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2022-03-11
中国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松辽平原、黄淮平原等地。相对于国外大豆种植而言,中国大豆种植单产水平较低,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大豆产量偏低主要受栽培技术、生产条件及病虫害等因素影响较大。大豆病虫害会造成大豆减产及品质降低,影响大豆经济效益。研究大豆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促进中国大豆增产提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大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大豆花荚脱落时期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每株大豆蕾、花、荚脱落数约占植株总数的45%~70%。其中花朵脱落比例约占50%、幼荚约占40%、花蕾约占10%。导致大豆花荚脱落的内因主要为生长发育失调。外因主要为机械损伤、病虫害、冷害、水分、养分、种植密度、光照等。要想提高大豆产量,需在科学合理栽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创建良好的大豆群体生态条件,保证高效光合作用,并适时适量应用生长调节剂,科学防治病虫害及其他自然灾害。
目前,市场上大豆品种较多,不同品种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特性不同,因此所采用的种植模式也各不相同。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种植模式。
2.1窄行密植技术
一般植株偏矮、生长周期较短的大豆植株适合窄行密植技术。窄行密植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收获更多的大豆。植株偏矮、生长周期较短的大豆品种对水、肥等需求较小,生长期间各个阶段植株的营养需求差异较小。因此,只需加强水肥管理,为大豆生长创建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即可满足大豆对养分、光照等因素的需求,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
2.2壟体分层种植技术
对于植株偏高大、生长周期较长的大豆品种,建议采用垄体分层种植技术以合理控肥。由于是在垄体下层应用机械化手段进行水肥管理及其调控,水肥管理精准化程度更高,不仅能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还使得大豆植株在各个生长阶段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保证大豆产量和品质。
2.3种植规格及其他条件
大豆种植密度要根据大豆品种的生物性能、实际种植经验或方式确定。对于植株高大、枝叶较大的品种,种植密度相对较小;对于植株偏矮小、枝叶较小的品种,种植密度可以相对较高。此外,还要参考大豆生长周期和成熟周期,结合不同品种生长特性及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确保大豆健康生长,在大豆花荚脱落时期能保持较低的脱落率。为了缩短大豆种植的生长周期,可以根据大豆生态性、生态分布对生育期的影响规律确定最佳种植时间和温度。一般晚熟品种种植温度要求>10℃,活动积温高于3 200℃·日以上;夏播早熟品种温度要求>10℃,活动积温高于1 600℃·日以上。一般而言,延迟播种期意味着生育期的缩短、活动积温的减少,很可能导致大豆减产。因此,尽可能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适时播种或适当延后播种,创造有利于大豆生长和发育的温度条件。
2.4栽培管理
大豆栽培前应对土地进行翻耕,并使用有机肥或农家腐熟肥施加底肥。播种时应根据大豆品种的生长特性选择播种时间和播种深度,保证时间和深度适宜,提高大豆出苗率和出苗整齐率。大豆出苗后应做好田间除草,并根据生长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追加氮肥、磷肥、钾肥及微量元素,确保大豆植株根系健康生长。在花荚时期,大豆植株对水肥等营养需求和光合作用的需求较高。这一时期,提升植株光合作用可以促进植株向花荚分配更多的营养成分,有效预防花荚的脱落。花荚时期来临前及整个花荚时期要结合大豆实际情况加强水肥管理。花荚脱落与大豆植株含氮成负相关,而磷肥能有效促进大豆植株多开花,降低花荚脱落率和提高大豆产量。因此,花荚时期追加磷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追肥建议以农家腐熟肥或有机肥为主,辅助施加适量的磷肥、氮肥,并适时浇水。此外,适当配合喷施叶面肥增产灵、三碘苯甲酸等植物生长素,可以改善大豆植株的群体结构,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营养生长与生殖之间的矛盾。
2.5包衣技术
播种大豆时,建议应用包衣技术。包衣技术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对大豆根系的干扰,从而确保大豆植株根系能够更好地吸收营养,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应用包衣技术时,要严格选择药品,并调整用药比。一般建议用药比为1∶80。用药不足会导致药效不佳,用量过大则会导致耐药性增加或对种子产生不利影响。包衣时间一般在大豆播种前2周。精选种子,并做晾晒和烘干处理,确保膜包衣固定,使药效得到缓慢化解的作用。在播种前,需严格检查包衣质量,确保每粒种子都应均匀牢固地附着有1层药膜。
3.1农业防治技术
大豆病虫害农业防治技术主要以预防为主。通过种植前土壤水肥管理、种子质量检查、适时播种及播种后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确保大豆植株的健康成长,提高大豆植株对于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轮作的方式,预防常见的大豆病虫害。研究表明,采用轮作技术种植大豆,一方面可以预防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流失和养分消耗,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病虫害对大豆产量和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
3.2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是目前大豆种植中最常用的防治手段。采用化学手段防治,应当注意用药的针对性及用法用量。此外,还需要结合病虫害发病规律,选择在适当的时期用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大豆病虫害防治上,建议采用综合防治手段。首先,选择抗病、优质、高产、商品性好、市场需求量大的优良品种。其次,加强对种子的处理和田间管理力度。最后,根据实际病虫害发病规律选择药剂防治。大豆霜霉病病菌卵孢子随大豆种发芽而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后侵袭植物,引起植株感染。发病时间在6月中下旬,每年7、8月为高发期。在湿度高、温度为20~24℃环境下发病率更高。除选择35%甲霜灵拌种外,在发病初期还要用40%百菌清、25%甲霜灵、58%甲霜灵·锰锌防治。大豆灰斑病在每年7月上中旬于叶上发病,8月中旬为高发期,8、9月为发病严重期。播种时使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拌种,在大豆六叶期使用50%多菌灵可湿型粉剂按照1.5 kg/hm2的剂量向叶面喷施。
为了实现大豆增产增效的目的,在栽培大豆的全过程要做好田间管理,以科学合理的培育方法增强大豆植株的营养吸收、光合作用能力,提高大豆植株抗病虫害能力。
(辽宁省凌源市东城街道办事处邵丽娟)
371550033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