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山塔记
2022-03-12王茂玉
王茂玉
龙头山塔位于泰和县城北麓。塔以山为名,山以塔而高。“直指丹霄上,横空斗可摩。飞来鸿雁影,一一醮云过”。四五百年来,因其独有的高度,不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仰望者,纷至沓来。它是游子回家的路标,望见了它,心就回到了故乡。
龙头山塔,也是古邑泰和的一枚文化胎记。翻开清光绪《泰和县志》,作为“西昌八景”之一的龙头山塔赫然在列。“东门外五里为龙头山,山形平广,下临赣江,明时建塔,为县治文峰”。远远望去,龙头山塔似一支倒悬的笔,它以龙潭为砚,江水为墨,挥毫写下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写下文章节义、千古风流……因了这一山一塔,让泰和这座灵气外露的城市,有了历史的厚重。
这是一个有阅历、有故事的塔。塔下,曾掩埋过一个高贵的灵魂。故事传得久了,便有了俗世的温度。据传,在明万历年间,有一只狗为了守护商人遗失的账本,而饿死毙命于龙头山塔旁。主人感其忠义,遂于塔旁另建狗子脑塔,以纪念义犬。由此,龙头山上形成龙头山、狗子脑二塔并峙、“塔颖双飞”的景观。只是后来,狗子脑塔倾圮,只留下龙头山塔孑然而立。它留给世人的,是一个忠义相承、血脉绵延的精神驿站。
初识龙头山塔,是在10余年前。由于那时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情感储备,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及至后来,在县城安了家,又调回城里上班,每日里朝夕遥望,闲暇时拾级登临,朋友九宫格里时不时地晾晒和推介,慢慢地,对它竟有了一份感念至深的情愫。
塔是今人的背景,前人又是塔的背景。龙头山塔一直在那里,它的位置、姿势、目光一直未变。几百年来,它先后历经了明清四次地震,躲过了每一次战火。它静静屹立的身影,古朴、端庄又久经沧桑,像一位阅尽千帆的长者,安抚着岁月的孤凉,诉说着县城往昔的荣光与梦想,看护着脚下的生灵万物。它孑然孤寂的表情,不知惊艳了多少旧时光。火车的轰鸣、趸船的笛声、山间的鸟语、拍客的长枪短炮和游人故作姿态的留影……仿佛什么也不能将她从时光深处惊醒。
一个空气澄明的早晨,我穿过一片黄泥地,重登龙头山。彼时,白露已过,秋分在望,有露珠挂在草尖还未跌落。
与龙头山交谈,最好选择在清晨。早晨的龙头山,空气特别清净,气温也非常适宜。呢喃的秋虫,将寂静的山野鸣唱得更加寂静;有几粒鸟鸣夹杂在松林间,婉转清脆,别有一番韵味;塔上时不时传来若有若无的风铃声,像是大珠小珠散入玉盘,声音清脆,悦耳,有摄人魂魄的动感。
此时漫步于林荫道上,是最惬意不过的一件事了。风从赣江摇曳的波光上柔柔地漫过来,散淡,清新,湿润。随风而至的,还有松林间草木特有的气息,一阵阵地渗透到人的心脾中去,每一个毛孔都那么敏感,每一次呼吸都那么舒畅,顿时让人心旷神怡。
当太阳把第一抹阳光涂抹在塔尖时,仿佛整座山就苏醒了。
走近塔的那一刻,我虔诚得像个五六岁的孩子,内心清简似水。锈迹的风铃,斑驳的砖墙,攀爬的枝蔓,塔身没有任何雕饰,这样简静、朴素,交织出盎然古朴。
我径自盘旋登上30余米高的塔顶。凭塔远眺,万木千山,江天辽阔,一切尽收眼底。城区内鳞次栉比的高楼,不断刷新城市现有的高度;逶迤的山峦由远及近,由浓及淡,渐渐秋水共云天一色;千里赣江由南而来,傍城北去;京九和高铁两座大桥,飞架南北,不断延伸至遠方。整个画面,仿若徐徐打开的一轴精美的时代画卷。
停留只是一瞬,回首却是一生。这时候,一切都是安详的。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一块心灵的净土。世上的一切,越是简单,越能快乐。但人心常纠结,简单的风景可求,简单的心绪却难觅。此刻,天上几朵淡云,无忧无虑,闲散恬淡。我置身其中,物我两忘,内心一片澄明。
我站立在塔顶,看山看水,听风观涛,静享禅意时光。
塔外,一江赣水,逶迤北去。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