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金控能走多远?
2022-03-11何小民
何小民
除夕前夜,央行一连发布两则公告,分别受理了招融投资、万向控股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申请。招融投资控股背后为央企招商局集团,而万向控股实控人为中国知名民营企业家鲁冠球之子鲁伟鼎。自此,申设金控牌照获受理的企业达到5家,分别是中国中信、光大集团、北京金控、招融投资和万向控股。
值得一提的是,万向控股是《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金控办法》)实施14个月后,央行受理的首个民营金控公司的牌照申请,这意味着,万向控股或将成为国内首家民营金融控股公司。
此次万向控股申请设立金控公司的发起人或主要股东及所持股份为:鲁伟鼎,持股74.57%;上海冠鼎泽有限公司,持股20%;肖风,持股5%。其中,鲁伟鼎是万向集团已故创始人、中国知名民营企业家鲁冠球之子,现任万向集团和万向控股董事长;而上海冠鼎泽是鲁伟鼎控制的企业,由其持有70%的股份;肖风则为万向控股副董事长。
不难看出,万向控股不仅民营金控公司,还出现了大比例的个人股东,此番受理也表明,监管在坚持对金控集团穿透式、高压监管之下,仍不忘鼓励、引导民营资本规范进入金融业发展的初心。
但与此同时,过往民营金融资本野蛮生长积累了太多顽疾,从安邦系、明天系的覆灭,再到此次万向控股申请设立金控的受理,民营股东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也让人沉思。
从野蛮生长到规范
万向集团创立于1969年,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家,从1999年开始,业务扩大到新能源、农业、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逐步成长为现在的“万向系”。
与其他民营系金控将实业做大做强后再转向布局金融不同,万向系的实业扩张与金融领域的布局几乎同步展开,1992年,从鲁伟鼎任职万向集团副总裁起,金融领域的扩张就已经提上日程。4年后,1996年万向租赁有限公司的成立,成为万向系获得的第一张金融牌照,也开始构建万向系的金融版图。
民生人寿是国内第一家民营资本主导的全国性寿险公司,也是万向系金融版图的核心,万向控股通过不断增资、收购股权等方式,成功拿下民生人寿第一大股东的位置,目前直接持股比例37.32%,加上两家关联方的股权,合计持股61.4%。
细数万向系的金融版图,万向控股至少实质控制了民生人寿、万向信托、通惠期货三家(类)金融机构,且还参股浙商基金、通联支付、上饶银行、浙商银行、网商银行、浙江温岭联合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说,目前万向系的金融版图涵盖了大部分主流牌照,就只差一个券商了。
如今,万向控股的金控牌照申请被受理,也意味着万向金控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回望万向金控的发展,其实也是民营企业在追逐金融资源、发展民营金控的一个缩影,可以看到,扩张后的民企几乎千篇一律地走上了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的“民间金控”模式。
民企业务多元化扩张中,似乎必然会走向金融业综合化發展。究其根本,不仅因为金融是轻资产、高回报的行业,更多的是,在过往民营企业的发展中,都曾经历过融资难题,让它们对拥有银行等金融机构有着天然的渴望。同时,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传统主业增长放缓,民企纷纷寻求转型的情况下,布局金融,不仅增加民企的投资收益,也能实现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发展,是一个性价比高的选择。
在2008年,当金控公司成为金融业综合经营的主流模式,一大批民企通过并购获得各类金融牌照,打造金控平台,民营金控也迎来了近10年的野蛮发展期。
可以看到,在2008年,当金控公司成为金融业综合经营的主流模式,一大批民企通过并购获得各类金融牌照,打造金控平台,民营金融资本也迎来了近10年的野蛮发展期。
然而,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监管,否则很容易被风险反噬。在2017年,金融穿透式监管落地前,风险也在悄然累积,不少民营金融资本的股东之间交叉投资、循环注资、虚假增资,不断放大杠杆,将金融资产腾挪、加杠杆运用到了极致,以安邦为例,据财新报道,“安邦自己向自己‘增资了至少将近300亿元”,其背后的风险可想而知。
从2017年开始,金融监管持续收紧,到2020年,《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和《金控办法》两份文件的落定,让金控公司作为整体被纳入监管体系,局面悄然改变。可以看到,随后的2021年里,海航、恒大、泛海、宝能、忠旺等一批曾经叱咤风云的巨头开始陷入风雨飘摇中,命运从此改变。
与此同时,万向系在2021年最后一天成为首个被受理金控牌照申请的民营金控公司,如今,在目睹了民营巨头们的两种不同命运后,其他民营金控同行也到了直面金控牌照的时候了。
沉甸甸的牌照
随着金融控股公司(即“金控”)整体纳入监管,对金控定性也更加清晰了。根据《金控办法》,“金融控股公司”可以理解为,“控股或实际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自身仅开展股权投资管理、不直接从事商业性经营活动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央行《金控办法》涉及的金控,是指非金融企业和个人、其他法人形成的金控,不包含持牌金融机构跨领域控制多类型金融机构的情况。
事实上,从2002年国务院选取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三家企业作为金控试点开始,金控就伴随着金融业的经营和监管的演变而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央企金控、地方金控和民营金控三者并存的发展格局。值得注意的是,从2013年开始,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平台优势,成长为互联网金融新势力,也在影响着监管的进程和方向。
有人说,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史,是一部与监管博弈史,在这种博弈过程中,持牌经营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各类金融牌照一放开,便成为民企争夺的焦点,且各个价格不菲。但对于金控牌照,民企的态度似乎有些冷淡。
客观来说,金控牌照的申请门槛确实不低。据《金控办法》,金控集团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能且必须申请,一是,需实控两类金融机构,且必须是央行认可的六类金融机构,分别是商业银行(不含村镇银行)、金融租赁;信托;金融资管;券商、公募基金、期货;人保、财保、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这意味着,参股两类或控股上述同一类金融机构中的两家都不行,且小贷、消费金融、保理、融资租赁、理财子公司等金融机构不在央行认可的金融机构之列,控股它们中的两类也不行。
二是,资产规模达到央行规定门槛。具体来说,旗下如果含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不少于5000亿;如果不考虑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总资产不低于1000亿,或表外资产规模不低于5000亿元。
再回过头来看万向金控,一方面是它实控了民生人寿、万向信托、通惠期货三类金融机构,且民生人寿作为非银机构表内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才触发了申请条件。
事实上,除去已经暴雷的民营财团,当前传统民营财团中资产规模达标,且同时控股两家以上的的确只有万向系一家,其他控股两类以上金融机构,但是规模不符合要求的也不多。
不过,在金融监管研究院院长孙海波看来,对于不符合央行新规要求的民营金控来说,未必是坏事,“目前来看,申请成为金控没有什么明确的好处,只有强化管理义务”,事实上,金控自身在开展股权投资时,也有限制,即金控的投资总额原则上不能超过金控公司净资产的15%,并且对金控的监管仍在持续收紧,这些都让金控牌照显得沉甸甸。
艰难抉择
金控牌照的高门槛并不意味着,不符合要求的金控就可以不申请,对于金控牌照的申请,央行保持着较高的话语权,并设立了兜底条款来保持灵活度,简单来说,即便金控的资产规模不够,但如果央行认为足够重要,那么就需要去申请,反之,如果申请了央行不批准,即意味着要股权转让,剥离相关金融业务。
尽管民营财团们对金控牌照申请没有太多的自主权,但考虑到金融领域的监管普遍比实业严苛,可以预见的是,那些地产业务或其他实业占比较高的传统财团,在当前未触及申请门槛的情况下,未来大概率也不会主動提升条件去申请,避免严厉的监管。
如果放弃金控牌照,这意味着,发展受到的监管限制会减少,但同时原有的金融版图将面临整改或剥离,未来的发展也将增加不确定性风险。
互联网民营金融新军或许就没这么幸运了,自从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就成为金控监管关注的重点,从监管两次对蚂蚁的约谈中可知,监管明确了要将蚂蚁集团整体纳入金控监管,而在孙海波看来,金控牌照的申请门槛中单独列出“表外资产管理规模不低于5000亿”,主要是针对蚂蚁金服,蚂蚁金服虽然金融板块庞大,但是其控股的金融机构表内资产规模较小,不足以触发申请门槛,但是天弘基金的货币基金规模庞大,3年前就已突破1.6万亿,远超过5000亿的规模。
不过,蚂蚁将整体纳入监管,与其金融业务占比较高有关,相比之下,腾讯是选择成立子公司的模式,对其监管或将是把其金融板块转入子公司来实现。而其他互联网金控,如美团、字节跳动、京东数科、百度金融等,因暂时为触及金控监管的门槛,或只将面临部分金融业务的整改,如近期,字节跳动就将其证券业务出售给华林证券,或与整改有关。目前大部分民营财团还达不到金控牌照申请的门槛,但它们仍需担心是否会被央行认为是足够重要需要申请的那一类,这就意味着,它们需要提前作出抉择,未来是争取申请金控牌照,还是专心做实业。
无疑,申请金控牌照,做合法合规经营的民营金控,有更稳健的未来。但随着股东、金控、控股机构间已经筑牢了“防火墙”,且资金和行为也面临穿透式监管等,这势必会降低过往产业与金融之间的协同和融合发展,换句话说,层层严监管下,金控公司不再是“吸金”利器,在一系列监管整改之后,它的价值也将重塑。
如果放弃金控牌照,这意味着,发展受到的监管限制会减少,但同时原有的金融版图将面临整改或剥离,未来的发展也将增加不确定性风险。
简而言之,金控牌照对民营金控而言,既可以是铠甲,也可能是软肋,就看它们如何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