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推动乡村振兴
2022-03-11刘越山
刘越山
翟晓汀/ 摄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于上月22日发布,在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两条底线任务醒目而突出,即: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而文件指明的年度性任务: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这些表述,均显示出乡村振兴已由全局性谋篇布局进入到要求明确的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具体施工阶段。
《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较前些年呈现出“慢中不变”的特点。所谓“慢”,是指发布时间。今年是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颁布日期是2月22日,而此前数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日期都比这要早。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日期是2月6日,2018年为2月4日,2019年是2月19日;2020年为2月5日;2021年是2月21日。“慢”,正是稳的一种,这亦正契合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2022年中国经济的主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不急躁,不冒进。
而所谓“不变”,是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没再提出新主题,仍是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一主题,锚定乡村振兴这一目标任务,显示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定性,它既不会因国际疫情形势而出现任何变化,也不因各种风险挑战而有所动摇。乡村振兴,最早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稍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就是:《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21年的主题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此次,2022年的“三农”工作重点仍是锚定乡村振兴这一总体目标,锚定,就是稳定住,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2021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并对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耕地保护等重大事项进行了强调部署。习总书记的讲话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出台,做好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2年,国家整个“三农”工作将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稳住,稳产,稳定……“稳”字交替,稳中求进。
2022年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他透露,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疫情灾情叠加影响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也保持了基本稳定,市场运行平稳。
产量稳定,价格稳定,市场平稳……“稳”字叠加,稳字当头。
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既是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实际行动,也是我们百年大党领航新征程行稳致远的关键。
《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注意到,此次中央一号文件相较于去年,指导意见更加清晰,要求也更细致具体。如:文件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而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虽然职责相同,即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但分工和任务不同:主产区要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销区须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则是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在流域上,文件提出: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通过提升用水效率、发展旱作农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方面,文件则提出:要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其中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支持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改造提升低产林。
在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方面,则提出: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加快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稳定水产养殖面积;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探索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等。
在农田建设方面,则有分类、有侧重,如提出了: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支持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等。并提出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
其他方面,还有:大力推進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加大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做好普查监测、入境检疫、国内防控;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等。
总体而言,今年的一号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既具体又务实,可以说是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自1986年起,中国主要粮食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08万份,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为保证粮食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注意到,此次中央一号文件在粮食产量上,跟去年的要求相同,都要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显见,这是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线。
与此同时,《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在企查查數据研究院发布的《粮食安全:我国主要粮食相关企业发展数据报告(2021)》看到,我国现存农作物相关企业208.70万家,近10年来注册量不断增长,特别是2021年,我国新增农作物相关企业90.34万家,同比增长189.59%,是10年前的20倍。从注册资本来看,数据显示,2021年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的农作物相关企业有75.87万家(包含个体户),占比84%。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特别是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75.87万个体户及注册资本小于100万元的小微企业,值得关注。
2022年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时代新阶段,“三农”工作就是抓乡村振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条底线、三项重点、一个加强”。
“两条底线”就是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完善落实监测帮扶机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项重点”就是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方面,重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乡村建设方面,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实施机制。乡村治理方面,重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一个加强”就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在发布会上也表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指出,今年一号文件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着墨较多,出台了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归纳起来就是“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所谓保数量,就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提质量,就是提高耕地质量;管用途,就是强化耕地的用途管制;挖潜力,就是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需要更多的人才参与其中,扑下身子搞建设。
顺利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需要运用好制度要素,尤其需要驾驭好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制度要素,促进城乡资源平衡有序流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劳动力的更新。一方面,应在“老农民”“新农人”的基础上,在国家助农政策落实的同时,出台更多支持农民工、大学生等人员下乡入乡、创业就业的精准扶持举措,全力提升农业农村对创业人员的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劳动力和各路人才支撑。同时,在另一方面,也应当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流动,直接增加收入。
近年来,党中央针对农业农村工作相继作出重要部署。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的“三农”人才。
我国于去年全面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现在已经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乡村振兴,离不开劳动力这个根本要素,无论是农村产业升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康养旅游产业,还是提升种植养殖品质,都需要人才支撑。
但现在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有的村庄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狗不叫、鸡不鸣,不见生机和活力。劳动力缺乏、人才匮乏,正严重困扰着“三农”工作的开展和乡村社会的发展。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农村劳动力市场制度进一步完善,也就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起来。
推进农村劳动力市场制度的日益完善,是正确理解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的根本点。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收入分配问题,而且更有利于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人才匮乏问题,有助于更快更好在新形势下做好乡村振兴全面工作,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解决农村人才供求矛盾,需要着力开发农村现有的“老农民”“新农人”的人力资源,也要破除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制度障碍,吸引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要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建强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集体经济发展人才等“四支队伍”,搭建“上下联动共培育,内育外引共发力”的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和乡村振兴村级组织后备力量“双培养”体系,从而有效解决农村人才匮乏、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等突出问题,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队伍支撑。
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劳动力资源是从低边际生产率的农村地区向高边际生产率的城市地区流动。只有为农村创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吸引更多外出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回人才、留住人才,将工厂和产业建到农村,在农村投入固定资产,创业就业,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这就需要建立完善既可以拓宽高水平农村收入路径,还可以提升城市、农村资源配置效率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为巩固农村脱贫攻坚成果、吸引人才回流加快乡村建设、顺利实施乡村振兴建设进程,提供制度保障。
勞动力市场制度是拓宽农村高水平收入的一条路径。一方面,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流动,促使这类劳动力能够直接获得更高报酬,直接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制度保障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劳动力要素支持,助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也迫使农业结构转型优化,通过增加农业资本、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等方式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农村农户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劳动力市场制度可以提升城市、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将有助于农村和城市劳动力“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人才配置提供了制度保障。从专业分工角度看,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后,专业技能、技术知识、职业操守等都具有很大程度提升,在行业领域拥有更加熟练的专业技术,这就使得其获得了超出农村劳动收入较高的边际回报,同时在不断竞争的城市劳动市场中,通过技能溢价实现城市内的劳动资源高效配置。从人力资本结构优化角度看,“城市返乡族”从整体层面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这种外来人才入乡制度将极大改善农村劳动力的市场结构。
劳动力市场制度可以加强农村欠富裕地区的治理。促进劳动力要素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可从根本上解决相对贫困、不富裕地区的治理问题,提高不富裕地区人口受教育的机会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能够提高他们融入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市场竞争的能力、保障获得可持续收入的能力,也能培养他们预防和应对贫困的风险管理能力,激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从制度建设角度看,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打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提高农村地区内生性经济增长能力,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也要从思想上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一是建立更加完备的劳动力制度,解决人员外出、人才回流的后顾之忧。二是要加强在村农民的主体意识,通过多种举措转变农民的职业观念,提升其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增进对现代农业的了解,激发提升自身素质的意愿。三是要因地制宜开展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保障就业,做好劳动力资源规划,确保乡村发展过程中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同时,还要建立返乡创业就业激励约束机制,以畅通劳动力社会性流动渠道;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以完善就业机制;完善职业农民技术技能评价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劳动力市场制度长效运行。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方面,要统筹加强农村劳动力和各类技能人才落户,以加快新型城镇化机制建设。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指出: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这就需要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资源市场体系,有效协调衔接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畅通劳动力社会性流动渠道。对大学生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以及其他各类型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在税收减免、财政扶持、融资担保、法律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尝试分行业、分类别进行一次性创业就业补贴和融资贷款支持。要提高农村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如教师、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着力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城市教师、医生、科技研究人员高级职称评定与定期服务乡村经历挂钩机制,可将乡村定期服务的动态记录、工作时间、业务绩效等作为考评的依据。
在完善就业机制方面,要加快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一方面,建立高素质高技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整合利用城乡各类资源加大对粮食作物、畜牧养殖等生产性家庭农场主的培训力度,加大对农产品电商经营者、农民合作社经理人等管理技能、销售知识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引进、培育、发展新时代职业新农人。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尽可能消除劳动就业的身份、性别与地区歧视行为。
保障劳动力市场制度长效运行,也要加快完善职业农民技术技能评价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创新职业农民技术技能评价标准,要以职业能力、技术能力为核心制定职业标准,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技术职称评定,对其他农村技术人员展开技术技能评价,完善农村技术技能人员评价和选拔制度,增强农村技术人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此外,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具有门槛低、方式灵活、覆盖面广以及可随人流动等特征的综合社会保险制度,推动把有意愿、符合条件的农村技术工作人员纳入到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卫生等保障体系之中。
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为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制度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乡村一定会聚集起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在充满着勃勃生机、不断持续发展的广阔天地一显身手,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340750190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