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涉华诉讼对科技交流政策的影响和展望
2022-03-11郝敏
郝 敏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09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国家资源。在经济全球化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科技创新已上升到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是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前途兴衰的关键要素。中美两个科技大国近年来更是将科技竞争力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在全球科技创新的版图中,美国目前还是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中国是科技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正致力于建设世界创新高地和科技强国,两支主要科技创新力量的角逐和博弈不可避免地蔓延到学术科研领域,给科学家的跨国科研创新合作带来新的挑战。
2018年11月,美国司法部启动“中国行动计划”,以“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和窃取商业秘密”为由,对华裔科学家和涉华科研人员进行系统性调查和起诉,迄今在全美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至少已经提起了80余起诉讼,如哈佛大学利伯案、麻省理工学院陈刚案,以及爱默里大学李晓江案等[1]。
1 美国近期针对涉华科研人员诉讼频遭挫败
2021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司法部“中国行动计划”的系列案件频频遭遇联邦法院驳回或检方撤诉:田纳西大学的胡安明案因证据不足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释法模糊,检方6项指控被全部驳回,胡安明成为首位在美参加陪审团公开审判并被判无罪的华裔学者;克利夫兰的王擎案因证据不足,检方最终撤回了全部起诉;加州大学的唐娟等五名中国研究员案因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调查程序违宪等原因而全部撤诉。证据不足、程序违规、政府的越权和释法含糊……这些案件的起诉和审理过程显示,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和美国检察官的指控可谓漏洞百出、自相矛盾,迫不得已撤诉或被联邦法院判决败诉。“中国行动计划”继续存在的合法性和针对华裔科研人员的“标签行为”也因此受到中美各界的严重质疑和法律挑战。
2021年11月1日,美籍华裔科学家陈霞芬(Sherry Chen)委托律师,起诉美国商务部和司法部“侵犯私人事务、非法拘禁、故意/疏忽造成精神损害”,索赔500万美元,要求两部门对当年错误指控其“从联邦数据库窃取美国大坝的关键数据并泄露给中国”负责。30名美国联邦国会参议员曾联名写信,要求调查负责案件的联邦雇员是否存在族裔偏见[2]。虽然针对上述华裔科学家的指控被撤销,但他们及其家人的名誉、事业、经济和情感损失仍然无法弥补,陈霞芬和胡安明至今仍处于“行政休假”或停职状态。
2 美国各界呼吁禁止对科研人员以族裔标签定性
拜登政府基本沿袭了特朗普时期的对华科技政策,将遏制中国科技崛起作为美国对华科技政策的核心,也是美国府会和两党的高度共识。包括“中国行动计划”在内的多项涉华科技人才政策被继续沿用,针对在美涉华科研人员的调查和诉讼仍在持续,由此引发美国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反对。
2.1 “百人会”发布经济间谍法诉讼对美国科学界影响的白皮书
2021年9月21日,华裔精英组织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发布了《经济间谍法诉讼中的族裔不平等:新红色恐慌的窗口》白皮书,披露了华裔、亚裔在经济间谍诉讼案件中遭遇的明显不平等待遇[3]。在美国司法部依据《经济间谍法》起诉的所有案件中,2009年之前,华裔被告仅占16%,但是2009年之后,一半以上遭受经济间谍罪指控的都是华裔;针对大学教授的间谍案件其实并不常见,仅占所有诉讼案件的3%,而在所有被起诉的亚裔被告中,有1/3最后被证实为错误指控;75%的亚裔被告被监禁,华裔的这一数字更是高达80%,而欧美人的这一数字仅为51%;亚裔被告的平均刑期为27个月,而欧美被告的平均刑期为12个月。此外,美国司法部的官网主动宣传了80%的亚裔相关案件,而欧美被告案件仅主动宣传了51%。
2021年10月28日,“百人会”和亚利桑那大学联合发布了《华裔科学家的族裔特征分析以及对美国科学界的影响》(Racial Profiling Among Scientists of Chinese Descent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U.S. Scientific Community)研究报告,这项研究随机调查了在美工作的1949名华人和非华人顶级科学家。结果显示,中国和非中国的科学家都非常认同中国科学家的价值,并支持美国与中国的科研合作。96.8%的华人科学家和93.6%的非华人科学家认为,华人科学家对美国的研究和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92.2%的华人科学家和82.3%的非华人科学家认为,美国应该在科学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见图1)。
图1 美国科学界对于中国科学家在科技合作中的价值认同
85.8%的华人科学家和76.1%的非华人科学家认为,与华人科学家进行合作对他们的学术研究非常重要。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与中国脱离关系不利于科学研究。当被问及限制与中国科研合作的未来影响时,绝大多数科学家表示,限制与中国合作将对学术和研究项目产生负面影响(见图2)。
图2 美国科学界对限制与中国科研合作的影响认知
科学家们还一致认为,脱离中国不利于美国的科学研究。当被问及限制与中国的合作对未来的影响时,绝大多数在美的中国和非中国科学家表示,限制与中国的合作对学术(95.9%和92.2%)、学术学科领域(95.7%和91.4%)以及各自的研究项目(95.9%和90.6%)都会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此外,有42.2%的华人科学家认为自己受到了美国政府的歧视,而非华人科学家中这一比例只有8.6%,两者相差约4.9倍;50.7%的华人科学家对自己受到美国政府监控感到不安和焦虑[4]。随着中美两国紧张局势的加剧,针对华裔科研人员的标签行为带来了更加紧迫的长期挑战。两份白皮书旨在揭示“中国行动计划”背后所存在的歧视问题,并借此发声,呼吁停止该项行动。
2.2 百名国会议员致函司法部要求调查族裔定性
2021年7月29日,以国会众议员刘云平(Ted W. Lieu)为首的近百名国会议员致函美国司法部长梅里克·加兰(Merrick Garland),对胡安明案中可能存在的不当行为表示关注,并敦促美国司法部对此进行调查。这封信要求调查美国司法部是否有针对族裔人群的书面或不成文的政策或做法。
2.3 美国高校和科研组织强烈敦促终止“中国行动计划”
2021年9月8日,包括前能源部长朱棣文和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斯坦福大学40个院系的177名教职员联名上书司法部长梅里克·加兰[5],认为“中国行动计划”已经明显背离了其所标榜的使命,且存在根本性缺陷:首先,“中国行动计划”不恰当地针对华裔研究人员;第二,在涉及学术界的大多数“中国行动计划”案件中,所谓的“犯罪”与科技间谍或窃取知识产权毫无关联,仅仅是披露信息的不当行为;第三,“中国行动计划”正在损害美国科技企业和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劳动力的未来。这一行动计划给华裔美国科学家、访问学者造成了一种越来越紧张的氛围,使许多学者不愿来美或留在美国,严重阻碍了高校为招收最优秀的中国学生和博士后学者所付出的努力,损害了未来美国的研究和技术竞争力,因此司法部应终止“中国行动计划”,并制定可替代方案应对中美关系带来的挑战,避免妨碍对未来发展有益且重要的科研合作以及海外人才引进。
拥有5万名学术成员的美国物理学会(APS)于2021年9月1日和10月25日连续致信总统科学顾问、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埃里克·兰德(Eric Lander)和司法部长梅里克·加兰,表达了对“中国行动计划”的高度关注,认为该计划削弱了美国对国际学生和科学家的吸引力,并正在限制美国参与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6]。该计划限制合法的国际科学合作和国际人才交流,正在削弱而并非加强美国的科学事业。学会提出了一系列调整“中国行动计划”的中肯建议,主要包括:认为原名称中包含一个特定国家会导致标签定性的担忧,建议重新命名为“保护美国知识产权倡议”;减少科研人员进行申报和披露的行政负担,在各机构间明确和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披露要求以及违反要求将导致的政策和制裁措施;为科研人员提供补救窗口,对于以前没有适当披露外国支持的大学研究人员,应给予一定的时间,纠正任何行政程序中的过错或失察等。
2021年11月2日,奥尔巴尼大学的“美国华人专业人士协会”(UA-ACP)与美国其他十几所大学的同类组织一起,向总统拜登致信要求终止已实施三年的“中国行动计划”[7]。该协会最近的两项调查显示,“中国行动计划”以及日益加剧的中美紧张关系,已经令在美华裔研究人员对科学研究、个人安全和公民权利感到担忧。在密歇根大学对123名华裔教员的调查中,有64%的人表示,紧张的中美关系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33%的人表示大环境导致他们考虑不再申请美国政府资助项目。
3 美国科研安全和学术开放的再平衡及我 ……国的立场和应对
鉴于标签定性妨害科研学术的严重程度,美国各界迫切要求拜登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做出努力来明确参与外国研究的大学和科研人员应该报告什么,并协调涉及的各个联邦机构之间的语焉不详、标准各异的申报规定,以消除科研安全与学术开放之间的边界困惑。然而,目前的事实证明,在美国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中,每家机构都有不同的披露要求,导致这种一致性的目标长期以来难以实现。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这两个大学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者都只是各自修正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披露要求,但并没有设法让规则同步协调和统一[7]。
3.1 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 “安全与开放”的再平衡
为保护研究安全,“维护美国科学领导地位的核心价值”,同时“保持一个开放的环境,以促进研究发现和创新”,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负责人埃里克·兰德于2021年8月10日发布了《研究安全和研究人员责任的明确规则》(Clear Rules for Research Security and Researcher Responsibility)。在国家科学技术理事会(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内阁机构和其他联邦机构的密切合作下,在上届政府的《国家安全总统备忘录》(NSPM-33)基础上,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制定了NSPM-33实施指南,为联邦资助机构提供“清晰而有效”的指导,鼓励科研人员在披露学术信息的同时防范国家安全威胁,以确保“客观、诚实、透明、公平、问责和管理”,并将2021年11月初定为最后期限[8]。
在保护美国的安全和开放,公开开展科学研究,明确披露规则,以及确保政策不会主张排外心理或偏见的原则基础上,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明确了三项重点关注领域。
披露政策:确保研究人员向联邦资助机构披露有关可能产生潜在利益和承诺冲突的外国参与的适当信息;
监督和执行:确保联邦机构对违反信息披露要求和跨部门信息共享的行为制定出明确和适当的政策;
研究安全项目:确保接受大额联邦研发资金(每年超过5 000万美元)的研究机构保持适当的研究安全项目。
3.2 我国应坚决力主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放
3.2.1 坚决反对标签化给华裔科学家造成的群体伤害
美国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取决于基础研究的开放交流和对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的招募,其中包括大量来自中国的最富才华的科学家。这些技术移民为美国的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战后,亚裔美国科学家获得了16项诺贝尔奖,其中美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8项(仅在2019年,美国的8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就有一半都是移民)。据美国工程教育学会2018年的研究报告称,美国28.4%的工程教授和31.5%的助理教授是亚裔。
捍卫学术自由和保持公开合作的科研环境,对中美科学家来说至关重要。“中国行动计划”,与美国的开放自由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与科学界的民意背道而驰,与国际科研合作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我国应呼应美方学界,要求美国司法部审查 “中国行动计划”三年以来的所有案例,以发现族裔偏见和违反正当司法程序的情况。对于遭受调查但最终没有被指控的科研人员,美国联邦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补偿,以重建他们的职业科研生涯。
3.2.2 积极倡导科研开放和基础研究的交流共享
公开交流信息对于基础科学的进步至关重要。我们应呼吁拜登政府履行开放科学的承诺,重申美国第189号总统国家安全决策指令(NSDD-189)规定——基础研究的定义为“在公开文献中发表的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不受限制。例如,郗小星的薄膜研究成果早在期刊上发表,并与全球科学家共享,本就不是什么秘密。这种旨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并建立基础的科学被称为“基础科学”;相对的,“应用科学”指的是更实际的研究应用,可以让国家用来改善国防、农业或科技工业。没有公开分享的基础研究就不会有应用科学,而莫须有地指控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华裔科学家,美国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根据《自然指数》(Natural Intdex)的统计数据,美国和中国互为最大的合作研究者,从2019年4月1日到2020年3月31日,中国与最大的合作者美国之间的份额比例为2 341.54∶2 175.50[9]。2020年的一项调研发现,排名前500篇被引用最多的论文中的合作论文是中美学者合作论文,且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的文章几乎占到一半,美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的文章不到1/3。在科研成果增加方面,美国从合作中的受益大于中国。10个公认的科研资助机构中,有7个中国机构,3个美国机构,排名第一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其次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事实上,中国资助机构支持的出版物数量是美国机构的3.5倍,中国资助的出版物数量增长了近200%,而美国资助的出版物数量增长了不到50%[10]。美国的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各地的有才华和有才能的科研人员,来自中国的科研人员也在其列。科学研究应避免政治化,国际合作对研究机构和科技发展至关重要。
2021年11月16日上午,中美最高领导人举行视频会晤。两国元首在这次会晤中展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担当,一致表示将努力推动双边合作。习近平主席强调,“推动中美各自发展,包括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全球性挑战,都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拜登总统赞同习近平主席所讲,表示“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中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对美中两国和世界人民都负有责任。”中美科技合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中美关系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也将随着中美两国合力应对科技全球化的异化、全球性难题的破解等共同利益需求而增强。美国限制与中国的科研合作失多得少,到头来反而会削弱自己的科研效率和增长。虽然知识安全是优先事项,但学术自由也必须得到维护。
3.2.3 加强国际科研人才交流,建设世界科研创新高地
科学无边界,大学和研究机构里进行的开放性基础研究与商业部门的应用性和专有性产业研究或军事研究之间存在着区别。许多最具挑战性的全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当前和未来的疫情等全球紧迫的议题,都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如果没有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来吸引各领域最优秀的人才,任何国家都无法保持自身在科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2021年12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强调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增强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因此,中美两国特别需要对参与两国科技发展与科研合作的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宣传和支持,鼓励他们继续进行跨国界的科学探索,加大科研人才的对外开放力度,尽快恢复中美在科技、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