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创作札记2:想想从哪儿来 明白到哪里去
——歌词《到人民中去》创作谈
2022-03-13宋青松
文|宋青松
自2016年开始,中国文联举办的“百花迎春”大型联欢晚会每年都会演唱一首歌曲《到人民中去》,这首歌已成为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活动的主题歌曲,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心连心”文艺演出,2021年元宵晚会、五一晚会等大型活动中这首歌也多次唱响,全国老中青几代数百名艺术家都演唱过这首歌曲。关于这首歌曲的创作推出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2015年5月20日,我在下班的路上,接到北京市文联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邀我5月23日参加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文联等联合在卢沟桥举办的“到人民中去”京津冀百名艺术家志愿服务采风“大地行”启动仪式和采风活动。
这个标题很长的活动我当时没有记全名字,但“到人民中去”这个提法立刻引起了我的联想,这些联想有几个:第一个是我们不就是从人民中来的吗?怎么又回到人民中去?第二个是哲学问题的联想——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那里去?因为是志愿者活动,我的身份明确了就是一个文艺志愿者,那么我从人民中来,再回到人民中去也算是对这一哲学问题的艺术回答。第三个是相关歌曲的联想,因为是在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前举办的活动,我由“到人民中去”的提法想到了另一首歌曲《到敌人后方去》……因为要参加活动,我想应该染一下头发,可是到了家附近的理发店,正好停水。我坐在那里一边等一边开始了歌词构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和优良传统,也是历届党的领导人对文艺工作者的期望,更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要求。我多年来坚持为百姓写歌,写了描述百姓生活的“词画众生相”“为平凡的人歌唱”“他们”等几个系列的歌词,尝试着用音乐为百姓塑像,这一切不正是践行艺术服务人民的宗旨吗?我忽然想到:“到人民中去”这亲切的话语也应该是一首歌啊!作为一个从基层成长起来的词作家,一种创作的冲动油然而生。而那个人们常常思考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也似乎有了解答,于是我写道:
想想从哪儿来,
才知该到哪里去。
村头的老树、山中的小路,
溪水潺潺你是否已忘记?
这里老树代表生养我们的祖先和根脉,小路是我们成长走出的道路,而溪水潺潺则像是我们曾经拥有的快乐和纯真。我不知每个人的记忆是不是还清晰?可还保持着当年的本色?于是用了疑问句。当知道从哪里来,明白到哪里去以后,那么去做什么呢?因为第一段就把来、去都写了,我一时想不起下文了,我费了些心思才想到要进一步写“去”与“来”的关系,而且要更入心,更入情,唤起人们对故乡、对人民的思念感恩之情:
明白到哪里去,
才懂把谁放心里。
父母的教诲、故乡的期许,
炊烟袅袅你是否又想起?
是的,我们明白了是从人民中来,还要到人民中去后,就应该把人民装在心里,时刻想着人民,记着小时候他们的教诲,想着我们走出时他们的期许,还有炊烟下的那缕乡愁、那份热望……人民在等着我们啊,等着我们回到他们中间去!于是下面的副歌,我一连用了四个“到人民中去”:
到人民中去,
把身俯下去亲吻大地;
到人民中去,
把心贴近在一起呼吸。
到人民中去,
让灵魂再受一次洗礼;
到人民中去,
用一生报答她的养育。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到人民中去?在这首小词中我试图给一个简要而形象的回答,这就是:把身俯下去亲吻大地,把心贴近在一起呼吸,让灵魂再受一次洗礼,用一生回报人民的养育。在身、心、灵魂、生命的递进中我们才能完成“到人民中去”这一神圣的使命。
歌词修改完成后已是夜里十点多了,我兴奋地通过微信、短信发给了北京市文联、音协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时任北京音协副秘书长的赵金波很快安排了陈卫东作曲。5月23日早,在我去卢沟桥参加活动的路上,接到赵金波的电话,说歌曲已经谱出来了,很好听,他和作曲、歌手正在赶往活动现场,争取在启动仪式上演出。他到现场后第一时间向北京市文联领导推荐,北京市文联领导又向中国文联主要领导推荐,领导同意演唱这首歌曲,当时负责活动的文艺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廖恳向我们要伴奏带,可是歌曲刚谱出来,哪有伴奏?幸亏活动现场安排的合唱有一台钢琴,这样,由作曲家陈卫东现场伴奏,歌手汤俊、王聆燕拿着歌谱在“到人民中去”京津冀百名艺术家服务采风“大地行”启动仪式上首唱了这首歌曲。想不到这首作品在活动的所有节目中给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当晚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出现了这首歌曲演唱的镜头,其后在采风慰问中连演三场,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这首歌在三场慰问演出中演唱时还没来得及制作伴奏带,但当地音乐爱好者看到歌谱主动借钢琴、电钢琴给作曲家现场伴奏,到了第三场,同场演出的合唱团学会了副歌,加入了合唱。这样一首尚未制作就已唱响的歌曲《到人民中去》出炉以后,许多歌手争相要求演唱,此后这首歌在文艺工作者中传唱开来。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出品了由殷秀梅、杨洪基、张也、王宏伟、霍勇、乌兰图娅、平安、喻越越等三代艺术家演唱的MV,在2016年5月23日第三个“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发布。2016年12月3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文联第十次文代会、中国作协第九次作代会代表联欢晚会上,由胡松华、关牧村、弁玄甫、郑咏、张立萍、平安领唱,百名艺术家合唱了这首歌曲,我也参加了现场演唱。从此,这首歌成为文艺工作者的主题歌曲。
现在想来,这首歌之所以这么快地唱响,不止因为它有比较亲切的歌词、优美的旋律,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民的期望、艺术家的心声。我曾多次随中国文联和北京市文联到基层采风创作,每每被群众的热情感动,有时甚至热泪纵横,也因此写出了《老刘》《他们》《饮水思源》《在百姓心上》等歌词。我深切地感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我们的党员干部,我们必须——到人民中去!
需要说明的是:
一、我开始因为在电话里听得不太清,题目写的是“到人民中间去”,后经当时的文艺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廖恳提醒说,我们的提法是“到人民中去”,这样我与作曲家商量把作品改为《到人民中去》。
二、《到人民中去》唱响不久,有人对这一提法提出疑问,并说“我就是人民,还怎么到人民中去?”“到人民中去,就是把自己不当人民了?”等。我虽不知“到人民中去”这句话是谁最先提出的,但是我作为词作者对这个提法是认可的,所以才以此为题创作。我对此也谈了自己的认识和解读。
首先,这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群众路线。
毛泽东主席曾经论述:“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我认为:“到人民中去”这一提法应该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的体现。
其次,到人民中去符合传统提法也与新的提法相一致。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一生献给人民;人民至上;向人民负责;以人民为中心……这些提法都为大家熟悉和接受,如果以为“我就是人民”,认为“到人民中去”的提法是把自己不当人民了,那么“为人民服务”是不是就是为你自己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不是就是以你自己为中心?这些提法是不是也不能提了?
第三,这些提出异议者混淆了个体的人与群体人民的关系。
我理解这里的我与人民的关系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部分与总体的关系、走出与回归的关系,所以解读为:“想想从哪里来,才知该到哪里去。”人民是一个大概念,是一个哲学范畴,人民代表的是一个先进的群体。而“我”作为个体的人,只能算人民中的一员,这一员有可能融入在大群体中,也可能在群体之外,正如大海中的鱼,有在鱼群中的,也有独游的。作为艺术家应来自人民,又应该比人民有更高的艺术修养,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回报人民,也就是“到人民中去”的艺术追求。
想想从哪儿来,
才知该到哪里去。
村前的老树、山中的小路,
溪水潺潺你是否已忘记?
明白到哪里去,
才懂把谁放心里。
父母的教诲、故乡的期许,
炊烟袅袅你是否又想起?
到人民中去,
把身俯下去亲吻大地;
到人民中去,
把心贴近在一起呼吸。
到人民中去,
让灵魂再受一次洗礼;
到人民中去,
用一生报答她的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