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下较量,看俄美海洋博弈
2022-03-11梁真瑜梁佩晖
梁真瑜 梁佩晖
日前,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发文称,美海军组建灰猎犬驱逐舰特遣队,由拥有丰富反潜经验的托马斯·哈德纳号和唐纳德·库克号组成。美大西洋水面舰队司令麦克莱恩少将表示,该特遣队专注于水下训练,将执行追踪俄在大西洋水下活动等任务,意在快速应对水下威胁,保护美国本土。实际上,俄美水下较量由来已久,近几年,俄新一代核潜艇建造进程明显加快,以潜艇为核心的远洋威慑力不断提升,对美国近海与本土构成威胁。面对不断壮大的俄潜艇部队,美针锋相对调整其全球海洋战略的重心,将注意力转移至大西洋以及北冰洋方向,来应对来自俄方的水下威胁,双方水下较量暗流汹涌。
冷战时期,美西方国家为打压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谋求世界霸权,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领域,与苏联开展多方位较量。军事方面,美国采取进攻性政策,通过军备竞赛、核威慑、局部战争介入等手段,使其军事实力不断向外扩张,持续推进遏制战略,从而巩固在“东西两大洋,南北无强敌”优越地缘条件下,其本土的安全与稳定。
在海洋权益的角力中,为突破封锁,快速形成规模战斗力,苏联海军以潜艇为利刃,率先冲破大洋屏障,不断深入冷战海域前沿,形成有效威慑,促使苏联在海洋军事力量的对比中与美抗衡。1952年,以613型、611型为主的潜艇列装苏联各舰队,它们在航速、航程、下潜深度、续航能力等方面均较二战时期的潜艇提高了1倍多。此后,苏联海军大规模开展潜艇建设,逐步列装巡航导弹、核弹头鱼雷等新型弹药。1958年,核动力潜艇K-3诞生,掀开苏联核潜艇发展的崭新篇章。实力增强的同时,苏联潜艇部队开始执行出海任务,由起初的远洋战斗侦察,到突破美西方反潜防御地带,深入大洋海域中的冷战阵地,掌控美反潜部队行踪、构成与作战模式,再到全球超远程航行,加强在各大洋海域的军事存在。
苏联潜艇的深入,迫使美国认识到其本土安全遭到威胁。为此,美对标研发新型潜艇,在大洋冷战海域果断出击,与苏联潜艇正面对峙。同时,基于深海低频声学通道(SOFAR通道),研发远程水下监听装备,以提前获取苏联潜艇深入大洋的情报,超前部署反潜部队。19世纪50年代初,SOSUS水下监听系统应运而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海军以民用海洋研究为掩护,秘密在全球建立了20个水下探测信号处理中心。该系统在探测苏联潜艇方面收效显著,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其准确搜集比对数据,探明古巴附近海域存在苏联F级潜艇。1967年,由于约翰·沃克失密事件,SOSUS系统有关资料泄露,其不再是美监听的秘密武器。苏联也意识到监听系统的威胁,加快更新降噪技术,后来的德尔塔IV、阿库拉级核潜艇噪声都降至极低,大大压制了SOSUS监听能力。而美方则不断提升监听系统性能。双方一直延续这样的对抗思路,直到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由于俄海军任务从远洋争霸转变为近海防御,美国面临的水下威胁骤减,SOSUS系统的军事用途逐步萎缩,1991年该系统解密,基本转入民间科研。
美国沙利文号驱逐舰
近年来,俄重提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2015、2020年两版《俄联邦海洋学说》纲领性文件为牵引,俄确立大西洋、北冰洋为主的战略方向,并重点加强黑海、波罗的海等舰队建设,注重潜艇的研发升级。对此,美国再度重申俄方海上威胁,不断强化大西洋方向的军事存在,不难看出,双方水下较量将再度升级。
首先,就俄方而言,在俄美海洋权益争夺中,俄海军潜艇“非对称”优势更为突出,通过潜艇开展水下较量,能够有效补充俄当前水面主战舰艇较少的短板,提升整体海洋作战力量。
一方面,从地理环境看,俄海岸线漫长,三面临海,但缺乏优质的终年不冻港,水面舰艇实力无法在港口冰封期充分发挥,将限制其向大西洋、太平洋两大海域输送兵力,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全时全域的远洋威慑力。但核潜艇的诞生,突破了这一瓶颈,其能够突破较大冰层空间,且根除水下长时间续航产生的供氧、供暖问题,将冰层阻滞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利用冰层覆盖,有效隔绝反潜机雷达、卫星等探测信号,可发动出其不意打击。
另一方面,从经济与技术实力上看,追溯到冷战初期,北约水面战舰的实力是苏联的22倍,潜艇实力是苏联的2.5倍,水面舰艇短板明显。苏联为在短时间内,以较少的经济支出形成与美抗衡的海洋作战力量,将优先建设方向转移到了潜艇上,潜艇部队得以不断发展,在苏联海洋力量格局中占据主要地位。苏联解体后,大量主力造船厂流失,俄大型水面舰艇建造的短板明显。近年来,俄多型导弹护卫舰接连下水,但大型水面舰艇发展起色不大,俄目前仍未拥有大型综合补给舰,远洋补给保障的短板极大地限制了俄海军远洋作战的机动性。目前 ,潜艇部队将仍是俄海军开展远洋任务的主力,也是俄为提高海军实力而主要投入的对象。
总之,在依托苏联积累的潜艇实力的基础上,俄保持潜艇更新换代的良好趋势,从水下开辟新路,将加快其在海洋综合力量博弈中,形成“非对称”水下优势。
此外,需要关注的是,俄只能间接连接大西洋。其中,黑海作为俄南部唯一出海口,俄舰队需跨越土耳其海峡从黑海进入地中海后,再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才能进入大西洋。而黑海周边邻国众多,北接乌克兰,南接土耳其,俄北部地区热点不断。不难看出,在地缘政治的背景下,海上军事力量的博弈是双方谋求战略优势的主要手段。对美国而言,黑海是打压遏制俄的切入点,其目的在于限制俄海军向大西洋输出,使本土免受威胁。而对俄而言,在黑海地区以自身的水下优势开展较量,来维持其主动权,是推动俄远洋战略的重要保障。因此,双方针锋相对,水下较量升级在所难免。
其次,就美方而言,虽近来俄潜艇发展势头迅猛,但不可否认的是,美海军的技术、舰艇数量均远超俄,俄海军当前作战规模还难以对美构成严重威胁。但美西方长期以来敌视俄,特别是拜登上台后,将俄视为最直接、最紧迫的敌人。战略上,强化黑海地区的军事存在,从而遏制俄罗斯;战术上,利用俄潜艇部队发展方兴未艾的局面,模拟水下战争环境,为未来水下战争制定最佳作战方案,双方水下较量因而得到突出重视。
2021年以来,俄新型潜艇接连亮相,水下优势突出。6月25日,可搭载6艘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的别尔哥德罗号特种潜艇试航;5月7日,搭载锆石高超音速导弹的喀山号核潜艇正式服役;5月31日,可在水下发射布拉瓦洲际弹道导弹的955A型北风之神-A级战略核潜艇奥列格大公号试航。俄新型潜艇紧锣密鼓地换代升级,展现了俄提升海军实力,积极应对北约挑战的决心。
北约海上演习编队
针对北约联合32个国家约5000名军人、32艘舰艇、40架军机和18个特种作战与潜水小组,开展的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微风-2021演习。俄海军在黑海和地中海海域同步展开演习,出动奥尔斯克号和萨拉托夫号大型登陆舰,在克里米亚附近演练对海上和空中目标的实弹射击。搭载巡航导弹的科尔皮诺号潜艇也进入黑海参与演习,更有苏-30SM、苏-24M、苏-27、苏-34等战斗机配合。俄严阵以待,坚决予以反制,强化黑海军事存在。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航道开辟,俄海洋强国梦的实现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北方航线是俄连接欧洲、远东最短航线,且俄位于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港口,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是俄临北冰洋惟一的不凍港,可实现全年通航。借助北极冰层覆盖的天然屏障,北约的空中、水面反潜难以奏效,俄庞大的潜艇部队能得到有效掩护。因此,连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北冰洋水系,将使俄免受东西海岸外部势力的介入,自主推进远洋战略。也使俄能够有效策应周边热点地区。
总而言之,俄美博弈难舍难分,水下较量暗流汹涌。从长远看,双方较量局势总体平稳,在克制中摩擦碰撞,“斗而不破”将仍是双方海洋博弈总基调。
责任编辑:陈晓芳
181050170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