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地规模经营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陕西省和山东省6个县的调查

2022-03-12李大垒

中国土地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地标志意愿

李大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1 引言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地规模经营和地理标志农业建设已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1]。农产品地理标志通常以区域公用品牌的形式运作,给产地赋予了质量的象征,比如“烟台苹果”“五常大米”。然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某一地区共同所有,属于“公共物品”[2-3];地方政府通常为其建设主体,容易导致“搭便车”行为的产生,农户存在破坏地理标志形象的行为,比如滥用农药和以劣充优。

地理标志农业的发展伴随着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既需要区域整体的土地规模,也需要生产者个体的土地经营规模扩大。中国许多优势农产品没有发展为知名地理标志品牌,主要问题是土地经营规模偏小[4-5]。土地是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农地规模化经营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和集群效应,使农产品地理标志由低级向高级状态发展[6-7]。随着中国农地规模经营的不断推进,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相对于传统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规模较大,标准化意识更高,更加注重地理标志建设,其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经营效率,能解决传统小农户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推进标准化生产和提升农产品质量。

农地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是规模经济理论,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是其目标[8-9]。农地规模经营避免了小农经营的低效率,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地理标志农业由某个地区的整体力量进行建设,也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能推进标准化生产,有利于农产品质量提升。地理标志农业需要各方力量协同建设,政府的作用固然重要,还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发挥作用。那么,农地规模经营通过哪些途径影响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农地标准化生产能否发挥中介效应?

目前,关于农地规模经营视角下的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国内外学者尚缺乏主题性的研究,仅有在地理标志农业建设的研究文献中偶尔提及农地规模经营问题,或者在农地规模经营的研究文献中偶尔提及地理标志品牌建设问题。因此,本文的边际创新价值体现在:基于农地规模经营和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共同存在的规模经济效应,将农地规模经营分为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农地标准化生产三个方面,分析三者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影响路径,探究农地标准化生产的中介效应。本文以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陕西省和山东省6个县进行实地问卷调研,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质量层面的推进。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学者也称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地理标志品牌[10-11]。目前,有些学者的文献会同时提及农地规模经营和地理标志农业发展[11-13],而且农地规模经营和农地标准化生产也有必然的联系[14-16]。因此,有必要借鉴已有文献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

农地规模经营带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有利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建设和维护[17]。发达国家的农场经营模式验证了这种状况。规模化农场会使用地理标志品牌销售农产品,既获得了更高的溢价[18],又扩大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市场影响力[19]。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意愿是行为的直接驱动因素[20]。农户对土地的转让意愿和规模经营意愿直接影响该区域市场的发展[21]。农户土地规模化参与意愿是驱动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直接因素[22]。也有学者认为需要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户具有规模化协同发展意愿才能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23]。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H1。

假说H1: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农地规模经营通常需要政府的干预和引导[24-25]。许多地方政府参与了农地规模化建设,土地政策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推进了地理标志农业发展[26]。政府在建设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时需要考虑其规模和成长性[7],可以通过扶持规模适度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来促进地理标志品牌成长[27]。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品牌整合以促进农产品经营规模的扩大,通过高品质定位和宣传提高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质量[28]。可见,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公共物品,需要政府通过农地政策引导和激励其发展。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H2。

假说H2: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只有达到相应标准才能使用地理标志品牌[27-28]。应该对农业生产过程定期监控以进行标准化生产,这样才能有利于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29]。在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广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建设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重要力量[30]。农业没有规模就不能生产统一质量标准的农产品,品牌质量就难以维持[4]。可见,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为地理标志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4]。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H3。

假说H3:农地标准化生产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根据标准经济学理论,农户是否推行标准化生产归因于能否从标准化规模经营过程获得规模收益[31]。农地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基础和有利条件[32],土地规模经营和流转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农户的意愿[33]。需要建立推进农地经营规模扩大的完善机制,才能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16]。农户通过加入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会带来收益增加[34]。农地标准化生产需要政府政策的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传统农户注重标准化生产[14]。政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应当侧重于推进规模经营,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35]。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H4和H5。

假说H4: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对农地标准化生产具有正向影响。

假说H5: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对农地标准化生产具有正向影响。

3 指标选取与样本分析

3.1 指标选取

3.1.1 农地规模经营的衡量指标

根据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说,借鉴LEE[26]、SEESANG等[29]、钱文荣[21]、张德海等[22]、胡正明等[27]、王军等[28]、徐秀英等[30]的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将农地规模经营分为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农地标准化生产三个方面,三者设置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设置见表1。

表1 农地规模经营的衡量指标体系Tab.1 The index system of scale operation of farmland

3.1.2 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衡量指标

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程度的衡量需要综合的指标体系,考虑到其公共物品属性,借鉴熊爱华等[36]设置的公共营销、市场维护、地区经济基础和技术因素,郭倩倩等[37]设置的品牌趋势、品牌支持、品牌保护因素以及生产潜力、市场规模、品质特异性、公共宣传、内部保护、外部保护指标,李道和等[38]设置的收入增长、顾客推荐和品牌满意度指标,胡正明等[27]设置的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区域环境和交流合作指标,本文的一级指标设置为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提升、地理标志品牌共享发展、地理标志品牌维护发展三个方面,二级指标的选取见表2。

表2 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衡量指标体系Tab.2 The index system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3.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调研团队于2020年7—9月赴陕西省周至县、户县、洛川县和山东省金乡县、潍县、莒南县总共6个县进行的实地调研,在每个县选取代表性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分别是“周至猕猴桃”“户县葡萄”“洛川苹果”“金乡大蒜”“潍县萝卜”“莒南绿茶”,针对各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小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获取第一手数据。整个调研过程总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问卷405份,其中有效问卷379份,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问卷181份,传统小农户有效问卷198份。

3.3 模型构建

为验证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说,本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农地标准化生产如何影响地理标志农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如图1所示。

图1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Fig.1 The path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具体的计量模型包括结构模型如式(1),测量模型如式(2)和式(3)。

式(1)—式(3)中:η为内生潜变量,表示地理标志农业发展;ξ为外源潜变量,表示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农地标准化生产;y为内生指标,表示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x为外源指标,表示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农地标准化生产的评价指标;λy为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和其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λx为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农地标准化生产和其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ε为y的测量误差;δ为x的测量误差;B为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Г为农地规模经营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影响系数矩阵;ζ为残差项。

3.4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1 外源潜变量测量与描述性统计

对于外源潜变量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农地标准化生产,根据表1设计的11个二级指标,具体的测量项目与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

表3 外源潜变量测量项目与描述性统计Tab.3 The measurement items of exogenous latent variable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3.4.2 内生潜变量测量与描述性统计

对于内生潜变量地理标志农业发展,根据表2设计的10个二级指标,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具体的测量项目与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

表4 内生潜变量测量项目与描述性统计Tab.4 The measurement items of endogenous latent variable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4 实证分析

4.1 信度、效度检验和因子分析

4.1.1 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是进行可靠性统计,本文使用SPSS 28.0软件,分析Cronbach’sAlpha系数,各变量的信度检验结果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调查问卷全部测量变量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867,大于0.8;地理标志农业发展潜变量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783,农地规模经营意愿潜变量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726,农地规模经营政策潜变量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745,农地标准化生产潜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14,均大于0.7;说明问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好,信度检验通过。

表5 信度检验结果Tab.5 The results of reliability test

4.1.2 效度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效度指有效性,常用的是结构效度分析。检验变量指标的结构效度可以通过因子分析,需要先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来检验因子分析的适宜性。使用SPSS 28.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出KMO值为0.718,大于0.7;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01,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采用限定抽取公因子法,进行效度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6。

由表6可以看出,仅有测量变量“技术服务力度”(Y9)的因子载荷值为0.459,小于0.5,因此将其剔除,其余测量变量的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5。6个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2.393%,表明6个公因子对测量变量具有72.393%的解释程度,因此变量的结构效度良好。

4.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2.1 模型适配度检验

根据表6初始模型的估计结果,测量变量“技术服务力度”的结果不显著,因此剔除这一变量,得到修正模型。使用AMOS 24.0软件,得到初始模型和修正模型的适配度检验结果如表7。

表6 效度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Tab.6 The results of validity test an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由表7可以看出,修正模型比初始模型有更好的拟合度,卡方自由度比为1.641,小于3.0,表明修正模型与样本数据的契合度较好,模型适配程度良好。绝对拟合度指标中,修正模型的良适性适配指标为0.916,大于0.90;残差均方和平方根为0.021,小于0.05;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为0.064,小于0.08;表明模型的绝对拟合度较好。增值拟合度指标中,修正模型的规准适配指数为0.883,接近0.90;相对适配指数为0.875,接近0.90;增值适配指数为0.914,大于0.90;比较适配指数为0.925,大于0.90;表明模型的增值拟合度较好。因此,修正模型整体上通过了适配度检验。

表7 模型适配度检验结果Tab.7 The results of model fitness test

4.2.2 模型估计结果

使用AMOS 24.0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反复拟合,最终的路径系数估计结果如图2所示,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说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由图2和表8可以看出,农地标准化生产发挥着中介效应,把中介变量前后的两个路径系数相乘可得到间接效应的值。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到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间接效应为0.496×0.175 = 0.087,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到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间接效应为0.221×0.175 = 0.039,其他三个假说影响路径的间接效应均为0。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所有研究假说均通过了检验,表明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说符合现实。

4.3 结果分析

根据图2和表8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表8 研究假说检验结果Tab.8 The results of hypotheses test

图2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估计结果Fig.2 The results of path coefficient estim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1)农地标准化生产在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与地理标志农业发展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和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既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也有间接的正向影响,直接效应系数分别为0.345和0.317,通过农地标准化生产发挥间接效应的系数分别为0.087和0.039,因此总效应系数分别为0.432和0.356。

(2)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总效应系数为0.432,4个测量变量A1(扩大农地经营面积意愿)、A2(延长农地流转期限意愿)、A3(低效农地转出意愿)、A4(劳动力转移意愿)的载荷系数分别为0.916、0.769、0.385、0.706,表明农户扩大农地经营面积意愿越强、延长农地流转期限意愿越强、低效农地转出意愿越强、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强,越有利于推进地理标志农业发展。

(3)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总效应系数为0.356,三个测量变量B1(规模经营政策支持力度)、B2(农户对政策了解程度)、B3(政府资金支持力度)的载荷系数分别为0.918、0.351、0.813,表明政府农地规模经营政策支持力度越大、农户对政策了解程度越高、政府资金支持力度越大,越有利于推进地理标志农业发展。

(4)农地标准化生产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总效应系数为0.175,4个测量变量C1(农业机械投入)、C2(化肥减量投入)、C3(农药减量投入)、C4(技术劳动力投入)的载荷系数分别为0.712、0.764、0.682、0.241,表明农业机械投入力度越大、化肥减量投入越有效、农药减量投入越有效、技术劳动力投入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推进地理标志农业发展。

(5)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对农地标准化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总效应系数为0.496,表明一个地区的农户农地规模经营意愿越强,越有利于推进农地标准化生产。

(6)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对农地标准化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总效应系数为0.221,表明一个地区的政府制定的农地规模经营政策越完善,越有利于推进农地标准化生产。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将农地规模经营分为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农地标准化生产三个方面,基于陕西省和山东省6个县的调研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农地标准化生产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首先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农地标准化生产的影响程度较小;(2)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对农地标准化生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程度较大;(3)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和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既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也有间接的正向影响,农地标准化生产发挥着中介效应。

5.2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传统小农户、地方政府三个方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不断推进农地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逐渐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的核心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机械化生产和生态化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保证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积极参与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和维护,改变地理标志过度依赖政府进行建设的状况。同时,合理吸纳传统小农户的流转土地,对小农户的生产过程进行指导和帮扶,培育更多的技术劳动力,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小农户的互动交流,改变“搭便车”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状况。

(2)传统小农户应提升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强化地理标志品牌意识,推进低效农地的合理流转。在中国农地规模经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农户的规模经营意愿和农地流转意愿至关重要,需要转变传统的生产理念,改变小规模经营方式,对于生产效率偏低的农地,逐步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剩余劳动力向其它行业转移。同时,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主动维护农产品地理标志,减少损害地理标志品牌声誉的行为。

(3)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和地理标志建设推进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小农户参与到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建设过程,推进农地流转的稳步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监督生产者的生产过程,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标准化生产。加大对农户的培训力度,让农户充分了解政府的规模经营政策和地理标志建设政策,不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形成地方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小农户协同推进农地规模经营和地理标志建设的局面,实现农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农地标志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当代标志设计的创意构思和发展趋势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农地细碎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当前农地产权与流转制度改革研究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