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不比”句语义偏向及主观差异研究
2022-03-12尚永云
尚永云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关于否定比较句的研究,李贤景认为“不如”“不比”“没有”型否定比较句都用于差比,但三者在句法形式、含义、使用语境、感情色彩上都有一定的差异[1]。蒋静发现“不比”句语义偏向趋同,而“不如”“没有(没)”句语义偏向趋异,并且“不如”“不比”“没有(没)”句的主观程度依次降低[2]。杨玉玲认为“不如”句和“没有”句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表示极比意义[3]。华雨从计量分析的角度探讨现代汉语中“X不如Y·Z”和“X不比Y·Z”使用差异[4]。王晓梅对“不及”和“不如”的句法特征、语用特征、形成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不如”句主观性更强[5]。
总体来看,学界对“不如”句、“不比”句和“没有”句的探讨已经很成熟,相关的成果很多。“不及”句和“不比”句都可以表示否定比较意义,但是两者在语义偏向和主观程度上存在差异。目前还没有研究文献对两者的使用差异取得一致性。正如华雨提出的,语义分析不够清晰就不能对语言本体做出较好的解释,汉语二语习得者也就不能清晰地认识和使用[4]。本文主要从语义偏向和主观程度两个方面对“不及”句和“不比”句的使用差异做出更细致的区分。
一、“不及”句和“不比”句的语义差异
“不及”句是由动词“不及”构成的比较句,而“不比”句是由动词“不比”构成的比较句。首先对“不及”和“不比”这两个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方便比较“不及”句和“不比”句的语义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不及”的解释情况如下:
【不及】<动>(1)不如;比不上。(2)来不及:躲闪不及[6]。
“不及”有2个义项,其中义项(2)不符合文章的研究目的,本文只讨论义项(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不比”的解释情况如下:
【不比】<动>比不上;不同于[6]。
(一)语义特征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不及”和“不比”两者都是表比较,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仍然有细微差异。作为比较句,都会有比较主体、比较对象和比较内容。下面把文章涉及的比较主体标记M,比较对象标记O,比较内容标记C。文章所有的例句都来自BCC语料库。
“不及”具有[+人物(事物)比较]的语义特征。例如:
(1)阿克永远都不及小喇嘛,这是万玛才旦电影的一大思想主题。(BCC)
(2)其实,我的首饰,也万万不及家姑的名贵。(BCC)
例句(1)中说话人是把2个人物“阿克”与“小喇嘛”进行比较,所以“不及”具有[+人物比较]的语义特征。例句(2)中说话人是把“我的首饰”和“家姑的首饰”进行比较。所以“不及”具有[+事物比较]的语义特征。
“不及”除了用于人或事物之间的比较,还可以用于不同性状的比较,具有[+性状比较]的语义特征。例如:
(3)它是扁平状的,大小不及普通电灯泡的三分之一。(BCC)
(4)窗台外面熟透的紫葡萄不及黄灿灿的田野,正如享受远没有劳动获得的幸福让人惊喜。(BCC)
例句(3)中“不及”句中的动词“不及”作为比较标记,比较的是扁平状的电灯泡和普通电灯泡的大小。例句(4)中“不及”前面是状态词“熟透”,后面是状态词“黄灿灿”,“不及”前后是事物状态的比较,例句(4)比较的是前背的宽度和长度。
“不比”和“不及”一样,都具有[+人物(事物)比较]的语义特征。例如:
(5)在人缘方面,张德江市长不比刘副市长。(BCC)
(6)木筏的速度一点也不比炮艇逊色。(BCC)
例(5)比较的是“张德江市长”和“刘副市长”两个人物,所以“不比”具有[+人物比较]的语义特征;例(6)比较的是“木筏的速度”和“炮艇的速度”,比较的是两种事物,“不比”具有[+事物比较]的语义特征。因此,“不比”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成[+人物(事物)比较]。
关于“不比”的语义特征的研究,吕叔湘认为“不比”句用来表示比较主体和比较对象在比较内容方面差不多[7]。徐燕青认为整个“不比”句系统的语义类型共有六种(A指比较主体,B指比较对象,X指比较内容):A跟B一样;A跟B一样X,甚至比B还X;A没有BX;A比BX;A跟B差不多X;A跟B不一样[8]。吴福祥认为“不比”是一种反预期结构式,说话人最终想达到的言后结果和双方预期有出入[9]。
通过BCC语料库检索的语料,发现“不比”有时后面会出现比较内容,有时候不出现比较内容。因此,文章认为还可以根据“不比”后面是否出现比较内容来分析它的语义特征。
当“不比”后面出现比较内容时,并且比较内容是形容词或者形容词词组,“不比”所在的句子语义可以表示为“M≤O”。“不比”句的语义表示成[+小于等于],例如:
(7)他的脸色铁青,那个同伙的脸色不比他好看。(BCC)
(8)她从前不骄傲,今天也不比以前更骄傲。(BCC)
例句(7)是说那个同伙的脸色不好看于他的脸色,有可能跟他一样,也有可能不如他的脸色;例句(8)是说她今天不骄傲于以前。这两个句子都能够符合“M≤O”。
如果“不比”后面的比较内容出现“多少”的时候,这个时候“M≈O”,语义特征可以表示成[+等于]。例如:
(9)他看见那些人的画悬挂在杂志社的美术室和编辑室墙上,可是说实在的,那些人往往并不比他画得好多少,顶多也不过和他一样。(BCC)
(10)在她的眼里,男人并不比女人高明多少。(BCC)
例句(9)中表示那些人往往画得跟他差不多;例句(10)表示在她的眼里,男人跟女人差不多聪明。这2个句子如果都去掉“多少”,那么句子可以用“M≤O”。但是因为句子中加上了“多少”,所以比较主体和比较对象的差别程度就被降低,语义差别程度也被拉平。
当“不比”后面不出现比较内容的时候,句子仍有“M≤O”。例如:
(11)洋人不比中国人,我跟这些人得讲信用。(BCC)
(12)工作不比学校啊,更不比家里啊,公主病那一套谁会吃呢?(BCC)
尽管这两个例句的分句中都没有出现比较内容,但比较内容是隐含的。例句(11)是说洋人在某一方面上比不上中国人,强调一种比较程度。同理,例句(12)同样说的是工作和学校之间的比较。因此,当“不比”后面没有比较内容的时候,仍旧有“M≤O”的语义特征。
当“不比”出现在反问句中,那么“不比”句的语义可以表示成“M>O”,“不比”的语义特征为[+大于],例如:
(13)管一飞您的人到了,还不比礼物贵重吗?(BCC)
(14)这些难道不比奖学金更好吗?(BCC)
例句(13)表示“管一飞的人”比任何礼物都贵重,句子语义表示成“M>O”,“不比”语义特征为[+大于];例句(14)是说这些比奖学金更好,句子语义表示成“M>O”,“不比”语义特征为[+大于]。
综合上面的分析,文章认为“不及”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成[+人物(事物)比较]和[+性状比较];“不比”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成[+人物(事物)比较]、[+小于等于]和[+大于]。
(二)语义偏向差异
通过以上对动词“不及”和“不比”语义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不及”句强调比较主体与比较对象在比较内容上的不同,所以语义偏向趋异。例如:
(15)据全国假日办提供的信息:“十一”中长线旅游不及“五一”。(BCC)
(16)如古城西安30年代的人口还不及1843年的一半。(BCC)
例句(15)中强调“十一中长线旅游”不及“五一”,强调比较内容的差异,因此“不及”句的语义偏向趋异;例句(16)表示古城西安在不同时间内人口数量是不同的,强调的是人口数量的多少,所以“不及”句的语义偏向趋异。
“不比”句是对比较内容求同,所以语义偏向趋同。例如:
(17)私下里与邓有米和孙四海议论,蓝飞讲课一点不比两位支教生差。(BCC)
(18)但在这形同废墟的房间里找到这一本已费了好一番折腾,再说细想之下《春潮》也并不比《罗亭》好出许多。(BCC)
这两个例句中“不比”的存在说明比较主体M跟比较对象O在比较内容C方面相差并不大,因此语义是趋同的。例句(17)中“蓝飞讲课一点不比两位支教生差”是说蓝飞讲课和两位支教生讲课差不多,甚至他们讲课一样好。句子强调的是比较的内容具有同一性;例句(18)中是说《春潮》和《罗亭》等级差不多,强调比较的内容具有同一性。
因为“不比”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小于等于]和[+大于]。“不比”句的比较内容强调比较主体和比较对象的趋同性,所以语义偏向趋同。相反,“不及”语义特征只有[+人物(事物)比较]和[+性状比较],强调的是比较主体和比较对象的差别。所以“不及”句突出比较结果的差异性。
二、“不及”句和“不比”句的主观程度差异比较
语言交际会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种,主观性是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看法和观点。“不及”和“不比”虽然都用在比较句中,但是两者的主观程度高低不同。蒋静认为可以从比较项、标点符号、语境等方面来比较句子的主观性高低[2]。下面从比较内容、标点符号、语境、句类和语体风格4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比较内容
比较内容是比较主体与比较对象比较的参照点。下面本文结合语料例句来看“不及”句和“不比”句主观性差异。例如:
(19)今幻园以数日而成书三卷,其神勇尤为前人所不及。(BCC)
(20)一人力气再大也挑不起千斤重担,“班长”本事再大也不及“一班人”的智慧多力量大。(BCC)
(21)事实是我公司花得平摊到个人也不比200少。(BCC)
(22)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BCC)
例句(19)表示说话人认为前人的神勇比不上“今幻园以数日而成书三卷”,说话人在这里突出今人的成就,表达的是自己的看法与态度,所以主观性较强;例句(20)中说话人认为班长的本事无论如何都比不上一个班级所有人的智慧。这里带有主观情绪,“不及”的存在使得整个句子的主观性凸显;例句(21)强调个人所花的钱也不比200少,这是说话者基于一定的客观事实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句(22)中“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是社会群体的普遍认识,大众因为自身经历的原因对生命有相似感受,所以客观性比主观性偏向程度高。
从比较内容角度来看,“不及”出现的例句大多是说话人表达对事件的看法,主观性较强。“不比”出现的例句是说话人基于一定的客观事实来表达态度,没有“不及”的主观性高。两者的主观程度从高到低排列是:“不及”句>“不比”句。
(二)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说话人情感的外在表现。黄伯荣、廖序东指出,“?”“!”可以突出说话人强烈的语气[10]。文章基于BCC语料库把“?”“!”作为“不及”句“不比”句两者的主观程度标记,并且把统计数据整理如下:
表1 “不及”句和“不比”句在BCC语料库中的标点符号统计情况
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不及”句出现的“?”“!”语料例句总数远多于“不比”句。这说明“不及”句主观性更高。例如:
(23)独儿剩下我栽在世上,还不及死了好!(BCC)
(24)我的胆量不及你的壮吗?(BCC)
(25)俺娘包的包子从卖相,口味来说,不比“富春”的差!(BCC)
(26)现在,再看看世界新首富的生意经,谁又能说“服务”不比“知识”重要呢?(BCC)
如果把这些例句中的“!”“?”去掉,那么整个句子的语气就会减弱很多,也很难让人感受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单独比较例句(23)和例句(25),发现例句(23)的主观程度更强。尤其是“不及”前面有副词“还”共现,让整个句子的主观性更加凸显。同理,也可以比较例句(24)和例句(26),同样是例句(24)的主观性更强。因为例句(24)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而例句(26)是说话人基于一定的现实提出来的。
(三)语境
语境,又可以称作是“语言环境”。语境可以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种语境。当语境是对话语境时,这个时候语境就是主观性语境。因为对话语境下,双方主要是针对某件事情表达观点。相反,如果语境是叙述性的语境,那么整个语境客观性比较突出。例如:
(27)“三表妹,不是我当面恭维人,我觉得你这性情真值得人钦佩,我们都不及你,”芸羡慕地说,她忽然想起:要是她的蕙姐也有这种性情,一定不会得到那样悲惨的结局。(BCC)
(28)在这几天,他身体上的痛苦,实在不比“重拾旧欢”的刺激大。(BCC)
例句(27)用在对话语境中,表达说话人的主观看法。例句(28)用在叙述语境中,说话人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明自己的看法。因此,从语境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及”句的主观性偏向程度高,而“不比”句的主观偏向程度低,也即是客观性较高。
(四)句类和语体
本文主要参照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给句子分类的方法,把句子按照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4种类型[10]。
通过对BCC语料库包含“不及”“不比”的语料例句进行整理得出:两者在陈述句中的语料例数分别是4916、4378,占总例数的97.3%、100%;两者在祈使句中的语料例数分别是0、0,占总例数的0%、0%;两者在疑问句中的语料例数分别是128、0,占总例数的2.5%、0%;两者在感叹句中的语料例数分别是10、0,占总例数的0.2%、0%。
检索结果表明“不及”主要分布在陈述句中,很少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不用于祈使句中。“不比”只分布在陈述句中。下面本文按照BCC语料库对书面语体的分类来进一步量化数据分析。
在BCC语料库文学语体中,“不及”“不比”的陈述句语料例数分别是38、781,占各自总例数的66.7%、100%;两者在文学语体的祈使句语料例数都为0;两者的疑问句语料例数分别是18、0,占各自总例数的31.6%、0%;两者的感叹句语料例数分别是1、0,占各自总例数的1.7%、0%。
在BCC语料库报刊语体中,“不及”“不比”出现的陈述句语料例数分别是133、1308,占各自总例数的78.7%、100%;两者在祈使句中的语料例数都为0;两者在疑问句中的语料例数分别是35、0,占各自总例数的20.7%、0%;两者在感叹句中的语料例数分别是1、0,占各自总例数的0.6%、0%。
在BCC语料库对话语体中,“不及”“不比”出现的陈述句语料例数分别是304、326,占各自总例数的19.2%、35%;两者在祈使句中的语料都为0;两者在疑问句中的语料例数分别是792、403,占各自总例数的50%、43.2%;两者在感叹句中的语料例数分别是487、203,占各自总例数的30.8%、21.8%。
综合上面数据,“不及”出现在对话语体中的数据最高。对话语体中涉及日常交际,用来发表个人看法,主观性很高。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观点,作品创作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所以文学语体的主观性较对话语体相比较低。报刊语体注重客观事实,但也会加入个人观点,所以客观性与主观性同时存在。通过以上分析,“不及”出现在对话语体中占比较大,而“不比”占比最小。所以“不及”句主观性更高。
三、结论
“不及”和“不比”虽然都可以用在比较句中,但是两者在具体使用中还存在差异。“不及”句强调比较主体与比较对象在比较内容上的不同,所以语义偏向趋异。“不比”句的比较内容强调比较主体和比较对象的趋同性,所以语义偏向趋同。“不及”句的主观性更高,而“不比”句主观性弱。“不及”多用于对话语体和感叹句中。“不比”句比较内容多为前后文提到的客观事实,标点符号使用相对少,多用于描写叙述的语境。事实上,不管是语义偏向还是主观程度问题,都是比较动词“不及”和“不比”自身词汇意义的反映。探讨“不及”句和“不比”句的语义偏向和主观程度差异,对于词汇研究和否定比较句式分析都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