭南声乐的历史记述,近代更是有许多的文化学者、音乐学家参与搜集整理工作,展开对于岭南声乐艺术的深入研究,可谓成绩斐然。其中既涉及民族志资料的建设(如各类曲集、音乐志略、音乐词典),也涉及民族音乐学领域的研究(基于民族志材料的学理阐释)。在“中国知网”根据岭南民族声乐代表性体裁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学术论文已经多达近万篇,2000年以来出版的学术专著也数量可观并非常体系化,例如广东人民出版社从2005年陆续推出的“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中,就囊括了潮剧、粤剧、雷剧、粤曲、南音、客家山歌、潮州歌册等岭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声乐种类。2017年又推出了《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丛书,其中的相关章节把对岭南民族声乐品种的研究推向了更为宏观的学理层面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

岭南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学界多年来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无疑给岭南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近年来依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多元特色的民族声乐教学也已经成为一种业界共识,由此产生了许多带有应用民族音乐学性质的教学实践。星海音乐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历史最悠久、学术背景深厚、实力强劲的专业音乐院校,尤其在岭南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影响力,多年来也在如何将岭南民族音乐的科研成果向民族声乐教学进行转化,培养富有岭南特色的民族声乐人才上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的经验与收获值得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3.1 在专业主科教学中植入岭南的民族声乐作品

立足岭南特色,传承岭南文化一直是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的办学特色,建系十余年来,老师们始终坚持在专业主科课堂中开辟岭南声乐作品的特色板块,弘扬经典的岭南歌曲。粤曲《荔枝颂》、惠东渔歌《一对龙虾藏胶州》、潮汕民谣《月光歌》、客家民歌《八月十五月光光》、中山咸水歌《海底珍珠容易搵》等一大批经典的传统歌谣由此得到了有效的活态传承。而且老师们在教学中把这些作品与现代民族声乐歌唱理论相结合,既保持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审美,并借助学院中岭南籍学生人数较多、方言语音纯正的地缘优势,多年来树立了岭南民族声乐的区域性教学特色,也起到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

3.2 把岭南民歌的传承人和校外专家请进课堂

民族声乐的根脉在民间,传承岭南特色的民族声乐亦离不开从民间汲取养料、借助智慧,特别是要想让传统声乐的韵味得到好的保持与传习,需要经常把民间的专家、非遗传承人这样的“局内人”请进课堂开展教学。例如有着“客家山歌皇后”美誉的徐秋菊老师就作为特聘客座教授,2017年春季在星海音乐学院开设了一学期的客家山歌传习班,系统传授了客家山歌不同风格体裁的经典作品,并配合录制了作品的教学演唱示范和方言正音。从传习班走出来的学生杨茜媛于当年夏季代表星海音乐学院赴北京参加了“和雷佳一起唱”民族声乐学术交流活动,演唱了所学的《长潭山歌》,让与会专家学者感受到了岭南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再比如粤剧表演艺术家蒋文端、郭建华等被长期邀请为民族声乐系开设以粤剧粤曲表演为特色的必修课《戏曲曲艺》,几年下来,学生们在唱念做打中逐渐感受到了岭南传统戏剧中蕴含的深厚学问,声台形表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滋养。

3.3 出版岭南民族声乐特色教材

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基础上,结合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成果,富有岭南区域特色的民族声乐教材也得了初步的建设,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袁东艳教授编著的《岭南风情歌曲集》。该书精选了50首岭南风格的歌曲,其中既有传统民歌,也有新编民族歌曲。这些作品覆盖了粤曲、客家山歌、南海渔歌、潮汕民谣、仁化月姐歌、中山咸水歌、岭南少数民族民歌等诸多不同体裁与风格类型,犹如一个绚丽的色彩拼盘,较为丰富地展现了岭南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为了便于推广与学习,作者在每首歌曲后面都附有风格内容介绍及演唱技巧提示,并配以钢琴伴奏,可以说为岭南民族声乐的特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3.4 展开应用型的岭南民族声乐教学研究

与学术型研究不同的是,应用型研究更注重对于民族音乐理论的实践转化与社会效应,所谓应用型的岭南民族声乐教学研究即把多年来的岭南民族音乐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声乐演唱的舞台实践,让理论与实践进行互动与对话,让理论活起来。相关的研究课题如“惠东渔歌在当代的传承发展研究”“岭南三大方言民歌的传承与传播”“客家山歌的采集与表演”“潮汕语系民歌的采集与传承”等。借助这些科研项目,可以进一步展开对于岭南传统歌谣的搜集与整理,深度发掘富有艺术价值的优秀之作,为教学补充材料,并从声乐理论的高度把岭南民歌的演唱技术特色(如发声、咬字、润腔、音律色彩等)进行梳理与建构,最终进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们不仅可以扩大对于岭南民族歌曲的认识与了解,还能在学理上弄清其歌唱特性,为建立富有岭南特色的民族声乐学派夯实基础。受此影响,近年来,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的硕士生也大多在学术论文选题上倾向于此类方向,例如杨茜媛的《谈当代民族唱法如何演唱传统粤曲——以〈昭君出塞〉为例》、邓玥的《广东仁化县石塘月姐歌的演唱研究》(未发表)、欧艳芳的《中山咸水歌〈幸福水乡〉的艺术特点及演唱研究》(未发表)等。

3.5 开展岭南民族声乐专场音乐会

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社会学色彩体现在岭南民族声乐教学中,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面向公众的音乐会。民族音乐来自人民大众,最后也服务于人民大众,只有当富有岭南特色的歌声与作品通过舞台表演被大众接纳和喜爱,才真正完成了民族音乐学向民族声乐教学,再向社会效益转化的应用性终极目标。在音乐会中,岭南民族音乐理论可以为演唱技术训练、风格审美定位、作品的选择搭配、节目形式策划和背景知识提供学理支撑。还可以通过邀请民族音乐理论专家进行演出导聆,让观众一边观赏歌曲表演,一边了解到作品中蕴含的民族音乐特点,提升其鉴赏能力。当民族音乐学理论通过音乐会的展示被感性呈现,这时候理论便开始接地气了,真正做到了为大众服务、为宣传民族音乐服务的功能,这便是应用民族音乐学价值的显现。与此同时,岭南民族歌曲借助理论的翅膀亦得到了更高层面的提升与传播,并因此而更加深入人心。笔者作为导聆人与幕后策划参与的《海的声音——惠东渔歌专场音乐会》《歌乐岭南——岭南三大方言区民歌专场音乐会》《围屋月光光——客家山歌专场音乐会》等多场演出皆是采取了这种理论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既向大众科普了岭南民族声乐知识,又活态展示了其艺术魅力,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参与演出的师生也通过一系列的舞台实践得到了专业技能的历练,提高了自身对于弘扬发展岭南民族声乐的文化信念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3.6 建设富有岭南特色的民族音乐基础理论配套课程

对于岭南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绝不仅仅只是局限在歌唱技巧的训练层面,还需要多维度的教学设计,尤其是相关的民族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必须得到建设与运用,让岭南民族声乐教学具备民族音乐学的学科视野与理论深度,这也是应用民族音乐学在教育领域需要着重完成的工作。多年来星海音乐学院的老师们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例如2011年开设了民族声乐系必修的《岭南音乐概论·音乐人类学视角鉴析》,该课程以音乐人类学为视域,通过生动的田野考察案例,立体展现岭南传统歌乐的生存现状与民俗景观,让学生们思考和感受岭南民族声乐形成的人文生态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视唱练耳教研组的老师们则研发了《岭南音乐视唱练耳》,从旋法、音律、节奏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岭南民族音乐风格的认识。笔者于2017年开始在民族声乐系开设了必修课《风格模唱》,其中特别设立了岭南风格色彩区,不仅从理论层面讲解这一色彩区的传统声乐体裁风格特性,还研习演唱经典作品,通过理性知识与感性模唱的结合,提升学生对岭南民族声乐风格的感悟。此外,学生们还可以选修《客家音乐概论》《潮州音乐概论》《广府音乐概论》《粤剧十五讲》等特色课程,全面接触岭南音乐的种类。

4.反思与建议

从前文的回顾总结中可见,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的教学中已然产生了不少具有应用民族音乐学性质的成果与有益尝试,为打造岭南民族声乐的特色专门人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如果从构建中国乐派歌唱体系的长远目标来看,要想让岭南民族声乐成为其中重要的有机组成,仍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给出相应的建设性解决方案。

4.1 课程的设立仍缺乏持续性与结构的合理性

有调查研究表明,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星海音乐学院目前开设的岭南民族音乐特色选修课缺乏开课的连续性、稳定性,学生对于这些课程也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关注。主科专业教学中的岭南声乐作品植入以及非遗传承人进课堂等教学行为也并未纳入统一的教学计划,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目前的课程设置还未能达到能够为岭南民族声乐特色人才培养提供持续性有力保障的阶段,而且课程的配置还需要更具科学性。笔者建议未来可以考虑重点建设两门课程:《岭南民族声乐概论》和《岭南民俗与方言语音》,由此构建定位更为精准、有效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也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已经面向民族声乐系开设的相关必修课程则要把岭南音乐作为特色板块写进教学计划和考核范围,保证其得到持续性的传授。并且在教学中进一步跟进教材的建设,出版更多优秀的曲集及理论书籍,丰富授课资源。

4.2 缺乏对于岭南民族声乐特色演唱方向的专业显现

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在以金铁霖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家的努力下,业已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模式,并在各大专业院校得到普及。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依托各地的音乐传统拓展更丰富多元的民族声乐歌唱体系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态势。“立足岭南”作为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的办学特色,要想落到实处,则必须充分利用好本土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在人才培养上凸显这一区域特色,比如可以开辟岭南民族声乐特色班,采取更为灵活的面向社会的招生方式与培养方式。还可以特设岭南民族声乐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好苗子。长此以往,则可以为富有岭南特色的民族声乐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3 缺乏对于岭南歌乐的原生环境音声体验

民间音乐来自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岭南民族声乐的独特歌唱体系是岭南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集体的艺术创作,只有走进其原生的地缘环境,方能领悟其中的音声奥妙与文化内涵,这也是民族音乐学历来注重实地考察的原因。但在目前的教学中,这一点还做得不够。笔者建议,可以依托区域资源的优势,定期组织师生开展岭南民族声乐的采风活动。还可以利用星海音乐学院已经建立起来的岭南音乐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与场地,开辟主题为《岭南歌乐地图》的非遗展示空间,对岭南民族声乐的原生态音响资料、图片资料与实物资料(如乐器、服饰、歌舞道具等)进行富有学术肌理的全方位呈现,建立原生态歌声“种子库”,以此保留岭南传统歌乐的音声信息与历史文化基因,为日常教学与科学研究提供资料和便利。

4.4 缺乏协同合作机制

虽然以往老师们都不同程度地通过教学、科研、音乐会等方式展开了对于岭南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但总体来看,缺少协同合作机制,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笔者认为,建设和发展岭南民族声乐特色教学是需要多方面部门通力协作的,其实,建设岭南民族声乐就是在建设中国乐派的民族声乐,站在应用民族音乐学的视野下,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需要有全局观。笔者建议可以考虑适时建立“岭南民族声乐研究与传播中心”,并借鉴著名音乐学家赵宋光提出的建设新世纪中华乐派四大支柱联动的理念,高度整合校内外的表演、研究、教育和创作四方面力量,以创作为基石,以研究为指引,以教育为持续力,以表演为推动力,通过四大支柱的有效联动来孵化相关的科研与演出项目,开展相关的比赛与交流研讨,建设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媒体(公众号、视频号等),共同打造面向当下与未来的岭南民族声乐专业团队。

岭南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夯实和丰富中国特色的歌唱体系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事业需要数代人的扎实努力,也需要具备民族音乐学的广阔视野与学术高度。继续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服务于教学,解决好实际问题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也是应用民族音乐学应该肩负的使命。未来可期,与诸君共勉奋进!

[1]姚艺君《中国歌唱艺术理论建设的思考》,载于《中国音乐》,2017年第1期。

[2]见郝苗苗、梁辉《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的演进与发展动态研究》,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3]Klisala Harrison,Elisabeth Mackinlay and Svani-bor pettan〈Applied Ethnomisicology: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Approaches〉,UK:Cambridge scholars pubilishing 2010。

[4]Svanibo Pettan and Jeff Titton(edit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Applied Ethnomusicolog〉,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5]张伯瑜《何为应用民族音乐学?》,载于《音乐艺术》,2017年第2期。

[6]周楷模等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它包括如下六本书籍:《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阐释》《岭南潮州音乐的社会心理学阐释》 《岭南乐器的乐种学阐释》《岭南广东音乐艺术特色阐释》《岭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阐释》。

[7]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8]载于《乐府新声》,2019年6月。

[9]刘斌《岭南音乐视唱练耳“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载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10]刘大坚《岭南音乐特色教学的实践及优化研究》,载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11]赵宋光《建设“新世纪中华乐派”》,载于《人民音乐》,2007年第1期。

猜你喜欢

音乐学岭南民族音乐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归来还看自家山
——林丰俗与岭南山水画语言探索专题展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