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
2022-03-12孙克艳
孙克艳
“相公”这个称谓,最初是从外婆口中听到的。
外婆有四个闺女,自然有四个女婿。外婆叫女婿们“相公”,她将各个女婿的姓加上“相公”一词,就将女婿们区分开了。比如,她叫我父亲时,就喊他“孙相公”。这样的称呼,既郑重又方便,还隐约带着几分亲近和戏谑,让大家都很受用。
小时候,每年大年初三这天,外婆的四个女婿拖家带口地从四面赶来,将外婆原本宽敞的庭院挤满,孩子们乱成一团,礼物堆成了小山。原本清静的农家小院,变得喧腾而局促。忙碌的外婆不时从厨房里走出来,笑盈盈地迎接每一位姑爷,爽朗地道一声:“×相公,辛苦了!快进屋喝杯热茶!”打过招呼,外婆再次返回厨房,为中午的酒席操劳着。
外婆的这声“相公”,叫得亲切自然,父亲和姨父们每每听了,总是眉开眼笑。
那时候,外婆家大年初三那天的酒席相当丰盛。两张方方正正的八仙桌上,摆满了各种菜肴,有荤有素,有凉菜有热菜,有热汤、蒸菜、扣碗。庭院内外,都弥漫着令人垂涎的袅袅菜香。
围着两张八仙桌的是几条长长的条凳。男客们坐一桌,女眷们坐一桌,孩子们分散在大人身边。男桌上,总免不了觥筹交错,而女眷的桌子上,相对随意,怎么舒服怎么来。
自然,伶牙俐齿的外婆总要在饭桌上,这个“相公”那个“相公”地唤着,殷勤地招待女婿们。直到姑爷们吃喝得紅光满面,她才坐下来,微笑着看向大家。似乎,只有大家吃痛快了,她连日的辛劳才没有白费。
饭后拾掇了饭桌,外婆顾不上休息,便从口袋里掏出早准备好的红包,分发给孩子们。看着孩子们围着她转,外婆笑得脸上的皱纹更深了。
次年,同样的场景,再次重现。而那些年复一年的场景,终止于外婆的一场大病——中风。落下后遗症的外婆,失去了料理家务的能力和能说会道的做派。于是,操办宴席的事情,落在了妗子身上。外婆变得沉默寡言,也难得听到她对父亲和姨父们喊“相公”了。少了外婆那一声声呼唤,满桌子的佳肴,似乎也不复曾经的美味。
中学时,从老师那里意外得知“相公”这个称呼的由来。原来,被称为“相公”的第一人,竟是曹操。彼时,曹操既是丞相,又被封为“魏公”。于是,那些阿谀奉承的人,便绞尽脑汁将两个称呼各取一字,曰“相公”,以此尊称曹操。
到了宋朝,“ 相公”这个称呼变了味儿。很多妻子为了给考科举的丈夫讨个好彩头,也开始称丈夫为“相公”,不过是期望苦读多年的夫君,有朝一日能够平步青云,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公”。由此,“相公”这个称呼,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明白了“相公”一词的出处后,再听外婆口齿不清地唤女婿们“相公”时,我心中总是酸涩不已。这个目不识丁的乡村老妇,在对女婿们一声声的称呼中,默默地抬爱着他们,用心又体贴。
再后来,外婆过世了。这世上便再也无人唤父亲为“孙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