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津沽风物 民艺瑰宝

2022-03-12邵文菁菁

检察风云 2022年3期
关键词:泥人张风筝天津

邵文菁菁

《草原套马》 刘凤鸣制砖雕

天津城市的发展轨迹和独特的人文精神是天津民间艺术得以发展和扬名的沃土。天津卫地处九河下梢,自隋代大运河开通后,水陆码头陆续建起,至元朝时已成为重要的军镇和粮运中心。明代永乐元年始设天津卫,此后往来天津的军人及随军人员渐多,也带动了当地物流、商业的发展。清中期,天津已发展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商业中心和第一大港口。这一时期,天津的民间艺术茁壮成长,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有魏记风筝、“泥人张”彩塑和“刻砖刘”砖刻艺术。

“三月三,杨柳青,放风筝”是天津人熟悉的童谣。津沽素有风筝之乡的美誉。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天津手艺人魏元泰的风筝一举获得金奖,从此,“风筝魏”成了天津风筝的名片,享誉中外。

京畿之地有春日放风筝的传统活动,风筝在当地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曹雪芹寓居京城时曾撰写《南鹞北鸢考工志》:“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使鳏寡孤独、老幼病残,皆可自食其力。”魏元泰出生于1872年,自幼家贫,起初学做风筝,也不过是为了糊口。他16岁起便在津门北门外蒋记天福斋扎彩铺学做扎彩、风筝等纸活。4年后手艺学成,其父在东门里大街给他开了个长清斋扎彩铺,此后便专注于做风筝。他制作的风筝手艺精湛、样式新颖,人送称号“风筝魏”。

魏记风筝传承了杨柳青风筝“扎、糊、绘、放”的制作工序,同时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魏元泰创造出的新型风筝,在保有传统风筝外形的基础上,骨架可脱卸,筝面可折叠。一只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可放入匣中,便于收纳和携带。“风筝魏”还有几个绝活,其一叫“蒲绷”,即用蒲草做成弓弦,放风筝时能发出声响。另有“活鹰眼”也很具代表性,常用在飞禽、蝴蝶、知了等动物造型的风筝上。风筝上的两只眼睛迎风翻动,软翅震颤,凭风高飞时栩栩如生。

魏元泰风筝

魏记风筝的图案主题汲取了杨柳青年画的养分,把民间传说、人文信仰、地域民俗等年画常用题材巧妙地融入了风筝绘制。如“麒麟送子”“麻姑献寿”“仙女思凡”“八仙过海”等。另外,魏记风筝还通过设计表现时事。如卢沟桥事变后,魏元泰创作了“抵羊”风筝,以强势的羊角形象来“抵抗”日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创作了“百花齐放”风筝,在第26届世乒赛时创作了“银球传友谊”风筝。1959年,87岁的魏元泰为建国十周年创作了“彩龙”风筝,寓意祖国腾飞。

“风筝魏”从一个民间艺人走向国际工艺品大师的历程,也是民间工艺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魏记风筝的出彩,不仅是技术工艺上的革新,更有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融入,让这一轻盈的民间玩物有了厚重的内涵。

清代初年,天津由卫改州升府,地方经济空前发展,富商萃集,在此修建园林别墅。嘉道年间,天津“八大家”等富豪陆续兴建豪华宅第。他们的宅院在面积和等级上不可与皇亲贵族相比,但在装饰上极尽繁缛华贵。当时宫廷内墙面的通气孔都使用砖刻,牢固、美观又通透。官吏、富豪仿照宫廷,在宅院的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台、山墙等建筑上大量使用砖雕作为装饰。起初,这些刻花的细活由泥瓦工兼做。道光年间的回族砖刻艺人马顺清发明“贴砖法”,从此把天津砖刻发展为独立于建筑之外的一门行业。

马顺清在从事刻砖创作的过程中,将技法传授给族人,培育出一支专业队伍。其子马少德、马少清,外孙刘思甫、刘凤鸣,徒弟穆成林、何宝田等,都继承和发展了马顺清的刻砖技艺,并形成了天津刻砖淳朴、丰满、细腻的风格。其中最杰出的砖刻艺术传人是马顺清的外孙刘凤鸣,被誉为“刻砖刘”。

刘凤鸣15岁就跟随外祖父和舅父马少清学习砖雕技艺,后将“贴砖法”进一步创新为“堆砖法”。技艺的革新使他的作品内容更加充实,具有层次丰富、气势雄浑的装饰趣味。1900年“庚子之变”后,天津租界先后出现大批西洋建筑。天津砖刻融入了近代西式建筑,形成了独具地域风味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用泥造人首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郭沫若的这首诗,赞美的正是天津“泥人张”。“泥人张”称号始于清道光年间的泥塑艺人张明山。张明山少年时随父到天津。那时的天津市井繁华、贸易发达,庙会上常有名角来唱外台戏。张明山善于观察现实人物,他为名角余三胜所塑的戏装《黄鹤楼》神形兼备,因此扬名,那时他年仅18岁。坊间传说张明山看戏只当台上的角色为模特,“端详相貌,剔取特征,于人不知不覺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张明山塑造过的京剧名伶有谭鑫培、杨小楼、汪桂芬、程长庚、田桂凤等。“泥人张”声名远播,也因此被召入宫。慈禧太后七十大寿之时,张明山的八匣子泥人作品作为寿礼进贡。

张明山制彩塑少女

“泥人张”自得名至今,已传承六代。每一代传人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第二代张玉亭的作品主要取材古装仕女和民俗风情,他擅长塑造人物动态,把市井生活表现得活灵活现。张玉亭继承了父亲的“塑古斋”,培养子孙辈加入泥塑制作,还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极大提高了产量。在张玉亭的主持下,“泥人张”的金字招牌名声日隆,产品远销国外,还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名誉奖”。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在抗战期间被聘为国立艺专教师,当时商业凋敝,“泥人张”生意惨淡。第四代传人张铭、张钺本应继承祖业,也只得转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泥人张”彩塑作坊进行了工商业改造,并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泥人张”彩塑也有了新主题。

纵观天津民艺的发展,传承与创新是其保持艺术生命延绵的动因。民间艺人用智慧与巧思把民间小物打造成传世经典,记录了城市风貌和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津民间技艺,如今已成为中华艺苑中的一支,有了更广阔的创作天地,必能在当代中国迎来新的黄金时代。

投稿邮箱:haichenwowo@163.com

猜你喜欢

泥人张风筝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天津卷
《天津之眼》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论民间艺术的传人与代表性传承人
——以“泥人张”为例
天津
孩子不是“泥”,家长也不是“泥人张”
泥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