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蓝色防线”:解放塔曼半岛

2022-03-11鸿渐

军事文摘 2022年3期
关键词:集团军苏军防线

鸿渐

随着德军第6集团军于1943年初在斯大林格勒被彻底消灭,希特勒在苏联南部的战略企图已宣告破产。苏联红军的反攻势头顺势向南席卷,这个方向上的战事焦点遂集中到了位于亚速海和黑海之间的塔曼半岛上。

散落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坦克残骸,标志着德军最后一次夺回东线主动权的企图已归于失败。这时在苏德战场的最南端,德国人仍保有夺取巴库大油田的一丝希望,而若想进攻巴库,塔曼半岛便是其最后的跳板。

基于非同寻常的重要性,德军已经将塔曼半岛变成了一处貌似坚不可摧的大型阵地,他们在此地布下了所谓的“蓝色防线”,由埃尔温·耶内克将军率领第17集团军据守。这是整个德军序列中兵力规模最大的集团军之一,由第5和第44军、第49山地军以及罗马尼亚第5骑兵军组成,下辖部队达到18个师和4个独立团,总兵力近30万人,作战装备包括2860门大炮和迫击炮、100多辆坦克和突击炮,以及300余架战斗机。

从地形来看,塔曼半岛确实易守难攻,“蓝色防线”自北而南纵贯半岛要地。塔曼半岛的北侧是亚速海海岸,“蓝色防线”即自此开始,沿着库班河的支流库尔卡河向南延展约55千米,穿过库班河后,沿着库班河的另一条支流阿达古姆河展开。由于半岛北翼密布着河流、沼泽和洪水泛滥的低地,使得向这里发动正面攻击的难度非常大。

“蓝色防线”的中央部分大约有32千米长,该处地貌相对低矮平缓,有利于机械化部队的行动。正是基于此,德军在这一地区特别投注了重兵,防线的配置也格外严密,各段均以要塞化的村庄为支撑点,支撑点之间的空地上则分布有大量铁丝网阵地、雷区和布满交叉火力点的混凝土掩体等。

德军防线的南段沿着24千米长的崎岖山地延伸,终点是位于黑海海岸重要的港口城市新罗西斯克,此地自1838年起即为要塞区,占据此地的德国人更是在整片城区严加布防,号称其为“塔曼半岛上的斯大林格勒”。

在“蓝色防线”之后25至30千米的纵深地带,德军尚布置了一连串预备防御阵地,这此阵地均充分利用其所在的有利地形,并分别被冠以布加勒斯特、柏林、慕尼黑、布雷斯劳、斯图加特之名。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处预备阵地从亚速海沿岸的特姆鲁克向西南延伸到黑海沿岸,被称为“小哥特防线”。

就在取得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的1943年2月初,苏联红军已经发起过一次针对库班地区的攻势,经过激烈的战斗,苏军成功地向前推进了近640千米,然后在塔曼半岛“蓝色防线”附近停了下来。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方向上,苏联海军的黑海舰队也针对新罗西斯克采取了行动。2月4日,运输船将一批步兵和水兵送上了新罗西斯克附近的海岸地区,登陆部队迅速建立和巩固了滩头阵地。尽管这个方向上的攻势到6月初停顿下来,但是登陆部队在新罗西斯克外围控制的区域已成为一处坚不可摧的桥头堡,苏军方面亲切地将这处敌后的海岸阵地称为“小陆地”。

在上述行动之后,塔曼半岛进入了相对而言的平静期,而就在德国人全力补齐防线短板的时候,苏军最高指挥部已经开始酝酿新一轮的总攻,以期彻底肃清塔曼半岛的德国部队。由于半岛北部的地形不利于大规模部队机动,而中央部位又戒备森严,因此苏军的新攻势虽然将在半岛全线展开,但将以南面的新罗西斯克为主要目标,地面行动将得到黑海舰队的协助。

受命参与此役的部队是由彼得罗夫将军指挥的北高加索方面军,该方面军下辖第9、第18、第56和第58集团军。多达20个步兵师和4个海军步兵旅将直接参与对塔曼半岛的攻击。由莱塞利泽中将指挥的第18集团军受领了解放新罗西斯克的最重要任务,格雷希金中将的第9集团军在北翼展开牵制性行动,格列希科中将的第56集团军则在中路作战,至于第58集团军的任务则是肃清相关海岸线以响应第18集团军的行动。

北高加索方面军能够得到苏联空军第4航空集团军的有力支援。到了卫国战争的这一阶段,虽然苏联空军尚没有完全掌握空中优势,但已经在军用飞机的数量上压倒了德国空军。就塔曼半岛战场上的空中力量对比而言,德军在此地集结了约300架飞机,而第4航空集团军和黑海舰队航空兵的力量相加,有1000余架飞机可用。

在第4航空集团军的序列中,还包括著名的第46近卫夜间轰炸机团。这支飞行部队的独特性在于,该部的每一个人——从飞行员到机修工再到后勤人员,全部都是女性,而且平均年龄才20岁出头。大无畏的苏联女飞行员们驾驶着以胶合板和帆布为主要材料的波-2夜间轰炸机,不断予敌人以痛击,她们自豪地使用着德国士兵送给她们的绰号:夜间女巫。

希特勒素来对东线抱定“寸土不退”的态度,但颇为反常的,他在1943年9月3日同意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让部队撤离塔曼半岛的请求。第二天,這道命令就转达到了第17集团军,耶内克将军估计完成撤离需要8周时间,然而就在德军开始撤退数天后,苏军猛烈的攻势就开始了。

苏军的进攻始于9月10日凌晨2时。在200多门大炮实施了炮火准备之后,在150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几个鱼雷艇分队冲进新罗西斯克港,朝着布有德军炮位的码头直接射出鱼雷,一支驳船队紧随其后,把3个营级突击队送上了岸。

在这次奇袭开局之后,第18集团军的主力自3时15分开始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发起进攻,西部集团从新罗西斯克湾西侧的米什哈科滩头发起攻击,东部集团则在新罗西斯克北部崎岖的山地上展开行动。

在黑海海岸线上放哨的罗马尼亚士兵

天亮后,德軍集结兵力向苏军的登陆部队发起了反击,战至11日下午,苏军第318师的第1337团和第1339团仍坚守在码头区域。就在那时,得到坦克支援的第18集团军东部集团突破了德军设在十月水泥厂附近的防御阵地,与第1337团会合。

在主攻部队投入交战的同时,在塔曼半岛北部展开的第9集团军也对“蓝色防线”北段发起了牵制性进攻,而且正如计划的那样,虽然没能突破德军的防线,但有力拖住了德军第17集团军的一部分预备队,让其无法南下对抗第18集团军。同时,部署在半岛中段的第56集团军也在11日至13日期间进行了试探性攻击。

塔曼战役逐渐进入高潮阶段,战场上却出现了怪异的现象,一方面,第17集团军仍在困守 “蓝色防线”、力抗苏军的攻击;但另一方面,已经有部分部队按照曼施坦因的命令开始撤离塔曼半岛。为了接应撤退部队,德国海军派出了大批舰艇,在克里米亚半岛东侧的刻赤和塔曼半岛的安纳帕、特姆鲁克和塔曼等地之间不停地往来穿梭……

从12日到13日,北高加索方面军不断向第18集团军的主攻方向调入预备队,其中还包括一个师级坦克集群。其当面的德国军队仍恶战不退,但由于“守”与“退”的决心并不统一,使得“蓝色防线”的南段已经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

在十月水泥厂的北面,交战双方在新罗西斯克北郊的梅弗迪耶夫斯基区展开了拉锯。德军的防御支撑点是一座被称为“红楼”的大型建筑物,苏军调来坦克和自行火炮对其实施集中轰击,然后再派出大批工兵上前布设炸药。13日午后,“红楼”在剧烈的爆炸声中轰然倒塌,这标志着德军在梅弗迪耶夫斯基区抵抗的结束,苏军至此牢牢控制了新罗西斯克的城郊地带。

14日,格列希科中将的第56集团军奉命对“蓝色防线”中段发动猛烈,以此来配合南面友军的突破。当炮火准备在早上7时结束后,苏军针对戒备森严、火力齐整的“蓝色防线”中段的进攻便开始了。

这一区域适合坦克行动,但是当苏军的T-34坦克群向前冲击时,很快就遇上了德军的地雷阵。坦克不得不在离德军战壕不远的地方停顿下来,一面发炮与德军反坦克炮交战,一面等待工兵上前排除障碍。弹雨下的工兵在雷场里清理出了一条狭窄的通道,然而当几辆坦克驶入其中后,却立即遭到德军炮火的交叉射击。坦克的进攻失败了,而在没有坦克支援的情况下,第56集团军步兵的行动也未能取得成效。

黑海舰队以火力支援岸上行动

新一轮攻势在9月15日黎明打响。这一次,经过艰苦的战斗,T-34坦克突破了德军的前沿战壕,红军步兵高喊着“乌拉”蜂拥而上,占据了德军防线的多处地段。

第18集团军那一天也在继续进攻。该部的西部集团向迈斯哈科角地区进击并取得了小幅进展,将当面之敌逐退了大约3千米。另一方面,东部集团在少量坦克的支援下,占领了新罗西斯克郊外的高地,为突入市区开辟了道路。

现在,据守该城的德军第4山地师不仅损失很大,而且全师面临被包围的威胁。15日下午,在四面楚歌之下,这支山地部队开始黯然退出新罗西斯克城区。16日中午前,苏军地面部队和黑海舰队联合宣告解放了新罗西斯克市。

德国人败退之际,红军紧跟其后,希望以新的胜利为起点,进一步摧垮滞留在塔曼半岛南部的德军有生力量。而当苏军的坦克和步兵采取积极的行动时,此前一直在半岛西南部森林地带活动的苏联游击队也开始果敢出击,沿途袭扰撤退的德军部队,阻慢他们的进度,并制造恐慌情绪。

随着苏军继续向西面推进,他们开始冲击那些依托泻湖、沼泽和其他复杂地形而构建的德军预备阵地。以布加勒斯特、柏林、慕尼黑等城市为名的据点纷纷陷落。不过在沃尔夫附近的山口地带,第17集团军的德国和罗马尼亚士兵可谓是背水一战,而苏联方面的战报表明,此前实力孱弱的罗马尼亚山地步兵和徒步作战的骑兵在此地表现出了“令人意外的顽强”。

苏联海军的水兵在此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战斗进行到9月20日,第18集团军的前锋进抵塔曼西海岸上的港城安纳帕外围,他们得到了黑海舰队强有力的炮火支援。21日上午,红军士兵开入安纳帕,并在夜幕降临前清除了那里的全部德国守军。

地面行动的成功也极大地鼓舞了黑海舰队,25日的黄昏时分,一支由近8500人组成的登陆部队在密布环礁湖和沼泽的海岸登陆,大型驳船随后还送上了大炮和迫击炮。这支奇兵的任务是夺回塔曼城,而整个半岛就是以这座城市命名的。战斗在第二天趋于白热化,尽管得到黑海舰队航空兵的有力配合,但登陆部队暂时还无法取得突破。

此时在北部战场上,第9集团军已经在向特姆鲁克推进,该城位于亚速海南岸,是塔曼半岛和克里米亚之间德军航运的关键支点。这里的地形阻碍了坦克和大炮的行动,苏军步兵则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充满地雷、铁丝网和掩体的沼泽及泻湖地带。为了克服士兵无法在齐胸高的水中有效前进的问题,苏军配备了大量小型平底船。另一个“现场发明”是使用充足气的自行车内胎,把它套在身上以便划水前进。

为了配合第9集团军,黑海舰队在德军防线后方再次实施了两栖作战。在亚速海舰队的火力驳船的支援下,1600多名陆军和海軍士兵在特姆鲁克以西的两处海岸成功登陆,并立即投入进攻。德军设在此地的“小哥特防线”在两路夹攻下瓦解,第9集团军于27日宣告解放了特姆鲁克。

至此,整场战役已近尾声,德军剩下能做的事就只有赶紧撤离而已。10月9日,最后一批德国和罗马尼亚士兵逃离了半岛,第17集团军司令耶内克将军是最后撤离的人之一,此举总算对得起他身上的将星。

苏军士兵在塔曼半岛海岸实施两栖作战

苏军最终夺取了塔曼半岛战役的胜利,为此付出的代价是11.4万余人伤亡,其中阵亡人数可能在4万人左右。此战的胜利不仅解放了一大片国土,而且彻底消除了德军进攻高加索油田的可能性。

就战术层面而言,苏军也是收获颇丰,塔曼战役的一大特色是地面部队和黑海舰队及亚速海舰队的两栖部队实现了出色的协同。舰只和水兵在解放塔曼半岛的作战中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价值,正是其在德军防线后方连续实施的登陆行动使守军的防御体系失去了平衡。可以说,从塔曼半岛开始,苏军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理论将日趋走向成熟。

德国人在塔曼战役中受到了重击,德军有近两万人伤亡,其中包括4名师长,罗马尼亚军队有1600人死亡、7200人受伤、800人失踪。在丧失了一处战略要地的同时,也许德国人唯一能够感到安慰的,便是保留了一个完整集团军的作战能力:第17集团军虽然被击败,但撤出了25万名士兵、2.1万辆汽车、1800门大炮和7.4万匹军马。

如果读者朋友对这场战役感到意犹未尽,不妨去找一下一部名为《铁十字勋章》的电影观看一番。这部于1977年上映的影片是“暴力美学”导演山姆·佩金帕的代表作之一,反映的正是塔曼半岛战役期间的一场局部战斗,影片极为真实地再现了德军阵地在受到苏军猛烈冲击时摇摇欲坠的场面。这部影片揭示出了塔曼战役的一个本质:交战双方都不缺乏勇气。用由影星詹姆斯·科伯恩主演的德军中士施泰纳在片中的台词来说就是,“塔曼半岛是铁十字勋章成长的地方”。

责任编辑:刘靖鑫

3051500338240

猜你喜欢

集团军苏军防线
胜利日阅兵(历史老照片)
哼,我比你想象的还要重要!
“八路军”为何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漫画轻兵器之十三
乌兹别克拆苏军纪念碑引俄不满
筑一道抗“毒”防线
防线上有多少兵
坦克挂拖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