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评价的实践探究

2022-03-12王红英

中文信息 2022年1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评价

王红英

(丘北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云南 文山 663200)

教学评价是学科在德育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强调对学生能力进行发展性评价,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整体性评价。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中,尽管老师的课堂理念已经有所改变,但在评判方面仍没有寻找到更有效合理的方法,无法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养成、生活态度等方面作出真正客观的评判。所以,老师必须建立道德与法治课堂新教学模式,并试图利用多元评价推动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今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高效务实的课堂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评价的内容也应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育目标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的明灯一般,引导着我们前进的方向。纵观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指向不明的评价、脱离目标式评价,让人感到皮肉相离,评不到关键点上,学生也会有一种抓不住重点、似是而非的感受。教学目标是学科教育培养的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不明确会影响教学评价效果。因此,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应贯彻课标理念,以课标为依据,全面落实道德与法治课标的精神,结合教学实际来制定培养方向,并依据培养方向确定教学评价指向。道德与法治学科属于基础学科教学,在课程实施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自身所面临的道德问题,自主做出道德评判,而道德生活经验的传授在童年期更具特殊意义。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评价要善于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当前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脱离生活实际,缺乏生活气息,成为阻碍效果显现的主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觉得自身的教学经验最可靠,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但是,随着时代变化与社会进步,崭新事物与观念不断涌现,教师无法与时俱进将生活现实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联结,教学评价模式缺乏生活化的方向,且无法在教学评价中实现知识走进生活的延伸。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老师需营造必要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以学生容易接受的话语形式和形象进行课堂点评,进而带动学生对品德和法治课程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评价实践策略

1.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客观真实地进行评价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应当紧密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状况及其特征,制订出相应的计划与落实的举措。正式开展教学前要明确全班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当教学内容高于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时,有利于调动学习好、接收力强的学生学习兴趣爱好,但是学业不太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接收,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放弃参与课堂教学。这时,如果老师只顾学业不好的学生,就会让学习好的学生感到无聊,感觉自身不被关注,久而久之对课堂形成厌倦的心态。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综合评估状况、接受力及其对知识点的把握水平发展程度等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估。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同时也是实践课程,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还需要联系实际日常生活,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地体验生活、感受人生,并以此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同时老师还需要充分挖掘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并指导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现象或者事件中找到问题,从而增加学生自身的心理感受[1]。以不同的视角给学生提出一些案例,以启发学生对自身的日常生活经历加以反省和整理。让他们大胆地正视真正的自我,提高自己。比如,在课堂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中,老师先询问他们:同学们,都参加了什么公共活动呢?有的答复:看电影;有的学生回答去旅游,然后老师再询问:参加共同活动对自身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在参加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不文明的行为针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应当怎么办?接着,老师再把课堂上的学生们分为若干组,引导他们勇于提出自身的观点和想法,然后再选择若干问题加以解答,他们虽然所提出的答案不是十分完美,但他们却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并且愿意主动地反思,这就实现了教师教学的目标。

2.掌控好评价时间,找准评价的切入点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时间长短对整堂课来说很关键,过长或过短的评价,都起不到评价的真正效用。有些老师由于课堂教学不够高效,给学生留下的评价时间只有一两分钟,以点带面、蜻蜓点水式的点评一下就下课了,这样的评价是肤浅的;也有部分老师,为了找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评价,结果却找不到评价的重点。这样的方式仅仅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没有理解到评价的真正作用[2]。师生共同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提升”的过程,每节课至少用5—7分钟来进行对学生课堂表现或作业的评价才是最有效的评价。在对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喜欢按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发言,只关注发言结果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即使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了,依然没有从这条老路上走出来。

比如,在进行“友谊与成长”一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播放一些篮球比赛画面,并引导学生思考篮球队伍获胜的重要原因。通过图像影音对篮球比赛视频进行三维立体化呈现,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观看录像完毕后,由老师针对在录像中篮球队学员获胜的主要原因这一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协作讨论,在讨论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发言。同时老师在指导学生的发言过程中,应当仔细听取学生意见,以客观多元化标准评判他们的发言内容,不应当对于不适合课堂目标的发言内容进行批评,以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并通过老师对学生看法的因势利导,引领学生的思想向团结合作,友谊共赢等向课程主题靠近,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这才是课程评价的真正意义[3]。

3.运用启发性评价语言,引发思维碰撞

当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为了实现这一点,老师们应该善于使用启发性的评价语言来诱导学生独立思维,使他们有充分的余地充分发散和锻炼思维,从而取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成效。因此,老师在教授“课间十分钟”相关内容时,借助问题情境,用启发性话语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在问及“课间会做什么”时,许多学生一面回想课间的活动,一面说出如喝水、打游戏、上厕所和同桌闲聊等。紧接着,老师追问:“应怎样合理利用课间时间?”学生相继给出各种看法,但无法取得共识。此时,老师没有径直确认或否决他们的看法,只是让学生思考:“你们觉得哪一种事更关键?事有轻重缓急,我们应抓紧时间先做关键的事儿。”学生A闻言立即回答:“我上课时会很渴,所以要先喝水,再上厕所。为了便于下节课听讲,还要提前准备好要用的书,要是还有时间就和同桌打游戏或是闲聊。”学员C说:“没错,我觉得打游戏是很次要的,所以事先准备好下堂课要看的内容,并且规划好上厕所和喝水的时间就很关键。”老师在课堂活动中听到了学生的各种观点,不是直接批评,而是巧用启发性话语,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见解,使他们的思想在共同讨论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结出“智慧之果”。由此可见,启发性引导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既有利于他们自我认知,提高自己,也可以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以全面提高[3]。

4.采用生活化评价内容,促进教学回归本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践,所以老师在评价中也应该注意指导他们快乐、平安、健康地生活。例如,一年级的“我是小学生啦”“我们的校园”等模块,便是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刚刚踏进小学校门,急需指导他们快速应对小学教学活动的要求。而伴随学生年龄慢慢增加,课堂话题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彩,贴合小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日常生活,包括大自然、家庭、集体等,例如,“花儿草儿真美丽”“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我爱我们班”等,教学内容都高度贴合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时,必须要确保评价与学生生活相融,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道德认识、提升道德品质,从而实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源于日常生活,又回归生活”的教育目的。在具体教学中,老师们可以采用观察、家访、社会调查等方法,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放到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得到自主认识和自我体验,从而使得其道德品质水平得到最切实的体现,才能促进其自主监督和自由发挥[4]。

5.评价方式要做到儿童化

相比幼儿,小学生已经迈进了更高的学府,伴随年纪的增加,他们对事情的判断水平得到提高,接受能力也相应加强,但是依然喜欢卡通等表现形式、喜欢比较孩童化的评价手段。因此,道德与法治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符合童心的需求。我们应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品德水平,促进他们的成长。另外,老师作为引领者和课堂教学的直接执行者,应该不断基于小学生的行为,使其产生能动性的意识,把语言变成潜移默化的课堂指导手段,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例如,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文化精神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老师可采取“张贴小红花”或是“评定活动标兵”的方式。小红花上应该写下各个学生的姓名,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们予以激励。同样,标兵的评定要根据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相尊敬、互相帮扶并且保持卫生等具体情况。对标兵评选,老师要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可以采取学生投票或是老师参加重要票选的方式,但要尽量避免由老师通过委任或直接评定,要尽可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6.开展互动型教学,践行“教学评”合一理念

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停留在判断一个学生好还是不好上,而是要能够让不好的变好,好的变得更好。因此,使用描述性语言告知学生评价目标,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我要学会什么”“我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成学习目标”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教学评”合一理念,开展互动型教学,有助于学生向学习目标的自主趋近。“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评价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照学习目标时刻清楚自己要到哪里,现在在哪里,还有多少距离要完成,接下来还要做什么,这些都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客观评价提供了可能,学生就能够把具体的学习目标作为参照框架,有效地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也学会了对同伴的评价。能够将教、学、评融为一体的课堂,一定是有效的课堂。一个能够对自己、对同伴的学习进行客观诊断、反馈的学生,一定是能学习、会学习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能够在发展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与知识水平。

7.联系家庭与社区,开展亲子评价与社会评价

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自觉建构能力需要校园、家庭、社会联手,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为例,小学生在校园养成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能力,应该扩展到家庭劳作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如何进行这一拓展工作呢?校园方面应与家庭、社会共同制定具体考核指标,由家庭、社区服务机构根据学生们的劳务成果做出综合判断。比如,笔者所在的班级就制定了“我是班里的勤劳小能人”评比表,父母对学生们在家的劳务成果给予评价和激励。学校和社会也要定时举办公益劳动,老师和父母则应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奉献爱心、服务于别人,争当“公益小达人”。他们在进行公益劳动时体现出的知识与自主建构意识,不论是校园、家庭或是社会都应当正面认识,并让学生深刻感受劳动的价值与乐趣,从而主动地把艰苦奋斗、诚信勤劳、合作劳动、尊重劳动等的美德意识外化成行为表现,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劳动观念,并培养学生受用终身的劳动习惯[5]。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评价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是教学发展的助推器,又是提升教学的催化剂。而道德与法治教学本来就存在一定的特点,所以我们主张对小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着重从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情感、实践技能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恰当的评价时间,启发性的评价语言,生活化的评价内容等多元评价策略,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可以使他们在评价激励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评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