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广东音乐生活一瞥
——浅谈广州外销通草画中的奏乐题材

2022-03-13杨丕智培志

岭南音乐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乐广府锣鼓

文|杨丕智(培志)

清末,广州出口贸易繁荣。各种出口商品中,有一种通草画(亦称蓪草画、蓪纸画)尤令外商喜爱。随着西方艺术品大量涌入广州,聪明的十三行商人开始模仿西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创造出适合西方市场的外销画。通草画便是其中销量最大的一种。

制作通草画的纸并非以木浆制成,而是来自一种名为通脱木(人称蓪草)的植物,由其树茎内部白色海绵状的茎髓切割而成。这种白色纸张约巴掌大小,涂上颜料后亮丽有致,立体感十分强烈,十分适合绘制小张画作。

限于篇幅,关于通草画的种种知识和绘制过程,本文不做详细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伊凡·威廉斯著、程美宝译的《广州制作》,广州博物馆编著、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广府旧事》,或到广州博物馆(仲元楼分馆辟有通草画专区)和番禺宝墨园(设有通草画馆)参观。

通草画题材繁多,涵盖了当时广州社会生活的百事百物:经济活动、市井风情、婚丧嫁娶、花鸟虫鱼、小桥庭园,甚至庭审刑罚……艺术家们的作品构图简洁生动、透视准确、色彩鲜艳柔和。据报道,当年从广州出口到欧洲等地的通草画数以千万计,堪称中国风物的手绘照片。

现笔者仅从上述书籍和博物馆展示的数百张通草画中挑选出若干有关音乐活动的精彩画作,以飨读者。

迎亲鼓吹

广府人喜欢热闹,无论嫁娶迎亲、生日酒宴都讲究吉祥寓意,注重仪式感。以娶亲为例,迎亲礼是整个婚礼中最惹人注目的仪式。图1展示的迎亲仪仗队由两名擎迎亲罗伞者引领,尾随的六位乐手身穿喜服,正在吹唢呐和敲钹敲锣,气氛热烈。

图1 迎亲队列

图2中展示的仪仗队为婚礼中的“八音仔”,即由儿童演奏细乐的八音锣鼓。八音锣鼓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的传统音乐,是乡村婚嫁喜庆或民间艺术巡游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表演时鼓乐齐鸣,锣鼓喧天。画中的“八音仔”队列由一身穿礼服、手持“和合”灯的小童在前面引领,八位身穿彩衣的小童吹奏着乐器紧随其后,演奏的乐器有木鱼、铜锣、铜钹、小鼓、笛子等。其热烈繁复,跃然画上——这迎亲场面够热闹,真有点“乘云气御飞龙”的气派!

图2 迎亲仪仗队列

图3中仪仗队演奏木鱼、钹、月琴、二胡、云锣、三弦、长笛等传统乐器类似今天的八音锣鼓。

图3 迎亲队列

中国音乐史将明清时期的器乐合奏,大体分为三类,以上器乐合奏宜划归为“鼓吹”(打击乐与吹管乐的合奏)与“丝竹”(弦乐与吹管乐的合奏)两类。还有一类叫“清锣鼓”,为单纯打击乐的合奏,以节奏取胜。

家乐

家乐(le)是指由私人蓄养的以满足家庭娱乐为主旨的家庭戏乐组织以及这种特殊的戏乐组织所从事的一切文化娱乐活动。明清家乐数目之多分布之广,演员人数之众,非历代所能比拟。缙绅阶层、富商巨贾,家有园林声伎之奉,乃是常事。广州当然不例外。

图4通草画《烟床伴乐》看后令人惊诧!一女子在抽鸦片,四周有人伴乐(琵琶、三弦、笛子、木鱼),另有两人事奉茶水、打扇。

图4 烟床伴乐

图5《女子奏乐》中女子六人乐队阵容整齐,乐器齐全(笛子、二胡、琵琶、三弦、阮、木鱼)。

图5 女子奏乐

以上这样的演奏场所,宽敞舒适,不是在舞台,而是在家中。看得出,服务对象,也只有少数人。

市井之声

图6为长卷局部,这幅画是当时市井小民谋生方式的真实写照。小贩们一般以挑担货郎的方式做点小生意。图中一名着紫色上衣的男子吹着动听的笛声在招揽顾客。他的身旁摆放着中国结、风车、笛子等小物件。一小孩被商贩吸引过来,正迫不及待地引导着抽烟的父亲往玩具摊跑去。另一名小贩也被笛声所吸引,正回头张望……做点小买卖,也要音乐帮忙呀!

图6 市声中的笛声

人物画

晚清社会,内忧外患,阶级矛盾尖锐,民不聊生,但我们从外销画中似乎感觉不到。其实为了出口,迎合外商的口味,画工们灵活处理,粉饰太平都是在所难免的。而出现在通草画中的各个阶层,各有自己的活法,各有自己的音乐,却是不争的事实。

图7中的文人士大夫、图8中的仕女,悠闲地抚琴(古琴),动作优雅,特制的琴架和琴椅,华贵得体的服装。图9中的这位居家仕女在闺房击乐自娱自乐,造型独特的条凳,漂亮的服饰,从她陶醉的笑容,可以看出她生活的优渥。音乐史上说,明清时期器乐独奏的最高成就是琵琶和古琴。如果没有这些士大夫阶层的脱产研习、切磋苦练及家乐的广泛存在,这种成绩是很难达到的。

图7 文人士大夫(官僚)

图8 仕女

图9 仕女

为了生计,也有一部分穷人用音乐谋生:如在婚丧嫁娶的场合,和一些民间仪式(如图10中的祭牛仪式上,一官员正向一头公牛叩拜,大抵是祈求春日早至,物盛年丰)中充当乐工、吹鼓手,以及去茶楼吹拉弹唱。他们使用的乐器都较便宜低档(如二胡、笛子、唢呐、锣鼓、钹等),奏唱的乐曲是一些民间小调。

图10 下层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关于二胡,《广州制作》的作者威廉斯先生,引述了一种说法:专门研究二胡的休斯先生,在文人的画作中,未见二胡的踪影。但在外销水彩画中,却能找到。他认为二胡更常见于街头巷尾,在文人官绅之家则少。有一套女性演奏乐器的通草画,其他女性皆为三寸金莲,唯独拉二胡者是大脚。因此,休斯先生推测,可能拉二胡者地位低微。虽不足为据,但可见一斑。我们从图11中两位艺人的服饰、二胡和表情中是否看得出呢?见仁见智。

图11 下层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这正是:“家乐传雅韵,市井闻笛声。同奏广府乐,贫富自分明。”

图12是笔者从电影《林则徐》中截取的一个镜头,它表现的是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大快人心的场面,锣鼓喧天、鼓乐齐鸣!

图12 电影《林则徐》剧照

这个事件发生在19世纪,与本文介绍的时代背景相同,地点也在广府。村民的乐队是唢呐加锣鼓,合奏形式是前已述及的鼓吹(音乐术语),吹的曲子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笔者认为编导这样处理是适当的,符合历史的真实,这印证了本文的介绍。

可惜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稍纵即逝。通草画中没有留下当时的乐声(器乐和声乐),虽然有的留下了曲谱(工尺谱),现在又有多少制成唱片或音频复原了呢?我和读者都期待着。

①田可文编著《简明中国音乐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P.154。

②刘水云著《明清家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绪论。

③田可文编著《简明中国音乐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P.151。

猜你喜欢

家乐广府锣鼓
浅谈广府早茶点心文化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传承广府文化的实践研究的过程与评价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广府庙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体育小能人
你知道吗?
失忆的男人
失忆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