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宫课堂”

2022-03-11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水球水膜亚平

等待许久的“天宫课堂”终于拉开了帷幕,时隔8年,“太空教师”再次掀开宇宙神秘的面纱,精彩开讲。此次太空授课,究竟有哪些新奇事儿?时空转换,谁又延续着太空梦?

【新闻在线】

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以天地互动的方式,在中国空间站和设在中国科技馆的地面主课堂,以及设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的地面分课堂同步进行。

在距地球表面400公里以外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3名“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全国青少年带来了一堂奇妙又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选自《光明日报》)

“天宫课堂”授课啦

“飘”在核心舱里的三位航天员相互配合,首先带领大家参观了航天员的太空家园。空间站里布置着家人的合影和可爱的毛绒公仔,让王亚平休息区的小小角落显得尤为温馨。

王亚平仔细向同学们展示了“太空厨房”里的微波炉、冰箱、饮水分配器和食物,还演示了航天员如何利用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等设备在轨锻炼。

有同学好奇:在太空中能像在地面一样行走、转身吗?叶光富现场做了转身的动作,结果却是上半身向右转,下半身向左转。“怎么才能实现转身呢?”叶光富伸出右手开始不停画圈,成功转身!主课堂内爆发出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完全没想到,真是太神奇了!”天地间物理现象的不同深深震撼了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一学生刘奕赫,“老师说这是一个角动量守恒的问题,现在我们还没有学到,但是我特别感兴趣,课后就想去了解一下为什么他会出现这种情况!”

水膜和水球实验是赢得同学们惊叹声和掌声最多的一个环节。王亚平用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拿出时水竟在金属圈内形成了一层水膜,再往水膜上继续加水,水膜越来越厚,最终变成一个大水球。

“失重状态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才能做出地面无法做出的水球。向水球注入一个气泡,水球则倒映出一正一反两个人像,这是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了两部分,分别成像的结果。”一边做着实验,王亚平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实验原理。

接着,她将蓝色颜料注入水球,水球变成了漂亮的深蓝色。她又将一片泡腾片放进水球,水球中开始产生越来越多的小气泡,却因为没有浮力而停留在水球中。蓝色的水球中,黄色的气泡若隐若现,正像是一颗小小的地球。

8年前与8年后

——梦想的梦幻联动

“欢迎来到天宫课堂”。这是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的开场。这个声音,张舒琪再熟悉不过。

8年前,她还在读高二,从电视里看到太空授课,就有来自王亚平的声音,也有同样的陀螺演示,那是我国在天宫一号开展的第一次太空授课。张舒琪感到奇妙、有趣、兴奋,从此她对于航天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

如今,8年过去,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我国首次太空授课的孩子已经长大,他们中不少人正在上演着一个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张舒琪就是其中一位。今年,她成为一名空间站任务飞控试验队员,和身边的同事日夜守护着天上的航天员英雄,既自豪,又幸福。

无独有偶。她的同事,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29厂焊接成形制造中心的李什博也有着类似的成长故事。8年前,李什博第一次观看太空授课时还是一名学生,对航天知识充满了好奇,尤其对航天器有着浓厚兴趣。8年后,他成了空间站大型金属舱体焊接装配团队中的一员,看到航天员在他参与研制的空间站中授课,心中无比激动。

前不久,还有一群大学生上了热搜,他们研发的“宇宙八音盒”卫星乐器装置,将收集外太空的波形数据,聆听宇宙八荒的声音。这一创作灵感,正是来自8年前的那堂太空授课。

“最高”讲堂种下的梦想种子,已经发芽了。

兴趣——为梦想助力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航天员杨利伟由此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王嘉杨的航天梦,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那时的他,刚刚步入小学校园。年幼的他并不知道什么是航天,仅仅是被电视上火箭升空的画面吸引,一边听着爱好军事的父亲给自己讲火箭知识,一边好奇地想象着蓝天之外的世界。

在那之后,每次父母带他去逛书店,他总是喜欢在科普书架前翻看天文和航天方面的书籍,津津有味地“研究”着新星爆发、黑洞、运载火箭和航天飞机。

2021年10月14日,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前的航天员见面会上,当王亚平再次说出那句“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时,王嘉杨顿时感觉自己的心被揉了一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高一的夏天。

那是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后的第二天,高中物理课上,老师拿出半节课来回顾太空授课中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的片段。王嘉杨不仅惊叹于微重力环境的神奇,也突然覺得手中试卷上的小滑块、斜面和传送带不再“面目可憎”,即使这些习题依然令他头大,但他打心底意识到,这些困难与挑战是追寻科学真理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铺路石。

时至今日,那场太空授课已经过去8年,但王嘉杨对航天的热爱并未因此而衰减分毫:长五首飞、嫦娥探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核心舱发射、航天员出征、出舱行走……每一次航天重大任务的庆祝者中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成长需要领路人

被王亚平“圈粉”的这些孩子可能不知道,王亚平老师的飞天梦,也是在18年前杨利伟飞天时种下的。

当年23岁的王亚平,同样坐在电视机前关注这一历史时刻,她脑海里一个小火苗“腾”地被点亮了:“中国现在有了第一个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如果可能,我要做那个向太空挑战的人。”

杨利伟飞天点燃了王亚平的太空梦,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又引发无数学生对航天的向往,这在她看来也是一种接力。8年前一堂太空课,让她拥有了几千万学生。回到地面后,她收到很多学生来信。一名学生在信中说:“自己会像毛毛虫一样,慢慢地爬上树,一天,会变成一只蝴蝶,飞向太空,实现梦想。”

(摘自“新华网”,有改动)

心语点点

我们心中,潜藏着对世界的好奇,这好奇就像一簇簇跳动的火焰,汇聚成梦想,生生不息。成长路上,我们有兴趣作为支撑,有领路人为我们指引方向,有许多像“天宫课堂”一样的互动课堂为我们搭建平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持梦想,坚定前行!还在等什么呢?朝着梦想,前进吧!

3410500589273

猜你喜欢

水球水膜亚平
王亚平讲述出舱:“伸手摘星”的梦想实现了!(上)
好玩儿的太空水球实验
巧测水膜张力
《浮浮沉沉的水球》
Effect of blade shape on hydraulic performance and vortex structure of vortex pumps *
孔亚平和她的三个梦
湿滑跑道飞机着陆轮胎-水膜-道面相互作用
水球比赛
非能动核电站安全壳外壁下降水膜的稳定性分析
水润滑轴承水膜压力无线测试系统研究