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现状与路径
2022-03-11○于奕
○于 奕
一般情况下,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由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组成,而高水平师资队伍需要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作为保障。因此,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既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可见,新时期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现阶段,构建专业化、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教育行业关注的重点内容,只有明确这一概念和意义,才能将其逐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1]。就当前教师教育体系发展现状来看,教师教育相关机构主要是高等院校,其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疑问,如国家确定的“双一流”高校中,师范大学仅有2所,虽然部分非师范高校也开设了教育学科,但未必有培养专业教师的教育任务。因此,中国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积极审视建设现状,探索教师教育体系专业化发展路径。
一、建设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的价值分析
教师教育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为现代教育体系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其专业化程度会对教师培养水平造成直接影响。新时期建设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能够提升中国教育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服务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保障,推动教育体系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一)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条件,教育体系必须着力于现代化建设。教师教育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缩小校际、区域、城乡差距,对困难区域或群体进行精准教育帮扶的需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了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较为突出的问题,认为只有构建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才能实现师德建设的制度化、长效化,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广大教师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实施个性化教育,促进教育普及,为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2]。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现阶段,许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相应学校任职,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教学工作面临重重困难。构建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能够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即由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带队,引导新加入的教师持续学习,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教师教育体系会根据教学需求和新人教师的兴趣爱好、授课习惯、语言表述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授课计划,使其在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学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为人师表,担负起传播知识的重要责任,更要使其具备求真务实、积极创新的精神和爱岗敬业、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与动力[3]。
(三)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人才竞争愈来愈激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趋于国际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转变为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知识整合与运用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传统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新时期,构建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能够及时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使其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创新的重要性,以此推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的改革。由此可见,教师教育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兼顾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教学能力、特色,提升教师素质,提升中国教育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接触的信息十分复杂,掌握的知识十分丰富,甚至知道许多教师都不太了解的知识或事物。传统教师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的求知欲,他们需要知识覆盖面更广、思想更加先进、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和设备且能够指导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4]。换言之,如果教师在专业方面具有局限性,则其学生发展空间将十分有限;如果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理念,不断反思教学中的问题,从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则学生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收获。因此,建设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完成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各教育机构及政府教育部门要为教师教育提供便利的空间和条件,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二、新时期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主导,以在职教育与职前教育相结合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并尝试通过国际教育、网络教育等途径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推进中国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但基于终身教育视角分析中国现行教师教育体系,发现其在综合治理水平、保障制度、现代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限制了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
(一)教师教育的质量水平较低
虽然当前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对教师专业化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但其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以“效率”为前提,更注重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和培训,这显然是不够的。其一,教师培养和培训以理论知识为主,将教师对各种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评价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准。部分地区的教育部门和高校组织开展普通话培训、计算机培训等活动,似乎教师只有掌握这些技能才可以提升专业化水平。其二,教师后期培训方式包括观摩、继续教育、短期进修、专家演讲等,往往处于被动位置,注重对教学方法和学科知识的学习,缺乏对课程全方位的审视与反思。长此以往,一些教师可能会对专业活动失去兴趣,导致其教育水平提升缓慢[5]。其三,一些教师将教师职业单纯看作谋生手段,对教育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教师教育体系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涉及理念的更新,而且需要从制度方面着手。然而,当前教师教育体系仍旧处于缺乏完善制度保障的阶段,具体表现如下。其一,缺乏明确的专业化教师评判标准。专业化教师评判标准是国家为促进教师教育体系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引导教师终身学习而制定的能够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标准。科学的评判标准是引导广大教师找准发展方向、评价专业化水平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制度保障。例如,英国实施的《资深教师专业标准》《新教师专业标准》及《高级技能教师专业标准》等。这一方面,我们的工作还有缺陷。其二,缺乏专业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如果长期以模糊、不科学、多变的认定和评定制度对教师进行师资格认定,就会导致一些教师失去学习和创新的动力,制约学校办学的特色与可持续发展,出现高级职称教师人数众多,但国家人力资源水平和科技水平落后的不良现象[6]。
(三)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程度欠缺
在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下,中国的教师教育更为注重职前培养,忽视教师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虽然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及教育部门加强了教师的职后培训,但培训机构和体系关联性较小,与职前培养呈现二元化分割局面,导致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程度欠缺[7]。职前培养一般指专业师范院校对学生的专业化培养,而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工作主要由教师任职学校和其他进修机构承担,二者缺乏相互联通的行政和市场机制。虽然专业师范院校师资队伍雄厚,专业教育资源丰富,但其较少主动,也没有机会参与师职后培训工作,地方院校和进修机构的师资水平和教育资源又远达不到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限制了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
(四)教师教育与现代技术融合度低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各个行业,成为改变传统教师教育形态,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促动力量。为进一步提升现代教育工作者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国家及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为广大教职工搭建了线上服务平台和专业的信息技术工程,教师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共享教育经验。但由于中国城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教师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程度较低。这在客观上会导致教师难以快速获取学习资源,限制教师专业化发展。此外,当前多数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足,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院校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化基础建设,但一些教师仅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能,难以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创新,反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五)教师教育机构的结构亟待优化
教师教育机构是促进教师教育体系向专业化、高质量方向发展的核心,对教师综合素质有直接的影响。就目前现实看,教师教育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都存在与现实需求不适切的地方。其一,教师教育机构的静态结构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和地理布局。其中,教师教育机构的地域布局应当具备一定的均衡性,以满足各地区对教育的公平需求。但就当前中国教师教育机构地域分布来看,高质量教师教育机构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相对缺乏;各教师教育机构专业设置不合理,类型较少,缺乏针对性,与教育领域对教师的需求匹配度较低[8]。其二,动态结构主要包括影响教师教育机构的其他因素构成的系统。要想增强教师教育体系的专业化,必须将影响教师教育的各个因素进行整合,将不同教师教育机构的资源、人员进行联动,促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但当前各机构缺乏信息共享的渠道,教师间的互动相对较少,教育资源整合程度较低。
三、新时期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途径
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向专业化、协同化、现代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机构、制度、技术等多个层面着手,从学术、治理、培训、培养多个角度分析。构建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需要减少无效、低端的制度和资源的供给,从全局上提高中国教师教育体系的质量。
(一)优化调整教师教育制度体系
完善的制度是确保教师教育体系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强化教师教育体系的制度建设,能够促进教师教育体系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其一,改变开放性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和制度,所有参与认定的考生事前均需参与统一的专业化培养,从源头提升教师的质量。其二,确保教师教育机构招收的专业师范生生源质量,招生前应当制定详细的审核标准,循序渐进地形成可以满足创新人才需求和保障国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招生制度和培养规格。其三,基于学科构建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严格区分教育专业、教育类型和学段,形成与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相一致的教师教育体系[10]。其四,成立专业研判机构,定期对全国各地各类教师需求量进行评估,对师范类院校学生培养结构、层次和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与预测。其五,建立各学段院校参与教师教育体系的义务与绩效制度,引导各学段优秀教师参与教师教育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研究、实践引导等多个环节。
(二)筛选高水平的教师教育院校
教师教育机构是培养教师的重要场所,是提高教师教育体系专业程度的关键。只有符合标准的高水平教师教育机构,才能参与教师教育体系。其一,由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引导,构建专业的教师教育机构筛选组织。组织中需要包括高校教育专家、教育行政人员、一线教师等;组织需积极收集和采纳各方意见,确保筛选的公平公正[9]。其二,制定科学、合理、全面、专业的教师教育机构筛选标准。相关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包括对机构管理水平、办学条件、指导思想等的审核,以及对教师队伍、教学活动等的综合考察。其三,制定严格的教师教育机构审核和认定程序。主要包括机构申请、组织受理、机构自评、实地考察和最终认定,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判定机构不合格,则要求该机构停止招收专业师范生。
(三)教师教育培养与培训一体化
为解决教师教育培养与培训二元分割的问题,需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建设,引导教师形成终身教育理念。其一,促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入职培训的一体化建设,要求广大教师教育机构承担起教师入职及职后培训的重任,参与教师省培和国培计划,将教师教育机构作为实践基地,作为衔接教师教育培养与培训的重要途径。其二,建设专业的市县教师发展培训机构,按照严格标准建设培训机构,并对机构的功能和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夯实教师教育后期培训工作,为实现教师全员培训奠定基础。其三,提高教师培训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在各区域统筹建设专家为主导的培训体系,邀请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培训工作,并为其提供合理的经费作为保障,支持教师教育事业的专业化发展。
(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
构建创新型、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教育体系,需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其一,从管理方式着手,提倡在教师教育过程中采取混合式、融媒体等方式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对象,促进教师教育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其二,从教师教育方式着手,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教育平台,促进教师教育体系向现代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其三,教师教育机构需要加强现代技术基础设施、信息化软件等的建设,为教师教育体系现代化发展制定长期规划,满足教师教育体系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改革的各种需求。
(五)合理优化教师教育机构结构
要想提升教师教育机构的合理性,需要统筹协调其静态地域布局、专业设置及其他内外影响因素。其一,促进教师教育机构地域布局的平衡,以教育公平作为指导思想,加强西部地区直属教师教育机构建设,并分析西部各区域各学段对教育的需求,科学调整机构数量、机构规模和内部专业设置,促进中部、西部、东部各区域教育发展相对均衡。其二,优化教师教育机构专业结构,通过调研分析不同专业对专业化教师的需求,优化和调整教师教育机构专业设置。其三,构建人员、资源、信息等教师教育内外因素的联动机制,采取开展活动、搭建平台、构建专业组织等形式将影响因素聚拢到统一系统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加强多元主体间的联系和信息共享,促进教师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