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兰从军》中豫剧元素的演唱分析

2022-03-12杨义岭

中文信息 2022年12期
关键词:从军豫剧木兰

杨义岭

(商丘市豫剧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提升,更多人对于精神世界需求逐渐加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逐渐受到各界欢迎,而豫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天然独特的魅力。其中《木兰从军》,不仅拥有独特唱腔与表现形式,还具有良好德育教育价值,这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现代西方音乐样式多样化、种类较为丰富,传统戏曲难以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若不对传统豫剧教育引导工作做好深层次改革,地方戏曲发展会越来越弱。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木兰从军》中豫剧元素的演唱十分有必要。

一、《木兰从军》艺术特点

1.创作特点

《木兰从军》是由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的传统豫剧曲目。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豫剧特有声调、韵律、唱腔等元素,将中华文化特点融入其中,借助西方戏曲创作方法,完成对作品打磨,最终让我们看到了代表性极强的《木兰从军》作品。王志信在创作《木兰从军》时十分善于处理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巧用调试调性之间的变化衬托歌曲情绪起伏。同时,王志信还创作了《织女牛郎》《兰花花》《孟姜女》等作品,巧用传统音乐调式。利用故事带动观众情绪,利用情绪变化衬托同宫系统与异宫系统转调,让豫剧作品拥有情绪上的明暗对比[1]。做创作歌曲《木兰从军》时,也拥有大量转调手法进行衬托。其中更是根据故事内容的转变,使用紧打慢唱的手法,逐步推动音乐节奏的加快,最终达到音乐作品情绪高潮。

此外,在《木兰从军》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变化,作品将多个段落进行叙事,每一个叙事段落都拥有自己不同的情绪与音乐主旋律。在歌词悲伤哀叹的同时,旋律线条配合歌词情绪将木兰情感自然演出。例如,木兰“仰天长叹”时,一般会配合叹息歌词情绪,采用连续五度级体现哀叹声[2]。

2.结构特点

豫剧《木兰从军》歌曲是由我国北朝时期叙事民歌《木兰诗》改编而来,全诗共330字符,以第三人称叙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而作曲者刘麟将原作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将作品缩短至191字符。其中沿用部分诗句,保留了经典词藻,如开片端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也有为了配合豫剧演奏改编的“昨夜见军帖,边关军事急。军书十二卷,催我爹爹出征去”,使用“我”字将原有“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完美地从第三人称改编为第一人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让木兰扮演者在豫剧演唱中可以更加亲切切入角色,以达到情感宣泄的目的[3]。同时,在《木兰从军》中作曲者也添加了形容人物状态的描绘,如“木兰无长兄?谁人去征战?怎么办?怎么办?”两句疑问句,描绘出人物当时困境,使得豫剧情绪更加饱满,进一步加深了演唱者与观众之间情感。

3.创作背景特殊性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孕育我国文化特殊背景,将我国人民的各种情感结合起来[4]。《木兰从军》故事十分贴近历史人民生活,在南北朝那个历史复杂年代,花木兰代父从军遇到很多艰苦困难,她不仅需要克服当时民间对于女子歧视看法,还需要战胜心理障碍,告别年迈的父母,走向残酷的战场,通过一次又一次厮杀,最终回归故里。

《木兰从军》拥有着独特历史背景,具备符合我国人民情感的精神元素,故事内容也符合我国人民价值观,它以替父从军的故事,完美地将“忠”“孝”两大美德结合起来,在传唱过程中受到广泛欢迎。《木兰从军》在当下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优秀经典故事,它告诉人们女子是能够与男子相比,且能够做到更好,而这与当下主流“男女平等”观念相契合,在高校教育、新闻广播、文化继承方面都具有极佳代表性[5]。

4.情感流露和表达

《木兰从军》虽为叙事歌曲,但在剧情方面仍相对完整且戏剧冲突明显,旋律具有一定多变性,节奏起伏较大,增强了作品的冲击力。由于歌曲的故事性、完整性与戏剧性特征突出,有效增强其枪杆表达的能力。特别是在歌词编排方面,增强了画面感,借助第一人称取代第三人称,歌曲共鸣效果突出,可使演员更好地流露情感。

二、《木兰从军》演唱分析

1.演唱情绪的把握

《木兰从军》是一部大型作品,由多个小部分组成,讲述了一个完整女子替父从军的故事,其手法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与描写的,利用第三人称进行歌颂,从而形成不同的音乐起伏变化,基于此种作曲风格,教师在解析乐曲背景时,需要帮助学生分化不同段落演唱状态,帮助学生在不同叙述情况下进入“木兰”情绪状态。如木兰在萌生替父从军想法后,需要将女子娇羞的情绪转换为男子豪迈的情绪,从“对镜贴花黄”变为“踏马出征”。又如木兰在告别爹娘时,需要“紧拉慢唱”,利用音乐与演唱者表现形成,逐渐彰显出木兰不舍的情绪。

《木兰从军》中的演唱者在前期需要表现出女子的娇弱,但内心始终保持意一丝刚强,形成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后期替父从军做好基础。在决定替父从军后,还需要表现出豪迈与向往,但对父母依旧是念念不忘。而到了战场,演唱者必须拥有铁马金戈的气势,拥有能够与部队正面厮杀的勇气,自己能够独当一面。而这些情绪的转折不是教师简单地描述,学生就能够完美地演绎,这需要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慨,以及与木兰相同的勇气。若没有长时间的锻炼引导,很难让学生快速把握其中的精神内核[6]。

2.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大部分音乐作品表演中,豫剧表演与传统舞台剧有着一定的差异。传统舞台剧常见是“一桌两椅”,即一张桌两把椅子,根据不同的摆放形式展现出差异性环境,相关伴奏乐器有板胡、梆子、三弦等等,需要演员身穿华丽衣物,扮演不同角色。而中国豫剧讲究基本功“打”“做”“唱”“念”,在表演过程中需要配合演出方程式“眼”“身”“手”“法”“步”协调完成工作。要演绎好一首豫剧作品需要配合场景、配乐,演员情绪状态要稳定。演员表演状态建立在人物情感之上,内心情感占九分,而动作体现占七分,并根据自身理解提升表演人物状态。在《木兰从军》这部作品中拥有较多叙事段落,情绪变化起伏较大,人物情感之间存在转换,这需要表演人员拥有较强基本功。在演唱过程中演员要把握正确技巧与音色,把握歌曲所需语言、风味、韵味、台风等方面,用心去完成表演任务。为了能够达到理想演唱效果,教导人员需要重视对学生情感引导,放弃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主动学习地位。学生也需要认识到自身不足之处,改变自身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工作中对情感进行渗透,保障积极学习态度,加深对于《木兰从军》理解范围。

三、《木兰从军》演唱分析与基础运用

艺术起源于民间,而每个地域语言应用都有一定的差异,音乐风格也有较强独立性,这就导致河南豫剧需要使用河南开封、郑州区域地方方言。虽然在我国加强普通话教育后,很多人都可以直接听懂河南豫剧,但部分表演情节还是需要表演者注意,把握其中的风格。

1.地方方言吐字

在《木兰从军》豫剧演唱中,“花”字在普通话念一声,如花朵、花蕊,而在豫剧中“花”字读二声,如滑字读音,更加注重开头重音。而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学生演唱技巧时,重点帮助学生对音节进行调整。虽然这对于教师而言很容易,大部分豫剧教师都是河南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好音调调节,但很多学生来自我国五湖四海,很那掌握正宗豫剧唱音。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河南正宗地方语言,豫剧教师对地方言进行分阶段教学,较低学生方言学习难度。

例如,在某豫剧院教师在教导学生方言发音时,发现很多学生都是在刻意进行声调装换,无法在无意识中正确发音,使得《木兰从军》表演十分生硬,能够让人感觉学生十分害怕遇到河南地方语言部分,致使学生表演能力持续下降。针对这种问题,教师首先将《木兰从军》语句方言部分分割出来,利用同音字,降低学生对于方言抵触情绪,初步让学生能够基础完成《木兰从军》最低需求。而后,教师鼓励学生以方言跟同学进行交流,在课堂上也利用方言回答固定问题,帮助学生灵活使用方言语言,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够将方言与母语进行合理调换。最后,教师为了彻底解决学生语言问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用河南方言与本地商户进行交流,选择固定商店让学生购买少量商品,以完成任务形式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够运用好河南方言,即使学生在完成《木兰从军》豫剧学习后,也能够在其他戏剧拥有较为良好的语言表演效果。

2.演唱润腔表现

豫剧发源于河南,而河南人在中国都有着“豪爽、大气”的性格标签,造就了豫剧高亢激昂的演唱风格。喷口作为豫剧表演风格特点之一,字头音轻重可以彰显出人物之间情感,这不仅需要表演人员在嘴皮上具有爆发力,还需要懂得用气技巧。橄榄腔讲究不一样的运气技巧,需求吐字均匀先轻后重;卖腔需要表现出某音节发音长久,紧拉慢唱,强调有目的性加强气息;拖腔与卖腔相似,但是不针对某一字符进行拖长,而是将某一句话进行拖长,达到情感与内容统一;甩腔是将气息以一种平稳状态逐渐甩出,让听众有一种“坐下来”再“甩出去”的特点。教师在传授学生各个腔调时较为困难,只能固定某一句话,让学生反复练习,而某些领悟性较差的学生在换一句其他腔调后,会立马出现破腔问题。对于此,豫剧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学习方法,让学生拥有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某豫剧院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快速完成强调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保持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按学生腔调掌握类型将学生进行系统分组,尽量保持每个小组人数基本一致。而教师需要为每个小组准备不同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相互引导教学。如让掌握喷口腔调技巧学生与掌握橄榄腔调学生交换学习意见,对自身掌握腔调方法进行总结。以学生角度去教育学生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促使学生将内心真实想法吐露出来,降低学生对于豫剧腔调学习难度。在完成初步腔调学习后,教师需要加大学习难度,给每一组学生提出差异性表演任务,再让其他学生学习小组进行评价,给出相关学习进步意见,进一步提升学生腔调学习质量。如教师让掌握甩腔学习小组,演唱拖腔内容,让拖腔学习小组进行评价,给出合理学习意见,深化各小组学习深度。对于教师而言,传统教学理念总是促使教师约束学生发展,而非让学生自主掌握知识,教师所传授知识内容始终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应对各种学习困难,将豫剧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一代豫剧大师。

3.舞台表演借鉴

在学习艺术道路上,追求艺术家舞台表演效果是大部分学生最终学习目的,艺术表演形式都是通过舞台进行演绎,这就表面舞台具有开放性与多样性。对于豫剧表演而言,学生需要多年学习,根据优秀教师指导,逐渐走向舞台表现。豫剧教师在教导学生时,不仅需要教导学生豫剧基础知识内容,还需要根据豫剧大师表演标准弥补自身不足之处。很多豫剧教师将学生看作是一张白纸,喜欢使用较为传统的方式开展豫剧教学活动,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学习与固定姿势理解方面,这就导致豫教师教学课程死板,每日教学内容固定,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基于此,豫剧教师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给予学生更加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学习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木兰从军》豫剧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豫剧大师表演形式,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PPT教学文档,在正式教学活动期间给学生作出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需要细化每一个动作,让学生能够体验豫剧大师情感表达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学习。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为豫剧进行宣传,在一定程度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年轻人的方式吸引年轻人关注豫剧,为豫剧发展做出宝贵贡献。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逐渐加快,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对于精神世界追求标准更高,豫剧作为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精神引导戏剧,必须加大对于年轻人教育引导,提高豫剧影响能力。与此同时,豫剧表演人员与学习人员,也需要认识到自身不足之处,通过更加专业表演形式,展现出更加优质的豫剧节目,让豫剧可以受到更多人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豫剧戏剧得到传承。此外,豫剧表演教职人员需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豫剧教学整体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从军豫剧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送友人从军戏作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木兰从军
若是木兰能网购
最适合从军的七大犬种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